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政治哲学类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正文

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体系

来源:UC论文网2019-03-22 16:17

摘要:

  摘要:倪志安教授等人所著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新体系》,在以下两个方面所作的新的尝试和努力,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是通过教学体系的科学化建构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二是通过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应用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实践功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思维方式;教学体系;实践功能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841(2010)04-...

  摘要:倪志安教授等人所著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新体系》,在以下两个方面所作的新的尝试和努力,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是通过教学体系的科学化建构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二是通过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应用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实践功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思维方式;教学体系;实践功能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841(2010)04-0189-02


  经过一个多世纪社会变革的风雨历程,马克思主义已经深深地植入到中国的文化土壤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实现过程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程度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是密切相关的。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教学体系的科学化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被中国化,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与中国社会变革的实践主题密切相关、相互吻合。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科书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根据,但是经典原著的深邃思想,通过一部统编教科书完整准确地表现出来的难度是很大的。由于统编教科书阐述比较概要、缺少详细的背景资料等诸多原因,尤其是所涉及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未曾关注到的思想内涵和理论意蕴的开拓还有很大空间。西南大学倪志安教授的新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新体系》(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在这方面做新的尝试和努力,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首先,倪志安教授的教学新体系,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梳理,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确立的背景资料的介绍和分析,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述更加系统和深入,使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化。比如,在《第一章时代旗帜――马克思主义》中,作者通过对马克思青年黑格尔派思维方式时期和人本思维方式时期的考察,以及马克思早期几部著作的介绍,说明了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转变的轨迹,指出马克思正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概括了实践思维方式的特征,从而为在全书贯彻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方式奠定了基础。又如,在《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产生之前的古代朴素唯物论、近代机械唯物论的考察,指出古代朴素唯物论具有自然主义倾向,古代唯物论和认识论之间是相互矛盾的;近代哲学是在研究人类知识的客观有效性的基础上考察本体论的,实现了“认识论转向”,哲学基本问题也就从古代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转变成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样的考察有助于深入说明马克思主义对哲学史上的优秀成果的批判和继承,有助于在更广阔的视域下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再如,在《第三章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作者对辩证法的历史形态进行了简要梳理,指出了朴素辩证法和黑格尔思辨辩证法的缺陷。通过这种考察,作者引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继承,指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科学性在于把实践作为哲学思维把握存在的切入点和归宿,去把握人的世界、人的社会和人的产生和发展。这种研究理路言之有据,和教材概要的论述方式形成了互补,有助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哲学领域的革命。这种重视哲学史的梳理,在该书的其他各章中也有出色的表现。


  其次,在倪志安教授的教学新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的引用,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述提供了科学的根据。该书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运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在说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时,引用了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名言;在解释物质定义时,引用了列宁关于物质定义的两段著名论述;在说明“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时,引用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论述;在说明“对立统一规律”时,引用了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的论述;在说明唯心史观的缺陷时,引用了列宁《卡尔・马克思》一文中的经典表述;等等。这些经典名句名段的引用,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提供了理论根据,增加了理论的权威性,提升了理论的科学性,丰富了理论内容,开拓了大学生的理论视野。


  最后,在倪志安教授的教学新体系中,还增补了一些通用教材没有详细阐述的原理,从而使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述更具有辩证色彩,增加了说服力,有效地解决了许多重点和难点问题。比如,该书在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的同时,还增加了“个人通过‘历史合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一目。这样的安排就恰当地揭示了群众不仅由一个一个具体的个人构成,而且是通过“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产生的合力”在实践活动中发挥创造历史的作用的。这一阐述,对于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又如,在《第八章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论》中突出了《共产党宣言》的伟大意义,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思想史的伟大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的密切结合,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旗帜。同时,在这一章中作者还概要地总结了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六年间,列宁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探索和思考,阐述了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功绩和严重缺陷。对这些重要内容,以往教材只是点到为止、无法展开,倪志安教授在新著中的补充,可谓和教材相得益彰。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突出实践功能


  马克思主义非常强调实践在人们认识、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指出要用革命的实践去改造世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就是要以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形成实践思维方式,将实践活动建立在对社会存在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之上。高校设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正是要促进学生实践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培育,这就需要在学理上有令人信服的阐述。


  首先,倪志安教授的新著,以“实践性”作为全书的主线,强调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思维方式,很好地把握了当前理论界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比如,该书认为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新哲学超越先前一切旧哲学的关键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解、把握和诠释一切哲学问题的立足点。这一表述是符合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本意的。又如,该书贯彻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表达的思想,强调马克思把“物质”理解为主体改造客体的物质性活动(实践)以及人的实践活动的物质性要素、制约人的实践活动的一切物质条件等具体事物的本质。这种把对“物质”范畴的界定置于实践的基础上,就高于有些哲学教科书对“物质”范畴作单纯的“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机械理解。再如,该书在阐述人的社会属性、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成发展,人的意识的产生、本质和作用时都着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事实上,无论在小标题和提示句的设置上还是内容的表述上,该书都自觉地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方式与哲学理论、实践的内在联系。


  其次,倪志安教授的新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新体系》一书,处处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归纳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方面很富有特色。比如,该书对对立统一规律的方法论意义的概况,使用了“从统一中把握对立”和“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两个提示句,结合列宁《哲学笔记》和对矛盾“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中国传统式表述的分析,将其归结为“在对立面的同一中把握对立面”。这样讨论的对立统一规律的方法论意义,就很具有学理的深度。又如,在对质量互变规律方法论意义的表述上,使用了“从量去把握质”、“从质去把握量”以及“从质把握量与从量把握质的统一”三个提示句,并联系“刮共产风”、“追求单纯的经济速度和规模”的失误,来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学理根据。这样概况的方法论意义,有助于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


  最后,倪志安教授新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新体系》一书,虽是教学体系,但是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独具匠心,突出了以关注现实问题为己任。该书在《第八章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论》中,研究和讨论了“现实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问题”,指出全球化使社会主义国家赢得了发展的国际环境,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提升自己的国家地位。但是,全球化也在威胁国家安全、给文化带来冲击、威胁国家主权等方面,给社会主义国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通过这样的阐述,可以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拓展性思维:比如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西方大片、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分析,以认清西方国家企图通过“经济援助”、“文化渗透”等途径,潜移默化地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取向,实现和平演变的目的等;也可以通过这种教育,增强学生的危机感和使命感,体会马克思“两个必然”的论断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说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创造这种取代的条件。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