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核心期刊 > 哲学与人文科学 > 音乐舞蹈 > 正文

淮河流域民间花鼓灯音乐舞蹈文化特征的比较研究

来源:UC论文网2016-05-17 11:03

摘要:

本文以淮河流域上游的豫南地区信阳和中游的安徽为对象,对两地区花鼓灯艺 术的音乐形式和舞蹈动作等方面进行比较,进而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淮河流域花鼓灯艺术的 地域特征及其发展

  花鼓灯作为中华文化艺术瑰宝,是一种传播于淮河流域以舞蹈为主要构成部分的综合性艺术形式。花鼓灯艺术在其发展与繁衍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区域人们社会生活习惯的影响,其艺术表现形式又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近年来,有不少关于淮河流域花鼓灯的研究,撰写了不少颇有价值的艺术论著,对花鼓灯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作了深人而有益的探索,但对花鼓灯艺术区域比较的研究尚为数不多。比较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普通规律,能帮助人们获得新的发现。研究以淮河流域民间花鼓灯音乐舞蹈特征的比较为主题,对两地区花鼓灯艺术音乐形式和舞蹈动作等方面进行全面比较,进而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淮河流域花鼓灯艺术的地域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对促进花鼓灯艺术的理论研究及其创新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淮河流域花鼓灯音乐形式比较
  
  花鼓灯的音乐直接取材于自然界和劳动生活,很注意借鉴民间音乐中的优秀成分,以增强花鼓灯艺术整体表现力。
  
  花鼓灯音乐的伴奏,从主要用锣鼓伴奏发展到运用二胡、唢呐、笛子、笙、三弦儿、板鼓、响板等,在热烈的气氛中,也增加了花鼓灯艺术的歌唱性、抒情性。曲调形式多为抒情明快的民族徵调式与宫调式,因此,花鼓灯的音乐呈现出一个很鲜明的特征,即紧拉慢唱。
  
  (一)安徽花鼓灯音乐表现形式
  
  在安徽花鼓灯表演中,花鼓灯音乐通常包括花鼓灯锣鼓、花鼓歌和后场小调。花鼓灯锣鼓演奏主要有“场面锣”和“灯场锣”两大类。“场面锣”属表演性的锣鼓曲牌,是锣鼓单独演奏的。花鼓灯锣鼓热烈奔放,节奏明快紧凑,感染力强。先是主要用锣鼓伴奏,其它乐器极少用,它又是一门锣鼓的艺术。花鼓灯锣鼓是以花鼓、大锣、大钹为主,除此之外,可加上小钹、狗锣、手锣。花鼓是整个乐队的灵魂,起着指挥的作用。它不但具有一般锣鼓热烈、粗矿、节奏鲜明、感染力强等特色外,还具有健美、风趣,紧凑,一气呵成的特点。花鼓灯锣鼓传统曲牌有:“小五番”、“老十番”、“闹锦州”、“蛤蟆跳井”、“灯场锣”、“八段锦”等。后来新增的曲牌有开场鼓”、“长流水”、“鸡叨米”、“押条鼓”、“车水”、“喘气锣”、“慢锣”、“收场锣”、“小煞锣”、“大场锣”、“套鼓”等。
  
  花鼓灯的歌,也叫灯歌、花鼓歌。它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多为即兴演唱。这些都是来源于民间的唱山歌、小调和对歌。“花鼓歌”中流行较广的曲调有《东北风》、《花鼓调》、《慢赶牛》、《兰花调》、《已调》、《败调》凤台花鼓歌的旋律优美,调式多为宫调式和徵调式。其它调式如角调式、商调式、羽调式也有,但比较少。如花鼓歌《东北风》。《东北风》是2/4、3/4拍,它是5个乐句组成单乐段结构,有三处出现T#C音,使得别有风味。四小节锣鼓段在第3乐句后,将歌自然分为二个部分,调式为宫调式。如《慢赶牛》是4/4、4/5拍,有一处出现了#<:音,锣鼓段在第3乐句后,调式为徵调式。这二首花鼓歌的旋律都含有#C音,正是#C音的出现,使得歌曲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花鼓歌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领唱与齐唱。节奏明快轻松,旋律上有的柔和优美,有的嘹亮高亢,有的风趣幽默。
  
  后场小调又称后场小戏。所谓后场小戏是花鼓灯歌舞在演出中,安排在后面的节目,一些有情节的小戏(俗称“后场”)表演。所用曲调称“小调传统的花鼓灯多为五句成一段,第三句后,无不例外的都有一个锣鼓间奏。而‘后场小调’中则不然,落音多种多样,乐段相对完整,相同之处是吸收了花鼓灯歌中的一些衬词,目的是求得唱词结构上的平衡与对称。”W此外,在花鼓灯后场小调中,还有管弦之类的伴奏曲牌。这些曲牌多源于民间的器乐曲,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用板胡、唢呐等民族乐器演奏,用于花鼓灯后场小戏中,使花鼓灯艺术在歌、舞、戏表现形式上更趋完善。比如(慢游场)《肚里疼》。
  
  (二)信阳花鼓灯音乐表现形式
  
  豫南花鼓戏的唱腔和音乐形成是来源于本土的民间小调。但随着戏剧因素的比重不断加大,人物角色的增多,单纯的民歌小调已不能适应戏曲发展的需要,因此,在长期演出实践中,艺人们在豫南山乡流行的山歌、民歌、小调基础上,不断探索和整理加工,逐步创作形成了具有浓郁的豫南风格特点的地灯戏曲调,即现在豫南花鼓戏的东柳子、西柳子、小柳子等。这些富含戏曲成分的曲调形成,加速了地灯戏往戏曲化方面发展的进程,随着地灯戏唱腔艺术的日臻成熟,行当角色也逐渐完善起来,从一旦一丑发展到生、旦、净、末、丑样样俱全,表演形式的丰富多样使豫南花鼓戏呼之欲出。信阳地区的灯歌曲调丰富,旋律优美,以徵调式和羽调式为多,基本上都是五声音阶。唱词多为“活口词”,即兴编词,通俗易懂,其优美的旋律与唱词中的方言土语相结合,更加突出了豫南花鼓灯的地方特色。唱词多是七句式,二二三句式结构,也有少数五字、十字句式;四句体是基础,也有五句的,如《五句山歌》;一句一条韵,平仄声只要求最后一字符合韵律。在曲调使用上有一舞一曲、多舞一曲和一舞多曲三种情况。灯歌在使用衬字、衬句、衬词上突出,有的甚至两字一衬、一句三衬,如地灯的“四保下工奴(呀)在(也)屋里(也嗨呀)绣(哎)和(哎)平(咧哎嗨呀)”。尤其是商城县岔伞曲调的花鼓唱和锣鼓唱,它流行于县西部、北部和城关一带。表现为其一,前后徵调式,中间转羽调式的花鼓唱,这类运用较多也较广。有四句头、五句赶、六句连、七句垛、抢八句子等,有的中间加对唱的和腔,衬词为“我的小哥儿二小哥儿,我的小嫂二小嫂,”风味尤为特别。其二,前后是宫调式,中间转羽调式的抢八句子,多分布于本地的南部和东部。其三,超过八度乃至十度大跳,构成上下翻腾的旋律线的徵调式花鼓唱,这类用得极少,因必须用真假嗓交替的方法来演唱,难度很大。但具有高亢、清新、粗矿的风味。其四,是四句羽调式的锣鼓唱,多用前半拍休止和切分节奏,构成独特的地方特色。
  
  豫南花鼓灯灯歌曲调有:大实话、对歌、四句达字调、扯白歌调等。常见的民间小调的曲牌有:花鼓灯调、谢茶歌等,其中的唱词有四季歌、八大脸、叶金莲、唱丑的、从一到十等。锣鼓曲牌有:老三翻、跑场锣鼓、谢台锣鼓等。逗岔数板唱词有:连三岔、吹喇叭、长工汉、说瞎话、偷石榴、尿床、学剃头等。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有许多的民间小调、锣鼓曲牌和岔词都是在演出的过程中即兴发挥和信手拈来的。
  
  豫南花鼓灯音乐体系中,利用打击乐伴奏歌舞是其中的一个基本特征。以打击乐、民间小调与舞蹈动作的有机结合来增强舞蹈艺术的效果,使舞蹈无论在听觉还是在视觉上都能得到一种愉悦。演奏时,为配合舞蹈动作,表达具体感情,则运用了闪板,即前半拍休止,切分节奏等,使锣鼓富于弹性,显得活泼跳跃。有时以闷锣、阴锣、闷鼓、闷击大镲或以大小件分奏等技法变化,时而轻言细语,时而欢腾热烈,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使演奏别具一格,由于击打强弱、轻重、刚柔处理得十分协调,与舞蹈动作的配合丝丝相扣,十分巧妙,起到了声随形应、形随声动的效果,从而增强了舞蹈的表现力,这是花鼓灯艺术感人最深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淮河流域花鼓灯舞蹈动作形式比较
  
  如同花鼓灯音乐’花鼓灯的舞蹈动作,大都源于对自然界各种动物的动作模拟和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动作的模仿,因而极富亲和力。
  
  (一)安徽花鼓灯舞蹈动作形式
  
  舞蹈是花鼓灯主要构成部分,舞蹈中包括“大花场”、“小花场”和“盘鼓”。“大花场”是由众多演员集体表演的情绪舞,“小花场”是由鼓架子与兰花的双人或三人即兴发挥,进行表演的抒情舞,是花鼓灯舞蹈的核心部分。“盘鼓”则是舞蹈、武术、技艺表演相结合又具有造型艺术特征的表演形式。花鼓灯表演的集体舞与双人或三人舞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古代“百戏”有着相同表演的“盘鼓”,更是妙趣横生。
  
  大“鼓架子”经常做顶人和叠罗汉式的技巧动作,表现出超人的力量。小“鼓架子”活泼伶俐’善于舞蹈,并且善于翻跟头,表现出机智与身体的灵巧。以颖上、凤台花鼓灯为例,“鼓架子”的舞蹈动作有步法、打腿、身段、架子等。步法有:鸭子步、风摆柳、跨跳步、簸箕步、上山步、乐步、拔泥步、大场步拧胯步、前趋步、双环步、后别步、踩三锣、钟摆步等。
  
  兰花基本动作分步法、扇花、手巾花、身段四种。其中步法有小起步、大起步、双环步、平足步、波浪步、踏车步、原颠步、十字步、上山步、后别步、筛子步、双环步、后跟步、颤颠步、颤抖步、足尖步、花梆步、云颤步、喀蹬步、拔泥步、云步、互步、绣步、矬步、怕步、波步、空步、脚跟梗步、后勾步等;身段有单跳转身、水中望月、闪身、耸肩、凤凰单展翅等[4]。特别是“兰花”使用的折扇和手绢,语汇十分丰富,仅持帕方法就有“满把扣”、“三指提”、“二指拎”、“一指挑”等多种;扇花的表演手法更是细腻无比,有“砍”、“抖”、“颠”、“扔”、“揉”、“挽”、“抛”、“遮”、“别”、“云”、“贴”、“翻”、“飘”等40余种。这些动作虽然来自于日常生产劳动,但颇具有了艺术性和观赏性。
  
  (二)豫南花鼓灯舞蹈动作形式
  
  在豫南信阳花鼓灯的动作体系中,舞蹈动作与生活紧密也是相连的,而且从中还可以看到“汉代百戏”对于它的影响,它将中国传统舞蹈和民族武术杂技揉合在一起,从而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提高了舞蹈的技艺技巧,形成了传统舞蹈在表演上“技中有艺,艺中有技”的审美特征。
  
  潢川县火淋子中花鼓娘子在表演时的昂头挺胸,动作奔放泼辣,性格热情大方。老竿儿与花鼓腿子的动作则要低头哈腰、舞步轻快,小腿要有弹性,从而使上身和头部的动作保持微颤,以表现其人物的欢快、风趣和幽默的性格。尤其是老竿儿,他的站立动作都是以毛猴的形象为基本动态,耸肩、含胸、屈膝、曲肘、提腕。因此,在演川县的火淋子的舞蹈动作与其它两县相比较,花鼓娘子的动作以热情泼辣见长,花鼓娘子在舞蹈时动作一定要夸张,幅度要大尤其表现在花鼓娘子的基本动作“打扇步”、“行进右转身”、“高吊扇”、“前后摆扇”中,动作的要点都是每上一步双膝都要随之上下颤动,只用脚前掌着地,而脚跟不能落地。从而形成了它独特的“扭、拧、颤、抖”的风格亮点。
  
  拧,即拧腰,使腰部以上身体转动,以配合臀胯的摆动,注重第二表演区即胸腰胯躯体的表演。很多舞种都有这种拧身、转体。
  
  扭,即左右扭摆、出胯,一步一扭,广泛反应在各舞种动律上。腿部的移动,配合上身的左右摆动,加之头部的倾斜,典型的显示出豫南风格。女角的每一步都要扭。扭和拧是花鼓娘子的动律中的基本要素。
  
  颤,即身体有规律的上下颤动,一靠膝部曲伸,二靠脚掌踮脚尖颤动,还有头部颤动,俗称“悠悠闪”、“慄慄抖”,很有特色。即动作的弯曲状态,如双腿的半蹲,上身的倾斜,双肩的曲收、曲成半圆形,特别表现在火淋子中的老竿儿的角色上,其颤的动律尤为突出。这三个部位的颤动,形成了老竿儿风趣、诙谐、幽默的风格。脚掌的颤动是花鼓娘子重要的基本步伐动律。由于脚掌颤的动律是一种向上的力,更加突出地表现了花鼓娘子傲头旦角的内在风韵。
  
  在舞蹈中,花鼓腿子不但要表现其诙谐幽默的一面’而且还要表现其刚健挺拔的男子汉气概,这些动作是花鼓灯的技巧展现,在这些动作中,大多数都是借鉴武术的动作技巧,如上场动作的“起大棚子”、“起小棚子”、“蛮子”、“小翻”、“虎跳”、“鲤鱼打挺”等,这些技巧动作不仅丰富了舞蹈语汇,提高了舞蹈的观赏性,而且大大增强了舞蹈的可看性。
  
  商城县的岔伞的舞蹈语汇比较丰富。如:摆步、颤步、碎步、顿步、滑步、追步、挑担步、平足步、波浪步、后退步、十字步等步伐。又如:扁担式、遮阳式、背巾、背扇、挎篮、扯线、甩手巾、扑蝶、放蝴蝶子、水中望月、双展翅、风摆柳、老鹰磨云、龙摆尾、金鸡独立等,这些舞姿都是从劳动生产中、日常生活里采撷素材加工发展而成的,是生活动作的美化,对自然景物、动作姿态的模拟。
  
  固始县花鼓灯的动作体系较为规范,有一定的程式和套路。由于各类角色的不同,姿态各异,丰富多彩。舞姿优美、质朴、爽朗、奔放。女角以打舞扇贯穿的各类扇子花,犹如彩蝶纷飞,令人眼花缭乱,表现了女子柔美俊俏的风韵。而端推扇、抱月扇和扛扇配合其大步前进的步伐,又表现出女角热情奔放的性格;男角的行路鼓、抛鼓、揉鼓以及乌龟推磨等动作热烈红火,加上高难技巧的展示,显得英武潇洒;灯心动作灵活、俏皮,那巧妙的缠丝腿,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结论
  
  淮河流域花鼓灯音乐多来自地方民间小调,曲调丰富,旋律优美,通常包括花鼓灯锣鼓、花鼓歌和后场小调。安徽花鼓灯音乐曲调形式多为抒情明快的民族徵调式与宫调式,豫南花鼓灯音乐曲调多采用徵调式和羽调式,基本上都是五声音阶。淮河流域花鼓灯的舞蹈动作大都源于对自然界各种动物的动作模拟和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动作的模仿,因而极富亲和力。其舞蹈基本动作组成有步法、打腿、身段、架子、扇花、手巾花等。在花鼓灯艺术表演中,音乐与舞蹈动作的配合丝丝相扣,相得益彰,从而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这是花鼓灯艺术感人最深的一个重要特征。
  
  作者简介:刘世嵘(1972一),女,汉,河南驻马店人,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