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核心期刊 > 经济与管理科学 > 旅游 > 正文

农业生态旅游与经济协调发展

来源:UC论文网2016-06-05 07:37

摘要:

农业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分支与组成,可以发挥农业的多功能价值, 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就业,增加农业收入。当前中国农业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 存在缺乏科学规划与经

  2015年8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部署改革创新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工作。业内人士分析,这一旅游新政的推出,将带动周末旅游万亿规模市场的迅速成长。在中国每年30多亿人次的旅游者中,周边游占据了70%以上,其中农业生态旅游就是周边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是依托传统的农业产业,借助旅游业迅速发展并已成为全民消费热点这一优良基础,将农业生产打造为具有生态效应,具有现代观光农业性质的旅游类型之一。由于国家政策导向,中国很多乡镇都将农业生态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已打造出一大批生态旅游名乡、名镇,农业生态旅游进人了持续、快速发展时期。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应该妥善处理好旅游产业发展与维持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一148—要化解农业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使农业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最终实现协调共赢,这是目前依靠农业生态旅游走经济发展之路的各级乡镇应该深人思考的问题。在协调二者发展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之路。
  
  1.发达国家农业生态旅游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
  
  1.1美国
  
  美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走在世界前列,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1872年划定的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它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的生态公园,也是世界最具影响力与代表性的生态公园。黄石公园的管理实行经营权与管理权分离的制度,国家与公园管理机构负责公园的日常工作,服务企业负责公园的经营,保证经营的独立性。为了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永久保持生态价值,黄石公园实行严格的环境监测,通过立法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美国从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视角加强对农业生态旅游的管理,农业部、鱼类及野生动植物管理局、土地管理局等都积极介人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与保护,促进了农业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1.2德国
  
  德国生态资源丰富,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991年6月,欧共体制定了《欧共体生态农业条例》德国又先后出台了《土壤保护法》《动物保护纲要》《生态农业法》等法律法规,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截至2011年,德国已有14702个农业企业从事生态农业生产经营,为了保证农业生态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德国生态农业协会要求这些企业都必须加人协会,实行规范化、集中化经营。德国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同时,还注重对历史古迹和地域文化的保护,在德国乡镇中,随处可见精心保护的古堡及各类民间博物馆,为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奠定了基础。
  
  1.3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在政府推行一系列可持续发展促进政策以后,农业生态旅游迅速发展,发展形态以“三个原理”为核心,即“一个展示中心”、“一片观光农场”、“一片展示表演”,其中以牛、羊农牧体验旅游最具吸引力。1994年,澳大利亚开始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部署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研究、市场营销与推广方面都投人了大量的资源,给农业生态旅游增添了持续发展动力,时至今日,农业生态旅游占全国旅游总收人的比重已经超过了35%。在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澳大利亚通过立法和政策扶持的方式加强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农业生产时期与旅游时期要实行“错期”,旅游淡季加大宣传,旅游旺季限缓消费,使农业生态旅游消费始终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真正实现了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人类生存的和谐统一。
  
  1.4 日本
  
  日本农业生态旅游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1962年岩水县小岩井农场开发观光农园为起点。
  
  1992年,日本旅游业协会发布了《生态旅游指导方针》,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与管理体系初具雏形。日本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分为观光型农业生态旅游、设施型农业生态旅游、特色型农业生态旅游3种类型。观光型农业生态旅游通过创建多种类型的蔬菜、水果、稻米等农业园区,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并体验农业生产劳动,从中获得愉悦的身心体验;设施型农业生态旅游则是将现代农业科技、农艺技术、农业设施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向游客展示农业科技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改变,尤其是在无公害农作物的种植与生产方面,于1988年7月推出了《发展自然农业条例》,禁止使用农药、化肥及其他非有机肥料;特色型农业生态旅游是由有资金与技术实力的农业集团牵头,创建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具有鲜明特色与强劲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业示范区。为了实现农业与旅游的有效协调,日本创建了环境保全型农业认证体系,包括有机农产品认证制度、生态农户认证制度等。
  
  2.中国农业生态旅游与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科学规划与规范管理
  
  在国家推行农业生态旅游的政策鼓励下,很多乡镇开始大力兴建观光农业生态园,将生态农业与观光农业合二为一,以这种形式带动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应该以地区丰富多样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充分挖掘与利用这些资源的旅游价值,合理设计旅游路线,明确农业园区功能,开发多样性产品。然而,中国的农业生态旅游往往“一哄而上”,对农业生态旅游既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也没有科学的经营理念,管理比较混乱,不仅无法收到预期的经济效益,也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形象定位不准确
  
  农业生态旅游可以分为观光游、体验游、休闲游以及任意两种相结合的多种类型。无论是哪种类型,都应该突显自身特色,使其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中国的农业生态旅游形象定位模糊,观光农业基地的观光性不强,体验式农业基地的体验项目数量少,休闲式农业基地的项目设计雷同,对游客吸引力不强。农业生态旅游形象定位不准确,就不利于品牌建设,不利于形成市场知名度,也无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2.3 生态示范作用不强
  
  农业生态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通过对农业生产基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而使生态农业上升到旅游观光农业的新高度,体现“整体、循环、协调、再生”的原则,并且充分展现生态文化的内涵。但目前的现状是,很多农业基地在发展过程中,过于追求经济利益,没有遵循甚至违背正常的农业生产模式,缺乏文化内涵和人文气息,只向游客呈现出简单的、由农作物“拼凑”的景色,导致趣味性差、重复消费频率低,降低了农业生态旅游的投资价值与发展价值,很难发挥区域示范作用。
  
  2.4当地居民参与积极性低
  
  人作为生产要素中最核心的要素,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协调好经济发展与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二者有机结合,实现高度统一。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推广与维护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参与和支持,只有当地居民都积极参与,才能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带来新思路、新创新,也更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还能极大地节省产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本。但中国多地的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都没有充分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只是安排他们在农业生态园内工作,使他们对农业生态旅游的重要性没有正确的认识,主人翁精神发挥不足,经济效益也不明显。
  
  2.5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是以农业为主题,以生态力的农业。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时,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尤其是在生态资源历史久远的地区,更要深刻认识生态环境对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性。但目前中国部分地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理念存在误区,将快速获得经济收益看作农业生态旅游一150一最重要的目标,在开发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过程中,将收回投资成本放在首位,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本来丰富的生态资源在成为旅游区后出现资源枯竭、环境被破坏等情形,而有些生态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一旦遭到破坏将无法弥补。
  
  3.发达国家农业生态旅游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借鉴
  
  3. 1确定健康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理念
  
  通过对发达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分析,要保持农业生态旅游的生命力延绵不息,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环境的特色,在机械化、工业化充斥的现代社会中最大限度地保留自然气息,必须树立健康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理念,即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4]。社会效益是指农业生态旅游必须保证正常的农业生产不受影响,保证地方群众能够从农业生态旅游中增加收人;经济效益是指长期经济效益与短期经济效益双效结合,既要保证旅游项目的正常运营,合理规定门票以及其他服务收费,又要立足长远,在前期资本投人以后,在后续经营过程中,应持续投人加强维护,保证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长久生命力;生态效益则是不能透支生态资源,注重生态资源的挖掘与合理利用,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3.2增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农业生态旅游以生态为特色,而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与旅游者的环境意识相关,更与当地居民的环境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德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经验来看,提升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发挥当地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是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最可靠、最有效的途径。从日本对最美乡村“合掌村”的保护中也可以看出,通过成立村民自治组织,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庄环境保护,使得村庄的自然风貌得以完好的保存。增强当地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应从3个方面人手:第一,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居民环保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第二,制定并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要求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体化,与奖惩机制相结合,增强可操作性,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第三,吸纳当地居民为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股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采用股份分红的形式,与当地居民形成利益共同体,使其自觉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3.3加强对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
  
  农业生态旅游虽然以农业为载体,但必须依托于自然生态资源。世界上大部分优质的生态资源都是经历了长时间累积与沉淀形成的,能够保留至今实属不易,今后的保护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时,更要注重对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使生态环境与农业景观相得益彰,实现优势互补。第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当前中国对生态资源的保护主要侧重于世界文化遗产,大多数自然生态资源不在法律法规保护范围内,保护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应该增加和修订相应的法律法规,逐步使更多的自然生态资源受到法律的保护。第二,各地农业生态旅游景区要成立生态资源保护委员会,切实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成为生态资源保护的主力军。第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鼓励地方居民参与生态资源保护。
  
  3.4立足于本土文化发展农业生态旅游
  
  农业生态旅游应该是本土文化的载体,而本土文化则是农业生态旅游的内涵。农业生态旅游必须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因此要积极地、深人地研究本土文化,围绕本土文化兴建与发展农业生态旅游项目,提升旅游项目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第一,深人挖掘本土文化,运用艺术手段使古老的文化“旧貌换新颜”,让游客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本土文化的熏陶与魅力。第二,实现文化产业化,积极研发能代表本土文化的农业生态旅游产品,通过旅游产品的销售使本土文化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更好传播,同时也可以增加经济收益。
 
    作者简介:韩冰(1974—),女,河北迁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E-mail:hanbing2399455@163.com;刘浩(1983—),男,河北邢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田小燕(1983—),女,河北永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