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核心期刊 > 经济与管理科学 > 旅游 > 正文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我国旅游景区发展研究

来源:UC论文网2016-05-15 14:20

摘要:

当前,我国旅游景区发展迅猛,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致使其可持续发展面临阻碍。旅游景区具有 开放性、远离平衡性、非线性、涨落性等耗散结构特性,耗散结构理论适用于研究旅游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国民经济尤其是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对改善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主体之一,我国旅游景区遍地开花,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旅游景区3万多家,其中A级旅游景区7000余家,包括质量等级最高的5A级景区186家,质量等级次之的4A级景区2244家®。同时,景区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逐步由单一的游览观光功能向休闲度假功能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是,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问题突出;开发资金短缺,专业人才匮乏;开放性不足,区域及行业联合协作有待加强;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景区与社区之间矛盾冲突日益加剧;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雷同,缺乏特色;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破坏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现象屡见不鲜;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有待完善,服务水平亟须提高;等等。上述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不少旅游景区包括一些传统优势景区的发展遇到瓶颈,年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开始呈现停滞甚至下降趋势。
  
  一、研究综述
  
  耗散结构理论是当代自然科学“新三论”之由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提出。他认为: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在外界条件达到一定阀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的情况下依靠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而维持的新的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耗散结构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有序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不断地向前发展。耗散结构产生的具体条件主要包括:(1)系统必须是开放的;(2)足够远离平衡态;(3)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4)存在随机涨落现象[2。同时,他还指出了耗散结构系统的演化机制——内外部熵流的变化以及相互抵消促成系统的发展。熵表示系统的混乱程度,熵值越大,系统越混乱;封闭系统内部的熵值会不断增加,而从外部引进负熵流有利于系统的健康发展。
  
  耗散结构理论自提出以来,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哲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也逐渐显露出它的价值,被证明具有普遍适用性。目前,部分学者开始把耗散结构理论引入旅游研究中,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邸明慧、张稳(1995)提出旅游开发系统是可以形成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孙钰霞、张明举(2002)运用耗散结构理论提出了重庆市旅游系统的优化对策;王迪云(2006)建立了一套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旅游系统开发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叶春、陈志永(2008)借助耗散结构理论揭示了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机会和危机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建议;陆林、鲍捷(2010)分析了千岛湖旅游地耗散结构系统的演化过程及其演化机制;余子萍(2010)以南京珍珠泉旅游度假区为例,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研究了城郊旅游度假区产品体系演进过程,提出了低碳化的演进策略;廖建华(2011)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了古镇活力丧失的原因,提出了“旅游活镇”的发展策略[];伍锋(012)从旅游地系统的自组织特性分析入手,深入研究了旅游地系统的自组织演化发展的条件、动力机制和途径;蒋长春、张瑜(2013)采用耗散结构理论方法,以妈祖圣地湄洲岛为例,研究了海岛型旅游地系统的演化机制;鲍黎丝(2M)运用耗散结构理论诠释了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并提出了优化及延长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的对策。
  
  以上研究表明:耗散结构理论适用于旅游研究,在旅游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成果。但是,目前运用耗散结构理论研究旅游景区发展问题的学者很少。长期以来,我国旅游景区发展方面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新理论、新思路的探索始终没有取得大的进展,这一现状严重制约着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是旅游学界与业界都迫切渴望解决的问题。笔者希望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将耗散结构理论引入旅游景区发展问题的研究之中,有利于实现旅游景区发展研究领域的理论创新,更好地指导我国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二、旅游景区耗散结构系统模型构建与特性分析
  
  旅游景区是指具有吸引国内外游客前往的明确的区域场所,能够发挥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功能,具备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独立管理区。旅游景区是一个多功能的复杂的自组织运动系统,耗散结构理论适用于旅游景区发展问题的研究。
  
  (一)旅游景区耗散结构系统模型构建
  
  旅游景区是开放的,而且具有完善的系统结构。根据旅游景区的基本构成要素以及旅游景区发展的影响因素,可以建立旅游景区耗散结构系统模型。
  
  旅游景区耗散结构系统由旅游景区及其微观环境共同构成,分为资源子系统、设施子系统、支持子系统和行业子系统等四个子系统。资源子系统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是旅游景区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设施子系统包括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是旅游景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支持子系统包括景区管理部门、旅游者和社区公众,为旅游景区的发展提供管理服务、资金支持和物质条件;行业子系统包括旅游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对旅游景区的发展具有支撑作用。中间圈层包含的四个要素——旅游者、社区公众、旅游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旅游主管部门与圆形中心区域之间的“双向箭头”表示微观环境与旅游景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外围圈层表示宏观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人口环境、政治法律环境和科学技术环境等要素,对旅游景区耗散结构系统的运转具有重要影响。宏观环境圈层与旅游景区耗散结构系统之间的“双向箭头”也表示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内外部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等要素的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旅游景区耗散结构系统依靠内部四大子系统的协调运转以及与外部宏观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实现自身发展。
  
  (二)旅游景区耗散结构特性分析
  
  1. 开放性
  
  旅游景区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外部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人口环境、政治法律环境和科学技术环境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旅游景区时刻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着熵流技术、人才、资金、理念、信息等要素的交流,以维持景区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不与外界交流,旅游景区必定慢慢走向衰落,直至消亡。
  
  2. 远离平衡性
  
  平衡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系统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状态,近平衡态与平衡态类似。远离平衡态是相对于平衡态和近平衡态而言的,指的是系统内部组成要素的不均勻状态。考察一个系统是否远离平衡态,就看其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是否均衡一致。各组成要素之间差异越大,系统离平衡态越远。
  
  旅游景区系统中存在五大利益主体——景区管理部门、政府旅游主管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旅游者和社区公众。因其所处地位不同,在利益诉求上也各有侧重:景区管理部门希望通过各种措施吸引旅游者以促进景区旅游收入的增加,同时加强游客管理以及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保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对旅游景区的开发、经营、管理与保护实施监管,为景区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与政策保障,确保景区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旅行社、酒店、交通部门、旅游网站、其他景区等旅游企事业单位与旅游景区之间存在合作或竞争关系;旅游者希望景区能够提供优美的风景和良好的服务;社区公众希望旅游景区的发展能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同时尽可能地减轻对居民生活环境的不良影响。这些主体从自身的利益诉求出发,对旅游景区的规划、开发、经营与保护持有不同的态度和策略,产生的熵流正负性质不同、大小不一,使旅游景区内部熵值不断变化,促使景区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
  
  3.非线性
  
  非线性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多样的相互作用。旅游景区的非线性突出体现在政府各个部门之间以及景区内部各个部门和员工之间的相互作用。旅游景区往往隶属多头,如建设、国土、林业、文物、宗教事务等部门,景区实行的每项措施都必然会受到各个政府部门的制约,甚至可能遭到某些部门的强烈反对,从而难以贯彻落实;同时,景区管理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对各个部门和每位员工的约束力难以测算,而且各个部门、每位员工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易把握。上述情况导致景区管理措施的作用机制非常复杂,实施效果难以预测,体现了旅游景区系统内部机制的非线性。
  
  2. 涨落性
  
  涨落是系统产生的偶然的随机变化,是系统发展的动力。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域,系统中一个随机的微小涨落,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和连锁反应被迅速放大,就可以形成整体宏观的“巨涨落”,从而导致系统发生突变,形成一种新的稳定有序状态,即所谓“涨落导致有序”。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条件的变化,一线岗位工作人员对客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的变化,景区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状况的改变等都会形成“涨落”现象,促使景区结构由无序向有序转化。
  
  综上所述,旅游景区系统具有鲜明的耗散结构特性,完全具备形成耗散结构的条件。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探索我国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我国旅游景区耗散结构系统的不完善性
  
  结合上述旅游景区耗散结构系统模型及旅游景区耗散结构特性,分析我国各旅游景区的发展现状,可知我国旅游景区耗散结构系统目前普遍存在不完善性。
  
  (一)开放性不足,内外部交流不畅
  
  由于落后的封闭经营理念、与外界的沟通渠道不畅等原因,许多旅游景区与外部环境的交流不够,很少从外部引进技术、人才、资金、理念、信息等负熵流。而系统内部的正熵却不断增加,如旅游专业人才匮乏,创新能力缺失,在项目建设和产品开发方面盲目模仿、攀比跟风等,导致产品雷同、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景区缺乏独具特色的吸引力,竞争力降低,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不断减少。如河南巩义宋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丝毫不逊于嵩山少林寺,但由于忽视旅游专业人才和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的引进,缺乏创新,机械照搬其他地区的旅游开发模式,对当地特色文化挖掘不够,致使景区吸引力不足,游客稀少,入不敷出,文物资源本身也遭到了严重破坏,成为旅游景区开发的典型失败案例。
  
  (二)处于低层次平衡,缺乏交流合作
  
  目前,我国大部分旅游景区处于近平衡态——低层次的平衡有序状态,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的监管,与区域内其他景区、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事业单位等主体的交流与合作较少,难以与其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与互利共赢的大旅游格局。例如,崂山风景区作为青岛旅游业的龙头,未能与石老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等形成功能互补、利益共享的大旅游格局,也就难以在青岛旅游产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带动作用。
  
  同时,由于利益分配问题,旅游景区与社区公众之间大多存在矛盾冲突。社区居民感到自身享受旅游发展成果的平等权利受到了损害,日趋不满,并倾向于采取报复行为,抵制管理,骚扰游客,甚至恶意破坏景区设施,阻碍景区发展。例如,桂林蝴蝶谷瑶寨生态旅游景区就因与社区公众利益分配不均,产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社区居民蓄意阻挠游客进入景区并破坏景区设施,致使景区运营一度陷入瘫痪状态,企业也面临倒闭的窘境。
  
  (三)管理体制不顺,非线性管理机制难以形成
  
  体制问题是当前困扰、束缚我国旅游景区健康发展的最大难题与障碍,其核心是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由于大多隶属于多个政府管理部门,旅游景区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部门分割、各自为政、互相扯皮,使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面临很大阻碍,导致景区无法形成非线性管理机制,缺乏有效的协调组织能力,管理政策难以贯彻落实、管理效率低下,严重阻碍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湖南张家界旅游区就曾经是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和武陵源区政府“两足鼎立”的管理体制,存在政、事、企关系缠夹不清问题,导致景区的宣传不统一,管理不到位,给景区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河南嵩山少林寺与登封市嵩山管理委员会的门票收入分成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2014年少林寺状告嵩山管理委员会,索要5000万门票分成的i斥讼官司,也是旅游景区管理体制问题的集中体现。
  
  (四)缺乏涨落,发展动力不足
  
  涨落是景区发展的动力,创造涨落能够帮助景区持续、健康地发展。但当前大部分景区只重短期效益,安于现状,自我改进——创造涨落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有待完善。景区游客数量不断增加,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却没有同步跟上。景区内外部交通条件、接待设施、康体娱乐和购物设施等难以满足游客增长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景区的游览质量,降低了游客满意度。(2)对客服务水平不高。由于缺乏培训、考核不严等原因,旅游景区的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工作落实不到位,一线岗位工作人员的态度和行为时常招致游客不满,其服务意识亟须加强,服务技能亟须提高。(3)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旅游企业对景区进行掠夺性开发,景区容量严重超载,不但导致游客滞留、交通拥堵等现象时有发生,而且还造成旅游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严重后果,使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下降,景区的美誉度受损,吸引力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2013年10月2日,九寨沟景区由于部分游客不满候车时间过长,围堵景区旅游观光车辆,阻塞道路,导致数千游客长时间滞留,给九寨沟的美誉度造成严重损害,同时也为九寨沟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和游客超载问题敲响了警钟。
  
  四、我国旅游景区耗散结构系统优化思路与对策
  
  (一)我国旅游景区耗散结构系统优化模型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的系统优化方法,针对我国旅游景区耗散结构系统目前普遍存在的不完善性,建立我国旅游景区耗散结构系统优化模型(如图2所示)。外部圈层表示宏观环境,中心圆形表示旅游景区耗散结构系统,其外部的四个“弧形箭头”表示经过优化的旅游景区系统是一个高度开放的耗散结构系统,旅游景区与外部宏观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顺畅:(1)能够从外部环境中及时引入先进技术,保护景区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2)能够从外部环境中引入资金来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3)能够从外部环境中引入新理念,如智慧景区管理理念、旅游公平理念、服务营销理念等,实现景区管理和利益分配机制创新,缓解景区与社区公众的矛盾冲突。同时,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提升旅游者满意度。(4)能够从外部环境中引入信息,使景区与政府旅游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旅游企事业单位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发展,互利共赢。旅游景区耗散结构系统内部首尾相接的四个“弧形箭头”表示从外部环境中引入的物质和能量促使旅游景区耗散结构系统内部资源子系统、设施子系统、支持子系统和行业子系统的运转协调,形成合力,使得旅游景区耗散结构系统形成高速运转的闭环模式,旅游景区最终走上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二)优化对策
  
  通过建立旅游景区耗散结构系统模型及其优化模型,结合旅游景区耗散结构特性和我国旅游景区耗散结构系统的不完善性,提出我国旅游景区耗散结构系统优化对策如下。
  
  1. 开放求活,完善对外交流渠道
  
  保持开放性是旅游景区发展的基本前提。旅游景区在发展过程中不能自我封闭,必须始终保持开放性,从外部持续引入负熵流抵消内部不断增加的正熵,从而使熵值减小,帮助景区从无序向有序状态转化。旅游景区必须完善对外交流渠道,通过改善内外部交通条件、强化与教育科研机构的联系、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景区多媒体信息传播渠道等措施,加强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不断引进人才、技术、资金、理念、信息,提升技术水平、资金实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为自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如焦作云台山风景区非常注重人才和技术引进,着力实施数字化景区建设,不断推进景区的标准化,景区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最终后来居上,迅速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景区
  
  2. 非平衡思变,合作共赢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远离平衡态是旅游景区发展的必要条件。适时地将景区推向非平衡,有利于景区的健康发展。旅游景区必须打破目前低层次、僵化的平衡状态,积极配合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的监管,加强与区域内其他景区的联合以及与旅游媒体、酒店、旅行社、交通等旅游企事业单位的交流合作。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补偿和分配机制,提供就业、改善社区基础设施条件和环境卫生条件等,有效缓解与社区公众的矛盾,促成旅游景区与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其他景区、旅游企业、社区公众等利益相关主体的良性关系,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例如,“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都江堰和青城山在资源整合、宣传营销、拓展客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形成了互惠共赢的局面,为四川旅游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堪称区域旅游合作的成功典范。
  
  3. 非线性优化,推进景区管理体制改革
  
  非线性机制是旅游景区发展的内在基础。旅
  
  游景区应该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扭转政企、事企不分的痼疾。在法律及政策许可的前提下,尝试通过租赁经营、委托经营、拍卖及买断等方式,实现景区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推行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模式,从而在景区内部建立起非线性管理机制,有效解决多头管理难题,提升协调组织能力,为景区实现突破性发展打好基础。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已有不少成功模式值得借鉴,如泰山风景区以独立门票管理为突破口的管理体制改革,使景区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加强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加大了行政执法力度,提升了景区的管理水平,使游客的游览质量和满意度大大提高。
  
  4. 创造涨落,提升景区设施、服务与管理水平
  
  涨落是旅游景区发展的诱因。旅游景区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实现“涨落”,并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巨涨落”,从而打破景区系统均匀性、不变性和对称性的结构,促使系统改变原有的状态,逐步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结构,保证景区的游览质量和对客服务质量。具体措施:(1)大力推动项目建设、科学规划、强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改善景区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设,尤其是交通设施和住宿设施。(2)—线岗位工作人员是景区对客服务的门面和窗口,其形象和行为直接关系到游客的满意度,对景区形象和美誉度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必须加强培训、制定明确的奖惩制度,通过定期考核、专家暗访等方法,提高其服务意识、服务技能及综合素质,努力提高服务水平。(3)加强承载力管理。根据景区的旅游资源状况、景区设施接待能力、游客心理等因素确定景区的合理容量并据此做好景区客流调控。通过实名预约、延长营业时间、优化游览线路、调整项目活动等方式做好旅游旺季的分流引导,避免产生游客爆棚现象,防止旅游事故的发生;开发季节性不显著的旅游产品,通过门票折扣促销等增加淡季客流量。(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游客和社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保护景区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如武夷山风景区为了从根本上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构建了旅游消费者维权立体网络,设立了12315消费维权服务中心,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专门负责景区内的消费维权工作,真正实现了“投诉有门,维权有人,服务有效”,有效提升了顾客满意度和景区美誉度,成为旅游景区对客服务的成功案例。
  
  作者简介:柴寿升(1970-),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开发、市场营销与城市节庆等;颜荣成(1988-),男,旅游管理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开发与景区管理;李丽娜(1989-),女,旅游管理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开发与市场营销。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