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核心期刊 > 社会科学II > 职业教育 > 正文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来源:UC论文网2016-05-09 15:07

摘要: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 举播频出、进展显著。但是,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国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提高中国的教育国际化水平,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将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作为优化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重要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发展高职,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国际化成为其必然的趋势,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部分,制定国际性的发展计划是唯一的出路。相关部门应积极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组建一支具有国际化竞争能力的优秀队伍。伴随着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和职业教育的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已进入了规范化的发展时期。然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仍处于“引进国外经验阶段”,由于我国长期存在“学历教育优于职业教育”等阻碍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观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尚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将试图考察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对策。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内涵
  
  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实质上说,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教育质量,要提高各国院校水准,保证各国院校教育能力,世界各国要相互接受与认可;第二,教育空间,各国的教育市场要充分对外开放,亦可相互跨国创办学校;第三,教育资源,要共享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各国在教育问题上的交流,相互合作,取长避短;第四,教育理念,要不断革新教育理念,从教学的方法与内容上更新,融合先进的教育理念,以适应国际教育、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需要⑴。所以,归根结底,高等教育国际化要落实到教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与办学理念和水平的国际化。亦即,国际标准,本土实践。为使教学质量、办学水平真正实现世界一流,实施国际化战略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之一。其中,以项目为载体、建立健全国际化办学机制是高职院校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具体实践路径。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高等教育要想在全球教育界占有重要地位,高等职业教育应首当其冲,率先走上国际化的发展之路。但是,到底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呢?从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学者的争议极大。有的学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应该这样做,有的认为应该那样做,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到底该怎样实现国际化。根本原因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没有一个统一权威的定义,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概念与内涵划不清,高等职业学校就没有目标,没有一条明确的道路可以走。不仅国际化.的定义没有弄清,中职、高职两种不同层次的学校对自己的定位也很模糊。目前,相对权威的部门为国际大学联合会,其对该方面的定义为:“突破国界与地域的限制,创造各种文化观点都能够被包容的教育氛围,学校相关的科研设施与社会服务等功能被加强。在其整个国际化的进程中,涵盖面非常广,既有自身方面的改革,也有外边的变化,特别是相关的政策引导,其最终是由多方面共同推进的结果。”王捷认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本质就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需的国际化人才”[2]。许多学者建议,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应该与国外职业学校、国外企业合作办学,引进国外课程体系,引进国外培养模式、培养理念,引进国外的教学内容以及评价标准与体系等。结合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如何让自己的办学理念、自己的办学经验、自己的培养模式、自己的办学体系、自己培养的人才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比如何引进国外先进的东西更重要。因此,目前国内职业技术学院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发展自身力量,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质量,办出自己的特色。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前提是实现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二者相辅相成,相似又有差异。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
  
  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本应该是促进全国经济发展的技术精尖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但纵览全国职业技术教育现状,显然目前与职业技术教育定位、目标存在很大的差距。毋庸置疑,20多年来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取得了很大进展,如职业技术学校的数量、在校生人数占中国高等教育比重逐步提升。毕业生就业率持续增长,《2014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3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月收人为2940元,分别比2012届、2011届毕业生增长7.7%,18.5%,毕业生3年后收人翻番,增速高于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平均水平[3]。髙等职业教育投人也在加大,在高职院校经费来源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人达到54%,但高职院校的生均公共财政经费明显低于普通本科院校,从全国情况看,2011年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是高职高专学校的1.78倍。就业率持续攀升,但人才培养质量仍有待提升。相比于发达国家,差距仍很大,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亟须提升国际化水平。目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选取了世界上经济和教育较为发达的37个国家,包括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34个成员国和中国、俄罗斯、巴西,对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竞争力进行评价和排名,职业教育竞争力包括职业教育规模、职业教育质量、职业教育吸引力、高等职业教育净人学率、在职培训可获得程度、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率、国际学生或外国留学生占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总数的百分比、对人力资源贡献、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贡献等方面指标,结果显示,职业教育竞争力排名前10位的国家分别是瑞士、芬兰、新西兰、德国、比利时、丹麦、智利、澳大利亚、卢森堡和斯洛文尼亚,排名后10位的国家分别是葡萄牙、斯洛伐克、爱沙尼亚、希腊、意大利、土耳其、波兰、匈牙利、墨西哥和巴西。中国职业教育竞争力排名第26位,处于世界中等水平。
  
  为深入了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邢晖和李玉珠等对我国中部、东部和西部的近百所职业院校进行调查。调査显示,国际交流情况较突出的学校占17.89%,有特色的学校占34.74%,一般的学校占40%,不太好的学校占7.37%。交流形式主要为“引进”与“输出”[4]。在资源引进方面,主要是师资引进(外教)、国外先进的实验设备、教材和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等。在调査的学校中,86.29%的学校曾经引进过外教,其中,有9.68%的院校引进外教情况较多,26.61%的学校较少,大部分学校呈中等水平。在关于“引进国外培训方案情况”的调查中,发现有65.05%的学校引进国外的培训方案,其中引进较多的占4.85%。51.04%的学校引进国外的设备,其中1.04%的学校引进国外设备较多,11.46%的学校引进较少,38_54%的学校引进国外设备情况处于中等水平。引进国外教学标准的院校占41.41%,35.33%的院校引进国外的职业资格证书标准[5]。在“输出”形式上,主要是师资的外出进修与交流。在所调查的学校中,99.3%的院校都曾派教师出国学习,其中出国人次较多的占28.67%,出国的形式有专业进修、短期考察、会议交流等多种。有过学生出国的学校占83.76%,其中13.68%的学校学生出国人次比较多,出国的目的有继续深造、专业学习、实习和一般交流等多种。
  
  从调查情况看,94.23%的院校认为引进效果一般,仅有5.77%的院校认为效果较好。很多校长认为国际合作、对外交流的效果不好。例如,派教师出国交流,很多只能是会议交流(18.06%)、短期考察(41.94%),而专业进修的仅占36.77%,不足一半,这种短期交流一般效果都不明显[6]。在高职国际化发展特色方面,更多的高校谈到的是走出去、引进来,联合办学,引入国外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短期交换生和文化交流、国外就业,引进教学资源,培养教师等方面。况且,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缺乏创新,高职院校办学层次较低、知名度不高,政府管制太多、教育行政部门支持不够,资金匮乏等都是制约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障碍。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快速推进,需要政府在政策、资源上予以专项支持。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根源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与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相悖
  
  在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下,髙等职业教育得到持续关注。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无论是在投入还是在人才输出质量上,成绩进步显着,诸如,就业率持续攀升。在2014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就业率超过90%,较以往而言,提升之速度惊人。因_为200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108.2万人,就业率为55%,而且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就业率相差很大,有的学校连20%不到。显然,在就业率实现显着提升之后,就业质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显着指标。总体而言,致力于培养与国际市场需求相吻合的应用型职业人才是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能否进驻国际劳动力市场和符合国际市场需求以及符合国际标准的人才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然而,我国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与国内市场尚未完全接轨,要与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一致,还需要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做出相应调整。首先,应与国内市场需求相匹配。2_年统计的数据显示,约有150万人完成高等职业教育,然而对社会人才需求状况调研的结果显示,技工人才的缺口非常大,根本满足不了企业对技工人才的需求,甚至有的企业为了招聘到一名高级技工,开出28万-30万元的年薪,却招聘失败。据调查,广州市每年对高级技工的需求约为10万人。在我国的技工人才当中,只有5%为高级技工,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40%,差距非常大。到目前,我国对高级技工的需求约为上百万人。出现这种明显的落差,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与反思,其根本原因,是高等职业教育偏离社会发展需要,没有培养出更多的高级技工,满足不了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其次,在致力于与国内市场需求相匹配的过程中,积极推进高职教育目标与国际趋势一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发展时间短,还处于一个探索时期,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上瞄准国际发展趋势,紧跟国际发展步伐,加快突破发展滞后的现状,快速培养满足我国市场需求以及探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等职业教育目标体系。
  
  (二)单一的资源整合渠道不利于国际化
  
  政府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主体,在当前制度下,政府部门虽然加大对民办高职机构的支持力度,但支持力度远远不够,并且当前很多民办高职存在信誉问题。办学资源的分配基本上是计划经济模式,这导致高等职业教育没有市场地位,各高职院校没有能力与其他学院竞争。实际上,政府部门在资金与政策上只支持数量很少的示范性院校,其余的院校不但没有政策支持,更没有资金扶持。很多院校不能确定院校未来的规划及发展,只有通过现有的政策推断学院将来的发展趋势,现实存在的弊端,导致高等职业教育与国际化的教学水平相去甚远,更没有能力在国际上竞争。
  
  (三)重学轻术的观念根深蒂固.
  
  目前,高职还不能被社会群众所普遍接受,鄙视或忽视高职的主要原因有:鄙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传统观念;狭隘的教育观念,认为高职是非学历教育,人才市场高消费的观念,致使许多学生追求名牌大学和本科文凭,鄙薄职业教育用人单位认为招聘员工的学历越高越好,这种人才高消费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才浪费现象。出现此种状况,主要源于我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而且根深蒂固。再加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较晚,现在可以说是处于不成熟的状态。政府部门没有专门为此完善法律与政策,硬件设施跟不上,一直效仿其他高校的管理模式,没有建立起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由于现实当中,高等职业教育一直没有被广大民众认可。各地区的经济水平不一致,民众在对高职的认识上也存在误区,导致人们不愿尝试新事物。学校与企业共同办学才刚刚起步,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研究。由于重学轻术的观念长期74影响,学历在我国一直到受人们的追捧,盲目地追求高学历却忽视自身能力的培养,企事业单位、学生与家长只看重学历。学历就是学生就业的阶梯,选择高职基本上是没有被高校录取的学生,并要以此借高职升本。所以高校一直受到人们的追捧,而高职却少有人问津。社会观念的抵触,在很大程度上遏制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导致生源数量少、素质差、高职院校看空高职发展前景。
  
  四、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权力下放,促进分层定位系统的建立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规划到我国在2020年,教育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整个教育体系内应相互衔接与融合,强化终身教育理念,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教育。在此过程中,要尝试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应针对社会需求,在教育过程中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建立产与学相融合的特色专业学位培养模式。针对这一教育特色,积极推出相应的学位制度。中等职业学校一般不再提升规格,也不再做并入高职院校的批示,高职院校也不再做升格或并入本科高校的批示,整个教育体系的层次感将更突出,定位将更加清晰。针对这一点,加强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的引导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应鼓励这类学校积极开展试点工作,部分学校可以向技术类型的转变,重点发展职业教育工作,实行本科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在独立院校向独立设置高校转换的过程中,应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的高校,做出更具科学性的规划。高校的内部结构应更加细化,不同类的学校应进行分类管理。由此可见,促进各类职业教育的整合,以及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进而构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分层系统是中央确立的要务。因此,各级地方政府要尽快实现转型,将该下放的权力要下放,给高等职业学校以最大的自由发展空间。但是,政府要作为最主要的权力主体,政府要为学校的运行构建稳定的制度环境和整体框架。最重要的是,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要统筹合理规划。在现有学校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资源整合与调整,整合与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在现有学校办学水平的基础上,实现专业学校的“专”,即撤掉一批办学水平相对较高的学校里的次要专业,只保留学校的几个王牌、拿手专业。从而控制全国相似专业的学校数量,使得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集中。政府要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仅要加大财政支持、财政补贴,同时,政府要利用自己的调配能力,调动全国的专家人才进人高职院校发展水平不高或者刚刚起步的新专业参与教学、研究工作,对一些新领域的专业提供人才支持。
  
  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改变社会大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同时,基于我国尚未形成明确的分层定位系统,政府应发挥宏观指导作用,逐步下放权力,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分层定位系统。现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所用的分层系统比较落后,只单一地把高等职业教育划分为专科与普通高校的二级学院的专科与本科,此分层方法不科学,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它制约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当前的专升本只是一种取得高等学历的应对手段,没有培养出更多的高级人才。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定位不同,人才培养的方向也不一致,普通高校注重本科与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并且部分二等学院是由普通高校与中等学校合并而来,其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普遍偏低。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比较单一,其教育定位也不符合经济发展及社会需求,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走国际化这条出路[7]。所以’当前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应满足社会需求,本着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则进行;另一方面,应从区域结构方面人手’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层次感更强,定位更准确的教育体系。各地区都设有本科以下的高职院校,能够根据区域需要,着重培养定向人才,以推动具有特色的地方经济的发展。在大城市或者省会设立以本科及研究生为主的高级高职院校,并以国际市场为定位设立专业,培养出国际化水准的高级人才,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二)加大国际化校企合作力度,提升人才培养竞争力
  
  职业教育要为产业发展服务。产业国际化要求职业教育需要为产业竞争力提高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撑。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发展要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为此,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随时掌握行业发展的前沿资料,及时根据产业的发展需要调整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内容。在专业设置实训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和突破是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和走向国际的企业合作将有助于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也必将反过来提升区域的竞争力。针对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现状,应制定相应的政策与制度,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加强产与学的结合程度。可以以行业或企业为主题,开展职业教育,肯定企业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针对大型企业和单位的人力资源需求,可以组织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实现学校与单位的对接,单位应积极向学生提供实习或就业岗位。单位应接收学生实习,参与教育环节而产生的支出或损失,应在当前的税法中有所体现,给予补贴。针对产学模式的需要,应积极打造多功能的实训基地。对于举办职业院校的企业,相关政府部门应通过购买等多种方式给予其财政补贴。开展针对实习生、学生实训等活动的企业,应享受各种税收优惠政策。总之,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过程中,鼓励社会多方共同培养人才,并及时将该方面的有关内容纳人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中。
  
  (三)借鉴慕课经验,推进高等职业课程改革
  
  在信息化时代,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亟待拓展的情况下,要充分运用网络资源’积极借鉴慕课经验,推动在线课程改革。MOOCs—大规模网络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于2012年由美国着名大学发起,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传播,在220个国家内拥有600多万使用者。目前,全球有十几个国家在积极推进MOOCs,包括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巴西、中国等。相关部门曾就北美教育机构的MOOCs在未来的发展情况进行预估,其认为到2016年年底,北美地区有四成以上的高校都能够提供MOOCs课程。这种教育模式影响力非常大,兴起的速度非常快,给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很大冲击。很多人将这场教育改革形象地称为“MOOCs风暴”。在MOOCs模式下,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手段都有了显着变化。MOOCs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使得学习者能够根据自身情况有目的地选择学习内容,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与学习进度。M00CS&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既给在校学生带来益处,也给很多社会工作者带来随时学习的可能,符合终身受教育的理念。MOOCs带来的颠覆性的变化还表现在:一是可以使那些原本无法上大学的群体可以无障碍地学习大学课程,促进教育机会公平;二是课程教学将从一名教师的独角戏逐渐变成教学团队,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终将出现“教学导演”职业。对于职业教育,建议建立专门针对课程共享的在线慕课平台,推动课程改革联盟,有效整合现有职业院校资源,推进课程设计与教学质量。
  
  何向彤(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1231)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