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文学文化类 > 历史学论文 > 正文

探析20世纪以来国内宋代儿童史研究回顾

来源:UC论文网2016-01-14 20:56

摘要:

受西方史学影响,我国近世以来社会史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许多之前从未受到重视的研究领域逐渐得到史家的重视。儿童史的兴起就是社会史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的最好体现。提到儿童

  受西方史学影响,我国近世以来社会史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许多之前从未受到重视的研究领域逐渐得到史家的重视。儿童史的兴起就是社会史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的最好体现。提到儿童史,不得不说公认的儿童史鼻祖---法国年鉴学派大师菲力浦·阿利埃斯,他于 1960 年出版的《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1]一书,开启了儿童史研究的先河,在中西儿童史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儿童这一弱势群体在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的重要角色,对其研究也从未再中断。

  总体来说,我国港台地区学者较大陆学者早些关注我国历史上之儿童,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台湾学者熊秉真女士。熊女士的童年“三部曲”①,可以说填补了我国古代儿童没有历史的空白,为后来学者更深层次挖掘我国古代孩童的历史面貌,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对于宋以前的儿童史的论述不多,主要有王子今的论着《汉代儿童生活》[2],全书主要从汉代社会的儿童观、汉代儿童的游艺生活、童蒙教育、儿童卫生健康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使我们对于汉代儿童的生活有一较为全面的认识。

  另外,李建国《汉代的童蒙识字教育》[3]及郭炳瑞《两汉童蒙教育研究述评》[4]等论文,对于两汉时期童蒙教育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探讨。唐代儿童史研究较为薄弱,目前尚未有专着出版,或只是散见于社会史的相关着作及论文中。宋元之后,到明清时期,儿童史研究的成果也寥寥无几。主要以熊秉真女士的童年“三部曲”及其相关论文为代表。如熊秉真女士所写《好的开始---中国近世士人子弟的幼年教育》[3]、《幼蒙、幼慧与幼学: 近世中国童年论述之起伏》[4]及《传统中国的乳哺之道》[5]等文章,对明清及近世以来儿童的教育、养育及母子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笔者通过大量阅读后发现,与秦汉、隋唐、明清时期儿童史研究成果相照,有宋一朝儿童史研究取得了更为丰硕的成果,但是并未有学者对此进行整体之梳理。有鉴于此,笔者就目前所掌握的材料对20 世纪以来国内宋代儿童史研究做一整理回顾,希冀可以推动宋代儿童史研究继续走向深入。不妥之处,恭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儿童教育研究

  儿童教育问题是儿童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其涵盖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儿童所受家庭教育、童蒙教育、学校教育等多个方面。而有关宋代儿童教育方面的研究在两宋儿童史研究成果中占据了将近一半的比重,取得了丰硕成果。

  ( 一)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每个儿童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无不时刻受到家庭的呵护,父母的宠爱。有宋一朝,是我国教育高度发展的时期,家庭教育尤是。论着方面,马镛先生的《中国家庭教育史》[6],是第一部系统1全面地反映了我国数千年家庭教育的经验教训,为今天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书中将宋元时期的家庭教育作为一整体来研究,为我们展示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家庭教育场景。此外,还有诸多通史性的教育专着,限于篇幅,故不再列举。这些教育通史着作或多或少都涉及到宋代儿童所受家庭教育。但都比较简略,未做深入的分析探讨。

  断代史专着方面,有袁征主编《宋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历史性转折》[7]和苗春德主编的《宋代教育》[8]及赵国权主编《南宋教育史》[9],三本书大致都是对宋代家庭教育的类型、教材与教育内容及家学等问题进行的探析。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学者周愚文先生《宋代儿童的生活与教育》[10]一书,可谓是宋代儿童史研究的开山之作,该书分生活与教育上下两篇,在下篇教育方面涉及到儿童的家庭教育。论文方面,邢铁《宋元时期的家庭教育》[11]一文从家教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对宋元时期的家教作了详细的考察。认为宋代家教主要以私塾形式开办,家教的内容以识字为手段,目的是教给子弟们生产生活知识、灌输伦理道德观念、讲述为人处事的经验。随后,贾芳芳《宋代家庭教育》[12]一文从宋代家庭教育发达的原因、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及教材的完备性 5 个方面全面论述了宋代家庭教育的基本面貌。此外,还有黄宝权《宋代家庭教育研究》[13]一文,此篇硕士论文纵贯前面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提出自己的新意,从宋代家庭教育兴盛的背景与成因分析、家教的类型方式、家教的内容、家教的方法归类及宋代家教对后世的影响启示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同时,出现了专以儿童为核心的家庭教育论文,翁越《宋代儿童的家庭教育》[14]一文,以家训、笔记、墓志、绘画等史料为主,来探讨宋代儿童的家教内容和方式。作为首次将儿童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尝试,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此外,对于家庭中女孩的教育,在有宋一朝,也是较为重视的。司马光就认为不论男女,从小都应受到教育。马莉《宋代女子教育》[15]一文,将女子教育分为宫廷、宦门和平民三个阶层,详细论述了各自的教育渠道、内容与成就,展示出宋代女子教育的时代特色。但是总体而言,有宋一朝能够接受教育的女孩还是少数,主要是上层仕宦阶层。大多数平民百姓家的男孩都没有条件接受更多教育,更不用说女孩了。

  ( 二) 童蒙教育童蒙教育,涵盖内容较广,即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来对儿童进行知识、道德人伦等方面的教育。目前学术界对于宋代童蒙教育的研究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梳理。宏观方面的研究,如郅美丽《 宋代蒙学教育研究》[16]、李晖《简论宋代蒙学教育》[17]及郭忠羽《宋代童蒙教育研究》三篇硕士论文,三篇文章大体都是从宋代童蒙教育兴盛的原因、教育形式、内容、教材、特点与影响等几个方面去论述,对于有宋一朝童蒙教育的情况作了整体研究。另外,还有结合区域史视角进行的尝试,如陈国灿《宋代两浙路蒙学初探》[19]及李琳琦《宋元时期徽州的蒙养教育述论》[20]两文。微观方面,包括对宋代童蒙教材、童蒙教育兴盛原因及童蒙教育特点等问题的细致探讨。如熊承涤《宋代的蒙学教材》[21]一文,首先对宋代儿童的蒙养教材如《千字文》《续千文》《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等进行了逐一分析,探讨其成书作者、内容、特点等,同时也指出当时蒙学教材的繁盛与当时宋人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理学的兴起、印刷术的发展等密切相关,教材的内容和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袁征《宋代小学的课程和教材》[22]一文,主要是将童蒙的教育限定在小学这个阶段,对此阶段童蒙所设课程及教材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最后,湖北大学郭娅的《宋代童蒙教育的主要特点》[23]及《宋代童蒙教育兴盛的原因及意义》[24]两篇文章,从蒙养教育的特点、兴盛原因及特点方面作了深入探讨。

  ( 三) 学校教育我国古代儿童到 8 岁以后就要进入学校,接受小学教育。关于宋代学校教育的着作有周愚文先生的《宋代的州县学》[25]一书,书中研究了宋代各路州县学的设置、经费来源、设立目的、师资力量、学生学习状况等多方面内容。此外,本书还附有丰富的各路州县学表格,是研究宋代学校教育的有利参考工具。另外,袁征《宋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历史性转折》一书虽是笼统的论述宋代教育,但是其中有很大篇幅也是在论述宋代的学校教育。

  池小芳《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研究》[26]一书,对宋代小学的发展、课程、教材、教法、小学的管理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其中涉及到以往研究并未注意到的宋代小学教育的新颖内容,如对小学经费的管理、小学教师的选用与管理等。论文方面,袁征《宋代学校教学内容的变化与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27]一文,论述了宋代学校教育内容更迭发展的四个阶段,指出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朝廷寻找新的统治思想的过程,直到南宋理学成为主导思想,我国古代文化也进入到后期的历史性转折时期。此外,还有郭宝林《北宋的州县学》[28]及周愚文《宋代的小学教育》[29]和王善军《宋代族塾义学的兴盛及其社会作用》[30]等重要文章从不同的层面对宋代的教育,包括小学教育、大学教育、教育制度、机构等内容进行了讨论,为我们更全面的认识宋代的学校教育有很大帮助。

  二、文学、艺术作品与儿童研究

  有宋一朝,在我国古代文学及艺术史上,可以说是独领风骚、独树一帜。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唐诗发展到宋代越发成熟,最引人瞩目的便是宋词。文人作家妙笔生花,儿童天真可爱的形象,自然也逃不了他们的取裁,无论是诗词,还是笔记小说,都有儿童的身影存在,这些文学作品为我们寻觅宋代儿童的历史足迹提供了宝贵资料。除了文学作品,宋代的艺术作品,尤其是绘画更是发达,作为皇帝的宋徽宗,对绘画更是情有独钟。而绘画中儿童的身影更是多见。如宋代“婴戏图”中对于儿童形象的塑造,成为研究宋代儿童非常宝贵的史料。

  文学作品方面,马秀娟《宋代的神童与神童诗》[31]一文,对宋代智慧早熟的“神童”及其神童诗的创作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宋代神童思想感情的老练和写诗技巧的娴熟已超越了年龄界限,天真活泼的孩童影子在诗中已难寻觅,并对宋代神童多现的历史背景作了深层次分析。姚海英《宋元社会生活的形象透视---以宋元小说中的儿童形象为视角》[32]一文,从宋元小说中儿童形象的塑造入手,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作一形象透视。再现了“孝亲”的家庭伦理关系,反映了商业经济的发展与娱乐文艺的兴盛,同时折射出佛教思想的流行及民间宗教信仰的活跃。角度新颖、说理透彻,值得借鉴。

  陈芳《宋代儿童诗研究》[33]一文,从儿童文学的角度探讨宋代儿童诗的发展情况,归纳出宋代儿童诗的类型并分析其艺术特色,可供儿童文学研究者借鉴。

  艺术作品方面,主要是围绕“婴戏图”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如王琳《从宋代“婴戏画”看政府社会对儿童健康的重视》[34]一文,从医学审视的角度切入,通过“婴戏图”这种特殊媒体所展现出的重子观念、重视儿童健康及教育等内容,探讨了宋代统治者为保证儿童健康所制定的各项政策法令和儿科疾病的防治体系,以及社会力量对儿童的体恤和关心等问题。林燕《从〈婴戏图〉看两宋时期的儿童生活实景》[35]一文,对反映儿童玩乐、游戏及生活场景的婴戏图进行了分析,从图中儿童服饰、家居摆设、环境、玩具、游戏、学校教育等方面,还原了当时儿童生活的实景,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活泼的历史画面。

  三 、产育风俗及儿童慈善救助研究

  由于宋代盛行溺婴的旧俗,宋代统治者针对这种风气,制定了慈幼政策并设立了慈幼机构,来收养抚育需要帮助的幼童。除了政府慈幼之外,民间个人也是积极参与到慈幼的行列中,这样就使得儿童的基本生存生活得到保障。关于宋代产育习俗的研究,有台湾学者刘静贞《不举子---宋人生育问题》[36]一书,作者针对宋代“不举子”的风俗,探讨了出现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 .另外,吴宝琪《宋代产育之俗研究》[37]是对宋代产育习俗的整体探究,论述了宋人当时的胎教优生认识、生子庆祝习俗、溺子弃婴习俗及出现溺子杀婴的原因等方面的内容,指出有宋一朝的产育习俗既有值得肯定的良俗,也有应予以批判的陋习。关于宋代溺子不举的论述,还有诸多成果,兹不再赘述。

  有宋一朝的儿童慈善救助是比较发达的。有关儿童慈善救济的研究也是数不胜数。宋采义等《宋代官办的幼儿慈善事业》[38]一文,对于宋代官方的慈幼事业发展历程及实施作了详细的追溯,指出在宋代“生子不举”、弃子成风的社会背景下,慈幼局之类的慈善事业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不过是杯水车薪。但是在封建专制的宋代,力创慈善事业,济民之苦,一定程度上也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应该留下光辉耀眼的一笔。屈超立《宋代收养制度研究》[39]一文,从法律角度对宋代收养孩子的条件、养父母与养子女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宋代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柳立言《养儿防老---宋代的法律、家庭与社会》[40]一文,从法律的角度论述了特殊的供养关系,即继子、义子、赘婿在继承权和与生父母、养父母在关系上的区别与互动。杜本礼《北宋开封的慈善收容机构 》[41]一文从区域史的角度着手,论述了作为宋代京都的开封地区的慈善事业。另外,郭文佳的《宋代幼儿生养与救助述论》[42]及《简论南宋的幼儿生养与救助》[43]两文,从宋代幼儿的救助入手,指出对于家庭贫困的孕妇妊娠、新生儿出生,到荒年幼儿的遗弃,宋政府都有明确的救助和保护措施,并设有专门的慈幼机构,这些救护措施及机构的设置,对后世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幼儿教育有深远影响。

  四、儿童医疗卫生研究

  最早从医疗史的角度对宋代儿童进行研究的是一批医学专业的学者。宋代作为我国医药学飞跃发展的时代,儿科在此期间取得的成就更为显着,一系列儿科医书出现并得以刊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宋着名的儿科医学家钱乙,着有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儿科专着---《小儿药证直诀》。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钱乙对我国古代儿科的发展乃至整个中医理论体系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对钱乙及其着作的研究在整个宋代儿童医疗史上占有很大比重。如马堪温的《〈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的科学成就》[44]一文,对钱乙的儿科医疗着作《小儿药证直诀》一书的历史价值及医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详细论述。认为《小儿药证直诀》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并最突出地体现了祖国医学的理、法、方、药的科学专书,而且它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中医学辩证施治的理论。20 世纪 80年代,则涌现出诸多注释、点校《小儿药证直诀》一书的着作,这些点校着述,为后人研究钱乙及其儿科医疗思想乃至宋朝的医疗提供了方便。

  宋时,对于妇人孕育胎教的医书,首提宋人陈自明所着《妇人大全良方》一书,其中对于婴儿孕育及胎教及幼儿卫生的论述,对我们了解宋代儿童的孕育及卫生习俗有重要意义。因此,今人对其也进行了点校及注释研究,如〔明〕薛己校注,许润三等注释《〈校注妇人良方〉注释》[45],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大方便。另外,还有对其他一些儿科医书的点校整理,如〔宋〕杨士瀛着,王致谱校注《仁斋小儿方论 》[46]、〔宋〕刘昉撰,《幼幼新书》点校组,《幼幼新书 》[47]等。总之,从医疗史的角度审视,这些研究对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宋代儿童的生活提供了一个新颖独特的视角。可以说,医疗史的视角正在为儿童史的研究打开一扇广阔的窗。

  五、家训族规与儿童研究

  宋代,受当时崇文抑武政策影响,家庭( 族) 中的长辈非常重视子弟的教育。随着家庭教育的发展,家训族规这种教育形式便在子弟的教养过程中扮演起重要角色。一些上层大族为教育子弟编写出适合本族的族规训诫,从小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的灌输。比较着名的如司马光《温公家范》、袁采《袁氏世范》、朱熹《朱子家礼》等,这些家训族规虽然出自不同人之手,但是其核心思想都是以儒家传统思想为基调,希望塑造出恪守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封建儒者。因此,通过对这些家训族规的分析研究,可以一窥当时儿童的生活空间及所受教育情况。论着方面,铁爱花《宋代士人阶层女性研究》[48]一书中关于宋代家训家法对士人阶层女子从小的约束与教育作用有详细论述。论文方面,杨志刚《〈司马氏书仪〉和〈朱子家礼〉研究》[49]一文,对宋代两部关于家庭礼仪的着作进行了探究。作为家族生活运作的行动指南,二书在训导子弟养成良好的品行修养,以及达到敬宗收族之效果方面,有不可忽视之意义。而关于司马光《温公家范》的研究,也是颇有成就,如陈谷嘉等《论〈司马温公家范〉的家庭伦理思想》[50]一文对《家范》一书在家庭伦理教育方面的阐述进行了分析,指出《家范》一书在子弟品行教育方面的道德评价体系,如“父慈子孝”“母教”的示范作用、子弟财产的分配等方面,体现出传统美德在理论上的筛选和沉淀。总之,通过对宋代家训族规内容的探析,可窥家庭中长辈认为从小对儿童进行儒家纲常伦理之灌输的重要性及普遍性。

  六、其他领域有关儿童的研究

  自儿童史研究兴起之后,不仅是历史学家,同时也吸引了教育学、哲学、文学、体育学、美术学等领域的学者投入到儿童史的研究中。这些学者从自己的专业背景出发,相对于历史研究者往往有着独到的思路,不仅拓宽了儿童史研究的领域,同时也让历史研究者得到更多的启示。

  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发掘,有关儿童史的资料也逐渐丰富起来,如谭淑琴《略谈宋代元符年间一组幼儿墓志》[51]一文,对于宋哲宗元符年间以哲宗女儿杨国公主墓志为主,兼有其他 5 方陪葬幼儿墓所构成的墓志群进行了分析研究。由于这些宗世幼儿还未成年就不幸夭折,为了表达父母亲人的哀思,故而立一批墓志。虽然墓志内容较为简短,但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宋代皇族的衬葬情况以及宋代封建统治者严格的等级制度。

  儿童的生活离不开游戏,王其慧《从宋代风俗画中看儿童游戏的多样性》[52]一文,从宋代的风俗画作中窥见儿童的娱乐游戏,如蹴鞠、击球、嬉水垂钓、骑竹马、舞狮子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更重要的是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对于宋代儿童服饰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刘亚平《宋代婴戏图儿童首服特征》[53]一文,作者以可信度较高的宋代婴戏图题材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及文献资料的佐证,对宋代儿童的发式、头衣进行了分类整理。

  最后,还有科举与儿童关系之研究,由于宋代士人要进入仕途,基本都得通过科举考试,因此,从小对儿童的教育就朝着科举方向,同时,统治者也设立童子科来选拔才学聪慧之人,进入仕途。如汪圣铎《宋代的童子举》[54]及祖慧、周佳《关于宋代童子科的几个问题》[55]两篇文章,都是对宋代神童与科举关系的探讨。

  七、结语

  自 20 世纪 60 年代的西方儿童史研究开始,对于儿童史的研究再也没有中断过,儿童这一之前从未被注意过的社会弱势群体开始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是由于发展起步晚,资料少等原因,使得儿童史研究面临较大困难。但是,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介入为儿童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宽了儿童史研究的范围。为我们全面了解古代儿童的形象提供了诸多新视角。

  综上,宋代儿童史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总体上看只能算冰山一角,很多问题的探究还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分析并建立起全面的理论体系。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这一番整理归纳,能够对从事儿童史研究的学者有所帮助,更希望此番努力能够引起更多的学者从事到儿童史的研究中,一起为儿童写史。

  参考文献:

  [1]〔法〕菲利普·阿利埃斯。 儿童的世纪[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 王子今。 汉代儿童生活[M]. 西安: 三秦出版社,2012.
  [3] 熊秉真。 好的开始---中国近世士人子弟的幼年教育[C]/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近世家族与政治比较历 史 论 文 集。 台 北: 中 央 研 究 院 近 代 史 研 究所,1992.
  [4] 熊秉真。 幼蒙、幼慧与幼学: 近世中国童年论述之起伏[J]. 中央大学人文学报,2008( 36) : 57 -96.
  [5] 熊秉真。 传统中国的乳哺之道[J].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92( 21) : 123 -146.
  [6] 马镛。 中国家庭教育史[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192 - 294.
  [7] 袁征。 宋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历史性转折[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8] 苗春德。 宋代教育[M]. 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9] 赵 国 权。 南 宋 教 育 史[M]. 开 封: 河 南 大 学 出 版社,1992.
  [10] 周愚文。 宋代儿童的生活与教育[M]. 台北: 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6( 民国 85) .
  [11] 邢铁。 宋元时期的家庭教育[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4( 3) : 28 -33.
  [12] 贾芳芳。 宋代家庭教育[J]. 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4) : 82 -83.
  [13] 黄宝权。 宋代家庭教育研究[D]. 开封: 河南大学,2009.
  [14] 翁越。 宋代儿童的家庭教育[D].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2013.
  [15] 马莉。 宋代女子教育[D]. 开封: 河南大学,2003.
  [16] 郅美丽。 宋代蒙学教育研究[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2004.
  [17] 李晖。 简论宋代蒙学教育[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2005.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