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其它门类 > 军事理论论文 > 正文

浅谈东山岛之战对两岸关系发展的作用

来源:UC论文网2016-01-06 20:27

摘要:

1 时代背景 1.1 国际因素 台海两岸的对峙,是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以全球反共为己任,干涉中国内政而造成的。原本随着蒋介石政权在大陆的溃败,美国对国民党已丧失信心。但

  1 时代背景

  1.1 国际因素

  台海两岸的对峙,是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以全球反共为己任,干涉中国内政而造成的。原本随着蒋介石政权在大陆的溃败,美国对国民党已丧失信心。但 1950 年 6 月朝鲜战争爆发,冷战在局部变成了热战。台湾作为"反共基地"和"太平洋链条上重要一环",其重要性凸显。杜鲁门宣布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但他亦同时要求: "台湾的中国政府停止对大陆的一切海空攻击。第七舰队将监督此事的实行。"[1]

  这就是所谓的"台湾海峡中立化".其目的是既保护台湾作为遏制红色中国的基地,又不被蒋介石拖入对共产党的战争。

  上世纪 50 年代由于冷战的加剧,反共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一股狂热的潮流。1951 年,美国的麦卡锡主义猖獗,要求对共产主义加强遏制,希望对蒋有更多的援助。1952 年,美总统大选,一直攻击政府对共产主义"软弱"的共和党获胜,艾森豪威尔当选总统。艾氏上台伊始,就提出改变第七舰队的使命: "第七舰队再不要用来保护共产党中国。"[2]

  西方新闻界称这一政策为"放蒋出笼".实际上在此之前,美国政府早已默许蒋对大陆进行骚扰,这一声明,只不过是对既定事实的再次确认。

  然而艾森豪威尔的宣言至少给人一种印象,即他对在朝鲜战场上的共产党人执行了一个"更加强硬的路线"[3].事实上这一政策出台的动因是美军在朝鲜战场上作战不力。艾在其回忆录中写到,他当时发表此项声明的真正意图仅仅是警告中国共产党人,让中国在朝鲜谈判中让步[4].

  朝鲜战争在 1953 年已进入第三个年头,双方打打停停,在"三八线"附近僵持,中朝军队进行了反登陆作战准备,迫使敌人放弃侧后登陆的企图。"6 月 8 日停战谈判全部达成协议,尔后,按双方实际控制线重新划分军事分界线的工作亦将完成,签署停战协议在即。为给敌人以更大的压力,彭德怀于 6 月 20 日 22 时建议推迟停战协议签字时间,以给南朝鲜军严重打击。"[5]

  于是在7 月13 日至7 月27 日,我方发动"金城战役"迫使敌人向我作出实施停战协议的保证。总的看来,当时国际局势的特点是: 两大阵营日益敌对,冷战阴云布满全球; 朝鲜战争已是最后阶段,停战在即; 美国对朝鲜的干涉未获成功,便给蒋松绑,希望台湾成为反共的急先锋。

  1.2 中国大陆的形势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彻底肃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余势力,完成各项新民主主义的改革,建立各地各级人民政府,完成广大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创造条件[6].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建国初期的主要任务除了肃清残敌,就是解放台湾。为了适应现代化战争的要求,解放军大规模整编,增加海军、空军的数量,大量裁减陆军。在东南沿海,解放军则厉兵秣马,对台湾形成强大的战略攻势。1950 年元旦,中共中央委员会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中说:"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在 1950 年的光荣战斗任务,就是解放台湾、海南岛和西藏,歼灭蒋介石匪帮的最后残余,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朝鲜战争爆发初期,战局一度有利于朝方,因此中国并未重视。6 月 30 日中共中央经过研究正式传达新方针: 我国的态度是,谴责美国侵略台湾,干涉中国内政; 我们军队的打算是,陆军继续复员,加强海空军建设,攻打台湾的时间往后推延[7].

  然而不久之后,朝鲜战局急转直下。鉴于朝鲜战场和台湾海峡形势变化,8 月 11 日,中央军委同意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的意见,决定 1951 年内不打台湾,1951 年 4 月前不打金门。9 月上旬,原定用于在台湾登陆的第一梯队第九兵团奉调赴山东,作为准备入朝的第二梯队,沿海部队转入守势[8].此后中国军队大批赴朝参战,东南沿海的局势发生了逆转,蒋军趁机发动了多次骚扰,重点是对我沿海岛屿实施"以大吃小"的突击。

  总的看来,1953 年中国大陆的形势总体上秩序稳定、人心安定。但由于抗美援朝,志愿军大量赴朝作战,使军费开支骤增,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也使我在东南沿海的军队数量大幅减少,面对国民党的咄咄进攻,不得不处于战略守势。

  1.3 台湾岛内形势

  国民党政府刚刚败退台湾之际,上下都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美国准备抛弃蒋政权,解放军又在海峡对岸集结兵力,要解放台湾,蒋政权的前途一片黑暗。蒋介石对败退台湾痛心疾首,他在1949 年 12 月 15 日的日记中写到: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 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过去一年间,党务政治经济军务外交教育已经彻底失败而绝望矣。

  如余能持志养气,贯彻到底,则应彻悟新事业新历史皆从今日做起。"[9]

  历史原本不会再给他这样一个机会。然而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宣布"台湾海峡中立化",派第七舰队"维护中立".中共的部队又大批入朝作战,无暇东顾,台海局势顿时改观。这一柳暗花明的转折,一扫岛内绝望的气氛,也使蒋介石获得了在台湾改革的机会。

  蒋介石在台湾的改革主要包括"国民党改造""土地改革""地方自治"和"建设三民主义模范省"等政策。与此同时,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美援又大量进入台湾: 1952 会计年度为 8 300 万美元,1953 会计年度为 1 亿 50 万美元,连同动用1948 年美援余款 187 万 8 千美元,共 1 亿 237.8 万美元[10].总的看来,蒋介石在退台后开展的一系列改革还是较为成功的,再加上美国的援助,终于稳定了民心,也使国民党政权在台湾站稳了脚跟。

  1953 年,美"放蒋出笼"政策出台后,蒋立即吹捧说: "无论就政治、军事以及国际道义而言( 这一决定) 实为美国最为合理与明智之举措。"[11]台湾岛内的媒体一时间也充满了"国军"在沿海岛屿、中缅边境和中越边境的种种"大捷",仿佛"反攻复国"就要实现。

  1.4 国民党发动东山岛之战的目的

  1) 试图改变国际形势的变化。1953 年 7 月,朝鲜战争即将停战,而蒋正欲借朝鲜战争完成其"复国"大业,虽然他嘴上总是说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本党对于反攻复国,决不寄希望于未来的世界大战,我们深信,只有我们中华民国政府军队,反攻大陆,光复河山,才能解除并遏止亚洲十一亿人民所受的苏维埃帝国主义的奴役与威胁"[10].因此,蒋最盼望的就是乱。只有天下大乱,他才能浑水摸鱼。蒋多次希望出兵朝鲜,除了要维护国际地位,更深的用心就是要搅局,最好能把美国拖入反攻大陆的战争中去。

  2) 制造恐怖气氛,破坏大陆的安定局面。由于中共军队大批赴朝作战,使得大陆在东南沿海处于暂时的守势,而台湾虽然总体实力不济,却处于暂时的攻势,因此蒋抓住时机,对我沿海岛屿发动了一系列进攻,其目的是在开始军事反攻以前,一定要先使大陆不得安宁,把匪伪组织及社会秩序加以搅乱[12].
  
  3) 鼓舞岛内士气。国民党对台湾民众的宣传一向是"反攻在即,胜利在望",总是说"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但是尽管台湾的宣传机构开足马力吹嘘各种"大捷",其实际的战果皆不重大。蒋介石觉得需要再来一次"古宁头大捷"式的胜利,这样才能多一些宣传的资本。

  4) 显示"国军"实力,争取更多美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出于其全球利益的考虑,重新援助台湾。但美国对蒋军战斗力一向不满,蒋介石出兵朝鲜的愿望落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此事,蒋觉得很是屈辱。如今"国军"在台休整了三年,又装备了大量美械,蒋觉得"国军"有实力制造几次"大捷",以显示其战斗力,回应对他的嘲笑,同时扫除一些"友邦人士"对"援蒋"的怀疑,以争取更多的美援。

  2 战役过程

  东山岛在福建省东南,属东山县。面积 192.5平方公里,原与大陆相连,后地壳断裂,与大陆分裂成岛屿,为福建省第二大岛[13].由于该岛刚好在粤闽交界处,我军防守比较薄弱,因此蒋介石把攻击目标锁定为东山岛。

  1953 年 7 月 7 日,蒋军在金门成立了"联合任务指挥部",胡琏为指挥官。下辖陆军第 45 师、第18 师 53 团( 赣南支队) 及海上第 1 和第 2 突击大队( 山西支队) 、南海中队( 独立支队) 、海军陆战队第 3 大队( 河北支队) 、伞兵支队,共 11 000 余人,舰艇 13 艘,飞机 105 架。

  1953 年 7 月 15 日晨,蒋军在金门料罗湾开始上船。15 时,9 艘登陆舰在 4 艘战斗舰艇的掩护下,从金门出发。19 时,舰队在金门外海 10 公里海域集结。我华东军区于 15 日 23 时得到蒋军出发的情报,立即传达到各省军区。福建军区根据情报判断: 敌人共有万余,这样的兵力进攻厦门太少,进攻别的小岛又太多,无法展开,因此,较大的东山岛和南日岛是敌人目标的可能性最大[14].

  4 时 50 分,敌海上突击第 1,2 大队在亲营西南地段登陆。上陆后,主力直插石坛,一部分兵力向亲营港口方向进攻。16 日 3 时 30 分,480 名伞兵分乘 16 架运输机,在 8 架战斗机的掩护下,飞向东山岛。4 时 47 分,敌伞兵在八尺门附近的后村地区开始空降,却被我守卫渡口的水兵连发现,并展开还击。

  5 时 20 分,敌主力于湖尾登陆。由于敌人兵力占优,且有舰炮、两栖坦克和空中火力的掩护,我军只得在层层拦截后退守几个修有坚固工事的高地,而岛的大部分,包括县城都已丢失。但我军顽强抵抗,敌人始终不能占领全岛。战斗刚一打响,我增援部队立即按计划行动。31 军 91 师 272 团是守卫东山岛的机动部队,驻扎在漳浦。他们接到命令后,火速增援,在途中三次渡河,只用了 3 个半小时,急行军 76 公里,到达位于八尺门对岸的陈岱,随即渡海。

  此时敌我双方已处于僵持阶段,敌人攻占全岛已无望,就此撤退又不舍得。而我军的增援部队却源源不断地到达: 16 日 19 时,驻黄岗的 122 师 365团( 一个加强营) 抵达陈岱,20 时进入东山岛; 驻晋江的 82 师 244 团 23 时 30 分抵达陈岱,17 日 8 时全部进入东山岛; 28 军之榴弹炮团一部( 炮 7 门)也于 17 日上午进入阵地。

  我援兵来得如此之快,大大出乎胡琏的意料。

  原来,事有凑巧: 15 日中午,胡琏派飞机侦察,确定被其炸毁的我军援兵必经之路---九龙江大桥尚未修复,这才最后下了出战的决心,然而我方工程人员却于当日晚就抢修好了大桥。对此,胡琏一无所知。但胡琏亦反应迅速,当他发觉这一仗已无法取胜时,果断地决定撤退。

  17 日 7 时,31 军报告: 海边雾很大,敌人有撤退的迹象。福建军区决定,不待主力全部到达,随即展开反攻。18 时 30 分,最后一批敌军登船逃窜,东山岛之战以我军胜利而结束。

  《人民日报》1953 年 7 月 20 日头版报道了东山岛战役胜利的消息: "残余蒋匪军窜犯东南沿海东山岛受重创,解放军海防部队歼灭蒋匪三千余。"这次战斗,共歼灭残余蒋匪三千三百七十九名,打死打伤匪二千六百六十四人,俘虏匪七百一十五名,击沉匪小型登陆艇三艘,击落敌机二架,缴获轻重机枪一百零九挺,无后坐力炮两门,六零炮二十六门,火箭筒十八个,还有大批枪支弹药和军用物品。

  3 东山岛之战的意义及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1) 东山岛之战使蒋介石的如意算盘未能实现。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下定决心不卷入蒋对大陆的反攻,因为"尽管'遏制共产主义'是美国的既定政策,但美国政府并不愿意把自己拴在蒋介石'反攻大陆'的战车上"[3].所以,蒋军在东南沿海制造事端,美国不为所动。

  2) 东山岛之战给台方人员的心理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国民党退台初期,其军事实力与大陆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解放军在与其争夺沿海岛屿的战斗中却互有胜负,完全不像在解放战争中那样有摧枯拉朽之势。究其原因,除了朝鲜战争等客观因素之外,我方尚未找到沿海岛屿攻防战制胜的规律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再加上在金门之战、登步岛之战和南日岛之战中我军都遭受失败,使得我军在心理上未能树立必胜的信心,反而使蒋军在心理上获得了一定的优势。然而在东山岛战役中,蒋军以绝对的优势兵力发动立体攻势,却未能全歼我守岛的一个公安团。我军在不断的实践和总结经验教训之后,对于岛屿攻防战渐渐得心应手。东山岛之战后,我军发动了多次攻势,解放了几乎所有沿海岛屿,在台海军事对峙中不仅拥有战略上的优势而且也掌握了战术上的主动权。反观台湾方面,却再也没有像样的进攻,只能靠特务、间谍、小分队和空军对大陆进行骚扰。即使是在"三年困难时期"和"文革"时期,在大陆比较困难和混乱的情况下,蒋也未敢发动大规模攻势,这其中自然有其他因素,但东山岛大败给"国军"造成的心理上的畏惧也是长效且影响深远的。

  3) 东山岛之战严重挫伤了蒋介石"反攻复国"的信心,但也使蒋开始认真着眼于台湾的建设。国民党退台后,其施政方针的中心是"反攻复国",建设台湾是排在第二位的,因为对于偏安一隅的台湾当局来说,返回大陆,恢复旧有的统治既是他们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维系岛内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4].特别是在朝鲜战争爆发后,台湾暂时处于台海军事对峙的优势地位,蒋介石对反攻的胜利也充满了信心,对于建设台湾更加松懈。例如,1953 年 3 月 1 日,蒋曾说: "建设台湾与反攻大陆,是三年来施政的中心目标,然而以往的行政工作,还是偏重在建设台湾方面,而今年度对于反攻大陆的准备工作更要特别加强。"[15]
  
  东山岛战役失败后,蒋又换了语调: "我们今后更须在军事上加强反攻力量,准备给大陆奸匪朱毛以致命的打击外,还要我们大家上下一致,全心全力,来推行'四年经济建设的计划',以厚植我们的经济基础。"[15]东山岛之战让蒋明白,踏踏实实地把他的"反攻基地"建设好,更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4) 东山岛之战是朝鲜停战协定顺利签署的一个重要因素。1953 年7 月13 日至27 日,正是我志愿军发动"金城战役",迫使敌人向我作出实施停战协定的保证的时刻,蒋介石于此时袭击我东山岛,在东南沿海造成"反攻大陆"的迹象,引开我方的注意力,减轻我方对金城前线的压力,其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美国。国民党方面也承认: "这次突袭值得注意的事实是,出袭的时候恰为联军统帅部在韩境刚刚对共党侵略者发动攻势,这是自由中国尽其所能决心支持联合国在朝目标进一步的证据。"可是,"国军"不争气,大败而归,我"金城反击战"不仅未受影响,东山岛大捷反到鼓舞了我军士气。

  《人民日报》1953 年 7 月 23 日头版的一篇报道的题目就是《解放军在东山岛歼灭蒋匪三千多名的胜利,鼓舞了金城前线打击反扑敌人的志愿军》。

  4 结语

  纵观台海间军事对抗 50 年的历史,大陆一方几乎一直占据实力对比的优势,并处于战略上的攻势。台湾几乎一直处在弱势、守势的地位,仅仅在朝鲜战争期间占了三年的攻势,而东山岛战役又是这其中的最后一战,因此可将其称作"弱弩之末".

  "强弩之末,其势不能穿鲁缟",何况弱弩之末? 蒋介石借朝鲜战争反攻大陆的美梦被击得粉碎,最终只能在孤岛上聊度余生。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研究局。台湾问题文献资料选编[M].北京: 中国人民出版社,1994: 865.
  [2] 梅孜。美台关系重要资料选编[M].北京: 时事出版社,1997: 991.
  [3] 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M].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184,195.
  [4] 资中筠,何迪。美台关系四十年 1949-1989[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66.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