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政治哲学类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正文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当代意义及其主要内容

来源:UC论文网2015-12-28 22:11

摘要:

马克思的人民观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着作中体现了马克思的人民群众思想。人民群众思想贯穿了马克思理论着作的核心范畴,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

  马克思的人民观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着作中体现了马克思的人民群众思想。人民群众思想贯穿了马克思理论着作的核心范畴,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使我们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初一直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断的创新、发展和丰富马克思的人民观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人民群众观”历史范畴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文中首先论述了有关人民群众的思想,在对历史的研究中,马克思发现了人民群众的作用,认为“历史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活动的扩大”.[1]他在文中科学地解释了历史的创造者问题,指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在任何时候,人的主体部分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马克思的“人民群众”思想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经过了从人类具有人类特性的抽象:从人类-现实的人-群体(主要为无产者)-人民群众集合体这样一条认知主线。[2]

  人民群众范畴包括:(1)在数量上占社会成员的大多数。(2)在阶级上是以工农联盟和其他阶级。(3)在发展前景上,随着人类的解放,作为阶级的人民群众概念将退出历史舞台。当然,它的发展是个历史过程,人民群众概念是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的。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发源地是德国,对德国的历史革命分析,要实现人类的解放,必须要发挥无产阶级的作用。马克思的人民群众概念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占社会成员的绝大多数,是最有革命前途的阶级。马克思认为历史是人的活动的历史,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人民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是人民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人民群众队伍的逐渐扩大。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前提保障。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资料的主要生产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作为一种自觉创造历史的意识,意在唤起人们自觉地投身于历史的创造活动,意在指明“人民群众”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只有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才能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最终完成创造历史的使命,英雄人物还是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呢?英雄人物来自于人民,是造福于人民的。在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之前,历史唯心主义关于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占统治地位,历史唯心主义片面强调夸大极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认为历史是由英雄豪杰、帝王将相创造的,否认人民群众是推到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而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于是得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科学结论,同时,人民群众与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动力的理论是一致的。[3]

  第二,人民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基本观点,正是由于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才发现了唯物史观。“哲学家们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阶级社会里,只有先进阶级人民群众才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离开了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等于无源之水,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实践的原则,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提升认识、发展认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深入群众,一切从实践出发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第三,人民群众是理论和实践的主体。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到“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他认为,“批判的武器”即理论、精神条件决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

  马克思在文中强调群众掌握理论的重要性,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力量,但是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要以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只要用正确的革命理论武装群众,使群众成为革命的群众,从而使群众有了革命的意志,有了用理论武装的思想,就会产生变革社会、改变社会的物质力量。

  三、新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意义

  新时期理解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重要理论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有利于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密切联系群众,热情服务群众。当前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在发展实践中进行化解,这个实践的主体就是人民群众。只有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在人民群众面前“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各种类型的形式主义、奢靡之风、享乐主义,才能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找到科学发展的路径。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通过人民群众这个实践主体解决了当代中国的发展难题。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再次拉开了坚持和学习群众路线这一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序幕。马克思一直坚持他的人民群众的实践观点,因为生产和革命推动了社会进步,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人民群众的实践。

  第二,有利于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从理论内涵来说,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建立在中国梦的基础上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所谓中国梦就是中国人民梦,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的内涵也不一样。在当前的历史背景下,凡是拥护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献计献策的都属于人民。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回到实事求是上去,回到人民的立场上去。“中国梦”之所以能深入人心,原因就在于站在了人民的立场上以中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极大提高为旨趣,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目标。

  中国梦就是要走中国道路,不能仅仅依靠全国各族人民,而是要凝聚中国力量,让每个人有出彩的机会。中国梦和人民是内在统一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推动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不断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有利于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毛泽东同志经常用“愚公移山”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他把人民比作“上帝”说:“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艰苦的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是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感动了人民这个“上帝”,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才得以胜利。在新时期,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说到底,只有靠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孟庆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新解[J].理论学刊,2007,(6)。
  [2]杜鸿林,王其辉。马克思恩格斯人民群众观综述[J].科学社会主义,2002,(4)。
  [3]赵家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