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信息科技类 > 微电子论文 > 正文

“微电子与智能社会”通识课程建设探索

来源:UC论文网2021-03-06 08:34

摘要:

  [摘要]人类进入万物互联的智能化时代,微电子是具有战略资源和国际特征的基础行业,对涉及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进步、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科技水平和产业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总体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培养微电子人才,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可以加速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性调整的步伐,提升我国科技和经济的竞争力。2015年武汉大学通过“本科教育改革大讨论”确立了本科教育的基本理念:人才是培养的根本,...

  [摘要]人类进入万物互联的智能化时代,微电子是具有战略资源和国际特征的基础行业,对涉及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进步、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科技水平和产业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总体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培养微电子人才,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可以加速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性调整的步伐,提升我国科技和经济的竞争力。2015年武汉大学通过“本科教育改革大讨论”确立了本科教育的基本理念:人才是培养的根本,本科教育是根;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2016年,“武大通识3.0”课程改革开始启动。作为武汉大学通识课程建设的一部分,“微电子与智能社会”课程于2018年底获批建设,其主要内容也与我国科技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相契合,因此,如何建设好这门课程,成为课程团队的重点任务之一。


  [关键词]通识课程;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可裁剪的心血管疾病检测智能方法研究”(81971702);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非规则计算算法的FPGA逻辑映射优化”(61072135);2017年教育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于脉冲神经网络的运动模式认知及其应用”(2042017gf0052)


  [作者简介]江先阳(1974—),湖北大悟人,博士,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研究;黄启俊(1965—),广西桂林人,博士,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微电子系统设计、人工智能、信号处理算法等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45-0-03[收稿日期]2020-05-09


  一、引言


  人类已经进入万物互联的智能化、系统嵌入式小型化时代,其基础是集成微电子科技的电子元器件,因此微电子是具有战略资源和国际特征的基础行业,对涉及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进步、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科技水平和产业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总体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培养微电子人才,发展集成电路產业将加速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性调整的步伐,提升我国科技和经济的竞争力。2015年,武汉大学通过“本科教育改革大讨论”确立了本科教育的基本理念:人才是培养的根本,本科教育是根;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2016年,“武大通识3.0”开始启动,“微电子与智能社会”课程于2018年获批成为该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并纳入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如何建设好通识课程,是世界范围内值得探索的课题[1,2]。目前,课程组已经在相关课程基础和团队成员多种教学中进行了多样探索,包括教学内容设计、依托专业竞赛教学模式、依托国产AI芯片系统的实训练习、通识教学方法的改进等,希望将这门课程建设成为“武大通识3.0”课程改革的亮点。


  二、教学内容和素材的准备


  课程建设团队包含5位长期专注于微电子教学的老师。在教学内容和素材的准备中,根据微电子学科领域的范畴,依据其知识体系的框架,结合各位老师的学术背景进行分工合作,课程建设的模块划分和课程内容结构如表1所示。


  在内容和素材准备上,课程组不仅围绕通识课程的基本理念来建设,也考虑到微电子的特色和深度。因此,在内容上既讲究全面,也讲究深度,使学生能够在完整掌握微电子领域的基本规律和基础知识情况上,认识其在智能社会中的地位、影响和应用。课程讲授脱离只讲理论的窠臼,大量引入实践范例分析和思辨环节,与时俱进地将微电子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物联网、智能手机、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航空航天等纳入讲授和分析,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同学们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思维能力。


  三、课程建设探索


  (一)依托专业竞赛的探索


  为了带动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团队将本通识课程和目前的专业竞赛结合起来,让其中一部分有闯劲、基础扎实的学生可以脱颖而出,提前感受智能社会的魅力。当前,各个学科领域的竞赛层出不穷,其参与度非常火爆,全国性的竞赛参与度有的达到几千人,小的竞赛也有好几百人,各校也会组织一些有预赛,学生参与度很高。然而,从学生角度来看存在若干问题:(1)学生本来课业负担就很重,很多学科竞赛需要占用课外时间,还不能计入学分,所以参与积极性不高;(2)部分竞赛本科生和研究生不分,对本科生形成挤兑效应,打击了一些本科生的积极性;(3)部分参与的学生止步于预赛,投入的精力没有明显的回报,导致部分“现实”的学生不参与。从教师的角度看也存在若干问题,在研究型大学以科研为主导的情况下,老师们如果指导本科生参与竞赛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包括组织、指导和带队参加比赛,还要面向本科生做很多引导工作,而这些基本上是“义务劳动”,如果指导的学生不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来准备比赛,或者竞赛成绩不理想,对于老师也会形成相当大的压力。更何况部分老师为了组织这样的竞赛,从相关部门拿到一定的资助用于学生参赛,由于目前指挥棒的存在,相关部门也会给拿到资助的教师相当大的压力。综合起来看,就形成了竞赛的需求和参与之间一定的差距。为了填补这一差距,课题组正好结合本门通识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希望通过这些探索形成多赢的局面,也就是学生乐学、教师愿意教、竞赛有成绩的局面。


  结合本课程的建设,以今年华中赛区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竞赛为例,武汉大学争取到华中赛区的承办权。最后参赛和全国赛事的对比情况如表2所示,可以看到,从获奖比例来看,武汉大学的情况和参赛队伍和人数的数量是匹配的,与武汉大学微电子专业的地位基本对应。


  (二)依托国产AI芯片的系统应用探索


  为了探索本通识课程的内涵式发展,课题组和寒武纪科技公司合作,借助实践实训操作,在基于寒武纪的芯片上进行工具链的训练,讲授如何利用国产芯片以及相应的工具实现对图像的处理,例如进行经典画风转变处理。


  作為本通识课程的探索之一,老师们在课程上讲授智能计算系统的发展、国产AI芯片的架构和优势、一个基于Athena520开发板的画风转换实例。参与学生有39人,课程涵盖了理论讲授,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论文。


  (三)校企合作纳入课程


  课程建设还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结合湖北省和武汉市的科技和经济特色,联系业界翘楚包括长江存储有限公司、武汉敏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等,将企业的课题和部分芯片设计流程引入课堂,后续还将与这些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等。


  (四)促进学生进行通识课程学习的方法探索


  除了上述课程框架的设计以外,在学习方法上主要改进如下。


  1.从机制层面形成更灵活的方式,例如将通识课程和竞赛、部分实践结合起来。对学生来说,只要认真准备和参与(例如认真准备和撰写实验报告、小论文等),就可以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使学生既可以选择比较灵活的时间去修一门课程,也能够获得原来课程规定的内容之外的知识,从机制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2.从教师角度注意引导学生,为将来进入职场或者深造提供需要知识体系。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对于未来职业和深造充满憧憬,但是因为微电子信息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同学们对未来又很茫然。借助本门通识课程,将理工科的课程与社会的需求、将科学家的探索与创造过程结合起来,以满足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需求。


  3.课程尽量采用小班讨论的方式[3],形成与理论课程互补的模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后形成问题,然后再在小班讨论中集思广益,形成解决方案。


  四、取得的效果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本门通识课程的建设中,通过前期的探索,我们能够感受到明显的变化是,本课程获得了电信学院、电气学院、动机学院、遥感学院等学院学生的关注,学生也愿意动手参与实践过程,形成了有别于理论课程的学习趋势。


  另外,在本课程中引入的国产芯片的工具链训练,同学们也惊奇地表明“原来我们国家的芯片可以做得这么好了”,“真是神奇,算法可以变成芯片。”这些反馈表明,提升学生对我国科技水平发展的信心,为学生以后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打下了坚实的自信基础。从这里可以看出本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五、结语


  在当前通识课程风起云涌的环境下,建设“微电子与智能社会”这门课程,既从内容上追求内涵,也非常注重课程的“社会性”,将同学们的学习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学校课程与社会结合起来,有效地提升了同学们的兴趣、关注度、投入度和被接受程度。课程采取的“实践性”内容建设和“引导性”的方法探索,促进了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提升教育质量的目的。这些探索将为我们进一步建设好这门课程提供坚实的基础。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