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文学文化类 > 汉语言文学论文 > 正文

立德树人视阈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探讨

来源:UC论文网2020-11-02 09:30

摘要:

  【摘要】本文论述立德树人视阈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开展,提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要着力于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培养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印记的人文素养,在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内容过程中要重点挖掘该专业各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并从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方法运用、课程实践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关键词】立德树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

  【摘要】本文论述立德树人视阈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开展,提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要着力于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培养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印记的人文素养,在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内容过程中要重点挖掘该专业各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并从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方法运用、课程实践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关键词】立德树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7-0070-03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但是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等其他课程在立德树人问题上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立德树人背景下,准确把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实质,深入挖掘各“课程思政”资源,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是摆在每一位汉语言文学专业任课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准确把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实质


  汉语言文学专业各课程蕴含极其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如何挖掘精选更有教育价值的素材,达到更好的思政教育效果,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本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实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課程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具备扎实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良好人文科学素养人才培养目标的考量,笔者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实质应当着力于对学生两个重点方面的教育培养。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语言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象征,是记录人类历史文化的工具。学生从幼儿园识字写字开始接受汉语言文学相关知识的教育,中小学的语文课教材由国家统编,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大学最早开设的且是综合性大学普遍开设的专业,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视青少年学生汉语言文字、文学的教育,根本原因是其承载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教育功能。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代的文明,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当代白话文等历代各具特色的文学成就举世瞩目,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长期站在世界民族之巅。这些宝贵文化遗产和成就是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引以为傲的精神财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任课教师要有意识地教育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认同感,并内化为民族文化自信,自觉抵制外来不良文化思想的侵蚀,把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视为己任。


  (二)培养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印记的人文素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基础写作、文学概论等主要课程,汇集了古今中外最优秀的文化成果,蕴含丰富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应引导学生透过优秀文学作品及作者生平事迹、历史人物等,学习汲取人文精神营养,特别要注重提升中华民族特色的人文涵养。如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位卑不敢忘忧国”的陆游到“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抗疫最美逆行者,中华民族舍小家顾大家、先集体后个人的家国情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代代相传。中国是礼仪之邦,讲“仁爱”,追求国家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稳定,从“天下大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观,展现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从儒家思想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观念根植于心;舍生取义、见利思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利义观,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气节。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和谐观、利义观、自律观等有别于强调“个人观念”的西方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各民族的最强印记,也是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最有力法宝。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内容构建


  教育部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因此,应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促进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得益彰、协调发展。


  “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如何,重点在于思政资源的挖掘。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可列举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现当代文学中,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满含泪水的诗人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等无不体现华夏古今无数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忧国忧民、舍生取义的伟大爱国情怀。《礼记·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的精髓,爱国是最深层和持久的情感,家国情怀是中华文明延绵几千年而不断、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的最可贵精神品质。教师通过优秀作品、作者的感人事迹激励学生的同时,应引导学生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应用文写作课程中讲授合同、协议、市场调查报告等文体写作时,应注意教育学生诚信为本,培养信诺守契精神,恪守真实客观原则,崇尚人文关爱;诉讼文体写作讲授过程中应注意教育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遵守伦理道德、公序良俗,承担责任义务,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伦理观、道德观,培养敬老孝亲、善良正义精神;学术论文写作中,教育引导大学生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帮助学生扣好学术生涯的第一粒扣子。


  外国文学课程中,高尔基的《海燕》“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这振聋发聩的勇者呐喊,给予了亿万民众与旧世界抗争的无穷力量;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等,成为英勇的人们无所畏惧、坚强不屈的宣言和座右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忍受病痛的折磨,以钢铁般的意志、如火般的热情投身共产主义建设事业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几代人。外国文学中的优秀作品,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高尚的精神品质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追求,以海纳百川、包容并蓄的胸怀接纳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才能成就更加丰富多元的中华文化。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开放包容的姿态吸收外国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华,充实和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课堂教学内容设计


  “课程思政”成效的发挥与任课教师的思政素养、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等因素息息相关,专业教师除加强思政理论学习,提升自身思政素养和教育能力外,需要精心组织设计课堂教学。一是要制定章节“课程思政”目标。根据章节所蕴含的思政资源及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确立每一章节的思政教育目标。围绕目标精心准备好相关案例和教学组织方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切忌毫无目的、毫无准备地随意发挥。二是要找准切入点并把握好尺度。思政元素的精准挖掘和准确使用是“课程思政”成效的关键保障,引用案例的选择、引入节点的把握至关重要。思政教育不是思政教育元素的生搬硬套和简单堆砌,在恰当的内容、时间节点和情境下切入,才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课程思政”教育也要把握好分寸,恰如其分,适可而止;切不可轻描淡写、应付了事,也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把专业课当成思政课来上,否则会令学生生厌反感。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无缝对接、自然融合,才能起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实现知识教育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如讲到新闻撰写的真实性原则时,适时引入常见的假新闻、假消息、标题党,教育引导学生坚持正确价值导向,明辨是非,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遵守网络文明公约;进一步引申教育,恪守新闻、宣传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新闻报道坚持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不夸大、不缩小、不歪曲事实,不虚构或制造新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宣扬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


  (二)课堂教学方法运用


  综合运用案例法、项目法、对分法等课堂教学方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增强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如基础写作课程,选取正面典型、公众熟知、震撼心灵、引发思考的案例,能更好地增强教育效果。如让学生分析讨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的写法,教育引导学生以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为楷模,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科学家艰苦奋斗、鞠躬尽瘁为国为民奉献毕生精力的崇高精神,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勇于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如外国文学课程,选取契诃夫的《套中人》和罗琳的《哈利·波特》作对比教学,让学生分析讨论两部作品写作的主旨寓意、时代背景、社会影响,使学生明白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对个人和社会发展进步带来的阻碍与危害。而坚忍不拔、敢于抗争,才能改变人生命运,才能开创人类美好未来。


  (三)课程实践教学实施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大致可分为两种: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校内实践又可分为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课堂实践教学多以课内写作练习和病文修改练习、文学作品赏析等方式进行,而课外实践以安排学生到学校各部门实习为主。课内写作练习可挑选如表扬通报、表彰决定等有积极意义的主题和文种,让学生在写作练习中受到先进人物事迹的感召教育;病文修改可选假新闻、假广告,让学生在讨论修改时受到道德、法律、良知、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教育。校外实践可通过安排学生到党政机关、文教科研单位的宣传、教育等岗位实习,培养锻炼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人文情怀;专创融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的回信中写道:“希望你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体现当代中国青年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鼓励广大学生通过参加创新创业比赛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了解国情民情,用创新创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精准扶贫。让学生在项目参赛过程中,学习了解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伟大革命斗争史,红色文学彰显的革命精神,自觉接受爱国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洗礼;学习革命先辈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富强而不惜牺牲一切的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增强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立志沿着革命先辈的红色足迹,继承先辈遗志,积极投身祖国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丰富,对于课程的思政内容和案例,只要教师深入挖掘挑选内容案例、精心组织设计教育教学,“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作者简介】李莉,女,南宁学院讲师。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