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政治哲学类 > 形势与政策论文 > 正文

应用型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四个结合”

来源:UC论文网2020-10-16 10:02

摘要: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背景下,“形势与政策”课要与学校转型发展同向同行,遵循思政课改革创新基本要求,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坚持提升教师队伍质量,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基本导向。成都工业学院积极探索,形成了专家学者、学校领导、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结合,课程规范与校地特色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结合的改革经验。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背景下,“形势与政策”课要与学校转型发展同向同行,遵循思政课改革创新基本要求,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坚持提升教师队伍质量,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基本导向。成都工业学院积极探索,形成了专家学者、学校领导、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结合,课程规范与校地特色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结合的改革经验。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四个结合;成都工业学院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383(2020)03-0096-04


  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求,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化解当前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国家发出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1]。应用型本科院校作為探索中的试验田,与传统研究型大学、高职高专类学校存在明显差异。探索适合自身转型发展的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主旋律。


  作为高校思政课中唯一一门“全覆盖,不断线”课程,“形势与政策”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切实保障‘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让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把这门课真正打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示范课。”[2]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办好“形势与政策”课,为国家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崇高社会责任感、过硬职业道德以及具备创新创业意识的应用型人才。而“形势与政策”课也要主动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促进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在此背景下,梳理应用型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基本导向和可行路径,有利于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


  1应用型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基本导向


  应用型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创新要落实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主动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具体要求。


  1.1以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育人目标为根本遵循


  帮助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领会党和国家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挑战,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从而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正确“三观”的时代新人,是“形势与政策”课育人的一般目标。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视域下,课程建设还离不开学校定位的特殊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育重视实践、具备创新思维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国家经济转型和地方经济发展储备人才。二者共同构成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育人之根本遵循,连接着思政课教学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即提供教学内容的老师和需要成长成才的学生。一方面要求教师把控教学质量,涉及到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另一方面,教学内容能否真正实现入脑入心,离不开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教学中介的调控。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侧重应用实践的特征,应充分运用实践教学,充分结合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


  1.2以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规律为基本原则


  规律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3],思政课建设要遵循“八个统一”,提高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这是“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一般规律。应用型本科院校视域下,还应关注学生学情的特殊性。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多为理工科专业,思维活跃,关心国际国内时政要闻,但是接受信息渠道多元,对“形势与政策”课缺乏兴趣,尤其排斥枯燥的说教。其次,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非常需要建构理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形势与政策”课具有无可比拟的时效性,能及时回应学生困惑,引导学生成长,但是受就业市场化影响,学生对待学习普遍追求实用,重视专业核心课程,对“形势与政策”课缺乏学习积极性,对理论学习的深度要求不高,且思政科目基础较为薄弱。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面对的特殊情况。以上规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至少提出三点挑战:第一,如何提高思政课抬头率?第二,如何增强理论说服力?第三,如何回应学生需求培养学生应用思维、创新思维、技术素养的现实需求?解决以上矛盾,要求教学内容要兼顾思政目标与学生需求,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既要提倡理论的深度,同时要贴近学生实际,善于运用生活化、形象化的教育方式,提高思政课亲和力,实现思政育人的实效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创新有赖于教师队伍质量提升,教学内容的优化和精准化,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创新,这几个方面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导向。同时,是否有效满足学生需求,是否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应该成为检验改革创新是否成功的指标。


  2应用型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施的问题梳理


  近年,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推进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迅速从规范化建设进入到创新改革阶段,但是还存在一定不足。梳理现状,查找问题,有利于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


  2.1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合理的师资构成是一门课成功实施的前提条件。“形势与政策”课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足是全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尤为突出。第一,从教师数量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更倾向于文科知识,而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学科背景以理工科专业为主。因此,“形势与政策”课在面向学校选拔所需兼职教师时,往往面临着教师数量便难以保证的问题。第二,从教师来源看,多为行政岗辅导员兼职稳定性差,双肩挑往往导致厚此薄彼,难以兼顾。而跨部门兼职管理松散、困难,教研活动受限,校内统一备课难以实现的问题。第三,从教学形式看,多为大班教学。由于师资缺乏,一两百名学生共上一堂课是常见现象,甚至有学校采取讲座式授课,几百名学生集中到大会议室或者报告厅,教师难以有效进行课堂管理,教学实效性无法保证。更遑论专家讲学、领导上课、企业人才进课堂。最后,“形势与政策”课知识点覆盖面广,客观上为老师的教学带来挑战。因此,必须完善教师队伍,形成合理的师资结构,提高教师培养,从供给侧把好课程质量关。


  2.2教学内容对学校办学定位和地方发展需求体现不够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是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适合新型工程、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专业性应用型人才。首先,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重在应用,相较于职业教育,又更强调理论,这反映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既要关注职业能力教育,也要注重理论水平教育。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还未适应这一转变,体现在主要还是沿用老办法,遵循国家统一方针,缺乏根据学校定位的自有动作,难以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需求。其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应该在人才培养中主动承担起介绍地方发展状况的任务,目前看来很多高校还做得不够,这反映出高校发展实践滞后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设计。


  2.3对学生特征和教学要求把握不准,教学改革“冷”“热”不均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客观上对理性思维、创新思维的需求和主观上对“形势与政策”课缺乏主动性的矛盾。一方面,很多学校忽视问题,忽略学生的现实需求,“按兵不动”,仍旧采取传统思政课的灌输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冷”處理的办法不利于增强教学实效性。另一方面,少数学校又“热”过头,各式教学手段、方法,慕课、实践课、学生活动,一应俱全,盲目做“加法”,并没有真正提高课程实效。以上两种现象本质上都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特征和教学规律把握不够,都不能真正提高思政课实效性。还应看到,一些老师在处理抬头率和思政课入脑入心的问题上亦是“冷”“热”不均。一方面,部分老师热衷于迎合学生对实用性的追求,掩盖了思政课德育本色。另一方面,也有老师脱离实际,忽视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现实需要,囿于空洞的理论说教,理论教学失去了亲和力。


  3成都工业学院“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创新“四个结合”的基本阐释


  为了适应“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创新的价值旨归,关切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改革的现实需求,回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存在的种种问题,成都工业学院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人才培养现实问题为导向,致力于改良“配方”,改进“工艺”,改善“包装”,探索出“四个结合”方案。


  3.1师资队伍方面,专家学者、学校领导、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4]成都工业学院“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首先关注的是师资队伍建设。第一,除专职教师外,按照“优中择优”原则,在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教师、辅导员、行政岗位老师队伍中遴选出能胜任“形势与政策”课的骨干教师,构成本门课程的师资主体。第二,实行“形势与政策”课特聘教授制度,建立课程专家库,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为学生做“形势与政策”相关讲座,录制线上精品课程,供全校及全国学生学习,得到良好反馈。第三,落实“党政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学校党政干部纷纷走上讲台,为学生们讲授“形势与政策”课。在对全校3500余名学生进行的教师满意度调查中,超过99%的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及教学效果表示满意。最后,积极探究教师队伍建设方案,课题“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成功申报2019年度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重点选题。


  3.2教学内容方面,课程规范与校地特色结合


  思政课创新改革“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4]。突出规范与时效,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开设全面从严治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港澳台工作及国际形势与政策4个专题,具体主题安排与时俱进,有效引导学生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同时,充分结合校地特色,面向全校大一新生开设“陈毅精神”专题教学,陈毅为我校杰出校友,学校将陈毅精神概括为“追求真理,坚定信念;忠心报国,勇于献身;胸怀坦荡,无私无畏。”分别反映了陈毅面对国家、社会及自我精神三个层面的精神品质。此外,教学内容呼应学校所在地实际情况,如“改革开放40周年”及“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题中加入四川地区的发展变化。充分利用学校自有资源,结合当地实际,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有效提升思政课亲和力、针对性,增强学生获得感。


  3.3教学形式方面,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结合


  学校充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要求[4],将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重视实践的作用,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首先,理论教学分为3个部分:一是常规教学讲清国际国内以及地方形势要闻和国家政策方针;二是领导讲学侧重结合学校发展、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把握本校本专业发展情形和趋势,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三是专家讲座在理论深度上挖掘,进一步帮助同学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理性思维。在理论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需要,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灌输与启发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其次,实践教学提倡学生走进社会、接触现实,直接了解国情、党情、民情,这是理论教学无法实现的,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尤为必要。一是参观学习类,包括校内陈毅纪念园和校外陈毅故里、建川博物馆等。二是学生活动,以杰出校友陈毅元帅为中心,以校内社团为依托,开展陈毅诗词朗诵比赛、陈毅精神征文比赛,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荣誉感、认同感和成为时代新人的信念感。此外,还有主题观影活动,结合时政热点,为同学们播放爱国主义电影。这些探索形式,最终以学分制落实为课程方案,分别确定理论课和实践课学分,实践课程分为选做项和必做项,分配在大学四年完成,保证了实践教学的全程贯通和灵活操作。超过98%的学生认为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形式更有利于把握形势,了解政策,明确作为时代新人的使命。


  3.4教學平台方面,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结合


  线上教学是成都工业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的一大亮点,已成功运行三学期,并于2019年获评四川省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学校成立了精品课程教学团队,专门负责线上运营管理。线上课程主讲老师则主要是由高校思政领域高水平专家构成,有效的突破了学校界限,为学生提供知识盛宴。各教学专题满意程度均达到98%以上,同学们普遍认为线上学习灵活方便,主动性强,内容丰富,收获较大,在了解国际国内时局的同时,更清晰国家政策主张,坚定了建设国家回报社会的理想信念。而线下教学除理论讲授外,引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充分交流学习心得、思想动态。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结合是对思政课教学规律的充分遵循。线上教学赋予学生更多学习的主动性,但是老师和学生难以直接接触,这使得很多学者质疑思政课线上课程实效性。须知对于思政课,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育是基于教师必须及时收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交流想法,主动回应学生的思想困惑。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不足,增强思政课亲和力,使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实现育人目标。


  4结语


  “四个结合”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关注育人主体、育人客体、育人中介3方面现实情况,融合思政课知识目标、价值目标、情感目标,形成了专家讲学,领导上课,校地特色,实践教学,线上精品课程五大亮点。对“四个结合”的展望则是如何提高任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质量,以及探索建立更加全面可行的教学评价方案。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