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文学文化类 > 当代中国论文 > 正文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来源:UC论文网2020-10-14 09:20

摘要:

  摘要: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核心命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论证了中华文明为什么长传至今而未曾断裂,以及中国从封建社会“家天下”发展为崭新的民族国家的合理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齐鲁书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背景  在当代,一个民族国家的发展选择什么道路,既取决于其特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也取决于其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国,既在古代创造了优秀...

  摘要: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核心命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论证了中华文明为什么长传至今而未曾断裂,以及中国从封建社会“家天下”发展为崭新的民族国家的合理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齐鲁书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背景


  在当代,一个民族国家的发展选择什么道路,既取决于其特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也取决于其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国,既在古代创造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也在近代陷入过内忧外患的深重灾难,还在当代探索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曲折。因此,当今的中国道路,既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这片沃土,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1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的2018年,曲阜师范大学承办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专题”会议,4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40余位师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提交论文100余篇,最后由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安增院长精选出19篇文章,连并王梅琳博士的会议综述,形成为一份论文集,在2020年3月由齐鲁书社出版。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志性成果


  其实,关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的探讨,从中国共产党成立那一天起就开始了。杨金海先生指出:不能将马克思主义视为不可更改一字的真理,因而把中国传统文化视为糟粕,否则就走上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道路;更不能死守传统文化而排斥西方优秀文明成果,甚至要以“新儒学”取代马克思主义,这是典型的文化复古主义。如今我们因应形势应该做的:一方面要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不能任由西方各类价值观入侵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另一方面要明确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弘扬传统文化要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取其精华扬弃糟粕,摒弃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做到与时俱进、注重本质和实效,不能开历史倒车。


  1.三大标志性成果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中国革命始终没有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直到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才得以改变,其伟大的意义就是初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从东西方文化发展的角度认识到这条革命道路成功的必然性。从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到《论十大关系》的发表、中共八大的召开,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第一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的革命与建设,无不起到了指导和引领作用。毛泽东思想所体现的“中国化”最突出的特点,在军事上是对《孙子兵法》的发挥,在政治上是对先秦儒家、法家等思想的继承和对《资治通鉴》《三国演义》等经典智慧的运用;但是,如果据此而言毛泽东思想继承马列主义却没有引用马列著作,看上去不像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那就沦落为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就曾专门批判过这种错误倾向。


  邓小平理论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代表。赫赫有名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一论断,不仅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改革开放走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且是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计划赶不上变化”“不走回头路”,凸显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而先秦的法家思想“法后王”也是“不走回头路”这句口语的滥觞。从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在政治上是中华民族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历史,在文化上则是从盲目自大到过分自卑,再到自信自强,并逐步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国情实际相结合的历史。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尤其是“文化自信”的阐述,丰富和发展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话,不仅阐明了中国为什么要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论述了如何在新时代进一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


  2.典型例证


  如何才能在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又扎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况下引领革命呢?我们可以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伟大意义的认识来作范例。我们必须要搞清楚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马克思主义以及之后的列宁主义,其普遍原理的最大前提是国家有独立的主权、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工业基础、所在国家(德国和沙俄)都服膺《圣经》这三大国情,这恰好是半殖民地、传统农业国、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根本不具备的条件: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工业文明的基础意味着工人阶级有足够庞大的力量,而中国的工人阶级力量的弱小,反倒是农民阶级占据了中国的主要人口;二,馬克思主义诞生前,德国和沙俄都服膺《圣经》,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给工人运动作指导、讲道理采用的是“幽灵在飘荡”“面包会有的”这样的语言,而中国知识分子则多数停留在子曰诗云、阿弥陀佛等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语言体系,用《圣经》的词汇来阐发道理在中国很难获得认同感;三,德国和苏俄要革命只需要优先解决国内矛盾,可中国人要同时搬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唯有能推翻三座大山的人和集体,才能成功引领中国的革命走向成功,而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做到了。中国革命的成功的关键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立足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并以此指导革命的具体实践。


  3.结论


  综上所论,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置于中国基本国情中,形成了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化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基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点有三:一,它自始至终都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地位,从而具有先进性;二,它是中国以开放的姿态借鉴了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因之具有世界性;三,它牢牢根植于历史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具有民族性。


  三、结束的话


  由齐鲁书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这本论文集,看似是简单的会议论文选编,某种程度上存在“同质化”缺陷;但是,齐鲁书社是以“固本守正,开拓创新”目标,又扎根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荟萃之地——齐鲁大地,使得这本论文集看似“同质化”的外表下,在实际上肩负了阐述中国共产党将中国这一历史悠久的古国从古代走到当今的合理性这一重任。金一南曾指出:中華文明在近代列强侵略下几乎断裂,有赖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得以永续不断,这一方面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的命运”,另一方面表明了“中国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总起来讲就是讲明了中国的合理性。换言之: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和滋养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传统文化。


  齐鲁书社出版的论文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诠释和回答了这样两个问题——为什么中华文明长传至今而未曾断裂,为什么中国社会从古代传统的“家天下”发展为现在的民族国家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