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文学文化类 > 现当代文学论文 > 正文

情感与审美视角下的现当代文学经典书写研究

来源:UC论文网2020-09-17 10:38

摘要:

  摘要:在现當代的文学经典书写中,审美情绪的把握是一个关键点,亦是社会各界所研究的热门话题。通过文学创作的主题、语境及手法的差异,能探究到作品审美情趣的变化。由于人的情感与审美方式的转变,许多传统的文学经典早已失去原有的经典意义,故此,对于经典问题的探讨在当下变得切实且必要。本文主要阐述情景与审美视角下的现代文学经典书写面临的问题,并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经典;书写  作者...

  摘要:在现當代的文学经典书写中,审美情绪的把握是一个关键点,亦是社会各界所研究的热门话题。通过文学创作的主题、语境及手法的差异,能探究到作品审美情趣的变化。由于人的情感与审美方式的转变,许多传统的文学经典早已失去原有的经典意义,故此,对于经典问题的探讨在当下变得切实且必要。本文主要阐述情景与审美视角下的现代文学经典书写面临的问题,并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经典;书写


  作者简介:高洪娇(1988.10-),女,满族,吉林白城人,教育硕士,白城师范学院讲师,从事文学理论与语文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3-0-02


  引言:


  在情感与审美视角下,如何衡量现当代文学中经典以及如何书写文学经典的问题,即成为文学界应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目前未过时的一部分现当代文学经典作为案例,分析探讨目前应如何界定和甄别文学经典,以及应如何书写等问题,提出参考性意见。


  一、情感与审美视角下的现当代文学经典书写中作品的主题


  文学创作可反映现实社会,唯有现实生活中的美好才可激发作者的写作欲望。众所周知,文学创作需具备一定的主题,文学作品主题的选取不但与作者自身的体会、经历与需求相关,还与作者的审美能力、审美需求有极大的联系。换言之,作者身处的环境、时代与情境均会对他的创作方法产生影响,亦会影响作者的审美情趣。与此同时,背景与经历不同的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理解与认识也存在差异性。针对现当代的许多文学家而言,处在不同社会环境的作家,其作品情感亦截然不同。处在战乱与迁移环境中的现当代作家,其作品往往呈现出一种家国情怀、忧国忧民甚至愤愤不平的气息,此种审美情趣的形成是由于作者爱国爱民的本性。身处和平时期、新中国社会的现当代作家们,其作品主题大多以歌颂和平年代与伟大的祖国为主,作品的审美情趣主要呈现出和平建设时期的欣欣向荣与日新月异。故此,现当代作家文学写作中审美与情趣的把握并不是单一的文字组合与语言游戏,而是切实需要斟酌作者处在的环境、时代与社会,并且还要与此时此景相结合,文学写作主题的不同必定会引起作品审美情趣的截然不同,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如,民国时期朱自清创作的荷塘月色,文章主要与清华大学中的荷花塘作为写作主题,描绘了月光下荷塘的秀美景象。通过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可体会到朱自清对宁静、安详、静谧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既是作家的审美情趣,亦是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主旨诉求所在。然而根据朱自清所生活的年代与所书写作品的背景可发现,朱自清在当时所追求的美好几乎不可能实现。换言之,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在当时的情景下即显得尤为可贵,然而这种审美情趣亦是文学作品自身所具有的魅力。


  二、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写作语法及手法的审美情趣


  在现当代文学写作中,作者不但要特别重视对作品主题的把握,还要注重创作的语言与手法。亦可说,文学写作的魅力即在于语言的应用和手法的变化。一方面,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一时文学作品美的介质,是读者审美文学的媒介。另一方面,文学书写的手法应用是作者创作能力的呈现,亦是文学作品存在差距的主要体现。在现当代的文学书写中,多数作家均具备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是因不同作者均具备不同的语言与手法的特性所决定。一部分作者可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其主要原因是因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方式与写作语言均具有个人特点。例如,中国现代著名余秋雨先生以优美的语言、精炼的手法进行文学创作而举世闻名。余秋雨的诸多历史散文军成为目前家喻户晓的文章,例如《借我一生》、《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等,揭示目前散文中较优秀的文学作品。余秋生的散文语言及写作手法具有鲜明的个人特点,较有辨识度,亦成为余秋雨的独特风格。因此,现当代文学写作当审美情趣主要源于作者的作品语法及书写手法。通过书写的语言,可加作者的审美情趣与作品魅力由内而外的散发。通过写作手法的变化,可使作品的审美情趣更上一层楼,被大众读者所理解、所认识、所接受,这既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诉求。再如,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孙犁先生,他的文学作品主要以清新简练组成,他创作的小说文字词汇朴实、简练,写作手法刚劲有力,平铺直叙。所以孙犁先生的诸多小说军事朴实文学的代表作,亦是中国现代文坛的旗帜。因此,文学写作的语言与手法的差距,均会导致审美情趣产生不同,这正是文学千变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魅力所在。


  三、情感与审美视角下的现当代文学经典书写界定与甄别


  以往对文学经典的界定,始终停滞在叙述文学史的范围之内,多数人心目中的文学经典均是在大学生时期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内容,故此其理所当然将巴老曹、鲁郭茅的作品看作是经典,而保林青山、三红一创确实属于经典。然而目前,人们阅读过一些所谓文学经典后,却如同嚼蜡,丝毫感受不到审美愉悦以及阅读快感。多数学者会将社会现状作为文学作品创作的逻辑基线,并以政治思想为依托约束文学经典的书写。在以往文学经典的书写当中,往往会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将社会现实事件用作文章标题,或以社会事件年限作为文章书写线索,或以文学史分期及社会史分深度结合的方式进行文学创作。这一文学史书写模式,势必会将那些具备强烈社会意识的作家、作品列于经典当中。[1]这种界定,在曾经那种狂热化的时期属于合情合理的。然而人们应清楚,如若文学经典具备共时特点,那么在历史的变换过程中,其可能会丢失原有的经典地位。由于时代、语境在不断变换,人类的思维想法以审美情感,也皆随之产生变化。因此,曾经的经典,现在未必依旧是经典。一部分作品以目前的审美标准进行评判,它早已丢失了经典所具有的意义。反之,曾经不被当时社会主流所看中、所认可的文学作品,例如张爱玲、萧红、沈从文等作家所书写的文学作品,在如今反倒成为众人最为喜爱的作品。产生这样的变化主要有三点原因:首先,针对那些关于革命的小说与诗歌,人们早已脱离当时的革命时代,那能身临其境地回到当时,难以有切身的体会与感受。其次,每一部作品如若想成为传世之作,则需作家将自身的真实情感所体现在作品中。施淑清曾说,没有真性情,则写不出好文章,所以文学必须切实地反映出人生才可获得才可是文学获得真正的生命。[2]然而只有情感亦是远远不够,应将文章的情感与读者的情感相契合、相融合,将二者之间形成一种沟通联系,给读者留下思考与想象的空间,调动读者的积极性,而不是应用教条式的教导。最后,文学和其他科目差异性最大的地方就在于文学的审美性。如若优秀的作品缺少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缺少精妙绝伦的叙述语言,缺乏深远的生命旨意,这种作品必定不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四、情感与审美是文学经典中“信息孤岛”的联动产物


  情感与审美是当下判断现当代文学经典的主要两个关键词,特别是在诗歌领域,更要注重一首诗的情感与审美效果。由于诗歌是最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主情艺术,因此情感和审美是在写作是个过程中最主要的两个因素,并且二者均必不可少。[3]缺少情感,只有审美的诗歌,就好似绚丽的空中楼阁,即便炫人眼目,但未能落到实处,未能打动人心。然而只有情感却没有审美的诗歌,即便情感真切,也极大可能变为情感的宣泄与堆积。因此,如若一首诗缺少作者的真实感情作为整首诗的情感底色,缺少感人至深的情感力量,缺少朦胧的美感以及和谐的音韵,它将不会成为经典的诗歌。这正是大部分早期白话诗与政治抒情诗过时经典的原因。当然,并不可能无视这些诗歌曾经存在的意义,只是目前,这部分作品只有虚浮情感,缺少美感,不可再称为经典。反之,那些作者将真实情感寄予的作品以及具有人类精神意绪和美感的作品,却成为了当前的经典。例如戴望舒的雨港,其成为目前景点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雨港真实反应了人类的精神情绪与情感特征。情感与审美同样适用于小说领域,比如曾经不被重视的沈从文、张爱玲的作品,在目前却逐渐浮出文学的水平面,并被人类所喜爱。其中主要原因,不仅因为夏至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提升了二者的地位,更多的原因在于二者所书写的文学作品灌输了自身的情感与审美。情感和审美不仅仅适用诗歌和小说经典的界定,亦可作为衡量散文与戏剧的标准。[4]


  五、如何面对与书写情感与审美视角下的现当代文学经典


  陳思和与王晓明等多位教授在80年代就提倡重写文学史的主张,目前为止,的确出现几本质量相对较高的文学史范本,例如,钱理群、温儒敏等编辑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朱栋霖、朱晓进、丁帆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以及曹万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等等。这些文学史,在现当代文学学科领域均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一部分文学史制作还具备开创意义。然而也必须承认,这些文学史存在一些瑕疵,如这些文学史著作多数停滞在对历史的描述上,基本均是对文学史线索的整理与构架的创建,而缺少对文本的分析叙述。目前的文学史书写缺少对文学经典再整理、再发现的过程,故此需将以往不被重视而当下已成为文学经典的优秀作品写进文学史,亦需将目前遴选与整理的文学经典作品写入文学史。与此同时,应打破一成不变、千篇一律的文学史写作范式,将经典作品作为核心,围绕经典作品进行详细分析叙述。在分析叙述的进程中,不应只局限在政治视角、文学视角、思想视角,而应多重情感和审美的视角进行考虑和把握。一部优秀的文学史,不但需客观的阐述,还需将作者精神与情感加入其中。如若一部文学史著作缺少思想,就好似板着面孔生活的人,看似冷静,实则木讷。或许不是每一部文学作品均能做到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具备闪光点,要具有作者的独特见解和个性的特征,然而如若想做到这一点,切不可缺少情感和审美视角的加入。情感和审美的准则,不但适合传统文学经典的界定,同样适合考量当下文学作品好坏的法则。目前,每年均有成千上万的小说面世,但是真正具备水准的文学作品却少之又少。主要原因是由于诸多作品今缺少作者的情感投入,零度情感的写作模式,必定会使小说诗意大范围流失,而且多数作家皆在走极端形式,必定会使文学的审美效果降低。故此,如何才可书写出优秀的文学经典,即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结语:


  从本质意义而言,文学创作即是通过文字的有机组合实行创作文学美感的过程。优秀的文学作品,必定会给人美的享受,给人启示与感悟,使人们可以根据文学作品你会到不同的人生经历。故此,文学写作中审美情趣的掌握尤为重要。特别在现当代文学经典书写中,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一件光彩照人的文艺作品。故此,研究情感与审美视角下的现当代文学经典书写具有重要意义。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