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节能环保类 > 环境保护论文 > 正文

福建闽清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

来源:UC论文网2015-10-31 00:07

摘要:

对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尚未见报道,同时可作为闽江流域自然保护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保护当地丰富的生

摘要:黄楮林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有针阔叶混交林、暖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和灌丛等5个植被型,16个群系45个群丛。维管束植物236科751属1660种,占福建省物种数的35.3%;脊椎动物35目98科391种,占福建省物种数的23.7%,其中鱼类有5目14科54种,占福建省淡水鱼类总种数的27.4%;两栖类2目7科30种,占福建省两栖类总种数的65.2%;爬行类2目12科70种,占福建省爬行类总种数的56.9%;鸟类18目56科193种,占福建省鸟类总种数的35.4%;兽类8目19科44种,占福建省陆栖兽类总种数的41.9%。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南方红豆杉等1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35种。
论文关键词:黄楮林,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福建黄楮林自然保护区坐落于福建省闽清县西北部,与南平市、古田县交界,地理位置处在东经118°40′~118°51′,北纬26°15′~26°22′之间。行政区域涉及雄江、桔林、梅溪、东桥4个乡镇的18个行政村、白云山国有林场和乡办安下林场。保护区总面积12513.3hm2,其中核心区面积为4198.3hm2,缓冲区面积2224.9hm2,实验区面积6090.1hm2。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火山地质地貌上的森林生态系统、温泉淡水生态系统、以福建青冈林为代表的中亚热带南缘基带常绿阔叶林等濒危动植物物种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口水电站和闽江中下游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生态屏障功能。对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尚未见报道,2006年对该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资源调查,本文从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现况,阐述保护区保护管理对策,为加强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建议。
  1 自然条件概况
  1.1 地质地貌和水文状况
  黄楮林保护区地处闽中大山带戴云山脉和闽北山带鹫峰山脉的交接地带,闽江以南为戴云山脉东北麓,由于梅溪强烈下切,丘陵广布,有零星的河谷平原;闽江以北系鹫峰山脉南麓,地势急剧上升,山岭陡坡峭壁,盆谷相间。保护区内侵入岩主要为早白垩世玛坑单元(K1MK)的钾长花岗岩和洪山超单元(K1HS)的晶洞碱长华岗岩。保护区内峰峦叠嶂,丘陵起伏,山间河谷盆地错落相间,总的地貌景观以中山为主,呈现为南北边界地势高耸,中部较低的特点,保护区东北部有海拔1132.6m的四维山,南部有海拔1162.9m的黄棋山和1136.1m的小人仙。流经保护区的河流主要有闽江、大雄溪、安仁溪、石潭溪、磊溪等,闽江从西向东穿过保护区,海拔仅为数十米。
  1.2 气候条件
  黄楮林保护区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气候温暖,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光,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5-20℃,≥10℃积温为5700-6753℃,年活动积温4353-6391mm,持续天数为221-275d。年降水量约1400-1900mm,全年平均蒸发量在1500mm左右,年平均霜期为74d,无霜期为291d,年日照时数1871.4hr。常年相对湿度为83%。
  1.3 土壤条件
  黄楮林保护区土壤主要由花岗岩、流纹岩和凝灰岩发育而成。林地土壤类型相对单一,仅有铁铝土土纲、湿热铁铝土亚纲、红壤土类。下分红壤、黄红壤2个亚类。区内大部分林地土壤为红壤,黄棋山、小人仙、四维山附近主要为黄红壤。
  1.4 社会经济条件
  黄楮林保护区涉及闽清县4个乡镇18个行政村、1个国有林场和1个乡办林场,以雄江镇12个行政村为主体,现有户籍人口1808人(常住人口613人),均为汉族。保护区内人口密度为14.45人/km2。随着城镇化建设、人口的迁移和小县大城关建设步伐的加快,在保护区内居住的人口将逐渐减少。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依靠农林牧渔,人均年收入为4400余元。
  1.5 森林资源
  黄楮林保护区总面积12513.3hm2,其中林地面积11455.0hm2,占总面积91.5%,生态公益林面积10915.7hm2,占总面积87.2%。森林覆盖率达90.4%。
  2 生物多样性现状
  2.1 生态系统多样性
  2.1.1 森林生态系统
  黄楮林保护区林地占91.5%以上,自然条件优越,山地森林植被无疑成为本区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其森林植被类型的多样性也就体现了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按吴征镒(1980)和林鹏(1990)的划分方法,黄楮林保护区植被类型可以分为针阔叶混交林、暖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和灌丛等5个植被型。有马尾松+丝栗栲林、马尾松林、杉木林、南岭栲林、甜槠林、米槠林、丝栗栲林、闽粤栲林、福建青冈林、青冈林、阿丁枫林、细柄阿丁枫林、毛竹林、黄甜竹林、映山红灌丛、满山红灌丛等16个群系;有马尾松+丝栗栲-乌药-狗脊群丛、马尾松-苦竹-芒萁群丛、杉木-乌药-狗脊群丛、南岭栲-箬叶竹-狗脊群丛、甜槠-毛花连蕊茶-里白群丛、米槠-苦竹-华里白群丛、丝栗栲-沿海紫金牛-狗脊群丛、闽粤栲-乌药-里白群丛、福建青冈-华鼠刺-扇叶铁线蕨群丛、青冈-赤楠-狗脊群丛、阿丁枫-香冬青-华里白群丛、细柄阿丁枫-毛冬青-狗脊群丛、毛竹-箬叶竹-倒叶瘤足蕨群丛、黄甜竹-草珊瑚-狗脊群丛、映山红-芒萁群丛、满山红-柳叶箬群丛等45个群丛。
  从上述丰富多样的植被群落类型可以看出,黄楮林保护区植物区系成分复杂,热带、亚热带成分多,区系上处于泛北极植物区与古热带植物区的交汇地带,为泛北极植物区系属性,过渡性质明显,区系起源古老,同时植物区系上与台湾亲缘关系密切。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本地区森林类型的地带性植被,以福建青冈林、丝栗栲林、南岭栲林、甜槠林、米槠林、闽粤栲林、青冈林、阿丁枫林和细柄阿丁枫林等为代表,尤其是保存了全国最大面积和最为典型的福建青冈林。这些森林生态系统,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为众多的野生动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场所。
  2.1.2 农田生态系统
  黄楮林保护区的农田生态系统主要以单季水稻、菜地、茶园等形成的生态系统,位于居民区附近,面积较小。
  2.1.3 湿地生态系统
  黄楮林保护区雨量充沛,沟谷发育,优越的条件,蕴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其湿地生态系统主要由河流、溪流、水口水库、温泉、水塘等构成。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充足的农业用水、饮用水等,而且为众多的水生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衍场所,如鱼类就有54种,两栖类有30种之多。
  2.2 物种多样性
  2.2.1 植物资源
  黄楮林保护区境内具有维管束植物资源236科751属1660种。其中蕨类植物40科78属165种;裸子植物8科11属13种;被子植物188科662属1482种。野生植物资源丰富,种类总数占全省的35.3%,与武夷山、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比约为武夷山保护区的66.8%、戴云山保护区的86.5%(见附表1、2),可作为以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中心的自然保护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可作为闽江流域自然保护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