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历史论文撰写方向范文10篇

来源:UC论文网2017-11-05 15:32

摘要:

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劳动成果,并且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体现。历史文化遗产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无论是有形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是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都是人类的文明结晶,与我们人类文明社会进程相一致。人类文明从何时开始,历史文化遗产就在何时形成。

  第一篇: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一、历史文化遗产的形成与特征

  “历史文化遗产在广义上包括有形遗产如文物古迹、风景名胜,无形遗产如民族风俗、民间艺术等,它是前人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及与人类实践活动有关的自然景观之历史遗存和传统文化载体(或表现形式)。”


  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劳动成果,并且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体现。历史文化遗产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无论是有形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是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都是人类的文明结晶,与我们人类文明社会进程相一致。人类文明从何时开始,历史文化遗产就在何时形成。而且历史文化遗产是符合社会发展进程的,并且能反映出其产生特定历史时期的风貌和社会状况。


  二、芷江龙津风雨桥的简介

  芷江龙津风雨桥坐落于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横跨舞水河连接城东城西,气势恢宏,有“天下第一侗乡风雨桥”的美誉。该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是湖南通往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的枢纽,旧称西关桥,又因为桥像龙卧舞水,所以又名“乌龙桥”。全长252米,比广西三江的“程阳桥”长185米,被收录进吉尼斯世界纪录。桥宽12.2米。


  全桥的形制是由桥,廊,亭三部分组成。桥墩共16块,均用青石砌成。桥上有7座凉亭,凉亭与长廊融为一体,且全桥都是木质结构,采用穿柱掛枋吊挂的建筑风格,使亭檐气势威严,磅礴大气,宛如横卧舞水的巨龙,非常壮观。


  三、芷江龙津风雨桥的修复分析

  (一)保护目的:

  芷江龙津风雨桥的修复是1998年春,芷江县委及县镇府做出了“还千百年侗民夙愿,修复龙津风雨桥”的决定。其修复目的是以保持其建筑本身的传统侗乡建筑风格,以原有的避雨渡河功能和现有的文化功能进行整合,修复风雨桥以保持其本身的整体形态结构,以土色土香的侗族风雨桥为修复尺度,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最大限度的还原芷江龙津风雨桥。


  (二)保护要点:

  芷江龙津风雨桥位于芷江侗族自治县的县城中央,直接横跨贯穿整个县城的舞水河连接河东河西。既需要延续以前的侗族文化特色,又要在建筑风格上融入些许现代元素,以和周边的现代建筑形成融洽的对立统一关系。因此在修复龙津风雨桥的时候,我们既要注意到把龙津风雨桥与周边建筑设施融为一体,又要突出以龙津风雨桥为中心的舞水文化带,将风雨桥本身作为芷江的标志性建筑。并且在修复的同时,注意运用侗乡传统的榫卯结构,不用一钉一铆,打造芷江龙津风雨桥的特色招牌。


  (三)保护意义:

  “钟鼓楼木洞景星雁塔秋风灵气播声名甲冠天下:展杨溪妈祖花山受降牌坊秀姿引往来汇集此桥。”这是芷江龙津风雨桥的一幅槛联。

  修复后的龙津风雨桥是世界上最长的风雨桥,也是中国最大的木结构廊桥。它是历史遗迹和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体。对它的修复,一是最大限度的保持了风雨桥的原貌,二是完美的发掘与利用了风雨桥本身的功能,三是将它的建筑基础功能、文化功能与经济功能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四是将其打造为芷江侗族自治县的一张城市名片。


  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根本,就是还原其本来面目,保持它的真实性。也就是说我们要尽可能真实完整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原貌,只有这样才可以客观的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也才具有所谓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芷江侗族自治县的龙津风雨桥虽然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改造成工程用桥,但在后来的修复过程中,在广大群众的支持下,大家集思广益,参照其他侗族风雨桥的特征,并且因为风雨桥是木制结构,为了找到结实的木材,人们尽可能的搜集物资,最终在新晃、会同等地找到适合的材料,为修复奠定了基础。并且在出现财政困难的时候,也是广大群众募捐了大量资金,从而使修复风雨桥无后顾之忧。


  再次,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与发展经济并不是一对矛盾体,在处理得当的情况下,两者反而是相辅相成的。芷江龙津风雨桥修复以后,当地政府积极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获得了世界最长风雨桥称号,吸引大量游客到此参观。且因为风雨桥是廊桥式结构,内部空间巨大,因此在内部设置了许多侗族风情的商店,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商品玲琅满目,既推动了消费,又推广了侗民族文化。并且以龙津风雨桥为中心打造的舞水风光带,更是再次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最后,我们也应该再次注意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这个属性决定了我们在对待历史文化遗产时必须时时刻刻把保护放在前面。不能为了发展旅游业而摧残文化遗产,我们只有更好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才能充分体现它的价值,才能更好的吸引游客,从而带动旅游业的发展,长久而有效的拉动当地经济。


  来源:城市地理 2017年9期

  作者:杨笑妮



  第二篇:探究初中历史与社会有效课堂的构建


  何為有效课堂,其主要指的是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要想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就必须要竭尽全力建设有效课堂,为初中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知识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全面激发起初中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相关教学经验,就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有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提出几点自己的拙见。


  1以课标为纲,吃透教材内容

  其实,初中阶段,历史与社会有效课堂的构建,最关键的并不是在于教学内容的数量,而是在于教师是否按照新课改的标准,是否把握好了教学的分寸,是否在教学中做到了有的放矢、恰到好处。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初中生是不是理解了课标,学习历史与社会知识的能力是不是得到了真正的提高。要想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就必须要在备课环节下功夫,必须要充分阅读课程标准、吃透课标、抓住重点,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而关于这一基本功的训练却需要非常漫长的一段时间。


  2以学情为基础,融入个性化的备课

  在新课标中,明确规定: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师必须要将其渗透到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要给初中生留下足够的选择与拓展时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2.1把教材变“薄”。教师要尽可能降低对教学资料的依赖性,先进行“裸备”,即教师可以尝试在没有教辅资料帮助的前提下,对教材文本进行原始解读,对教材形成独立性和个性化的解读。在原始解读与理解的过程当中,要学会转换自己的位置,把自己当作是一名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和位置上来解读与分析教材中的内容,教师在对教材文本原始解读中产生的疑惑或者想法通常也是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和想法。在备课时,教师可以针对这些疑惑来设计出具有引导性和针对性的任务型问题。


  2.2把教材变“厚”,进行“细备”。教师要从更高的层次上面挖掘课本内容,不仅仅要仔细阅读课本中的文字内容,同时也要对课本当中的表格、插图、历史人物等等进行全方位与多角度的解读,要静下心来去感受课本中蕴藏着的内容。


  2.3把教材变“宽”,进行“整(合)备”。跳出课本的局限,从细微处深入挖掘。教师要学会在深入品读课本内容的同时,跳出课本,将课本当中,诸多有关系或者比较相似的地理区域、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等等整理在一起,方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区分知识点,同时,能够在脑海当中建立起横向与纵向的联系。


  3借助人工智能,构建智能课堂

  在当前的教学中,多媒体等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教学设备,其发挥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是其他任何一种教学设备都不可比拟的。在历史与社会有效课堂构建过程中,必然离不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辅助作用。


  教师借助多媒体等人工智能展开教学,在课前制作好图文并茂的精美课件,在课堂上一经展示,便会在瞬间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视觉上获得强烈的冲击,图文并茂的课件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适时适当地播放一些简短的视频和音频来全面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其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构建合作课堂

  学生是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核心人物,要想构建有效课堂,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最关键的就是要想尽办法让学生们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凸显出来,让学生们感受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自然会提升很多。


  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通过构建一个个学习合作小组从而培养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与同学之间开展交流,借助与别人的交流获得新的点子和新的观点。


  5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构建和谐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好的引路人。因此,要想让初中生学习好历史与社会课程,就必须要让学生们对这门课程产生学习的兴趣。而要想让学生们对课程产生学习的兴趣,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课堂变得有意思,有意义。


  一份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总是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当学生们有了乐趣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各种满足感与成就感。这样学生们就会非常积极地融入课堂之中,并且积极参与到有关的教学活动当中。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学生们的兴趣被逐渐激发出来。我建议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5.1趣味故事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各种各样有趣的小故事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来找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借助小故事来导入教学,营造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5.2适当设置趣味问答环节:

  教师可以尝试通过一些带有趣味性的教学问答来调动初中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如教师可以借鉴一些综艺娱乐节目的活动形式,如“一站到底”、“开心辞典”、“中国谜语大赛”等等,进行改造,移植入课堂。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当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的教学方式就可以使得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断得到激发。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历史与社会课程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历史与社会课程是引导初中生与历史和社会接轨的重要途径,初中生需要学习历史与社会知识来提升自己的涵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教师必须要认识到自己肩上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的艰巨性,提高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与社会有效课堂构建研究.陈青春-《小作家选刊》-2016.

  [2]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对学生构建人地观的有效教学法的研究.胡翔宇-浙江师范大学-2016.

  [3]探究关注课堂教学细节注重学生长远发展在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中作用.贺丽红-《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

  [4]以学为中心促进学生发展——论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陈燕-《课程教育研究》-2017.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 2017年12期

  作者:吴文底



  第三篇:社会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近年来,在历史学的研究领域,社会史研究逐渐成为热点问题,受此影响,越来越多的社会史内容走进了高中历史教材,甚至成为了近年来高考命题的新趋向,正因为此,树立正确的社会史观,明确社会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探索社会史观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的优化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社会史观的科学内涵

  社会史观(社会史范式)是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社会史观也可以理解为非英雄史观,从社会多层次演进与变迁认识历史的演变。正如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所说,“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


  该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社会底层人物、平常小事与日常生活,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社会史是“眼光向下的历史”。


  社会史观的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以往历史关注的是“大人物”,社会史则提醒人们关注“小人物”。如工业革命,以往人们关注的是发明家瓦特、史蒂芬孙等大人物,社会史则把注意力集中在无产者乃至童工、流浪汉等小人物身上(大众化);以往历史关注的是“大的方面”,社会史则提醒我们不要忽略“小的方面”。如经济危机,以往人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危机引起的经济问题上,社会史则引导我们关注危机下的民众生活(生活化)。


  长期以来,中国的史学研究范围被局限在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军事史等几个领域,即便在这些领域,研究的内容也很狭窄,政治史关注的是阶级斗争,经济史关注的是生产关系,军事史大多研究农民战争,思想史则局限于社会精英人物的思想。由此也局限了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开拓,制约着中学生学史积极性的提高和对相关历史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贯彻社会史观的策略

  1.对社会史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

  新教材中和社会史相关的教学资源虽然较丰富,但尚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且在实际教学中多以重大历史事件的辅证性材料形式出现。其中,必修II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新教材中最具代表性、最系统的社会史教学专题,该专题内容丰富,涉及到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生活,婚丧嫁娶、社交礼仪等方面的社会习俗,以及与文化传媒、闲暇娱乐有关的社会生活,所涉及到的社会阶层、行业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与新教材中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相关教学内容相比,本专题很难从本身教学内容中抓住一些节点性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提纲挚领的方法将整个史实串联成一个整体,给教学主题和教学重点的确定带来了较大困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对本专题教学内容按照衣、食、住、行和生活习俗的顺序,进行有机整合,分别其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如近现代服饰的变化,清末是长袍马褂和西装,民国初是中山装,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列宁装,“文革”时期是军装,改革开放以来走向多元化;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一是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的传入,二是各个时期中国人迫于形势和政治需要对新生活方式的主动倡导,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整合,有效提升了学生分析和认识社会生活变迁的能力。


  2.以研究性学习拓展社会史教学

  历史研究性学习在遵循历史研究一般准则的基础上(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将学生原本在历史学习中的“客体”地位转变为“主体”地位,并将历史学习拓展到现实生活中,即“通过所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进入历史世界”可见,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对加强社会史教学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将高中社会史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有效结合,笔者在实践中提出“从乡土史入手,以校本化为目标”的社会史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从技术层面看,从乡土史入手有利于社会调查、文献资料搜集等研究手段的开展;从价值层面看,以乡土史为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爱家、爱乡、爱国的情感;从区域性来看,无锡地区是“传承千年的鱼米之乡,历久弥新的工业摇篮”,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积淀深厚的人文资源。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惠山泥人的历史与发展”、“悠悠古运河”、“无锡古祠堂”等主题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的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


  社会史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渐兴起的史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它不但开拓了人们对社会发展的多层次、多角度的了解和认识,而且引导人们开始关注社会发展最真实、最基础和最丰富多彩的人类农、食、住、行的发展演变。社会史视角所提供给人们的这种真实、基础和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的历史场景,不仅是中学生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有效方式,而且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深入挖掘社会史教学资源、调整教学策略,将使高中历史教学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上发挥更大作用。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2017年20期

  作者:徐洪梅



  第四篇:高中历史教学中高效对话教学的构建


  对话教学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给师生间的交流与问题探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应当注重构建高效的对话教学,要多和学生展开有效的问题交流与探讨,并且鼓励学生之间的问题分析与讨论。有效的对话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融入教学氛围以及探究的主题中。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强化知识教学。


  一、营造良好的师生对话氛围

  课堂中的对话教学可以有多种展现形式,首先,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整体对话氛围,让学生产生对话的兴趣与热情。课堂上师生的交流是最为普遍的一种状态,师生间可以就具体的问题或者学习主题展开讨论,教师也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一起进行分析与讨论。这些都是常见且非常有效的对话教学方式。在进行对话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受,让大家对于问题的讨论能够更为深入。教师要处理好在和学生进行交流对话时自己的角色,教师既是提问者,也是启发者,同时,也应当是学生思维产生偏差时的引导者。教师要通过和学生的问题讨论将一些知识要点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问题分析中能够领会相应的内容,掌握具体的知识点,这才是对话教学展开的目的。


  比如,在讲述《音乐与影视艺术》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熟悉电影、电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进程,懂得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与课程相关的影视及音乐作品,形成轻松愉快的对话环境,然后教师再向学生提出问题:听了该音乐后,谈谈你的感受。你觉得它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背景?这些音乐和视频表达了怎样的主旨?教师可以听听学生的观点,也可以和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注重启发学生。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对话教学,在这种有效的教学安排中学生会更深入地领会知识点,并且能够充分理解这些艺术作品的内涵与主题。


  二、以情境为依托展开对话教学

  在进行对话式教学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出学习主题,活跃学生的思维。在和学生进行问题交流前,很有必要先将学生引入到探讨问题的情境中,在有效的依托下启发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不太熟悉、未能经历过的历史背景,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来营造对话教学的氛围,以达到更好的效果。这会让学生在学习时思维更加活跃,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下学生也能够受到启发,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对话中有更多精彩的观点表达与陈述。


  比如,在讲述《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这一单元中的十年“文革”时期的问题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当时中国的紧张氛围,教师可以首先运用教学工具给学生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图片,看到一些有志青年、知识分子无辜被抓,甚至被冤死,以此激起学生内心的爱国热情与理性情感。然后,老师再通过对课程内容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当时严峻的社会形势,再根据情境向学生提出问题,在有效的师生交流中了解学生对这些现象的看法,启发学生对于我国政治建设的思考。教师可以在对话中逐层深入地和学生就一些具体问题展开探讨,过程中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体系,让学生增强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体现出对话教学的积极效果。


  三、以生活為切入点渗透对话教学

  可以融入对话教学的内容非常多,教师不仅可以探讨课本内容,也可以探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对于这些问题进行有效分析。以生活为切入点展开对话教学,学生往往会有更强烈的参与热情。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生活体验找到很多想要分享的素材,师生们也可以在对话中就自己的一些疑惑、困惑进行交流与沟通。这个时候对话教学的功能则有所延伸,对话教学不仅实现了对课堂教学主题的有效探讨,学生在对话中交流、分享自己的一些心得,让学生对于生活的理解与感悟能力更强,这也是历史课堂上的一个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单元中《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这一课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与父母进行沟通,了解到父母、爷爷奶奶那一时代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什么。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比我们现代社会谈谈交通方式的进步,进而在课堂上共同讨论,明白科技发展的重要性。这个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和自己的家人有了对话的机会,还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自己观察和感知到的现象进行交流探讨。对话在维度上更加宽泛,学生能够从对话中获取的素材和知识也更丰富。教师要让对话教学在维度上不断拓宽,还要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对于讨论的问题有更深入的挖掘与剖析,这样才能够揭示问题后的主题,充分体现出对话教学的教学辅助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遇钰.史料在高中历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教师,2014(34).

  2.王书香.浅析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的策略[J].高考:综合版,2015(01).

  3.孙芳.浅析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时代,2014(17).

  4.黄照莉.高中历史教育中史料的应用解析[J].高考:综合版,2015(07).

  5.周秀蓉.高中历史学习之我见[J].考试周刊,2015(44).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第一中学)

  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7年12期

  作者:江夏燕



  第五篇: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反思


  历史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和社会性,因此将探究性学习引入初中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提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工作分析,对于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进行了探究与反思。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重点讨论。


  一、探究性学习的定义

  探究性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使其在探究的过程中独立自主、积极主动地获取并运用知识,并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探究性学习的探究过程和科学家科学的探究活动有相似之处,这是由于学生在探究时必须同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科学的观点和精神。


  但是,探究性学习和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又有着一定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探究性学习应当满足学生在短时期内对学科的知识进行理解、掌握和运用,因此该過程必须实现简化,从而节约学生的实验设计过程,并在完整的探究活动中掌握科学的研究手段,感悟学科的本质意义。


  二、实践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原则

  1.尊重初中学生个性特点

  初中生由于其年龄和经验的独特性,他们的想象力较为丰富,并且思维的活跃性、开放性较强。虽然他们对于历史拥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并且具有较好的批判性和创新意识,但是形象思维依旧占据了主要地位,辩证思维水平相对较低。加之情感丰富,比较情绪化,因此也开始产生逆反心理,对于单纯和枯燥的说教有着较为明显的反感和厌恶情绪。


  基于初中学生的这种性格特点,历史教师在实践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在探究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能够实现多元化,并且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拥有探究的兴趣,并在认知冲突和猎奇心理的推动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究之中。


  2.把握探究学习过程结构

  探究学习的经典结构为: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引出假设、验证假设、总结成果。对此,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也应当以此为基础,树立具有历史学科性质的学习过程结构。根据笔者的实践和分析,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结构是:设定情境、明确问题、收集验证、交流总结、反思整理。


  三、实践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1.营造自主平等学习氛围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对课堂的统治地位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着知识的灌输。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下,学生的思维被束缚,并且缺乏自我意识。尽管有的教师尝试开展探究性学习模式,可是因为放不下自己“师道尊严”的地位,学生在教师的压力下只能逢场作戏、随声附和,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很难获得预期的积极效果。


  所以,开展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首要前提,就是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营造自主、平等、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这需要教师放下自己的“师道尊严”,全身心地走到学生之中,真正地做到对学生的关心、爱心和耐心,让他们在身心放松和愉悦的状态下实现思维的活跃和自主能力的提升,从而为探究性学习提供思想和环境的保证,真正地使其感受到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究的快乐,提高学习的质量,享受到成功的愉悦。


  2.创设有效探究问题情境

  作为学习环境的具体表现形式,问题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从潜在状态迅速变为活动状态。而有效、合理、符合学生兴趣点的问题情境创设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初中历史教师顺利实践探究性学习的最重要步骤。


  举例而言,讲解“元朝的建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天祥拒绝忽必烈的劝降,舍生取义。然而,面对南宋的腐朽统治,元朝却将中华民族的版图扩大到了古今的最大值。这种维护落后统治王朝却抵抗新生政权的行为是不是违背历史潮流?这个问题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人们对文天祥的普遍认知,并且对于学生容易引起高度的认知冲突。教师据此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问题的分析和争论,并进行结论的归纳和总结,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历史知识,也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探究的热情,从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其辩证思考能力获得提升。


  3.充分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实践探究性学习,初中历史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地位。对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课堂的时间留给学生,通过教师鼓励和引导的方式让他们实现思维的充分调动,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探究之中。


  4.激发学生提问探究思维

  开展科学研究的前提是问题的提出。如果没有提问,那么解决问题、激发思维、提高能力就无从谈起。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时,应当重点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推动学生可以进行提问,哪怕问题非常幼稚或基础,目的在于保护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能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


  针对这个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并能够大胆提出个性化的观点,让学生成为教学的参与者和探究者。一般而言,教师的问题可以进行逐步深入的提问,甚至还可以进行问题的假设。比如“假如没有明清两朝,就不会有闭关锁国了吗?”、“如果不闭关锁国,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了吗?”、“如果没有近代的对外战争,中国就会永远维持封建主义社会吗?”。这样的问题不断深入,对于知识实现了不断地探究。并且这些假设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和热情,能够有效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获得强烈的求知欲,在探索中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并实现知识的有效掌握和运用,实现学习质量的有效提升。


  总而言之,将探究性学习模式引入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并在积极投身到学习的探索和研究中达到思维的活跃、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的合作沟通,颠覆传统模式下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在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师教学效率的同时,让这个传统的学科焕发出全新的色彩。


  参考文献

  [1]田奉月.浅析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方式.引文版:教育科学.2015.19.

  [2]蔡慧琴.关于探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教育学术月刊.2005.6.


  来源: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19期

  作者:刘光耀



  第六篇: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历史教学的理念也得到了更新,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被引入了历史教学之中。多媒体计算机是一种高效快捷的教学工具,结合投影仪和合适的多媒体课件就可将教师的教学意图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可以创造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融入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我做了初步的探究。

  一、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多媒体计算机引进课堂,是目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而实用的手段之一。学生只有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有探求这门学科的欲望,而这种兴趣的激起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師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来思考和探究历史知识的奥秘。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对教材的理解有极好的作用,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能较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变静态为动态,在说明历史事件、概念、史实时简明准确,省时省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二、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很多方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很多领域。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课件时,教师可以围绕课程主题,精心选取教学内容、理清历史发展线索、设计丝丝入扣的课堂提问,对于一些比较难懂难记的史实和一些课堂上较难表达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基本概念、地图地貌,可以分专题到Internet的有关网站上查找相关资料,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文、声、像材料,然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来组织课堂教学。用多媒体软件制作的课件表现力强、内容高度浓缩、节奏快、效率高。能将大量的资料呈现给学生,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适时归纳总结,精讲巧练

  每当新课讲授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本中所学的内容归纳整理、巩固提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自己思考理解,消化吸收课文中的知识要点后,将所学的知识归纳总结,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纲、图示、表解等快速显示一遍,梳理已学过的知识,指导学生认识各知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已学知识点的理解。用多媒体课件可把时间跨度较大而且分散在课本各章节中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脉络清晰,一目了然,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为了巩固已学过的知识,教师可将用多媒体软件预先设计好的测试题目展示出来,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检测。多媒体课件的最大特点是具有人性化的交互功能。教师可以边演示课件边提出根据教学目标任务设计的有层次、有次序的练习题。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时,可在屏幕上显示“您答得真好!”“您再认真地想一想”等人性化评语,使学生既学得生动有趣,又能记忆牢固。对于比较浅显难度不深的习题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习题的解答,而对于有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在关键处适时点拨,加以引导。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组织课堂教学能充分体现历史教学改革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


  四、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探索历史研究性学习方法

  目前互联网以其丰富的内涵、快捷方便的特点,迅速地成为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手段和媒介。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有关历史知识的研究专题,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历史知识的奥秘。在网络环境下,以历史研究专题的任务驱动为核心,以利用互联网为获取信息和交流资料的手段,从而使学生完成历史知识的建构,是提高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应用历史知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较好的途径之一。


  在这种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体,以历史研究性专题为任务驱动,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为学习手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完成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学习,更主要的是还使他们学会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历史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后,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由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化为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发现。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逐渐由原来的“讲授者”转化为“指导者”,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能也由“教学”转变为“导学”。


  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为学生创建教学情境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媒介,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协商讨论,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并上升为情感,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素质。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教学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学为学生以学为主的教学过程,对训练培养学生思维多向性和学习自主性的深度和广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来源:神州·下旬刊 2017年6期

  作者:和珊珊



  第七篇:高中历史选修教材教学模式初探


  历史学科的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外,着重考查的是科学素养和学习的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选修模块的考题就能很好的体现这一能力的考查。因此,对选修模块的学习重在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模块规律的掌握与运用。下面以“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模块为例,简要谈谈怎样建构模块教学。


  首先:帮助学生进行教材分析,认识教材结构与编排规律,形成模板。

  1、从教材编排的空间上看:分中国改革与外国改革

  2、从教材编排的时间上看:分古代改革与近代改革。

  3、从内容安排上看其编排的规律是:


  (1)为什么要改?——改革的背景(原因、条件)

  (2)如何改?——改革的措施(内容)

  (3)改的如何?——改革的结果及成因或者败因

  (4)改有何影响?——改革的意义、影响或评价

  (5)改革有何值得借鉴?——教训、启示、经验


  其次、模式教学,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综合能力。

  1、为什么要改?——改革的背景(原因、条件)

  (1)背景类思考的角度:结合改革所处时代面临的社会环境或局势。(有时也可用原因来进行回答。)

  (2)原因类的思考角度:

  ①内因(主观):分根本原因:(主要从经济角度思考);主要原因(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其他角度思考);直接原因或导火线。如: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根本原因: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国家

  主要原因:政治上:农奴制激化了阶级矛盾,农奴的反抗彼起此伏,严重威胁沙皇专制统治;

  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想。

  直接原因: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惨败,俄国国际地位下降,国内矛盾激化

  ②外因(客观)如:日本明治维新:1853黑船事件,国门被打开,逐步沦为半殖民地,民族危机加深


  2、如何改?——改革的措施(内容)

  在考试过程中,考题对于改革的措施(内容),一般从两个方面设置问题:

  (1)要求根据材料归纳。这类问题,直接从给出的材料中进行归纳作答即可。主要考查學生的阅读归纳的能力。

  (2)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这类问题中,“所学部分”其思考的角度可根据材料给出的时代、阶段,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军事、外交等方面将所掌握的相关知识进行联系运用。


  3、改的如何?——改革的结果及成因或者败因

  结果:指成功或失败。其原因思考角度:

  (1)主观(内因):

  ①措施是否得当,是否得到民众的认可

  ②是否得到统治者(政府、国家或皇帝)的支持

  ③是否有国家政策的支持

  ④个人因素

  (2)客观(外因):

  ①反对改革(敌对或保守)的势力是否强大

  ②是否有宽松的国际或国内环境

  ③是否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潮流如:


  4、改有何影响?——改革的作用、影响或评价

  (1)作用类:思考角度一般通过改革的措施来分析。如: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规定“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避免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还本付息”的规定,可以增加政府的收入。归纳起来为: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影响(评价)类:这类问题一般从积极与消极(局限)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积极性方面,思考角度可以有:①总体认识评价:如: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②具体认识评价:又可从不同层面进行。如商鞅变法:

  政治上:打击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开始建立起封建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起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农业生产

  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的统一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除此之外,不同层面的还可以包括思想、文化教育。

  消极性(局限性)方面,思考的角度可以有:

  ①可从实质上思考:如:索伦改革:是少数人的民主,维护奴隶主统治阶级的利益。

  ②可从改革的直接结果思考:如:明治维新、农奴制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③可从改革的措施上思考:如:俄国农奴制改革中规定:农民可以赎买份地就带有掠夺性(高额赎金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掠夺)和欺骗性(农民赎买的土地贫瘠且数量少,不得不租种地主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剥削)


  5、改革有何值得借鉴?——教训、启示、经验

  教训:指事件中带来了什么感受。(直观感)思考角度:往往从败因中汲取。如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原因是“用人不当”,从中得到的教训就是:不要用不可靠或不信任的人

  改革的启示:指从教训中获得什么认识。

  总之,选修模块的学习,我认为是重在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模块规律的探究与实际运用,这样一方面可避免产生学生“学而不考、无获”,教师“教而不考、无用”的师生共鸣现象,另一方面也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来源: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 2017年1期

  作者:王云红



  第八篇:生本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创新教学探析


  新课标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核心内涵就是教育活动的开展要将学生放到主体位置,以生为本,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真正从学生角度实施教学。从目前实际情况来说,生本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融入并不是很好,未能有效发挥出生本理念的作用。对此,历史教师就要形成重视,深入研究生本理念的内涵,将其渗透到教学中,实现课堂创新,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生本理念对初中历史教学的积极意义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知识都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主要是要求学生记忆理解,因此难免带有一定的枯燥性。而以往由教师占据主导地位的课堂教学,削弱了学生在其中的存在感,进一步加深了教学活动的单调性,使学生对课堂产生了乏味感。将生本理念融入到教学中,则可以有效改善这些问题,对课堂教学起到积极作用。


  第一,将生本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能够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在目前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是处在较为被动的地位,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完全是受到教师教学行为的引导干预,教师让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没有自主空间。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就降低了,导致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下降。


  第二,将生本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生本理念就是要求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展开教学活动,其本质上来说和因材施教是比较相似的。在历史课堂中,借助生本理念,从学生的学习难点、薄弱环节等方面入手,通过针对性、合理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历史知识传达给学生,则可以不强学生的知识短板,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


  第三,将升本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能够强化教学的效率,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通过生本理念,可以让教学活动从单一的教师的教,向学生学和教师教双向互动的方向转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


  二、初中历史课堂融入生本理念创新教学的建议

  1.重视生本理念,做好教学设计

  想要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实现生本理念的融入,那么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教师要对生本理念形成足够的重视,从生本理念的角度出发,做好教学设计,在具体的教学内容编排、教学方法选择上体现出生本理念。


  比如,在教学《春秋战国的纷争》这一节之前,在教学设计的环节,教师就应该遵循生本理念,进行设计工作。具体来说,学生对于春秋战国的历史了解很少,虽然在一些影视剧中对这部分历史有所提及,但是由于存在改编,可能学生了解到的并非是真正的历史。对于此,为了让学生对可以快速对相关知识形成了解,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知识微课,通过微课的形式将这部分知识串联起来,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罗列出来,以便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对其认识掌握。同时还可以引入一些正确的影视片段,辅助学生认知。而在设计教学模式的时候,在方法的选择上就要改变以往教师为主的讲读式教学,从初中生认知特点出发,采取更加直观的教学方式,如多媒体教学、思维导图教学等等。在教学设计环节将生本理念融入其中,就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以生为本,展开合理的课堂教学

  生本理念的体现主要是在课堂教学当中,也就是在教学环节,教学模式要符合生本理念的要求,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进行教学,发挥出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更加积极。具体来说,在课堂中,教师要选择更加能够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小组合作探究、任务驱动教学等等。


  比如,在教学《三国鼎立》这一节的时候,主要内容就是讲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对此,教师可以运用任务驱动法,设置一些不同的任务,让学生根据任务进行自主学习。任务1:说一说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期间发生过哪些著名战役,这些战役的参与人员有哪些,这些战役对三国鼎立的形成具有什么作用?任务2:三国鼎立是哪些国家,他们的领导者是谁,分别有哪些著名的将领,这些将领有过什么著名战役,体现了三个国家什么立场和地位?任务3:三国时期发生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役,这些战役发生的背景是什么,过程怎么样,结果怎么样,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哪些影响?在设置了这些不同的任务之后,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任务,依照任务展开自主学习。如此一来,历史课堂教学就摆脱了教师主导的局面,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最大程度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从书本教材上进行知识的获取。


  3.在教学评价中融入以生为本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知识掌握上的薄弱环节,进而予以补强,提高学生的水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学生水平是不同的,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难免有失偏颇,这就需要以生为本进行评价,确保评价符合学生实际。比如《三国鼎立》这一节在任务驱动教学完成之后,教师首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自评,让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表现进行打分,同时指出自身还没有掌握的知识点。然后再组织学生相互评价,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其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教师汇总学生评价,作出总体评价,同时针对学生列出的知识薄弱环节针对性补强,由此提高教学效果。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将生本理念融入其中可以起到显著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对其形成重视,做好教学设计;在课堂上以生为本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好教学评价,由此最大程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成县城关中學)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7年16期

  作者:王彩霞



  第九篇:如何实现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与应用正成为这个社会越来越明显的特征,也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作为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重任的教育,正在由社会生活的边缘走向社会生活的中心,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轴心”。为顺应这一趋势,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造就创新人才作为面向新世纪的新目标。然而,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方法,需要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引下,不断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精彩导入引起学生兴趣,助力高效课堂生成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作为历史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导入的质量,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成效。一般来说,导入是经过提前认真准备过的,导入的形式和目的都非常明确,否则就很难起到预计的效果。历史课程本身故事性强,有很多可用的声音、视频和文字等材料,导入新课前,教师可以为新课找一个精彩的开头,一段视频、一段情景剧都可以,总之要与新课内容有关,而且要足够新颖,足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关注到接下来的课程。


  另外,教师也要注意导入环节的时间,一般来说,达到目的即可,不可使时间过长,否则容易让学生找不到重点。总之,导入环节的功能主要在于引起学生的关注,使学生能够专注地参与接下来的课程内容当中,形式可以多变,但是要适度。例如,在讲中国古代历史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精心给大家讲几个当时的历史典故,也可以提出典故,让学生来讲典故的内容,既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每次开课的时候做个简单的小演讲,内容与历史有关,主讲者可以轮换,这样既给了学生锻炼的机会,又让大家更加充满了期待。


  二、教师精心备课,明确教学目标

  备课是教学开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每一堂课都有其明确的教学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以适当的教学方法呈现相应的教学内容,又要学生能够学会这些内容。因此,课前的备课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备课环节围绕教学目标,充分研究教学过程的组织进行,将课堂所有环节都提前考虑周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条不紊,才能对一些意外的突发事件做到及时处理,不慌不乱。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是采用学案导学。学案由课标要求、学法建议、主干知识梳理、思维拓展、知识整合、自我测评等几个部分构成。这包含了两层含义:教师的课前准备和学生的课前准备。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课前准备的内容更多,逻辑性更强,围绕教学目标认真研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授课中层层推进的课堂提问都有哪些,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甚至可以在一些难点的地方,多准备几个方案,注意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力求用最简单有效的方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前做一些预习,比如研读教学内容、查找相关历史资料、对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主动扩展研究、预先设计一些感兴趣又找不到答案的问题等。学生经过了这样的主动加工,在听课的时候就自然会更加专注,学习的效率也提高了。学案导学的方法是近些年来广受欢迎的方法,给教学带来了便利,也使得教学更加高效。


  三、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情境中主动参与,在参与过程中进行积极思考,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从中掌握历史知识,获得情感体验,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是主体,是核心,一名教师是否优秀,要看他课讲得是否精彩,学生是否考更高的分数。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师有自己的功能,那就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在旁协助、陪伴,给学生需要的一些资源。表面看来,教师好像比以前更加轻松了,实际则不然。学生为主的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比传统固定模式的教学要耗费更多的心力,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除了精彩的课堂导入之外,也可以通过培养他们对学习的正确态度入手,让学生明白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教師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查找资料、分析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具备一些基本的自主学习的技能。否则,让一个一直处于被动吸收地位的学生一下子翻身做主人,实在是强求之举。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竞赛的方法,通过调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实践证明,小组讨论的方法,往往会让学生的主动性大增,进而也使得学习效果大幅度提高。


  四、课堂重形式,但更要重内容

  三维目标实现的过程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和关键。为推行高效课堂,有些学校制订了所谓的高效课堂标准,内容中竟有这样的规定:老师连续讲解不能超过10分钟,学生自主活动不得低于30分钟。这样,一些老师就千方百计地寻找别的方式代替讲课,辩论会、音乐、诗歌欣赏、诗歌朗诵、影视欣赏等都搬进了历史课堂。对此,笔者认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可以,但是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与教学内容的协调;二是注意适度原则。所以,作为一线教师,要永远记得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看起来热闹的形式,如果让学生抓不住重点,就说明这种形式是不恰当的。


  教师还是要踏踏实实研究学科自身的特点,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不会偏离主线。另外,教师在授课中,也要根据历史学科中知识性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概念性的东西、难以理解的理论性内容就要讲得多一些,而情感体验方面的内容就应讲得少一些,而让学生的体验多一些。总之,课堂学习内容决定学习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而不能让形式左右了内容。另外,作为教学管理部门,也不要一味横加干涉,还是要尊重教师的权利,给教师足够的时间,让教师去实践、总结和沉淀。


  五、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助力高效课堂

  高质量的师生关系是课堂高效的重要因素。没有好的关系,再精彩的口才,再科学的设置,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为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教学本就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一种形式,而人与人互动的本质是关系,是情感。一名教师如果专业素养较高,而且师德高尚,发自内心关爱学生,就很难不被学生喜欢。因此,教师要主动去促进与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生成,要营造互帮互助、互相理解、互相包容的师生关系,让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感受到浓浓的难以割舍的人情味,喜欢老师,喜欢高中历史课堂,让良好的关系促进课堂更加高效。


  总之,构建真正的历史高效课堂,就应去掉那些片面追求形式甚至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彻底纠正轻视历史学科的观念,真正做到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实际、脚踏实地去研究、实践,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才能打造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张圣华.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到底什么样[N].中国教育报,2002.

  [2]孙敦顺.锐意创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J].成才之路,2014(15).

  [3]周洪琴.高中历史教学的优化策略[J].时代教育,2014(10).

  [4]徐晓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J].中国教师,2014(16).


  (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中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

  来源:江西教育C 2017年9期

  作者:杨小庆



  第十篇:浅论高中历史课的图式教学法


  在历史教学中图式教学法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助于学生清晰的历史思路的形成,可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使历史知识更加的直观,亦方便学生记忆。

  据教学实践中的总结整理,图式教学法课分为以下主要的几种方式:

  (1)数轴整理法

  历史课是时间线索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时间及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是学生最为头疼的内容之一,那么如何方便学生对于时间的以及,以及对于事态、时间发展进行清晰的了解呢?数轴整理法就是很棒的一种方法。数轴显示的信息具有直观性、线索性,学生可以一目了然,甚至只需要看一眼,便可识记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如中国近代史的史实部分,数轴的利用科大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下:(仅示例几次主要战争)


  (2)思维导图结构法

  对于历史内容,我们要对其进行分析探究,拆分、重组、再结合是十分必要的,把围绕同一历史主题的相关内容抽离,据一定的逻辑进行整合,形成体系。对于很多历史问题,特别是在涉及到不同时期或者不同国家等同类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时,体系化的知识更容易抽离初本质的问题,进而对历史规律进行探索与归纳,无论在教师进行的历史教学还是学生进行历史学习,都是非常不错的一种学习技能,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历史学习工具。如下,對比简析中国三省六部制与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在如此体系的对比之下,很容易看得出,中国的三省六部之上有皇帝的存在,而美国是三权的分立与制衡,也就不难得出结论,中国的三省六部制本质上是封建君主专制体制,二美国的三权分立,本质上是民主政治的一种制衡模式。


  (3)漫画图示法

  这种方法的实用就需要有较强的艺术素养进行自我的设计,或者搜集相关的漫画结合所设计历史知识进行关联讲解。所以此处的漫画亦包括两种方式,其一为把相关的历史知识直接画为漫画,其二为据相关内容搜集相关的一些漫画,而这类的漫画往往都不具有写实性,且往往是讽刺漫画。漫画其实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真正的理解相关历史信息,也是一种学法指导的重要方法,因为在历史高考试题更加注重学生的历史素养这种前提之下,历史漫画的解读真的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准确的把握漫画所要表达的内容主旨,更能考察学生的历史知识以及学生的正确的历史观、历史价值判断。对于直观的借助漫画展示历史教学内容,如下:


  此漫画就可看出宋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有效性,更易理解,比简单的背书效果要好的多。

  另一种对于漫画的解读,在做题中也经常遇到,所以在此建议教师应注意搜集相关的材料,如下:

  此漫画解读为:希特勒要求在东线要不惜一切地占领、再占领,但是一队队德国官兵,随着前进的步伐变成了一排排的墓碑。

  据此看出战争的残酷性与非正义性。


  (4)地图解读图示法

  这类地图应用的历史教学法十分的常见,俗话说“史地不分家”,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怎能没有地图的解读呢,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都可与地图的运用相结合,对于一些事件、团体、组织等的解读,合理的运用地图加以解读,也更有利于历史史实的识记。如,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所兴办的军事工业企业的示意图,如下:


  教师利用此图进行图示讲解,其效果不言而喻,不仅记住了教材上所出示的知识点,也直观的看出了企业的所在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善于利用有效的图示教学法,会比简单的知识点的讲授更为直观而有效。作为直观的图示信息,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对于对比探究问题等方面的历史学科素养的养成十分有效,在历史教学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 2017年23期

  作者:杨雅婷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