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探析对高职院校的田径课余训练

来源:UC论文网2016-01-18 19:30

摘要:

田径运动能够充分调动人体的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调节身体机能,有效促进新陈代谢,延缓人体的衰老过程。通过分析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田径课余普及率低、训练时间少、师资缺乏和

田径运动能够充分调动人体的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调节身体机能,有效促进新陈代谢,延缓人体的衰老过程。通过分析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田径课余普及率低、训练时间少、师资缺乏和经费紧张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提出建立完善的田径课余训练管理机制,做好田径课余训练的基础建设工作,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田径课余训练计划,不断完善田径课余训练的训练体系等建议,为解决高职高专院校田径课余训练工作中的问题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田径课余训练;基础建设;训练体系
 

  田径是包含走、跑、跳、跃、投掷等多个项目的全能性运动,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体育运动,也是各国群众基础较好、普及率较高的健身活动[1]。田径项目的训练是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体育的教育教学与学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衡量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笔者以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田径课余训练的基本情况与主要特点为切入点,探究促进田径课余训练良性运行的主要措施与有效方法,旨在为高职院校全面提高田径课余训练的质量与水平提供一定参考。
  一、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田径课余训练的主要特点
  (一)普及率低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主要办学目标。这就意味着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在有限的在校时间里汲取更多专业知识。虽然高职院校招收了一部分体育特长生,但学校的大环境依旧是以文化课学习为主、以体育训练为辅。可见,高职院校的田径课余训练普及率较低,学生的田径课余训练活动被限制在一定时间与场地中[2]。部分学校时常占用田径课余训练进行其他学科的教学或补习,更有学校甚至取消了田径课余训练活动。
  (二)训练时间较少
  保证体育训练的训练时间与训练强度是提高训练效果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的田径课余训练往往以不规则的、不定时的短期训练为主。虽然我国《全国普通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试行)》规定了体育课的基本课时,却未对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活动时间提出具体要求[3]。因此,我国高职院校的田径课余训练不仅普遍存在训练时间少、训练强度小的问题,还常有不定时减少训练次数或停训的现象。每周不足十小时的间歇性训练,导致田径课余训练的连续性与系统性大打折扣。
  (三)设备器械较差
  由于办学历史较短、办学水平有限、教育经费不足等原因,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基础教学设施与田径训练器械普遍较差。一方面,校方在体育场地建造与训练器械购买、使用、维护上都存在较为严重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田径场地面积不符合国家标准、训练器材质量差、数量少,不能收获良好的训练效果,无法满足学生通过田径课余训练增强体质的客观需求。另一方面,田径场地与训练器械没有配备专业的人员加以维护,老旧的器械带来大量隐患,轻则阻碍田径课余训练活动的顺利进行,大大降低训练成绩,不利于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重则威胁师生的生命安全。
  (四)缺少优秀教练的指导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师数量少、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等问题[4]。在田径运动方面,高职院校的田径专项教师、教练在师资力量与专业技术水平上捉襟见肘。一方面,田径教练数量上的不足导致课余训练多为体育学科教师代管。体育教师平均每周的课堂教学工作量高达十余节课,还要承担院校专业运动队的竞赛带队任务与校内训练任务,因而无力指导学生的课余田径训练活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由中专升为大专的时间较短,导致校方对体育教师专业素质与执教能力上的要求偏低,因而高职院校的田径专项教师在学历结构与职称结构上均不如高等院校,学生的田径训练活动普遍缺少来自优秀教练的专业指导。
  (五)没有完善的训练体系
  任何体育项目的训练都离不开可行性良好、富于方法性与科学性的训练计划。科学的训练计划不仅有助于教练掌控运动员在不同训练周期内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情况,还确保教练能够依照运动员的身体条件调整训练的强度与内容[5]。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水平、教育经费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往往很少聘请专业的教练指导学生的田径训练活动。这就意味着学生的课余田径训练往往不成体系。部分教师的训练手段过于落后,高强度、高负荷的训练内容枯燥乏味,引起学生厌烦,导致学生频繁请假逃避训练。不仅达不到预期的训练目标,还大大影响了学生与教师的积极性。部分教师在田径专项运动上经验不足,既没有制定定向的训练目标与阶段性的训练计划,也没有采取科学系统的训练手段丰富训练内容,导致学生的田径专项技术水平停滞不前,丧失了训练初衷。
  二、促进我国高职院校田径课余训练良性运行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田径课余训练管理机制
  为建立科学完备的田径课余训练管理机制,高职院校首先要反省自身对田径专项运动的定位与重视程度。学校应制定田径课余训练方面的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各年级田径课余训练活动的训练时间、训练场地与训练强度,避免学生的训练活动被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占用。此外,学校要建立针对田径专项教师、田径教练的管理与监督制度,加大对田径专项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课余训练工作的检查力度,定期抽查田径专项教师及田径教练的训练计划,考察田径课余训练活动的考勤情况与训练质量,听取教师与教练的工作总结,促使田径专项教师与教练不断运用已有田径理论知识对课余训练工作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为促进田径课余训练的良性展开奠定制度基础[6]。
  (二)做好田径课余训练的基础建设工作
  高职院校应重视田径专项教师与教练的引进与培养。学校应定期组织田径理论知识与专项技术方面的培训会与交流会,聘请对田径专项运动影响较大、造诣较深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优化本校田径专项教师教练的专业知识结构,培养田径教师、教练的技术教学能力[7]。此外,学校应加大体育学科的教育经费与资金投入,聘请优秀的田径教练指导本校的田径训练工作,以提高田径专项教师、教练的整体素质。同时,学校应加强对田径场地的建设与修缮工作,确保场地功能齐全、各项质量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对老旧的体育基础设施设备、训练器械进行维修与更换,力求设备器械的多样化与现代化,为学生的课余训练活动打造良好发展环境。
  (三)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田径课余训练计划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学制为3至5年不等。教练应根据学生的学制,宏观把握学生的田径课余训练计划,即结合学生的田径专项技术、身体条件、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因素,为学生在校期间的田径训练制定一个总计划,明确田径训练的整体目标[8]。同时,教练要制定各个训练周期的短期目标,依据不同阶段的训练效果对训练计划进行修改和调整,以确保训练计划能够最大限度地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练应明确界定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阶段与田径运动技术的巩固提升阶段,在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阶段锻炼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度、灵敏度,为专项训练打下扎实基础。在学生转入高年级、面临较大的学业压力与就业压力时,教练应适时调整训练强度与方向,以巩固学生的田径运动技术为主。
  (四)不断完善田径课余训练的训练体系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合理的训练体系不仅能够提升田径课余训练的效果,更有利于挖掘学生身体的潜在机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在训练强度的安排上,虽然加大训练负荷可以弥补学生训练时间上的不足,但强度过高、过密的训练往往适得其反,不仅急剧消耗了学生的体能,使学生的身心长期处于疲惫状态,影响正常的生活状态与学习进度,更埋下了伤病隐患。因此,教练应确保田径课余训练各个周期的训练负荷适量、适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人体机能适应性。在训练方法上,教练应当打好学生的田径专项技术基础,注意纠正学生的技术动作,保证训练的质量。此外,教师应注重训练手段的系统性,选择能够综合提升身体各项素质的训练方法,将对某一专项技术的训练举一反三地迁移到另一专项训练中,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高职院校推行田径课余训练的根本目是通过体育锻炼和专项运动训练这一基础性手段增强学生的体质与体魄,在提高学生各项身体机能的同时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以确保学生的身体素质与精神状态都能达到较高水平,从而实现德、智、体、美全面综合地发展。高职院校要顺利开展田径项目的训练活动,就要足够重视学生的田径课余训练。田径训练的合理规划与有效展开不仅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提供丰富的体育运动方式,更能吸引越来越多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既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身心健康水平,也有助于校方做好群众性体育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宝.对高职院校田径课余训练管理现状满意度的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12):104-108.
  [2]欧健华.高职院校开展田径课余训练存在问题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4,(78):89-89,145.
  [3]杨奕.高职高专院校田径业余训练的实践与探讨[J].新西部,2011,(1):220,189.
  [4]黄晓俊,刘玉琴,程凯.普通高校田径课余训练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3):114-115.
  [5]李欣.高校田径耐力项目课余训练周期安排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0,(9):30.
  [6]吴青.如何搞好高校课余田径训练[J].科技致富向导,2012,(4):159.
  [7]廖志锦.高校课余田径训练现状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14,(3):104-105.
  [8]张秀玲.高校体育田径课外训练的对策分析[J].数字化用户,2013,(31):177-187.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