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其它门类 > 农业论文 > 正文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休闲农业共同发展模式

来源:UC论文网2015-11-28 18:38

摘要:

1相关概念 1.1休闲农业 依托农业、农村、农民独特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充分挖掘和开发农村丰富的自然、景观、文化以及农业生产等资源的多种功能,向社会提供具有一定特色

1相关概念

1.1休闲农业

依托农业、农村、农民独特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充分挖掘和开发农村丰富的自然、景观、文化以及农业生产等资源的多种功能,向社会提供具有一定特色的观光休闲、风情感受、文化欣赏、农事体验、科普教育等休闲服务以及农产品的新型产业。

1.2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附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3月26日)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2休闲农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发展的必然性

在仔细研究了休闲农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内涵之后,不难发现二者具有同根性和互惠性,这为二者的结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2.1二者具有同根性

休闲农业具有乡土性。因为休闲农业依托的是“农业、农村、农民独特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休闲农业从农村来,从农业生产来,从农民来,从农民的生活中来。人们到休闲农园中也是为了感受那股浓浓的乡土气息,纯朴自然的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乡土性。定义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那就具有扎根于乡土、世代传承、来源于群众生活的性质。二者均具有乡土性,都是从群众生活中来,因此具有同根性。二者具有同根性就决定了二者具有结合发展的基础。

2.2二者具有互惠性

(1)休闲农业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生存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生产力以及意识形态的发展与变化,传统的农耕文化逐步消失,手工被机器取代,低效被高效取代,农村的很多风俗也逐渐被城市化、西方化所改变。而在休闲农园中则可对这些进行保持和还原,保持和还原传统的农耕方式,保持和还原传统的乡村聚落形式,保持和还原原有的风俗习惯,甚至工作人员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也可以配合场景的需要进行保持和还原。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整体性。(2)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丰富休闲农业的活动内容,提升休闲农业的品味。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利于更深入的开展休闲农业休闲活动。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深入。我国具有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这些遗产融入到休闲农园中来,能够带来更多更好的休闲农业休闲活动。可以选择合适的休闲农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点,进行展示、表演和互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发展过程通过展馆的形式进行展示,通过还原场景、照片、视频、音乐等多种类型的展示方式,让游客全面了解该项非遗的前世今生。通过传承人的现场表演,进行更加生动的展示,让游客有机会与古老的非遗亲密接触。还可策划与游客互动的活动项目,让游客来学习、体验,并开发旅游商品进行销售。这些方式都有利于提升休闲农业的品位。(3)休闲农业的经济平台有利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人力和财力不足的问题。现行状态下保护所需经费由政府财政负担,对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支持不能满足保护工作的需求。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保护,我们利用休闲农业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平台,为其注入活力。休闲农业自身能够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引入休闲农业,让游客参观、体验,能够带来较高的文化认同感,所开发的产品在休闲农业的带动下也能够有着较好的销量。传承人的表演和产品都能够获得收入,有了较高的收入,传承人才会有动力,才会后继有人。休闲农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经济基础,使保护工作切实可行。

3建立休闲农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发展模式

3.1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休闲农园中进行展示

休闲农园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平台,进行较为全面的展示。几乎所有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适合进行实物、影像资料和传承人表演的展示,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和展示内容,结合休闲农业园区的发展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可以分为3个类型。(1)实物展示。实物展示包括书籍、美术作品、道具、唱本、蜡像、工具、用具等的展示。即可在展馆中进行展示,也可结合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装修来进行展示。根据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选择适合的展示形式,如:民间文学可以进行相关书籍的展示,并将故事做成生动形象的图片进行展示;表演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可对其使用的道具、唱本进行展示,还可将老艺人的艺术形象做成蜡像、泥塑进行场景展示;工艺技能类可以展示劳动工具和工艺流程。(2)影像展示。影像资料的展示更加丰富多彩,用图片、录音、录像来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去与现在。各个类别的非遗都应该充分利用影像来记录其发展的过程,老照片、老电影能够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感。通过对这些影像资料的观看,游客能够较为全面的感受到非遗的前世今生与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气息。如有机会将其加入到动画片、影视作品当中去,或者制作成纪录片,则有着更好的宣传效果。(3)现场表演展示。传承人的现场表演或当场制作是最吸引人的环节,人们可以直观的看到整个过程,并且可以和传承人进行直接的交流。民间美术和表演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适合进行现场表演,游客在城市里很难看到这些,在休闲农园里闲暇的时光里,体验一下浓郁的传统气息,能更好的享受农园里的慢生活;工艺技能类最适合进行现场制作,游客全程观看制作过程,了解手工艺人的艰辛,也了解生产过程中的古老智慧,对手艺人和产品都会产生较高的认同感。

3.2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策划成体验活动供游客体验

除了在休闲农园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外,还可将其策划成多种多样的体验活动供游客体验。体验包括直接体验、认同体验、反思体验三个层次。直接体验指看得到,听得到的内容,属于初级体验。上文中提到的三种展示形式均包含在内,这里主要论述另外两种体验形式。认同体验(参与体验):能动手,能活动的活动内容均属于参与性体验。最吸引游客的就是各类食品的加工制作过程,例如:可以让游客参观蓼花糖的制作过程,从中选取简单的步骤让游客自己体验,体验后的产品可以带走,增加了游客对蓼花糖复杂的制作工艺的认识,也可以增加产品的销售。各类民间手工技艺也都是不错的体验项目,亲自当一次木匠、打一件银饰、造一次纸、编织一个自己喜欢的筐筐,都是不错的选择。游客经过体验后更能明白物件的来之不易,更加认可产品的价值。传统游戏、传统体育与竞技也非常适合游客进行互动体验,这些游戏区别于城市人终日面对的电脑、手机游戏,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互动,非常适合在休闲农园中开展,不仅游客互相之间可以开展,更可以开展亲子活动,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这对缓解城市人的压力,改善人际关系很有好处,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反思体验(高级体验):能引人反思,能触动人内心的活动可归为高级体验。可以在休闲农业园成立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曲艺等学习班或社团,形成良好的艺术氛围,使游客融入其中,为游客提供文化交流平台,让游客在交流中不断的提高认识,产生更深层次的感悟。这样不仅吸引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游客前来,更能培养出大量的传承人以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3.3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成产品进行销售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产品进行包装,并打造品牌,在休闲农园中进行销售。来到园区的游客从休闲农园开始,了解非遗,认识传承人,熟悉非遗产品。而针对没有来到园区的顾客,拓展多种销售渠道,如网络销售、电视销售,让更多的人认识非遗产品,从而认识非遗、了解非遗园区,也能头起到宣传休闲农园的作用。

4进一步发展建议

4.1规划

政府应大力扶持并做好相关区域发展规划,确定适合在休闲农园中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选择具有一定发展基础、客流量稳定的园区,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策划不同类型的活动进行植入性开发。根据不同非遗、不同活动进行服务半径调研,确定最佳服务半径,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休闲农业中的展示既能保证各地突出不同特色,又能在区域范围内避免大量雷同与重复,形成有序发展的良性循环。

4.2宣传

地方政府应加大对休闲农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通过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广告、团购等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宣传。重点宣传那些能够让游人全方位感受到非遗魅力的优秀园区,除了传统的宣传方式,还应该更多的利用网络销售、促销活动进行宣传。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都极具地方特色和历史感,是很好旅游商品,应将其策划成具有吸引力的品牌进行推介,并进行品牌保护,能极大的带动非遗的发展。

4.3经费

地方政府应从经费方面加大对休闲农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发展模式的支持。选择具有一定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的休闲农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给予经费支持和发展引导,能够保证休闲农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发展模式顺利起步。

4.4政策

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对休闲农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发展模式进行保护与引导,建立更加健全的法律法规政策。从政策上支持休闲农园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支持传承人在园区中的工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与整体性,从而使得二者结合发展模式能够顺利开展。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