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政治哲学类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正文

浅谈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批判的意蕴

来源:UC论文网2015-11-21 18:59

摘要: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 作 者】仰海峰 【作者简介】北京大学 哲学系,北京 100871 仰海峰(1969-),男,安徽潜山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从事马克思主义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 作 者】仰海峰
【作者简介】北京大学 哲学系,北京 100871
  仰海峰(1969-),男,安徽潜山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
【内容提要】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不仅是对社会历史生活的科学分析,更是对社会生活过程的 批判。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使他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一致,使唯物主义具有 了批判意蕴,并将自己的批判理论与伦理道德式的批判理论区别开来。因此,将马克思 哲学形而上学化,以求获得新的理论批判张力,是对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的误读。
【英文摘要】Philosophical materialism by Marx is not only scientific analysis ofsocial historical life,but also criticism of the course of social life.As a  matter of fact,Marx'criticism of old materialism has made his theory ofmaterialism conform to dialectics,adding critical implications tomaterialism,and thus distinguishing his theory of criticism from that ofethical criticism.In this sense,the author concludes,regarding Marxistphilosophy as metaphysic in order to gain new intensity of criticism hasbeen the result of misinterpret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ical materialism.
【关 键 词】唯物主义/辩证法/批判理论/materialism/dialectic/critical theory
【 正 文】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3)12-0035-05
  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规定,这一直是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难题。在传统的 研究中,虽然非常强调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本质,但更多是从前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水 平上来理解马克思的,这使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变成了一种具有机械论意味的实证性 描述理论,无疑降低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水准,以致将马克思哲学变成了实证性的社会 学。正是对此的反思,在实践唯物主义之后的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如何提升马克思思想 的哲学意蕴,成为一些学者的中心话题。在这样的思路中,随着海德格尔存在论的介入 ,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层面在哲学思考中渐渐消失了应有的身影,可以说,如何理解 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规定,仍然是一个悬而未思的问题。在这样的理论研究思路中, 实际上预设了一个不言自明的前提:将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等同于机械论唯物主义, 而实际上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不仅是对社会历史过程的科学描述,更重要的是这种唯物 主义具有一种批判的意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才能真实地统一起来 。因此,对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需要进行新的理解。
      一、两种唯物主义的内在关联及其超越
  从思想史上来看,在马克思哲学变革之前,存在着两种与马克思哲学直接相关的唯物 主义:一是法国的唯物主义,一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哲学变革,从唯物主义 的规定性来看,就是如何超越这两种唯物主义的问题。
  对于法国唯物主义,过去关注较多的是其物质本体论层面,即世界的物质规定性以及 这种规定性对意识的刺激所引起的反映。对于这种唯物主义,黑格尔曾进行了深刻的批 判。首先从感性确定性的层面来看,这种起源论式的唯物主义是一种直观的认识,而这 种直观认识的本质规定恰恰不是其直观性,而是共相。因此,当我们认为对一棵树的认 识来自于这棵树对我们的刺激时,我们并不能真正地获得对外部存在物的知识,因为如 果没有树的概念,对于我们来说无法将树与其他的东西区别开来。其次从知觉思维来看 ,这种唯物主义恰恰也是需要扬弃的,因为知觉的本质规定性并不在于人对外部存在物 的反映,而在于知性的理性规定,或者说理性构成了反映的本质规定。黑格尔通过从感 性到知觉、知性再到自我意识,在我看来,倒是揭示出这样的问题:即传统的唯心主义 (前黑格尔式唯心主义)构成了传统唯物主义的对立面,而且这种唯心主义在一定意义上 构成了传统唯物主义的“真理”。“如果无思想的意识表示观察和经验是真理的源泉, 那么它这种说法很可能造成一种印象,仿佛这是说只有视听味嗅触是真理的源泉;其实 在它匆忙地推崇视听味嗅的时候,忘记了说明同样本质的一件事实,即当它感觉的时候 ,它已经在为它自己而规定这个感觉对象了。”[1](P163)在传统研究中认为是对立的 地方,黑格尔看到的恰恰是统一,这个统一的最高形式就是绝对观念。这才是黑格尔哲 学从自我意识之后才进行长篇论述的意图所在。在这个意义上,仅仅恢复法国机械唯物 主义的物质起源本体论来反对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我认为是行不通的。马克思要想超 越黑格尔哲学,就必须超越机械唯物主义问题域。
  从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过程来看,马克思对法国唯物主义的关注也并不在于其本体 论层面。马克思对唯物主义的接受,源自于《莱茵报》时期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同时期 对历史学的研究。《莱茵报》时期遇到的理性与利益、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 ,使他脑海中的青年黑格尔思想受到冲击,而这时对历史学的研究使马克思坚信是市民 社会决定国家而不是相反,由此他才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颠倒原则,肯定了市民 社会决定国家这一思想。这是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的起点。但紧接着的问题是,如果市 民社会决定国家,那么怎样批判市民社会,就构成了马克思思想的核心问题。费尔巴哈 的唯物主义必须在这一点能够发挥作用,才能真正地得到马克思的认可。可见,马克思 关注的并不是世界起源意义上的唯物主义问题,而是如何面对社会历史生活进行唯物主 义批判的问题。
  从这个线索中我们才能看到马克思为什么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链接到了法国唯物主 义。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通过一种颠倒原则将理论的原点定位在“人” 上,这种“人”是超越了“精神”与“肉体”的二元对立的人。回到生活中,费尔巴哈 则是从人本学的类本质及其异化逻辑来建构自己理论的批判意味,即现实的市民社会是 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对这种异化的扬弃才能真实地回到人本身。这种唯物主义,从逻辑 思路上来看,与黑格尔是一致的,人的类本质异化及其复归与绝对精神的异化与复归是 同一个过程,不同的是,费尔巴哈的“人”只是黑格尔哲学中一个重要环节的中断,并 将这个环节独立出来加以放大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费尔巴哈是无法驳倒黑格尔的。 正是在这里,法国机械唯物主义从反映而来的理论,反而具有了“直接的”现实批判性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援引了爱尔维修的理论,其实这也是法国唯物主义在面对 社会历史时较为普遍的想法。按照爱尔维修的唯物主义观点,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善恶来 自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之所以犯罪是因为社会环境造成的。因此,人性的提升首先就 要改造这个社会。回到马克思的语境中就是,国家理性之所以成为私利的工具,并不是 由于抽象的理性出了问题,而是当下现实的结果。这与他批判市民社会是一致的。在这 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人本学与法国的唯物主义都可以批判市民社会,但两者的指向 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更强调于人性的回归与获得,而法国的唯物主义 更强调对现实世界的革命。但从法国唯物主义来看,批判现实的前提何以获得?这与费 尔巴哈批判市民社会的抽象的“人”何以获得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对 费尔巴哈的批判与对法国机械唯物主义的批判具有了相同的意蕴,理解了这一点,就可 以理解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在第一条批判了费尔巴哈之后,第二条批 判了认识论意义上的直观原则,在第三条中接着揭示了法国机械唯物主义的“二律背反 ”。如果人的罪恶是由环境造成的,那么改变人的恶性首先在于改变环境,“这种学说 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2](P59)因此改造 社会环境的理性何以获得就成为一个问题,这是一种逻辑的循环。从这里可以看出,法 国唯物主义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马克思那里之所以具有同质性,就在于两者在面 对社会历史时,具有相同的理论视域。而这样一种理论视域与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历史 观并没有什么区别。这才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需要解决的深层问题。马克思只有解决了 这个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黑格尔的问题。可以说,马克思对传统唯物主义的超越,与他 对黑格尔哲学的超越,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过程。因此,不加批判地用传统唯物主义的 物质本体论来嫁接黑格尔的辩证法,是理论上的误解。
  这实际上告诉我们,马克思对传统唯物主义的超越,并不在于一种物质本体论层面的 重新强调,而首要在于对社会历史生活的理解。在物质本体论的层面,传统唯物主义已 经具有了辩证法的内容,如在费尔巴哈的著作中我们就可以读到。因此新的超越必须是 社会历史观领域的超越。在历史观层面,旧唯物主义与黑格尔唯心主义具有同质性,他 们都从抽象的原则来理解历史,将鲜活的历史过程变成了历史编纂学的材料。在这个意 义上,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的超越,同时也就是对旧唯心主义的超越,指向了对社会历 史的理解。
      二、回到历史本身
  从任何一种理论出发来面对社会历史生活时,社会历史生活总是处于特定理论视域中 ,因此“前见”总是难以避免的。当旧的唯物主义强调认识总是对外部对象的直观反映 时,这种唯物主义就处于矛盾着的二重性之中。首先从直观反映的层面来看,外部对象 总是作为现成性的事实而存在,对这种现成性事实的认识,正如培根“四假相”所说的 ,要消除的正是任何个人的“前见”,力图达到对事实的纯客观反映,这种现成性的思 维与自然科学中的实证性思维遥相呼应。在这种思维中,自然与历史都是现成存在的事 实。虽然与以前的唯物主义相比,费尔巴哈不仅把对象看作是现成的存在,而且看作是 感性的存在,但这种感性是直观的感性。在直观中,现成的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