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复方四维亚铁散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

来源:UC论文网2015-11-06 15:27

摘要: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疾病,患儿临床表现为消瘦、体质量不增、腹胀腹痛、厌食、拒食、贫血及身体抵抗力下降。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是目前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常规用药,具有促进生长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疾病,患儿临床表现为消瘦、体质量不增、腹胀腹痛、厌食、拒食、贫血及身体抵抗力下降。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是目前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常规用药,具有促进生长发育、改善味觉等作用,但由于小儿胃肠道对外界刺激较敏感,因此部分患儿服药后可出现恶心或呕吐症状,从而影响患儿的用药效果。小儿复方四维亚铁散具有改善贫血、促进食欲、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对患儿胃肠的刺激较小。遂宁市中心医院应用复方四维亚铁散治疗小儿厌食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同时探讨了其对厌食症患儿血清淀粉酶(AMS)、胃泌素(Gas)水平的影响。
1 材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 2012 年 1 月—2013 年 12 月在遂宁市中心医院门诊就诊的 84 例厌食症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对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2)年龄为 1~12 岁;(3)病程大于 1 个月;(4)近 1 周内未应用过任何助消化的药物;(5)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5)所有病例均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
     排除标准: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厌食症者;合并心、肝、脾、肾功能异常者;对复方四维亚铁散不耐受者;不按要求用药或临床资料不全而导致无法判断疗效者。其中男性 48 例,女性 36 例,年龄1~12 岁,平均年龄(5.98±2.75)岁,病程 1~12个月,平均病程(4.82±1.63)个月。
1.2 药物
     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由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 10 mL/支,产品批号 09091621;小儿复方四维亚铁散由湖南方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规格 10 g/袋,产品批号 43021862。
1.3 分组和治疗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 42 例,对照组男 24 例,女 18 例,年龄1~12 岁,平均年龄(6.32±2.85)岁;病程 1~12个月,平均病程(4.92±1.74)个月。治疗组男 24 例,女 18 例,年龄 1~11 岁,平均年龄(5.86±1.98)岁;病程 1~12 个月,平均病程(4.77±1.42)个月。两组患儿性别组成、年龄、病程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儿口服葡萄糖酸锌口服液,6 个月~1岁 2.5 mL/次,1~3 岁 5 mL/次,3~5 岁 10 mL/次,5~8 岁 15 mL/次,3 次/d。治疗组口服复方四维亚铁散,<1 岁 0.5 包/次,1~3 岁 1 包/次,4~6 岁1.5 包/次,7~12 岁 2 包/次,1~2 次/d。两组患者2 周为 1 个疗程,均持续服用 2 个疗程。治疗后,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体质量、体质量身高指数(BMI)、血红蛋白(Hb)、血清 Zn、AMS、Gas 水平的变化。
1.4 疗效评价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治愈: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4/5,主症状积分为 0 分;显效:临床症状大多数消失,主症状积分减少>2/3;有效:身体症状有所改善,主症状积分减少 1/3~2/3;无效:体征无变化,主症状积分减少<1/3。
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
1.5 观察指标
     采用电子称测量患儿体质量,米尺测量患儿身高,计算 BMI。治疗前后抽取患儿静脉血液 3 mL,经离心处理后测定患儿 Hb、血清 Zn、AMS、Gas水平。Hb、Zn 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采用免疫放射法测定 AMS,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Gas,试剂盒均由上海生物仪器设备公司提供,操作过程严格按照说明书。
BMI=体质量/身高平方
1.6 不良反应
     观察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有无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
1.7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17.0 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 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治愈 22 例,显效 10 例,有效8 例,总有效率为 95.24%,对照组治愈 17 例,显效 10 例,有效 5 例,总有效率为 76.19%,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 1。
2.2 两组患儿体质量、BMI、Hb、Zn 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儿体质量、BMI、Hb、Zn 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提高,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体质量、BMI、Hb、Zn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 AMS、Gas 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 AMS、Gas 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提高,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 AMS、Gas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0.05
*P < 0.05 vs control group
     表 2 两组患儿体质量、BMI、Hb、Zn 比较(⎯x ± s,n = 42)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P < 0.05 vs same group before treatment;P < 0.05 vs control group
     表 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 AMS、Gas 水平比较(⎯x ± s,n = 42)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P < 0.05 vs same group before treatment;P < 0.05 vs control group
2.4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分析
     对照组患儿服药后发生胃肠道不适 6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4.28%,治疗组未发生胃肠道不适,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厌食症属于儿科消化道功能紊乱,患儿得病后表现为身体逐渐消瘦,机体抵抗力下降,生长发育迟缓,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症状。目前普遍认为小儿厌食症与锌元素缺乏有关,缺锌可导致角化不去及口腔黏膜增生,脱落的细胞可阻塞味蕾小孔,从而导致患儿食之无味。此外,锌元素与机体多种酶活性有关,缺锌时可导致多种酶活性下降,影响胃肠道功能。Zep 等研究发现,对厌食症患儿补充锌元素后患儿食欲增强,厌食症状得到改善,从而表明锌元素与厌食症有关。近年来相关研究指出,胃肠激素调节及分泌失常可引起胃肠动力紊乱,从而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功能,进而影响食欲。
     目前血清 AMS 已被认为可作为胃肠功能的客观评价指标之一,主要是由唾液腺和胰腺分泌,一般情况下以活性状态分泌到消化道中,并对食物中多糖化合物消化起到重要作用。当胃肠功能发生紊乱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不能被有效吸收,导致淀粉酶的分泌及合成受阻,从而导致血清淀粉酶水平降低。Gas 是由十二指肠及胃部黏膜中 G 细胞分泌的一种胃肠激素,主要生理作用可刺激胃酸、胰液、胃蛋白酶及胆汁中盐分和水分的分泌,并促进胃肠道运动和收缩,其水平高低可反映胃肠道的消化功能。李凤金等通过建立脾虚型厌食症动物模型发现,模型组小鼠血清 AMS 及 Gas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从而表明厌食症的发生可能与胃肠道AMS 及 Gas 水平紊乱有关。
     小儿复方四维亚铁散含有维生素 B1、B6、D2、烟酸、葡萄酸辛、L-赖氨酸、富马酸亚铁、磷酸钙等成分,能有效补充铁质,Zn 元素、B 族维生素、必需氨基酸、维生素 D,可促进患儿铁质吸收和 Hb 的合成,能快速纠正贫血症状。锌元素可刺激味蕾细胞再生,改善食欲,同时 Zn 元素具有维持红细胞膜稳定性及促进 Hb 合成酶的作用。铁、锌在胃肠道中存在竞争抑制作用,但两者比例合适时不仅不会影响吸收,反而起到协同作用。小儿复方四维亚铁散中铁锌比例刚好为2∶1,可起到铁锌同补的作用,与单一锌制剂相比,其疗效更为显著。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治疗后体质量、BMI、Hb、Zn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小儿复方四维亚铁散与葡萄糖酸辛口服液相比,更能有效改善厌食症患儿厌食、挑食的症状,促进患儿进食,增加患儿体质量,同时能促进血红蛋白合成,有效改善患儿贫血症状。由于患儿食欲增加,因此从食物中获取 Zn 元素的水平也增加,而 Zn 元素也可促进患儿食欲,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使得患儿厌食症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治疗组治疗后AMS、Gas 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提示小儿复方四维亚铁散能有效改善厌食症患儿胃肠道功能,调节胃肠激素分泌紊乱的状态,促进患儿食欲,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志敏, 唐兰芬, 林少珠, 等. 健宝灵颗粒配合葡萄糖酸锌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 [J]. 儿科药学杂志,2012, 18(3): 17-19.
     [2] 冯东辉, 丘海轶. 参苓白术散联合多酶片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评价 [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20):315-317.
     [3] 屈来英, 闫秀娟, 王先凤, 等. 金蓓贝复方四维亚铁散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疗效观察 [J]. 吉林医学, 2011,32(2): 312.
     [4] 郑莜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