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医学论文 > 中国医学论文 > 正文

中国医学史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来源:UC论文网2021-01-26 08:26

摘要:

  【摘要】中国医学史课程是中医专业的入门基础课程,知识点繁多,对于初入医学院校的学生而言,记忆理解较难。就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难点以问卷的形式对大一中医专业全部学生展开调查,结果发现:100%的学生均认为中国医学史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在于人名、书名繁多,极易遗忘和混淆。结合人脑心理认知特点及教育心理学理论,提出加强课程题库建设,利用题库强化知识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形象化教学内容;开设各种...

  【摘要】中国医学史课程是中医专业的入门基础课程,知识点繁多,对于初入医学院校的学生而言,记忆理解较难。就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难点以问卷的形式对大一中医专业全部学生展开调查,结果发现:100%的学生均认为中国医学史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在于人名、书名繁多,极易遗忘和混淆。结合人脑心理认知特点及教育心理学理论,提出加强课程题库建设,利用题库强化知识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形象化教学内容;开设各种类型的实践课程等教学思路。以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国医学史;教学思路;记忆认知;题库建设;多媒体;实践课程


  中国医学史是研究中医学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课程的教学重点并非简单的陈述历史,而应是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医学,审视医学,探究中医药学发展规律[1]。如何让历史学基础和中医学知识都不完善的大一新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以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为其他各门课程打基础,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


  我们在本学期课程结束后,以问卷的形式,对大一中医专业学生进行了无记名调查。问卷涉及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难点。问卷回收率、有效率100%。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学生在开放性题目“你觉得中国医学史课程学习过程中最难的是什么?”中毫无例外的均认为中国医学史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在于人名、书名繁多,极易遗忘和混淆。诚然,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内涵,我们在有限的学时之内,即便只介绍重点人物和经典著作,也容易使授课内容过于零碎,记忆理解较难。如何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有益的改革,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课程题库建设,利用题库强化知识点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发现,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先快后慢”。这提示我们学得的知识必须快速复习,反复复现才能提高记忆理解的效果。在不同的场合下,复习次数越多,记忆越牢固,日后越容易想起。课堂上学生经过听课理解后,除非积极加以复述,知识点才可能转入长时记忆系统而被长久保存;否则它们会很快消失,之后即使死记硬背,也不容易记得牢固。我们尝试将知识点组织成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问,这种方式既活跃课堂气氛,减轻同学们上课的疲劳感;又迅速强化知识点记忆,加强学生的记忆理解效果。问卷调查显示:81%的学生认为这样的“分散复习”非常有必要,能够帮助知识点的记忆;没有学生认为这样的知识点复现工作是没有必要的。88%的学生认为非常能帮助他们记忆相关知识点。期末考试结果也显示,课堂讲解后不断复现的知识点,正确率较高。教学与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我们体会到加强题库建设的重要性。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题库,把握教学重、难点与一般知识点之间的课堂讲授关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题库边学边自我检查,使其学得更加扎实与牢固。


  考教分离是当今大的教学趋势[2],试题库建设是实现考教分离的关键所在[3],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风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障[4]。严格对题库测试范围、测试层次、难易程度等进行把控,这样随机生成的试卷才能对被测试者有更高质量的可比性[5]。我们应当整合各大院校中国医学史课程优质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平台,不断补充完善课程试题内容和题量,使题库内容既全面覆盖课程大纲,又充分反映学生学习情况。为下一步实现考教分离,提高考试的权威性做基础性工作。


  2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形象化教学内容


  受书本内容限制,目前中国医学史课程教材主要以文字描述为主,而人脑对于色彩和图像的记忆能力要优于文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图像,音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古代医家生平、著作、行医经历等内容。例如,我们找到了很多有关唐由之为毛主席治疗白内障的视频资料,通过视频剪辑技术,融合其中精华,使其长短适合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学习印象。期末考试涉及这一部分内容的题目,学生无一例外全部答对,展示了视频教学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如今短视频、微课等在全球范围内风靡。短视频内容短小精悍,有很强的针对性,主题明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随时反复回看,其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内容记忆更加深刻。已有多项成功应用微课、翻转课堂等微媒体作为载体,开展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报道,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6-8]。新兴的多媒体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是现代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但也应当认识到,短视频更加适合那些分散的、点状化的知识点,而系统的、整体的、脉络化的知识短视频往往不适合。这提示我们需要把短视频与课堂讲授有机结合起来,各取所长,不可偏废任何一方。中国医学史课程内容中,诸如医籍描述,医家介绍属于分散的点状化知识点,适合作成短视频素材;而知识点背后所蕴含的规律性意义和结构则是课堂教学所应重点阐述的。课堂教学优势与短视频优势充分结合,整合分散的碎片化知识,形成系统整体的医学史脉络,利用整体的知识图谱展示分散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将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3开设各种类型的实践课程


  人脑记忆所有的信息都是建立在相互关联的基础上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够很容易记住我们参加过的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而对于古人和古籍,若他们只是一些碎片化的内容,不能与我们熟悉的信息建立联系,大脑就很难记住他们。再者,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依据掌握的知识去解决有关问题。所以促进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直接面临实际问题,从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中学习。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各种的实践课程,广泛利用中医药文化资源、学校教学资源及课程相关资源,合理设计实践环节及训练项目[9],帮助学生建立大脑与这些信息之间的联系。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历代有代表性的医学著作,让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自主查找到这些书目,摘录内容提要。在这一过程中,课堂纯文字的讲解转化为实物模式,更利于记忆储存;有研究将讨论式教学引入中国医学史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各组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教师深入各组听取学生研讨情况,及时指导,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0]。我们也在每学期的课程中设有2个学时的讨论课,教师提前拟定讨论题目,学生课下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查找资料,总结观点,这种讨论式教学可以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加深知识点记忆。此外,我们历年都会带领学生参观国家博物馆或北京中医药大学博物馆[11],让学生通过实物真实的感受所学知识,学生在参观后,普遍认为这样的教学内容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医学史的兴趣,教学效果明显。特别对于理科学生而言,他们的历史学基础相对薄弱,对历史事件的把握程度不够,而我们任何医学事件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医家的学术思想、用药特点也与历史背景事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参观国家博物馆,能够让大家迅速对宏观通史有一定的了解,补充了课堂教学内容,完成让学生学会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审视医学事件,吸取借鉴古人成功经验,总结失败教训,更好的思考如何在当今社会发展我们的中医药学的教学目的。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或学习的内在潜能。他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增强对变化的环境和对自我的理解。我们所有的关于教学方法的探索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觉得这门课程是值得学习的,强调学生自身的价值,创新教学机制,搭建健全的教学平台[12],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