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政治哲学类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正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来源:UC论文网2021-01-16 08:26

摘要:

  [摘要]方法论是研究者关于其研究的价值取向、方法选择和操作程序等问题的原则性说明,是关于其研究立场、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步骤、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及其关系等基本问题的自我反思和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是一种自我封闭、固定不变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活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深入系统地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否则就会有名无实,缺乏实质的内容和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

  [摘要]方法论是研究者关于其研究的价值取向、方法选择和操作程序等问题的原则性说明,是关于其研究立场、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步骤、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及其关系等基本问题的自我反思和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是一种自我封闭、固定不变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活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深入系统地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否则就会有名无实,缺乏实质的内容和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否则就会陷入迷途,丧失其应有的目的和意义。由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就构成了一种思想循环。如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首先面对且必须不断思考和解决的一个方法论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论的主要内涵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主体、对象、目的、方法及其关系的系统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历史性与逻辑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从而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供学术支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是一种自我封闭、固定不变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活动,而是一种在内容、主题、范围和方法等诸多方面不断自我更新、日益拓展和深化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活动,比较典型并具有代表性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对象的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而进行的研究”;最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则是“研究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马克思主义本身”(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深入系统地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否则就会有名无实,缺乏实质的内容和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否则就会陷入迷途,丧失其应有的目的和意义。由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就构成了一种思想循环。问题不在于否认或摆脱这种循环,而在于如何正确地参与这种循环,使之进入一种良性互动和双向转化的思想状态,不断提升到更高的程度。因此,如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首先面对且必须不断思考和解决的一个方法论问题。我们必须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不断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主体、对象、目的、方法及其关系等基本问题,增强方法论自觉,才能更好地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服务。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内涵


  方法论是研究者关于其研究的价值取向、方法选择和操作程序等问题的原则性说明,是关于其研究立场、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步骤、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及其关系等基本问题的自我反思和系统阐释。在研究初期,研究者可能有方法而无明确的方法论意识,正如人们有经验而不一定产生经验论。方法论阐明选择和运用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以期反思、调整或更新研究方法及其运用方式。或者可以这样理解方法和方法论的关系:选择和运用研究方法的经验一旦达到自觉的意识和理论的高度,就可以形成或确立某种方法论,阐明其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对研究方法的深刻反思可以提升为某种方法论;方法论则可以评判其研究方法的优劣得失。化理论为方法的思想中介正是方法论意识。方法论既关涉理论,又关涉方法,是切中研究对象和选择研究方法的原则性思考,是联系和阐明多种研究方法的思想通道,是研究者何以能够把握研究对象的原则性说明。作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领域、重要内容、重要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一种充满实践性、政治性、时效性的科学研究,既具有学术研究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这是由其研究的主体、对象、目的、方法及其关系决定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主体、对象、目的、方法及其关系等基本问题的系统思考,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论的主要内涵。


  (一)研究方法必须切合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必须能够深刻把握研究对象的性质、内容和意义,否则,就会肢解、曲解或误解研究对象。要弄清研究对象的性质、内容和意义,就必须选择切合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要选择切合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就必须弄清研究对象的性质、内容和意义。由此似乎陷入把握研究对象与选择研究方法的思想循环或悖论之中。问题不在于摆脱这种循环,而在于如何正确地参与这种循环。方法论思考实质上就是对这一思想循环的原则性思考,以期对研究方法的经验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自觉的方法论意识,不断反思和调整既有方法论意识及其研究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总结和提升以往研究经验。方法论思考当始终关注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的循环关系,并将对研究对象的理解、研究活动的自我理解转化为方法论意识及其相应的研究方法,以新的方法论意识和研究方法深化和拓展对研究对象的理解,使研究对象成为研究方法的基础和依据,使研究方法能够正确反映研究对象的内在原则和灵魂。我们只有采取切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的研究方法,才能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否则,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就会陷入歧途,非但不能帮助我们深入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反而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搞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或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必须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或者说,要像马克思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那样去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否则,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


  我们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些方法论错误,简单地概括为“几化”:一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抽象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概括和总结为几个或繁或简的抽象公式或理论命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变成阐释和套用这些公式和命题,似乎懂得这些公式和命题就可以解释一切;二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碎片化”,某些研究者抓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提出的某个问题、概念、命题、论断等,罔顾其他问题、概念、命题和论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根据自己的理解肆意发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观化为符合自己心意的所谓理论,甚至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对和驳斥过的理论观点当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内容;三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标签化”,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选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片言只语,点缀门面,为我所用,由此甚至把任何研究都可以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四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非马化”,运用各种“非马”观点解释马克思主义,混淆其原则立场和思想内容(2)。研究对象不是任人打扮的“灰姑娘”;研究方法恐怕也不能任意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必须把握好其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的关系,否则,就难以提高其研究质量,甚至适得其反,陷入歧途。


  (二)研究方法必须切合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既取决于研究对象,也取决于研究目的。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性质、内容和意义的不同理解,必然导致其确立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即使面对同一个研究对象,研究者也势必选择和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而言,如果研究目的旨在单纯解释马克思主义而无其他更高的目的,那么,其研究必然偏离乃至违背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宗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出现了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诸多方法,如“以苏解马”“以西解马”“以儒解马”“以海解马”等等。这些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同方式,极大地拓展、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虽有其问题,但也不失其价值,特别是“以马解马”更当肯定。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文本学派高举‘回到马克思’、‘走进马克思’、‘走近马克思’、‘重读马克思’等旗帜,坚守‘以马解马’的研究方法,努力探寻马克思主义的‘本真’意义及其内在逻辑结构,并在‘本真’基础上进行时代性的解读。”(3)问题是无论是“以马解马”还是“以非马解马”都当不断反思和明确其研究的根本目的。毛泽东说:“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世界,又从认识世界中去改造世界,就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4)就此而言,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陷入以种种方式“解马”而“自得其乐”或满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种种考证或解读而淡忘其指向改造世界特别是认识和解决中国问题的宗旨,那么,这种研究已经失去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意义,属于“死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而非“活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而非“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空洞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而非“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而非“香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现实实践与主体互动的辩证关系表明:人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各种各样,难以强求一律。也不能说,出于其他各种研究目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皆毫无意义;相反,他们常常还不乏真知灼见。问题是,如果不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为研究目的,就会导致失去研究实质内容和根本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以假大空的面目大行其道。有学者这样强调:“马克思主义研究,当然要求研究者要努力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去研究历史、现实与未来,去直面世界发展与人类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与挑战,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出路。”(5)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直接目的是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发展规律,其根本目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必须始终明确其研究目的,采取能够更好地实现其研究目的的研究方法,否则,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就会失去其实质内容和根本意义。


  (三)研究者的主体意识和方法意识密切相关


  关于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其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体现了研究者的方法论意识。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必须自觉反思和确立其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的确立和反思意味着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为了完整系统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是为了恒久地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避免适得其反。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一定是一个真正信仰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否则,就不是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信仰与研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正如有学者说:“能否正确把握和处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研究的关系问题,不仅关系到学术研究能否取得进展,也关系到我们的信仰能否保持坚定。如果认识和处理得好,则可以使二者实现有机结合和统一,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而如果认识不到位,处理不恰当,就会导致二者发生冲突,甚至形成相互伤害。”(6)信仰与研究有一个有机结合和统一的必然趋势与现实需要,信仰的恒久性能保证研究的持续性,研究的深入性能保证信仰的坚定性。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关于“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尽管“真懂”“真信”“真用”三者之间不能划等号,但从原则上说,只有“真懂”,才能“真信”和“真用”,否则,难以明白自己究竟“信仰什么”“用什么”,更谈不上“真信”“真用”;只有“真信”,才能孜孜不倦地去学习和研究,以求“真懂”和“真用”,否则,就会缺乏追求“真懂”和“真用”的动力;只有“真用”,才能体现和证明其“真懂”和“真信”。


  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就是因为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对的,是管用的,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念头”。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真懂马克思主义,而要真懂马克思主义就必须下大力气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尽管“懂的程度”各不相同,否则,就属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信仰马克思主义,就一定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却不一定信仰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者还是作为非马克思主义者或反马克思主义者,其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目的、方法和结果势必有所不同,甚至截然不同。作为马克思主义者,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既要把理论转化为方法,转化为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定海神针”和思想武器,又要把理论和方法转化为人格的修养、德性和人生境界。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7)“读和悟”都是研究方法的具体化,但这里的“读”不是一般的“读”,这里的“悟”也不是一般的“悟”,而是要当作习惯和追求的“读”和“悟”,也就是有明确信仰信念的“读”和“悟”。


  所以,我们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首先是要解决好“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是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只有这样,才算真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必须不断反思自身的主体意识,才能认识和解决好“真懂”“真信”和“真用”及其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原则是研究过程中总体上要遵循的法则或标准。阐明和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也就是阐明和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论要遵循的总体上的法则或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原则不是什么“先验原则”,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及其研究史的总体把握和经验总结。因此,我们既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发展史,又必须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史或学术史的历史经验,才能提炼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史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重要内容。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就存在着一个如何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众所周知,针对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和曲解,马克思曾发出“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感叹。在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如何对待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更成为一个人们经常论争的问题,尤其在马克思主义阵营内部,这种论争更为激烈并由此导致思想分化。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突出地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史。如第二国际所谓“马克思主义正统派”主张采用实证主义方法研究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努力使之成为一种“实证科学”,最终走上修正主义道路。列宁深刻批判了这种实证主义的态度和方法,揭露他们阉割了马克思的革命的辩证法,无视群众的历史首创精神和历史能动性,主张运用革命的辩证法把握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革命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机和活力,将之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针对苏联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机械论、宿命论倾向,以卢卡奇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主张运用所谓“总体方法”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克服苏联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研究的“机械决定论”倾向;针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模糊性,一些当代英美学者提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主张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旨在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术语和思想内容获得清晰性、严密性;如此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史就是一部不断反思和探索其研究方法的历史。研究方法直接关乎人们如何对待和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划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类型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之所以会陷入各种思想误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研究方法的偏颇。而其研究方法的偏颇,则主要是由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解和曲解造成的。不同于一般的思想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历史性与逻辑性的辩证统一。它们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所谓科学性,就是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原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所谓价值性,就是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还要深刻理解其为人类求解放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关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之源,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始终具有感染力的推动力的秘诀就在于“它首次实现了科学性和人民性的自觉而内在的统一。具体地说,它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又在前者基础上,表达了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要求,具有崇高的人民性(8)。”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简单化为一种单纯的科学研究或学术研究,就会阉割其革命性、价值性及其理想追求,就会失去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应有的目的和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但不是那种实证主义意义上的科学,而是批判的革命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其理想追求和价值关怀,但其表达和追求的不是那种超历史的抽象理想和永恒价值,而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的新世界、批判旧原理中发现的新原理,是历史性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关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性有其科学基础,其科学性有其理想追求和价值指向。恩格斯说:“我们有义务科学地论证我们的观点,但是,对我们来说同样重要的是:争取欧洲无产阶级,首先是争取德国无产阶级拥护我们的信念。”(9)“科学地论证我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要求:“拥护我们的信念”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性要求;两者同等重要、相辅相成、不可分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以其价值性为根本目的,否则,就会沦为非批判的实证主义的变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性以其科学性为理论基础,否则,就会倒退为某种空想社会主义。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决不能把理论与实践割裂开来,决不能抽象地、无目的地、静止地、孤立地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要以实践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新的发展,不断提高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集中表现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是推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动力。“目标”和“结果”则说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和“效果”何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10)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乃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时代问题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途径。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一个现象,也是我们一直要克服的难题是: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方法论缺陷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就马克思主义理论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些类似躲在后山放空枪,声音响亮却脱离实际,也就是没有把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既缺乏从实践理解理论的现实厚度,又缺乏从理论把握实践的思想高度,存在着“两张皮”现象,未能有效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和双向转化,未能切实提高实践的理论高度和理论的实践力度。有学者说:“理论主体在社会实践中的‘不在场’,实践主体在理论研究中的‘不在场’,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很难做到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11)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必须改变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方式,坚持以问题为中心,不断探索理论切中现实的关键途径和方式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才能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一句话,只有扎根于现实,才能使概念研究和理论研究“活”起来。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必须坚持的努力方向。


  (三)历史性与逻辑性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历史性与逻辑性的辩证统一。历史性与逻辑性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超历史”的“历史哲学”,而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过程特别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科学分析和理论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至今已有170多年,并且仍在发展之中。同时,我们总是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也是历史性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性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的历史性在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是不可分离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犹如精美宏伟的宫殿一般,有其复杂的思想结构、理论逻辑和论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历史地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要逻辑地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把握与逻辑把握具体地统一起来,阐明其历史内容和思想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按照陈先达先生的阐释,所谓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就是要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双重视角。所谓历史视角,指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为核心内容的研究视角,所谓逻辑视角,则指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核心内容的研究视角。两个视角合则两利,离则两伤(12)。这里当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只采用历史视角和历史方法,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只采用逻辑视角和逻辑方法,而是说,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也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思想主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离开历史视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势必被先验化、教条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有其思想主线,离开逻辑视角,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势必变得支离破碎、杂乱无章。只有坚持和运用历史性与逻辑性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才能避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陷入“支离”或“空疏”的思想泥潭。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论思考的重要意义


  作为社会分工的一个特定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同样是一个分工合作的系统工程,包含众多的领域、环节和层面,从经典翻译到经典解读,从教育教学到学术研究,从文本研究到原理研究,从专题研究到综合研究,从人物研究到通史研究,从哲学研究到政治经济学研究,从分门别类研究到整体性研究,从理论研究到政策研究,从比较研究到系统研究,如此等等,环环相扣,不可或缺。每个领域、环节和层面皆有各自研究重心和具体研究方法,不可一概而论;同时,作为一项整体事业,又当遵循共同的方法论原则,才能彼此协同配合、良性互动,形成最大合力,更好地承担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时代使命。在这一视域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方法论思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更好地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才,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新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迫切需要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领域。要从根本上解决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中“失语”“失踪”“失声”等问题,首先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深入系统地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要深入系统地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必须具备高度自觉的方法论意识,采取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研究方法,否则,就会混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界线而走向歧途。正如有学者所说:“长期以来,中国存在着远离马克思主义谈马克思主义、远离马克思主义评马克思主义的思维和行为误区,并已造成习近平所批评的马克思主义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实用化和教条化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失真现象。”(13)这就出现了一个很吊诡的问题,即为什么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国家里会出现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实用化、教条化等反常现象?就是因为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深刻理解和系统掌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简单化、碎片化、庸俗化了,同时也与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论缺陷密切相关,不能正确对待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其理想追求而言,那些曾被毛泽东批评的教条主义者也称得上是真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但由于他们未能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走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反面,给中国革命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博古曾这样反思自己过去的教条主义思想方法:“碰到实际问题,不先想实际情况而先想马、恩、列、斯在什么地方怎样说过,或者在欧洲或俄国革命史上有过什么相关的情况,用过什么口号策略,并把它们原封不动地搬运到中国来。”(14)显然,博古的这种想法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成了认识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现成答案”或“锦囊妙计”,而缺乏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分析和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论自觉。难怪毛泽东批评他们只懂得马克思主义的“词句”而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灵魂。只有自觉遵循正确的方法论原则,采取正确的研究方法,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达到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我们只有自觉遵循以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为核心内容的人民中心原则、以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为核心内容的问题导向原则、以历史性与逻辑性相统一为核心内容的整体性原则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内容及其内在逻辑,才能真正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则就会走向教条主义或实用主义的迷途。


  (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质量的迫切需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性质、质量和效果直接取决于其方法论和研究方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之所以一度空前繁荣,就是因为我们摆脱了长期阻碍理论研究的教条主义、实用主义思想方法,重新回到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正确轨道。但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方法的存在是一个顽疾,有它的适用空间和场所,只要有机会就会死灰复燃,就会打着各式各样的旗号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争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阵地,有时甚至会占领阵地,所以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斗争是长期的、艰苦的。这也是导致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缺乏引人注目的原创性研究成果的主要原因。要想破解这一难题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质量,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论的研究和构建,从根本上解决好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这个本质性的问题,要注意时时防范只偏于理论研究而缺乏对实践的深刻反思的倾向和只偏于实践研究而缺乏理论的彻底性的倾向。没有对实践的深刻反思,理论研究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理论本身也就是空中楼阁;而缺乏理论的彻底性,实践研究就抓不住事物的根本,就会陷入浅尝辄止、疲于应付、急功近利的狭隘境地,或者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众声喧哗而无所适从。换句话说,只有自觉遵循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才能真正引导、规范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无疑是科学研究,但决不是所谓“价值中立”的纯粹“学术研究”,而是“改造世界的学问”和“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问”。如果脱离现实、脱离群众、脱离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就会失去其根本意义。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必须首先“写在中国大地上”,透析中国国情才是高质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只有自觉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等方法论原则,才能念好马克思主义“真经”,澄清和驳斥各种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曲解、偏见和无知,满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需要。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迫切需要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阐明和确立其较为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否则,就难以自立并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阐明和确立一套切合其研究对象的性质、内容和意义的系统有效的方法论和方法体系,既是一门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它得以顺利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研究的性质、水平和效果取决于研究者对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及其关系的理解,取决于研究者对研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作为一个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能没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我们必须明晰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研究对象,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为学科特色,必须充分认识它的科学性和学术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须搞清楚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等基本问题,才能担负起自身的历史使命。所谓“在马信马”“在马言马”“在马研马”,就是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其明确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使命,而其方法论原则旨在阐明如何“在马信马”“在马言马”“在马研马”,避免走向“非马”“反马”的歧途。当前,我们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深入探讨和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方法论原则及其主要研究方法。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对于更好地把握其研究方法的层次性、多样性及其内在联系,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方法,确立其主要研究方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自主性和学科特色,深入开展与其他学科、研究领域的互动交流,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充分发挥其对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引领作用,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都具有重要意义。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