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文学文化类 > 新闻传播学论文 > 正文

“课程思政”在新闻传播学科的建设实践初探

来源:UC论文网2020-12-14 09:49

摘要:

  摘要:高校的二级学院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阵地,学院要在立足学科专业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探索符合学院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近年来深挖新闻传播学科德育内涵,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不断探索实践,初步形成了具有学科特色的建设思路。文章从课程体系、师资团队、保障机制等方面介绍了传媒学院“课程思政”的建设实践情况。希望可以为高校不同专业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些经验借鉴...

  摘要:高校的二级学院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阵地,学院要在立足学科专业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探索符合学院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近年来深挖新闻传播学科德育内涵,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不断探索实践,初步形成了具有学科特色的建设思路。文章从课程体系、师资团队、保障机制等方面介绍了传媒学院“课程思政”的建设实践情况。希望可以为高校不同专业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些经验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课程体系;师资团队;保障机制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2017年,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中指出:“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加强德育课程,思政课程,注重学科德育,课程思政。”这是中央第一次将“课程思政”明确写入文件[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通过推动“课程思政”的建设,打破原有课程之间由于所谓专业差异产生的“育人壁垒”2[2],使得各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通,使专业教育中始终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效统一。


  一、新闻传播学科特点和德育内涵


  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指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新时代下,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培养除了需要有扎实理论功底和媒体实践技能,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会议上谈到“要承担起这个职责和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新闻传播人才的德育培养中,更加强调了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旨在培养有社会担当和家国情怀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二、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一)第一课堂的建设


  学院集合优势资源重点打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列课程。目前重点建设3门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开设的《国情课》和一门由学院资深教授牵头开设的新闻传播实务课程。其中精品示范课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学院本科生必修课,课程专门组建了由专职教师和业界专家组成的教学團队,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和传媒第一线的实践总结带入课堂。课程不断探索创新模式,提升课程质量,如开展线上教学,组织赴嘉兴南湖开展现场教学等,不断深化改革,优化教学效果。同时,课程负责人还专门编写了教材《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观经典导读》。这些新开设的优质课程目前已实现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全覆盖。


  当然,“课程思政”建设绝不仅仅是新开一门课,而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作用。[4]新闻传播专业课中新闻伦理、新闻职业精神等课程都可深挖专业课中的育人元素。学院鼓励并支持一批老师通过学校“课程思政”建设项目、横向课题研究等方式率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重点培育《新闻道德与法规》《跨文化传播》等思政元素丰富、具有引领作用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期望通过示范课程带动全体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三位一体”新闻传播育人体系。


  (二)二、三、四课堂的配合联动


  在第二课堂中,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媒体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到校宣传部、组织部、团委等校内平台实习实践,借笔端和镜头之力,讲述好学校故事,唱响时代主旋律。作为学校的新闻院系,学院依托专业特色打造了全媒体平台,涵盖学术、专业、党建、学生服务等各方面内容,给本院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其中的一个平台更是专门开辟了栏目,以学生课堂作业为素材展示本院学生风采。同时,在诸如《校园媒体实践》《新闻摄影》《深度报道》等专业课程的设置中,都对学生提出了校园平台实践的要求,让学生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第三课堂中,学院整体优化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布局,努力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实习机会。学院鼓励学生到中央级、省级媒体、主流媒体、西部地区等进行实习实践,在实习实践补贴政策中向这些学生适当倾斜。与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广电集团和省内相关媒体单位紧密联系,形成长效稳定的实习机制,两大集团现在每年为学院留出若干实习生名额,并派出专业老师指导,如19年就与浙报合作,安排学生参与建国70周年重大报道实习。每年暑假学院派出由专业老师带队的多支实践队伍,分赴多个省市,走进基层,让学生将专业化为笔尖,用双脚丈量发展,以调研诉说成就,锻炼新闻学子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在实践的组织安排上,充分发挥浙江地域优势,组织党支部赴嘉兴南湖感悟“红船精神”;赴奉化滕头村调研改革开放新农村建设;赴安吉余村深入学习“两山”思想,进一步读懂和弘扬浙江精神;赴诸暨学习“枫桥经验”。深入基层的实地实践,是给新闻学子最好的国情教育,让学生在实操中长本领,逐步形成为党为国为人民的深厚情怀和担当意识。


  海外的第四课堂方面,学院积极响应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鼓励学生到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实习,在世界舞台发出中国声音。帮助学生联系海外媒体实习,培养国际新闻传播的后备人才。选派学生到海外孔子学院任教,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在暑期实践中专门派出一支队伍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实践调研。


  新闻传播学科本身就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二、三、四课堂与第一课堂的配合,让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更符合新闻传播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规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课内外、校内外都能接受思想引领,打牢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的思想基础,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树立正确新闻观。


  三、“课程思政”师资团队建设


  教师是和学生直接接触最多的群体,是学院“课程思政”改革的主体,教师的言传身教可以带动学生树立正确新闻观,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课程思政”开展效果。学院集合了学界、政界、业界资源建设“课程思政”。学院教授带头进行“课程思政”的建設,目前重点打造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列课程都是由教授领衔。希望以此带动全体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全员参与课程思想建设。依托部校共建,邀请政界力量加盟“课程思政”建设。如省委宣传部和学院联合统筹师资,邀请省委省政府重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与高水平“国情课”的建设,综合介绍和梳理国内省内中心工作。学院通过“卓越记者驻校计划”、“卓越传媒人大讲堂”等,邀请媒体工作者传授行业一线动态,也通过请业界专家开设工作坊的形式,如新闻评论工作坊、自媒体工作坊、调查报道工作坊等,不断加强与业界的联系与合作。持续推进双导师制,聘请新闻单位负责人、资深记者编辑担任校外导师,与学院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实现学界与业界优势互补。


  同时,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参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中宣部“讲好中国故事”培训、学校“育人强师”培训等等,争取做到培训全覆盖,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让专业课教师能够在更高站位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学院也面向省内外新闻媒体和宣传系统以及教师,举办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专题研修班和浙江省高校新闻院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讨班,开展专题学习研讨。此外,学院不断加强双向互聘交流,请新闻单位优秀编辑、记者到学院兼职授课或开设讲座的同时,也选派学院骨干教师到新闻单位兼职或挂职,在媒体一线锻炼。


  四、“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是依托部校共建经费,组建了一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研究队伍,开设了一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示范精品课程,开展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讲座交流活动,组织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师资、骨干培训,推进了多项配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开展的实践活动。还与共建单位联合打造国家级赛事,目前已开展全国大学生新闻评论大赛和中国大学生电视节目创意大赛。


  二是打造拳头课程,集中优质资源率先打造一批精品课程。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融入媒体技术变革新趋势,探索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新手段,通过MOOC等新兴模式改革提升教学效果和社会影响力。以拳头课程带动学院教师全员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铺开。


  三是组建名师牵头团队,采用集体备课方式,加强教师间合作,尤其是资深教师和年轻教师之间的传帮带。在教师中形成名师引领、全员参与、团队合作的工作氛围,让“立德树人”“德融教学”深入每个教师内心,努力打造一支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


  四是以高水平科研带动“课程思政”建设。学院设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研究中心,以“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研究”为核心内容,开展系列研究,逐步推出一批高质量、有深度、有分量的智库研究成果,并将前沿科研成果带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列课程。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学院成立创新研究团队承担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使命,努力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传播理论体系。


  以上是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一些探索和思考,希望可以为高校不同学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些经验借鉴。在建设过程中,学院也在根据师生反馈和教学效果不断改进和调整方法。新时代对高校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新闻传播人才寄予了更高的期望,高校新闻传播学科任重而道远。培养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新闻传播学科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始终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切实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地生根,深入人心。


  作者简介:潘伊莎(1990.11-),女,浙江宁波人,硕士研究生,助教,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组织人事科,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高等教育。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