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节能环保类 > 生态环境论文 > 正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镇宜居生态环境建设策略研究

来源:UC论文网2020-12-01 10:08

摘要: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村镇环境建设一种新的导向,生态理念为村镇环境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文章以山东省济南市仁里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村镇进行现场调研及问卷调查,发现其存在收入水平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房屋质量参差不齐和资源利用水平较低等问题,结合山东省乡村生态振兴发展理念,提出村镇产业转型发展、村镇设施空间规划、村镇建筑技术创新和生态资源格局调整等村镇宜居生态环境建设策略,加快村镇建设、提升...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村镇环境建设一种新的导向,生态理念为村镇环境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文章以山东省济南市仁里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村镇进行现场调研及问卷调查,发现其存在收入水平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房屋质量参差不齐和资源利用水平较低等问题,结合山东省乡村生态振兴发展理念,提出村镇产业转型发展、村镇设施空间规划、村镇建筑技术创新和生态资源格局调整等村镇宜居生态环境建设策略,加快村镇建设、提升村镇环境,加强监管长效机制,推动村镇建设发展水平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以期为村镇建设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村镇;宜居;生态环境;仁里村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8.015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章编号:1009-1483(2020)08-0106-09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ontheLivableEcologicalEnvironmentConstructionStrategyinVillagesandTownsundertheContextofRuralRevitalization:TakingRenliVillageinJinanCityasanExample


  CUIYanqiu,LIUChang,LAIZhenzhou


  [Abstract]Thestrategyofruralrevitalizationisanewdirectionoftheenvironmentalconstructionofvillagesandtowns,andtheecologicalconceptprovidesanewdevelopmentmodeforit.TakingRenliVillageinJinanCityasanexample,throughtheon-the-spotinvestigationandsubjectivequestionnairesurvey,thispaperfindsthattherearesomeproblems,suchaslowincomelevel,imperfectinfrastructure,unevenhousingqualityandlowlevelofresourceutilization.CombinedwiththedevelopmentconceptofruralecologicalrevitalizationinShandongProvince,itputsforwardstrategiesfortheconstructionoflivableecologicalenvironmentinvillagesandtowns,includingindustrytransformationanddevelopment,thefacilitiesspatialplanning,andtheinnovationonconstructiontechnology,andtheadjustmentofecologicalresourcespatternandsoon,acceleratetheconstructionofvillagesandtowns,improvetheenvironmentofvillagesandtowns,inordertostrengthenthelong-termsupervisionmechanism,andtopromotethedevelopmentlevelofvillagesandtownstoahigherlevel,hopingtoprovidereferenceforthe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ofvillagesandtowns.


  [Keywords]ruralrevitalization;villageandtown;livable;ecologicalenvironment;RenliVillage


  引言


  黨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加速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文化生态建设,而2020年正是我国村镇地区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山东省省委、省政府据此于2018年印发《山东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工作方案》,文件中以建设宜居村镇环境为导向,围绕人居环境整治、农业绿色发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和资源价值实现四大目标提出了生态产业示范、“美丽村居”建设、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同时充分运用山东省独特的地理优势,打造齐鲁样板,实现农业现代化(见表1)。


  传统村镇独具特色,历史悠久,以其人文和历史环境的独特,形成了与城市截然不同的规划体系。近几年村镇宜居生态环境建设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如2011年钱锋基于目前社区规划所存在的问题,从空间景观和社区建筑设计两方面对宜居社区规划进行了讨论[1]。2015年陈奕凌等从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和旅游产业转型发展三方面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村镇宜居社区建设规划的方法思路[2]。2017年吴亚伟等以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改革为主线,从乡村体系重构、用地合理布局、资金精准投放、建设政策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规划理念[3]。2019年赵华勤等强调村镇应从建设到维护,构建了县—乡—村—村庄—村居的规划设计层级体系,建立起村镇人居环境投入、管护、监管长效机制[4]。2019年孙应魁等结合乡村振兴发展理念,提出理水护林、梳脉成络、分区设点、修屋复景等策略,为地域性传统村落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5]。2019年袁烽等从地区文化、社区凝聚力、产业复兴及对外互联等探索中国未来村镇的建设模式,并引入数字建造产业化方式,形成建筑产业化和工厂化预制,提升建筑质量[6]。通过对近10年的相关研究总结能够发现,目前村镇宜居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大多集中于宜居村镇规划层面,多以村镇为单位,侧重理论、政策研究,少有针对于村民需求或现阶段村镇环境所存在的产业问题、基础设施、居住状况和资源利用等进行的具体性设计研究。


  本文以山东省济南市仁里村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收集基础数据,从村镇产业、村镇设施、村镇建筑和村镇资源四个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山东省乡村生态振兴发展理念,提出相应的村镇宜居生态环境建设策略,开展以生产、消费及相关休闲旅游活动为主题,以生产、生活空间融合重构为主要目标的村镇宜居环境建设研究,真正落实于村民生活及需求,以期为村镇建设发展提供借鉴意义[7]。


  1仁里村概况


  仁里村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南部山区仲宫镇,距最近的济南商业辐射区14km,属城市近郊村类型。村镇依山而建,总用地面积6.3hm2,可耕种土地350亩,山林资源3000亩,林地400亩,荒山荒坡2500亩。现仁里村户籍人口280人,外出打工者约170人,常住人口约110人,多以孩童和老人为主。村镇东侧临近滩九线,是通往南部山区的主要交通路线,属村镇与外界交流的唯一主干道,仁里村位于交通咽喉处,人员流动较大(见图1)。新制定的济南南部山区发展规划中提出将南部山区建立为重要生态保护区,创建景观生态廊道,仁里村政府预以此为发展机遇,试图构建宜居生态环境来寻求经济发展新格局和村落环境的整治方法[8](见图2)。


  2仁里村发展现状调研及问题分析


  2.1主观问卷调查


  笔者对仁里村存在的问题及村民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调研对象为留驻村镇人口,问卷内容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包括收入状况、基础设施、居住状况和资源利用[9]。问卷的发放时间为2019年4月,本次问卷共发放110份,回收105份,占常住人口数的95.5%,有效问卷为97份,无效问卷为8份,有效率92.3%。由于所调研的村民大多为老人,识字程度较低,问卷为笔者询问村民后按实际内容填写(见图3)。


  (1)收入状况方面,72.16%的村民家庭以务农为主,36.08%的村民家庭年收入在2~5万。(2)基础设施方面,45.36%的人认为基础设施存在交通不便、配套设施不足的状况,有72.16%的村民希望增加老人之家供他们聚集在一起活动,54.64%的村民希望增加幼儿园,减少上学路程,便于照看孩子。(3)居住状况方面,91.75%的村民房屋没有附加保温材料,57.73%的村民认为房间内温度偏低但还可以接受。这应该是由于仁里村大多数房屋为早期建造的石砌建筑,建造技术落后,室内保温性能不强,在寒冷地区冬季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室内热,舒适性不高。(4)资源利用方面,89.69%的村民生产、生活用水来自于井水,74.23%的村民在厨房和取暖时所用的能源为煤炭资源。


  2.2村镇发展现状


  2.2.1村镇产业


  仁里村整体保留着传统山村风貌,地形地貌相对复杂,西南侧为平原,北侧为丘陵,自北向南地形高度依次跌落。村镇产业以传统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多为单户种植,结合寒冷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13.8℃,冬季长达157天,春、秋季最短,光照充足,形成了特色农作物如花椒、核桃等。农副产品主要对外出售,存在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鄉村产业融合发展层次较低、产业带动力较弱等问题。


  2.2.2基础设施


  由于长期以来仁里村主要对外交通干道仅为东部滩九线,交通较为闭塞、村庄道路等级低,南北向内部道路基本为红砖水泥路和石板路,道路路面较窄,但保留了其古道特色,形成的传统特色的步行街道主导着全村格局,但也约束着村民的生活[10]。村庄内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匮乏,特别是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等治污保洁长效机制不健全,村民常常将生活垃圾或废旧物品放置于家门口,垃圾处理站的使用率较低,造成村镇环境“脏、乱、差”的局面(见图4)。由于受到地形高差的制约,仅在村庄东南侧地势较低处规划有活动场地,但留守老人行动不便,其活动区域通常集中于大门口路旁的石基。现阶段仁里村的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标准不高、服务人群单一,不能够真正满足村民的特殊生活需求,需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针对性和完善性。


  2.2.3居住状况


  仁里村农宅的特点是其建筑布局与自然地形紧密结合,这与仁里村北高南低的传统山村风貌有关。由于现阶段大面积的农宅都是由村民自发建造,缺乏专业的村镇建设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指导,造成农宅建设选址随意、布局分散、形式各异。仁里村当地石材充足,种类多为花岗岩、页岩等,农宅因此多以石砌建筑为主,开窗较少。村民常从临边山地选取石材砌筑成墙,其墙体及屋顶通体都以石材构成,层数为二层,以砖砌脚,形成“拼贴墙”[11]。屋顶采用坡屋顶,坡度在20°~30°之间,上面铺设瓦片,结构以穿斗式为主,内部做简单装饰。砖石墙体也形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构成了村居地域特色(见图5)。但农宅整体的建筑品质普遍不高,由于人口的大量流失,多数农宅质量较差且常年无人居住,形成危房。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本应寄托着人们家园梦想的乡村风貌越来越缺少对田园风光、历史文化元素等的利用,致使人们的家园认同感逐渐流失。


  2.2.4资源利用


  由于仁里村是自主生成发展的自然村落,生产生活用水来自于北侧山地上的深水井,生活污水沿房屋外侧排水管自然排放,农业用水依靠雨水灌溉,缺乏灌溉水源是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凸显了水资源问题在村庄规划中的迫切性[12]。村民生活用电基本能够得到保障,各种电力设施齐全,但当地电线线路过于凌乱,没有经过完整规划处理,造成安全隐患。炊事、取暖所用能源主要为煤炭,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2.3问题分析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仁里村在进行村镇宜居生态环境建设的道路上面临着三大问题。第一,由于仁里村以发展旅游业作为未来村镇重点产业,由此带来的旅游发展问题对村镇的交通问题、功能定位、设施服务、居住建筑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村民思想意识淡薄,无法形成规模式扩张,进展缓慢,尤其是缺少产业联动,科学技术研发不足,缺少特色。第二,仁里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缺少绿化生态场所。公共建筑如医疗、体育等数量不足,难以满足使用需求。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再加上村民为追求现代化生活,在缺少规范化建造技术的情况下自发进行房屋加建,形成大而无用的空间。同时,一些村民摒弃原有具有文化传统特色的石砌房屋,建造欧式风格二层洋楼,导致村域特色缺失,且建造的过程会造成材料浪费和环境污染。传统石砌房屋由于建造年代较早,建造技术较为落后,缺少生态节能意识,房屋能耗较大,室内舒适性不高,对资源的利用率较低。第三,现阶段仁里村主要使用的能源为煤炭,在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同时也过度耗费了自然资源。


  3仁里村宜居生态环境建设策略研究


  3.1村镇产业转型发展


  仁里村产业优势在于地理位置优越,由北向南逐步演化成梯田农业用地,可充分结合具体的地形环境,进行多样化的构建。仁里村西南部土地相对平整,属村镇唯一集中农田,根据《山东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工作方案》中对生态产业的要求,可在其中建设农业产业园[9],构建以花椒、核桃、畜禽为主的特色农业片区,形成“一村一品”的农业生产布局。经调研分析,村庄南侧为荒废建设用地,可植入农业大棚,增加种植空间。在产业园与大棚之间拟规划为产业园展示区,展示花椒、核桃等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保留原汁原味的山地本土乡村产业风貌,形成别具一格的农产品销售市场。积极开发以生态产业园、观光休闲农业和生态农庄为代表的人文景观,联合打造休闲农家乐、观光农业、森林度假、梯田农业、民宿等休闲旅游新业态。依托龙头企业,将生态农业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的优势,形成“农田—加工产业园—市场”的一体化产业链[13](见图6);加强资源整合,拓展旅游观光产业,打造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仁里村处于通往南部山区的咽喉之地,当景观生态廊道建成后,可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推进城市与村镇生活相结合(见图7)。当产业延伸之后,可形成资金链的融合,促进城市居民来村投资,并通过互联网平台、媒体平台,创办农村电商模式,加快产品出售,形成资金循环,提升村镇经济,改善村镇生活。


  3.2村镇设施空间规划


  结合仁里村的经济基础、环境卫生条件和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对仁里村缺少绿化生态场所、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公共服务建筑缺乏等问题进行重点整治,推进村镇建设和宜居性生态环境整治。将仁里村交通体系按使用功能分为旅游车流道路和居民步行道路,旅游车流道路需有较强的通行能力,拟将仁里村道路交通实行人车分流[14]。村镇原主路为东侧滩九线,将其规划为村镇的主要旅游车流道路,对其进行重新铺设沥青、设置两侧防护带等处理,并于村内南北主路交汇处设立停车场;村镇内部道路如红砖水泥路、石板路等不宜通车,保留其古道特色,形成具有传统特色的步行街道,并对坑洼处使用当地材料进行修缮。对道路实行严格管制,建立生态步行网络[15],实行草木—灌木—乔木三级植物搭配,植物类型选取仁里村当地生长的白皮松+腊梅+丁香+平枝栒子的组合,使得游客在进入村镇游玩时能够感受到古香古色的生态村镇环境。


  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利用仁里村等高线自北向南依次降低的独特地形高差设计成绿色梯田景观,地势较低的西南处设置蓄水池等。根据村民需求,在济南仁里村增设缺少的社区服务中心、后勤处、医疗室、农家乐等公共建筑,统筹建设体育、医疗、教育、福利、商业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促进公共服务资源整合,结合仁里村独特的生态环境,激发城市居民对村镇生活的向往。在村镇设施空间规划的同时,重点营造出具有特色的节点空间,包括村镇入口空间、村民生活区、产业园展示区、民宿等,综合现有技术手段建立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的带状生态基础设施链(见图8)。


  3.3村镇住宅技术创新


  3.3.1新型生态农宅


  仁里村由于地形高差复杂,留守老人行动不便,因此衍生出庭院种植的模式。根据节约能耗、生态宜居的农宅建造经验和原有典型性农宅的研究,设计出新型生态农宅,将原有庭院种植替换成温室种植[16],与丰富的日照相结合,营造成住—产一体化建筑,形成独立的生态系统。同时,在农宅造型方面,石材与玻璃温室的结合形成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建筑风貌。新型生态农宅的意义在于将能源、可持续、社区多样化等因素进行综合[13],多元而有机的把一个社区的所有要素结合起来,并以单元块的形式将其划分,一个村镇就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并且温室的设计能够将农田纳入家中,立体化生态农业对于资源匮乏的其他村落来说也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农业发展模式(见图9)。


  3.3.2新型建造模式


  在保留传统砖石建筑建造技术的基础上,可尝试引入新的建造模式,选用新型预制装配式建造模式。仁里村的地理位置处于上风上水的地段,预制装配式建造能够有效减少建筑垃圾,防止污染,降低施工带来的噪声和粉尘污染,保护村镇原有生态系统。同时,可拆装的预制模块能够体现乡村振兴下可持续的核心理念,缩短建设周期,统一建筑系统,加强监管长效机制,推动村镇建设发展水平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笔者选取仁里村具有代表性的农宅进行研究,采用模块切块运输的方式,将农宅切割成8个1.5m×6m×3m的长方体,左右两两切块之间通过两个100mm×100mm的方柱和工字钢固定,上下两两切块之间通过工字钢和角件铰接(见图10)。内部配套服务设施模块如厨房、卫生间、楼梯等采取工厂加工、现场吊装的模式,在极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整个村庄的农宅搭建(见图11)。同时,装配式建造模式有利于村民自主加建,在未来的村庄住戶自主加建过程中,加建的模块可以更加规范化、合理化[17]。在建筑管道系统方面,为解决水暖问题,以每个宅基地为单位,以每个主宅为中心,地下基础设施管网联通主宅的基础服务设施用房,由主宅的基础服务设施用房将资源扩散到不同的加建房间中[14],通过主宅将宅基地内所有管网串联起来,最后汇入地下管网,建立片区共享、联合调度的集中式管网系统。不同管线用HPVC管包裹,通过插页式模块延伸到其余模块中,实现基础管网建设。


  3.4生态资源格局调整


  根据济南城市“精明增长”发展的要求,仁里村的农业发展应体现生态性、集约性、高效性、多功能性等特点。仁里村依山而建,现阶段村庄内的田间农业废弃物、生活废料等都未完全利用,可根据仁里村独特的地势特点,借山水之势,拟建立生态循环中心,形成资源循环系统,因地制宜地推广使用适用于仁里村的无动力厌氧设备如沼气池、生物氧化池等。资源循环系统主要包括养分、水和能源循环。给水和污水处理方面可在村内设置蓄水池和污水管网,将污水集中输送至生态循环中心处理。养分、能源循环可利用沼气循环系统(见图12)。沼气循环系统主要以沼气厂作为中心处理站,其作用主要包括两方面:(1)运用厌氧反应对仁里村所产生的有机垃圾进行回收再处理,改变村镇环境。(2)通过厌氧反应对有机垃圾进行处理形成沼气,作为生态能源循环应用于村民生活中。基于仁里村的地形地貌,沼气厂可选址于仁里村西南侧建设用地,临近农业产业园区,减少有机垃圾及秸秆的运输距离,同时便于施肥。还可推进旱厕改造,改善环境卫生。更新后仁里村的资源循环系统,资源循环主要包括两种途径:一是水资源方面,仁里村日常生产生活用所需的生活用水约59.96×1000m3,将生产生活使用后产生的废水约50.96×1000m3,通过废水回收站形成中水,用于沼气池的生产或者土地的灌溉;二是能源方面,仁里村日常生产生活用煤约525t,通过生产生活后形成垃圾1.25t和粪便938.2t,经过沼气池的回收利用形成沼渣沼液应用于村民做饭取暖、田地施肥,最终的沼气产量约为340.89×1000m3,仁里村实际需求的沼气约为60.85×1000m3,完全能够满足需求,而无法利用的垃圾及污水被处理,通过绿色的方式在村内完成高效代谢循环过程(见图13)。村庄代谢效率提升,降低了冬季采暖用能时对煤炭的消耗,使用了新型能源,推进村镇生活污水、生产生活垃圾有效处理、资源化利用全覆盖,减少环境污染,创造了生态宜居环境。


  4结语


  国家乡村振兴政策引导的大背景下,提升传统村镇中的宜居型生态环境是实现新时代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的重要方法之一,有助于延续文化传承,也为村镇环境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本文以济南市仁里村为例,通过对村镇发展状况的调研与分析,归纳出村镇环境建设的主要问题集中于村镇产业、基础设施、居住状况和资源利用四个方面,结合山东省乡村生态振兴发展理念,提出四项宜居生态环境建设策略:(1)推动村镇产业转型发展,形成“农田—加工产业园—市场”的一体化产业链和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2)村镇设施空间规划,建立生态步行网络并营造出特色的节点空间,如村镇入口空间、村民生活区、产业园展示区、民宿等;(3)村镇住宅技术创新,从新型生态农宅和新型建造方式两方面逐一阐述;(4)生态资源格局调整,建立生态循环中心,形成资源循环系统。提炼出的各项策略能够立足于民生需求,更好地指导村镇生态环境建设,对村镇经济发展和村民生活环境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推动村镇建设发展水平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对村镇建设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