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法学法律类 > 宪法论文 > 正文

宪法与法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

来源:UC论文网2020-10-31 09:39

摘要:

  宪法与法治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2015年是中国开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元年,2020年中国首部《民法典》的出台也标志着法治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而法治观念亦越发深入人心,提高全民宪法意识和法律素质正在进行时,大学生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其他课程的学习能掌握部分法律知识,但对于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对其学习教育以及如何树立宪法观念,则欠缺系统的方法。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更是...

  宪法与法治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2015年是中国开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元年,2020年中国首部《民法典》的出台也标志着法治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而法治观念亦越发深入人心,提高全民宪法意识和法律素质正在进行时,大学生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其他课程的学习能掌握部分法律知识,但对于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对其学习教育以及如何树立宪法观念,则欠缺系统的方法。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更是肩负着建设祖国、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在这种趋势下,宪法教育的推行和普及势在必行,大学生通过学习宪法并在学习中践行着宪法精神、宪法意识,引导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使以宪治国、以法治国的理念深入人心。


  宪法教育在法学院学生的学习中是常规课程,但在其他专业的学生培养中,只会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必修课门类中进行学习,宪法作为中华法系中的纲领性法律,但由于其在实际中的运用性不足,以及与时下的热点问题很难达成关联,结果就是传统的课程安排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我们设计课程纲要以及授课指导带来不小的难度,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转变为课后的跟踪复习对掌握一门知识的结构体系至关重要。教育者应时刻谨记课程的设立的初衷,宪法学科开展是在全局性法治教育中起引领功能。而兴趣则是最好的“老师”,改善传统的授课形式,从纯知识灌输的说教模式变为讲宪法的历史渊源,通过追溯宪法的起源和历史,比较宪法在不同法系中的存在意义以及宪法在国家治理体系,治理模式作用等方面进行舆情教育,尤为重要的是,让选修此类课程的广大学生认同宪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属性,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制度建设入手,其更能在依法治国甚至是法治校园的创建中突显其纲领性作用。再者,案例和新媒体传播等形式作为切入点,在普及宪法常理和专业教学试点的过程中展现课程的魅力,对于这门课程是否提高大学生宪法意识,增强法治素养,实现宪法与法治教育目的做一有效尝试。


  提到宪法教育问题,其实是对大学生树立的宪法观念、宪法意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的宪法教育,且对于有一定较高知识储备的大学生来说,最首要的就是在于理清教育对象有关宪法意识的分类,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关于分类,梁忠前在《宪法意识的分类》中对宪法意识就有过这样的阐述:按照主体的不同,将宪法意识分为社会宪法意识、团体宪法意识、个体宪法意识(社会主体存在方式);按内容标准将宪法意识分为普通宪法意识、基本宪法意识和深层宪法意识。我们需大学生这一教育对象对于该方面的内容进行反复吸纳和自我总结,最终自发形成对宪法的认可和遵从。其次,就是对宪法观念这一概念的確立,现阶段的研究认为宪法观念是人们对历史与现实中的宪法规范、宪法实施以及其他宪政活动的认知和评价。从这一定义延伸,笔者认为,只有教育对象对宪法从知识到结构,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的参与,才能使宪法观念深入人心,并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安身立命的行为准则以及将来踏入社会后的行为规范。再者是,作为传统的宪法教学,从宪法知识的传授范围上来说,在课堂上进行宣讲,是我们授课的基本模式,也是彰显其核心内容的理论价值,宪法意识和宪法观念都是在宪法知识的层面上进一步生成的。现阶段,宪法教育还有一个侧重点,就是师生的配比严重不足,以及更大范围内高校课堂上思政教师人才的匮乏问题,提升被教育主体的宪法认同感,是引导其自主学习的良策,则教师宪法素养的高低将对大学生产生宪法认同感产生重要的影响。最后,关于宪法教育课程的设计,吴维维、蒋涛在《大学生宪法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也指出,在建构课程体系时,应遵循宪法认同的认知方式进行建构,从认同宪法知识到认同宪法情感到信仰宪法最终上升到宪法认同行为的层级,依次进行。


  综上,新时代大学生的宪法教育研究现状还处在起步阶段,将随着中国法治新元年响起的钟声一起快跑,从宪法知识的宣讲到宪法意识的树立,从宪法教育课堂的重塑到最终的课程设计,且笔者为了全面和系统地分析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教育问题,进行了前期的数据收集和资料整理。第一,了解现阶段正在进行的宪法教育课堂,掌握其规范的授课形式和教材内容,发现其中的利弊。笔者发现,由于教育资源的配置以及教育师资的分配存在一些问题,很多高校因为未开设法律类课程,在未能充分引进法律专业老师的前提下,会有思政老师兼顾传授法律知识的重任,因为欠缺理论知识体系,往往只能按照现有的课件进行内容的宣读,授课的氛围较为枯燥,学生的兴趣不浓,这是亟待解决的难题;第二,笔者在研究课题的前期把着力点分为主体“新时代的大学生”和客体“宪法教育问题”,思考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即该行为群体在不同时期对宪法学习的看法,或宪法教育问题在不同年代的表达方式,亦或是大学生和社会职业群体相比,两者之间对于宪法学习的看法态度,以一个为变量、另一个为参照物进行头脑风暴,找到探索这个话题的切入点,同时,进行实地研究,利用微信问卷,调研大学生现阶段存在的宪法意识、宪法观念普及的程度,建立论证的事实依据。经过调查发现,在本科教育尤其是应用型大学的法治教育上,存在一些盲区,学生只对课本上需要进行测试的内容按照应试的模式进行复习,却没有树立起真正的法律意识,比如说维权意识。在遇到纠纷和问题时,学生们第一时间往往与班导师或辅导员进行联系,对于自己的保护意识不足,甚至没有拿起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欲望,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作为一个成年人该有的担当和责任意识;第三,笔者亦采取实验,试图激发部分受访学生对于学习和讨论宪法的积极性,希望加深其对宪法理论知识的理解,尝试是否可以从被测试对象上找寻新时代大学生的树立宪法意识的可能性,而少量测试对象在测试过程中并没有因为改变教育方法进而转变宪法学习的思维模式,宪法教育的路程任重而道远。而在现实生活中,作为面向学生群体的一线辅导员,看到大学生不仅没有具备很好的法律意识及涵养,却可能在利益和诱惑面前栽跟头,比如说校园贷,平台网恋,恶意刷单等具有典型性的社交环节上发生问题,普法宣传到意识培养到主动维权的道路,笔者认为,还需教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齐心协力、创设环境、共同完成。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宪,这进一步丰富了宪法的内容、契合了宪法发展的本质,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这一总目标,对于中国的政治制度,乃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来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全国有2.7亿名在校学生,让他们知晓宪法,尊崇宪法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这是对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教育的路径进行的新的解答、新的剖析,并对宪法教育研究的可适性进行分析,进而构建宪法教育的新思路、新路径,是我们思政教育的新需求。现阶段宪法教育未能引起全方位的重视,大学生宪法意识薄弱,急需加强宪法的信仰,集中讨论我们宪法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以及教育研究的主体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此,笔者有如下建议:第一,明确宪法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以制度自信為主线,向学生讲清楚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同时结合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进一步坚定学生跟党走,爱祖国的理念和行动,丰富宪法教育的载体和抓手;第二,改善宪法教育不足的现状,调节教师资源配置,提升教师队伍宪法素养,引进专业人才,在学校的学科尤其是必修课的布局上引起重视,进行全方面的调整。例如,可以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必修课安排上,增设环节,培养学生对于宪法乃至法治教育的兴趣,并开设宪法教育的选修课,普及宪法知识,增强法治意识,学会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集体乃至国家的利益;第三,改善学生学习宪法知识的习惯,提升学生法治素养,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确理解宪法意识的增强与发展是时代的要求,让其意识到,自我践行宪法意识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对此,我们可以设置宪法知识竞赛,宪法主题辩论赛,利用评分和对抗的形式增加参赛者的记忆单元,同时,提升比赛的观赏性,借此机会,吸引大学生们的目光,还有利用当今网络多媒体的便利条件,以微电影,微视频等多样化的普法模式进行教育和宣传,总之,抓住丰富载体这一关键环节,增强宪法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四,营造宪法和法律至上的校园氛围,在社会、学校、学生的家庭的三个维度上,全方位拓展大学生增强宪法意识的学习通道,通过宣传logo、知识竞赛、案例教育指导潜移默化地促使大学生感受到宪法知识的重要性。学校可以邀请学生家长之中,法律及相关从业者作为第二导师,可以由其讲述自身的亲身经历,以鲜活的案例和特有的视角来阐述宪法及法律知识,在分享自身经验的同时得到学生们的认可,从家庭到学校的联结会更加紧密,家庭也能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坚实后盾,尤其是对自己的孩子更有示范和教育意义;第五,创新大学生宪法教育方式,大力开展宪法实践活动,通过授课前培训,课程改革,模块设计等形式,并穿插时下热点问题,挖掘学生群体的兴趣点,有条件的,可建立宪法和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宪法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坚定地树立起宪法信仰。


  新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在不断地更新和迭代,我们思政教育者也时刻面临着知识累积和架构重塑的新一轮挑战,进一步探索大学生宪法和法治教育的有效方式,正是思政老师面临的新课题,正如宪法与法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一般,反过来,也以某种形式更深入地嵌入到我们的价值表达和知识传授之中。思政老师必须严阵以待,完成这一新时期的任务和使命,才能真正地树立起学生对于宪法和法律的信仰和尊崇。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