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政治哲学类 > 西方哲学论文 > 正文

西方哲学认识论分析知识的确定性

来源:UC论文网2020-10-09 10:20

摘要:

  摘要:知识论在历经了古希腊哲学和中世纪哲学的潜伏后,终于在16-18世纪的欧洲大放异彩。近代的哲学家们理性地对知识的起源、范围、过程等进行研究。一些原以为确定的知识衍生出不同的解释,对世界的追问也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当今繁杂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向伟大先哲学会辩证地思考,合理地怀疑,理性地反思。在一个更高的视野中理解“确证有据”和“有据未必确证”的合理内涵以及它们达到的同一。  关键词:认识论...

  摘要:知识论在历经了古希腊哲学和中世纪哲学的潜伏后,终于在16-18世纪的欧洲大放异彩。近代的哲学家们理性地对知识的起源、范围、过程等进行研究。一些原以为确定的知识衍生出不同的解释,对世界的追问也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当今繁杂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向伟大先哲学会辩证地思考,合理地怀疑,理性地反思。在一个更高的视野中理解“确证有据”和“有据未必确证”的合理内涵以及它们达到的同一。


  关键词:认识论;唯理论;经验论;怀疑;反思


  中图分类号:G21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0416901


  一、知识论的提出


  在经历了古希腊哲学对客观世界本原的探讨及中世纪哲学以异化的形态探求人的主观精神后,近代哲学合理的逻辑发展内核是探求主观精神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即思维与存在的认识论问题,西方哲学发展为两大流派:经验论和唯理论。由于所处地理环境以及哲学传统等不同的特点,英国经验论和欧洲大陆的唯理论以不同的方式来探求真理性的知识问题,以克服基督教哲学带来的弊病。英国的经验论以感觉经验为基本原则,认为在理性中必先存在于感觉,进行经验归纳。与之相反,唯理论则执着于无可争议的起点,承认天赋观念,通过理性的逻辑演绎建立起一个又一个的理论体系。


  尽管他们对于真理性的知识有不同见解,但都认为确证的真理性知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知识是普遍必然性的且放之四海而皆准,而非偶然的存在。二是知识的内容必须能够不断的扩展和更新,形成开放的系统。但这两条原则在某种程度上内含矛盾,这一点也是在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探索中显示出各自的困境。


  二、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困境


  英国的经验论从感觉经验出发,对知识方方面面进行考察。经验论试图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上升到一般公理。经验论的出发点不存在问题,但感觉经验的个体性形成不同哲学体系。经验论存在一个逻辑上难以克服的困难。从理论层面来讲,将个别经验上升为一般公理要求归纳对象尽可能的多,然而我们无法穷尽所有的现实对象。故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第N+1个对象完全有可能推翻依照N个对象所得出的论点。以往每年中国北方的冬天会下雪的经验事实并不能必然推出明年的冬天中国北方仍会下雪。因此,归纳所得出的知识不具有普遍必然性,只可说具有很高的或然性。现实中通常有无限多归纳对象,故得出的知识可以持续更新以形成开放的系统。洛克已意识到了这种矛盾,但又无法解决,因此將实体分为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贝克莱在此基础上,否认了物质实体。他认为,我们并不能感觉到物质实体的存在,我们只是出于一种习惯假定它存在,但其保留精神实体以满足宗教需要。休谟则贯彻经验论原则,否认物质和精神实体的存在,承认人们不可能获得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因果关系也被表述为习惯性联想,走向不可知论。


  唯理论从不证自明的天赋观念出发,经过推理演绎建立哲学体系。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天赋观念若是不证自明的,则经过推理演绎所得出的知识就具有普遍必然性。但唯理论天赋观念的不正自明性恰恰是有待商榷的。如果在一个逻辑体系中,它的前提本身存在问题,那么整个体系也就失去了效力。经验论也是基于此对唯理论进行批判。此外,演绎方法虽可保证推理过程的必然性,但却无法扩充知识内容,因为结论已经分析地被包含在前提中。由此唯理论最终走向莱布尼茨一沃尔夫体系的独断论。这种独断论认为依据形式逻辑的推理规则,只需要一套天赋观念,就可以推出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


  康德指出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根本问题是未合理地对待理性。前者贬低理性,后者夸大理性,他提出在认识之前应批判地考察理性。他认为知识的形成需要先天认识形式和经验来源,故提出先天综合命题。由于康德认为理性存在巨大缺陷,会把知性范畴非法地运用于自在之物,最终得出自在之物不可知的结论,没有彻底解决经验论和唯理论遗留的问题。黑格尔批判康德将矛盾看作理性的谬误,未看到理性是世界的本质,万事万物包含着矛盾,矛盾促进世界的发展,最终黑格尔在绝对精神的立场上实现了思维和存在的统一。


  近代哲学家追求知识的两个基本条件含有矛盾。普遍必然性是普遍同意和绝对正确。绝对正确的知识又怎会改变?不会改变的知识亦不会增加新内容。故唯理论和经验论只能达到其中一个条件。康德的伟大建树在于看到理性会造成矛盾,但是他却把矛盾看做理性的谬误。黑格尔站在更高的视野论述矛盾的意义,真理性知识的两个条件在发展的道路上实现同一。在知识的确证中,即使论据足够多,最后未必达到对于知识的确证,可能需要认知主体站在更高的视野达到知识的辩证确证。


  三、怀疑精神的哲学意义


  休谟否认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的存在,经验论不同意天赋观念学说,康德提出理性的局限性,黑格尔否认康德的“理性的怯弱”以提出理性是世界的本质无不彰显怀疑精神是哲学发展的基本内核。不可否认过度的怀疑会陷入不可知论和相对主义。我们需要明确怀疑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怀疑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找到不被怀疑的存在。


  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发展迅猛,除物质催动外还在于其相较于人文科学具有更大的确定性。即便如此,从牛顿力学、量子物理学到相对论,自然科学的发展性和内在于归纳的不确定性彰显无遗。但这并不妨碍科学的发展,反而因这不确证性而焕发无限活力。人文科学的不确证性在哲学思想变迁中展现。千百年来,尽管人们从未达到绝对真理,但追寻真理的脚步从未停歇。如果“确证有据”带来的是确定性和安全感,那么“有据未必确证”赋予的就是怀疑精神,给社会以前进动力和无限可能。


  我们的生活既有悠久的文化,也有爆炸的信息,其中的真理和谬误不计其数。怀疑精神是我们存在于世、保持自我的必备。当我们在面对善与恶、成功和失败时,需要运用自己的理性进行怀疑和思考。个人的判断也有可能是错误的,故我们还需要开放的心态看自己、看世界。真正的智慧不是固定的知识,而是寓于文字之中而出于文字之上的存在,它表现在辩证地思考,合理地怀疑,理性地反思。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