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外语文学类 > 外语翻译论文 > 正文

大学外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探索

来源:UC论文网2020-09-28 10:17

摘要:

  摘要:跨文化内容的翻译是国际文化交流中不可避免的环节,跨文化内容的翻译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存在壁垒和障碍,因此提高高校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内容的翻译需要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识教育与外语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能够挖掘学生外语专业课程的深度、丰富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树立正确的文化...

  摘要:跨文化内容的翻译是国际文化交流中不可避免的环节,跨文化内容的翻译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存在壁垒和障碍,因此提高高校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内容的翻译需要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识教育与外语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能够挖掘学生外语专业课程的深度、丰富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并通过丰富的知识积累在翻译实践中厚积薄发。


  关键词:翻译;跨文化交流;通识教育;外语专业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增强,国际的文化输入与输出日益频繁。在这一过程中,翻译工作在不同语言的文字转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对翻译工作者提出了跨文化内容翻译的要求。其中文学与文化内容的翻译与经济、社会、自然科学等内容的翻译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难度也存在差异


  一、跨文化内容的中外语言翻译特点


  文学、文化内容的翻译不同于自然科学、经济、社会等内容的翻译。自然科学、经济类内容立足于客观事实、客观数据、固定的概念等,在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和解释中很少存在障碍性的国际壁垒。而文学、文学内容有着显著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国家特色,被打上了深厚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历史背景的烙印。不同的地区、民族、国家拥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文化现象、文学作品。翻译工作讲求“信”“达”“雅”,即内容准确无误、表达通顺流畅、语言自然优美。所以在该类内容的翻译上可能存在可译性、准确性、艺术性上的障碍。如何克服翻译工作中的这些障碍,如何全面提高翻译工作者的翻译水平,是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在大学翻译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中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汉语和以英语为代表的印欧语系的语种在词汇系统、语法、句法、结构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汉语本身博大精深的特点使以汉语为载体的文学作品、文化内容在语言表达上具有丰富、优美、生动等特点。目前计算机在完成英语与欧美诸语种的互译上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计算机对文学作品进行汉语——外语互译,尚不能达到“信”“达”“雅”的要求,所以目前该类内容仍需人工翻译。


  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体现与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现在三个层面上:跨文化交流意识形成,跨文化知识的掌握,跨文化交流技能的掌握。第一个层面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包括意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意识到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和巨大意义,意识到跨文化内容翻译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意识到跨文化翻译的能力要求。第二个层面中跨文化知识涉及扎实的外语水平和汉语水平、对于不同国家国情、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了解,第三个层面涉及翻译理论,书面表达能力,处理文化差异的具体方法等。


  对于如何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水平,需要从这三个层面进行考虑。引导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需要从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体现综合、多元的特点,在语言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补充世界文学、哲学、艺术、社会经济等课程,通过国际化、通识化的课程设置让学生逐渐接触并感受存在的文化差异,感受跨文化知识学习的必要性,最终使学生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跨文化翻译的能力要求。跨文化传播知识的积累需要学生自觉加强专业课和语言知识的学习,积极参与通识课程的学习,在夯实语言基本功的同时,不断扩展知识面。跨文化交流技能的培养则需要院校和外语专业的学生一同努力,学校应当组织各类实践活动,激发学生锻炼跨文化交流技能的活动,比如文学翻译讲座、翻译大赛、演讲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扩展课本知识,打造外国国情、文化、历史等相关精品课程,根据情况合理聘请外籍教师,并通过各种课堂活动、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技能锻炼;学生要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各类活动,广泛涉猎不同學科知识,不断扩展知识面,积极参与跨文化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跨文化交流技能。


  三、通识教育与外语专业教育结合的实践


  2017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确立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大学中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路线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供了一则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亚里士多德曾提出“自由教育”的观点,主张“培养内外一切善德”,1954年哈佛大学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集中阐述了通识教育理念,把大学教育划分为两个范畴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获得健全的人格、人文素养、科学精神、自由精神、善思博学和社会责任感,从长远来看,基于通识教育带来的深厚底蕴,学习者的未来发展会更有潜力,在各行各业的工作中具有更强的胜任力。


  在外语专业的学习中,通识教育的作用体现在通过多领域的学习有效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育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人文底蕴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三个方面。人文积淀要求学生: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人文情怀重点是要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审美情趣重点有: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目前国内的部分外国语院系已经采用了外语+其他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外语+金融、外语+会计、外语+国际政治、外语+国际贸易等。尽管外语+第二专业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已着眼于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多面性、跨学科要求,也体现了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但从本质上来说“复合型外语人才”,其内涵仍是工具性和应用性的,只是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求职竞争力,其课程设置仍体现出缺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意识。


  在外语专业的大学课程设置上,完善包含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社会经济、自然科学等领域的通识课程体系,丰富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不断尝试读书会、主题展示、音乐欣赏等形式,以丰富外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的广度,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同时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除了听、说、读、写等语言基础课程之外,也应强调语言应用课程的教学如笔译、口译、演讲等,以及所学语言使用国家的国情、文化、社会、历史、文学等课程的教学,优化此类课程设计,旨在挖掘外语专业课程的深度,丰富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内容。


  四、通识教育在跨文化内容的翻译中的作用——厚积薄发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跨文化内容的翻译需要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历史背景,而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翻译中文化壁垒的障碍。


  在跨文化内容翻译中可以试图寻找对方既有的文化中存在的概念、现象解读中国文化中相似的概念、现象;或寻找中国文化中存在的概念、现象解读对方文化中存在的相似的概念和现象。这一处理方法在实现“可译性”上能有所突破,利用相似的文化该项、文化现象进行翻译可以更好地实现“准确定”和“艺术性”并且有助于对所译内容的理解。通识教育下学生在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方面的积累正能在此时得到充分的发挥。


  本人曾在律诗的“起、承、转、合”的中法翻译


  中,借用芭蕾舞剧中大双人舞四部分即Entrée、Adagio、


  Variations、Coda中的Entrée(出场)与Coda(结尾)的表达来解读和翻译“起”与“合”,Entrée(出场)铺垫气氛的作用以及Coda(结尾)中表演者在一串高难度炫技动作后定格造型的舞蹈编排,符合“起”与“合”的在诗歌结构上的特点,如此翻译既能更好地满足“艺术性”與“准确定”,又能方便理解。而这一处理方法得益于大学期间修读的一门艺术欣赏课程《西方舞蹈赏析》中对芭蕾舞剧构成的介绍。


  五、总结


  通识教育与外语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能够挖掘学生外语专业课程的深度、丰富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为学生提供了解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社会历史发展、国情背景等内容,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人文素养,并通过丰富的知识积累在翻译实践中厚积薄发。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