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政治哲学类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正文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的新闻采访课程实践教学浅探

来源:UC论文网2020-09-08 15:37

摘要:

  【摘要】新闻采访是新闻学教育中的核心课程,也是新闻实务类课程中对实践能力要求最高的课程之一。在我国,新闻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进行新闻采访和报道,坚持党性原则和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坚持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相统一,坚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正确的舆论导向,自觉承担媒体社会责任。因此,在新闻采访的实践教学中,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学生的日常实训中,培养其甄别、搜集信息的能力,人际沟通与交流...

  【摘要】新闻采访是新闻学教育中的核心课程,也是新闻实务类课程中对实践能力要求最高的课程之一。在我国,新闻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进行新闻采访和报道,坚持党性原则和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坚持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相统一,坚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正确的舆论导向,自觉承担媒体社会责任。因此,在新闻采访的实践教学中,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学生的日常实训中,培养其甄别、搜集信息的能力,人际沟通与交流的能力,逻辑清晰与精准呈现事实的能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采访;实践教学


  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实践的“定海神针”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依据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开展新闻事业时应遵循的工作性质、工作原理和工作规律,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逐渐融入新闻实践工作中,并在发展进程的不同时期产生了风格各异的时代特点。当下,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与不断升级打破了新闻生产与传播领域的原有格局,新闻舆论场中众生喧哗、情绪激化、舆论乱象、媒介失范等现象屡见不鲜,社会性人民性缺失等问题此消彼长,新闻实践和新闻舆论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觀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化了当代中国新闻实践的规律性认识,根据其要求,教育部提出“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目标。在当前风云诡谲的世界舆论场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像照亮前行的灯塔,为新闻实践工作提供着关键性的方法论指导,认真学习和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对新闻舆论工作者和新闻学子的必然要求。


  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塘口社区采访报道中的实践


  2.1坚持党性与人民性原则进行专题片选题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实践中贯彻和表达无产阶级的利益和意志,人民性原则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秉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方针。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信息接收、生产、传播的方式发生了诸多改变,但新闻工作者坚持党性与人民性原则进行新闻选题的探索是始终坚定不移的,把鲜明的政治特色作为“品牌”,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是保证优秀选题方向的前提和基础。在两个原则的指引下,笔者带领学生团队入驻乡村振兴战略社区活化范本——广东省开平市塘口镇。


  (1)塘口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2017年12月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未来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一创新观点不仅适应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安排,也能从根本上缓解城乡发展不均、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等突出问题。


  广东省江门市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上世纪90年代,江门开平市塘口社区的居民生活还非常红火,后因政府办公用地转移,原本热闹的社区人去楼空,但其旧墟仍保留着丰富的农业资源、良好的人居环境和侨乡独特的建筑风格,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及村落文化底蕴。本地村民通过旅游进行社区管理和经济创收,成立了乡村旅游开发小组,从村中收集老物件,创办了村民博物馆,开启“收门票”模式。但这种传统的运作模式并没有给塘口带来兴旺,仅仅一年后博物馆就因无人问津而面临关停。2015年,越南华侨邓华提出了塘口社区计划,江门五邑大学建筑系毕业生李继津为其联合创始人。该计划准备通过发起各类有利于乡村建设的项目,吸引更多的青年及企业入驻,带动整个社区的共同发展。而当地政府也计划通过对塘口旧墟片区进行资源整合,将其打造成为集美食、住宿、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服务区,两者的共同愿望促使塘口空间项目的有效开展和落实,2018年塘口空间顺利完成改造并投入运营。作为塘口社区计划第一个落地的乡村活化项目,也是塘口社区计划的“起搏器”,团队并没有将废旧厂房进行现代化的推倒重塑,而是包装改造成了国际青年旅舍、开放式餐厅和侨吧,营造多元化的住宿、餐饮环境,以深度旅游为理念开展各类国际文化交流、乡村社区营造、文化保育等特色项目,吸引了众多来自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前来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游览村落与碉楼。此外,村中保留至今的“天下粮仓”也成了当地旅游打卡的新地标,同时可为举办各类主题市集活动提供宽阔的场地。


  塘口的乡村振兴充分发挥了社会企业在乡村营建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度发掘侨乡丰富的中西文化元素及乡村原生态中隐藏的生机和活力,吸引当地村民共同参与,同时发展时尚旅游产业,乡村与“潮流”对标,逐渐向世人展示出其年轻态、充满活力、有着无限可能的一面。


  (2)采访“塘口社区计划”的现实意义。乡村空心化并不是个例。据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近十几年来,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减少,我国的空心村数量越来越多,目前全国农村的空心化率普遍在20%以上,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对于活跃于城市的大学生群体来说,乡村的概念较为模糊,但乡村振兴、社区活化工作离不开新鲜血液和优质人才的输送,作为“准媒体人”,更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让更多年轻人回归、融入、扎根乡村的讲话精神,以大学生的视角记录最真实、最新鲜的乡风文明,运用新闻实践知识与信息传播手段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化进程。


  2019年9月,塘口空间正式运行一年,笔者团队决定以此为契机,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关注这个年轻团队扎根乡村的实践努力,感受塘口社区的活化氛围,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在著名侨乡的践行。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内容生产和传播,让公众了解“塘口模式”,形成范本效应,凝聚社会各界力量,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乡村建设。


  2.2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进行专题片采写


  1843年1月马克思提出,只有“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的报刊,“才是真正的报刊”;只有“表达社会舆论”,而不是“歪曲社会舆论”的报刊,才“应该受到国家的信任”。真实性是新闻报道赖以生存的底线,要选择那些足以反映事物总体面貌的事实进行报道,要揭示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事实的发展趋势。


  (1)访前:详尽占有采访资料,保证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无产阶级伟大导师列宁曾说“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永远也不会完全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这一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新闻需要客观全面地报道新闻事件发生过程中的不同方面,避免一叶障目。因此,在正式采访前,师生团队搜集、辨别和梳理了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的有关塘口空间的相关信息,随后与塘口空间所在地——《江门日报》驻开平记者站取得联系,通过约访记者和阅读前期媒体报道,对整个塘口社区计划有了更为全面的认知。并提前确定采访对象,拟定采访提纲,以及针对可能出现的变化进行了B方案设计。通过全面客观的访前准备,团队初步达成了主观选题思路与客观新闻事实的统一,为后续采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访中:坚持以人为本,现场采访挖掘人物故事。美国学者沃伦·K·艾吉、菲利普·H·奥尔特、埃德温·艾默里在《实用新闻学基础》中曾说:“采访是一种人际的交往,是被采访者与采访者之间面对面的一种思想和个性的交流。”鲜活真实的新闻不能脱离人的活动而存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我们要永远保持人民群众在新闻宣传中的主体地位,采访中既要捕捉和回应采访对象的情感和体验,也要注重现场挖掘新闻事件中的人物行动和故事,并将其置身于时代环境的背景中去考量,以寻找其精神动力,提炼其人物价值。


  到达塘口后,团队首先实地探访了塘口镇的中心街区,亲自感受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状况,掌握第一手材料。随后与塘口计划联合创始人,也是此行的重要采访对象李继津约定了采访拍摄的时间地点。对李继津的采访主要分为室内和户外两部分。在室内采访中,我们选择了他熟悉而舒服的“場”——办公室,重点围绕塘口小镇的过去,塘口计划的创立初衷和目标以及团队目前面临的困难等问题展开。在放松的聊天式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建筑专业出身的李继津一开始想用建筑去介入乡村、改造乡村。但随着对塘口的调研深入,他改变了初衷,“做社区活化并不应该盲目追求其带来的经济价值,更应看重文化保留”,于是便有了遍布乡野的建筑空间魔幻涂鸦。在李继津团队与当地村民的相处中我们发现,“人”是他们研究的重点议题,我们顺此思路开始关注在社区重塑过程中,他们如何帮助当地村民获得利益,建立信心和尊严。例如开设大学生工作坊,他们会聘请村民中的建筑师傅来当老师;组织中小学生文化遗产夏令营,就请村民来当糕点师;组织国内外学术讲座和活动,开幕还会聘请村民来舞狮助兴。通过回顾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我们的访谈内容也更加丰满起来。只有盘活人才能盘活社区,村民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跟访客互动的喜悦,找到了存在感,建立起了自信心,并从中得到了实惠,也逐渐认可了团队的发展理念。在户外采访时,我们选择在李继津团队打造的网红打卡地“粮仓”进行,李继津轻抚粮仓前行,呼吁着更多有志青年的加入,真情实感流露,这与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谋而合。


  此外,在对李继津团队成员的采访中,更多在塘口社区计划中被帮扶的村民,回归的故人以及找到人生价值的故事出现在我们的镜头中。如社区保洁员健叔,在社区保洁工作被正规环卫公司取代后,开始当起了流动水果摊贩。李继津团队开始思考除了买一串香蕉外,还能够为他做些什么,于是香蕉叔的IP形象应运而生。“高手过蕉,一蕉成名”,健叔从此摆脱了邋里邋遢的形象成了社区明星,通过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网红效应带动了他的收入,也真正意义让一个普通村民在逐渐活化的社区里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又如回归塘口的兰姑一家。2007年买下小镇的铺面后,却因乡村人烟袅袅门面闲置而背井离乡,新路修通后,一家人马上从市里重回小镇。男主人在门面卖起了凉粉、绿豆沙,生意红火,当教师的儿子时常参加社区的各类演出活动,自得其乐,兰姑在社区居委会服务,连接乡镇与外界。社区的变化不仅盘活了各方资源,拢住了流失的村民,还用“酒香”引得年轻创业者的加入。2017年辞去广州高薪工作来到塘口空间的阿珊,成为李继津团队的一员。告别大都市的繁冗,在清晨的乡间带小狗去湖边遛弯,呼吸新鲜空气,一年四季骑行,看不一样的风景。


  新闻的生命之源在基层,群众火热的生活是新闻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在为期一周的走访接触中,采访团队时刻围绕着塘口空间是如何承载项目主创团队的乡村愿景,怎样改变原住村民的固有观念,怎样筑巢引凤给加入者实践自我价值的空间。外地游客、外国友人纷至沓来的背后,是一个个社区活化的希望,在我们敏感捕捉的镜头中,细节感人的展示下,正按照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呈现着。


  (3)访毕:聚焦困境,用科学发展观提炼报道主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动态发展型理论,要求新闻工作者在调查报道新闻事实时,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和逻辑去看待事物发展的各阶段,解释新问题。采访中笔者团队发现,“人”依旧是乡村振兴中的主要问题。社区计划实施以来,塘口空间举办了“七夕等墟”等不少人气活动,特色小吃、文创产品悉数登场,仅三天时间就吸引了近三万人参加,可喧嚣过后,留给塘口的还是空无一人的广场和寂静的粮仓。对李继津团队而言,在乡村建设与社区活化中还有很多想法与尝试的可能性是他们力不能及的,他们需要直面和走出困境。他们计划酝酿更多的国际实习生和打工换宿项目,将人才引进来、留下来,社区才能焕发持久活力。基于此,报道团队没有一味唱赞歌,而将此次专题片的报道主题聚焦在塘口计划的发展困境上,用科学发展观来探寻社区持续活化的源动力。


  2.3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乡村振兴鼓与呼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正能量,唱响主旋律,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是党的宣传舆论工作的核心和灵魂。乡村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李继津团队是响应党的号召,扎根新时代乡村的一个缩影,怎样因地制宜地激活各地乡村营建的密码,让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乡村、热爱土地,在乡村发现别样之美,在乡村振兴的宏图愿景中实现青春抱负和人生价值。因此,新闻专题片《塘口之光》报道制作的最终目标就是用可视化的表达方式,聚焦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的范本,以点带面地讴歌那些默默无闻、正用自己的青春与专业才华为乡村发展助力的年轻人,引导并呼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早日实现乡村振兴。在专题片的结尾,无人机镜头下俯瞰着的绿色田野,正积攒着勃勃的生机。


  3.广袤的大地是新闻采访教学的实践舞台


  众所周知,新闻采访作为新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实践性、操作性均较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新闻采访的基本理论、方法、技巧,更要注重实践教学。处于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记者,容易丢失脚踏实地的实践勇气。他们虽已在校完成新闻理论课程的学习,但在面临实地调研采访时极易“水土不服”。表现为对收集到的数据、信息深信不疑,容易产生信息错位使采访面临尴尬;面对采访对象难以随机应变,多以完成事先准备好的采访提纲为主;在采访中不能及时与受访者互动,从而难以从受访者的回答中获取更为有用的信息,并提炼主题继续追问,且思考问题时常流于表面。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关注政策与形势,参与社会发展进程,不做浅层观察者,而做深层参与者。


  社会是新闻资源的“富矿”,只有将新闻采访教学的实践舞台搭建在广袤的大地上,让学生真正走出校园,走向基层、深入一线,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才能脚上有泥土,胸中有真情。让学生们不再只关注身边的校园和熟悉的人事,树立全局意识观,不再只遨游于互联网照猫画虎,闭门造车,而是拨开表象、去伪存真,充分激发他们主动挖掘新闻的潜能,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迁,体悟青年的使命担当,提升新闻职业素养,在广袤的大地上快速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潘淑馨.在新媒体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必要性[J].新闻传播,2019(05):48-49.

  [2] 谢丽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新闻采访的灵魂[J].中国记者,1991(11):17-18.

  [3] 马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体现与深化——驻村调研采访型扶贫报道的意义与记者角色[J].编辑之友,2018(05):81-87.

  基金项目:新闻专题片《塘口之光》为师生新闻采访实践作品,获2019年湖北大学生新闻传播教育创新实践技能竞赛新闻采编类二等奖。

  作者简介:毛蓉(1980.11-),女,广西桂林人,讲师,武汉文理学院人文艺术学院传播学专业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采编实务。高原(1999.11-),女,湖北鄂州人,武汉文理学院人文艺术学院2016级传播学专业本科生。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