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其它门类 > 旅游管理论文 > 正文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双向联动式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来源:UC论文网2020-09-05 14:59

摘要:

  本文基于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双向联动的理念,提炼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承载的思政元素,并提出通过4种教学形式,配合双向联动的考核评价体系,在网络教学平台和校企合作平台上实施课程思政,落实高职院校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措施,以实现立德树人。  一、专业课程承载思政的意义  (一)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也是落实立...

  本文基于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双向联动的理念,提炼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承载的思政元素,并提出通过4种教学形式,配合双向联动的考核评价体系,在网络教学平台和校企合作平台上实施课程思政,落实高职院校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措施,以实现立德树人。


  一、专业课程承载思政的意义


  (一)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也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专业课必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二)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专业教学中,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也是专业发展的需求,更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三)旅游行业发展的需求


  旅游业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带动大量的贫困人口脱贫。旅游从业人员也肩负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彰显“四个自信”等一系列重任。


  (四)大学生“三观”形成的需要


  大学教育阶段是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塑型期,抓住这个关键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非常重要,能真正做到人才培养的“不违农时”。


  二、《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


  《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研究人类的旅游活动与我国地理環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该课程是学习旅游管理专业《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业务》《景区管理》等课程的基础。《中国旅游地理》蕴含着丰富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各种旅游资源的分布、欣赏和旅游价值评判,充满着爱国主义情怀,弘扬中国优秀历史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思政课教学的有力补充。


  三、加强思政课程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双向联动


  (一)双向联动的教学思想


  任何知识的传递都具备一定的思想教育功能。一个完整的专业体系构成是由知识传递和思想育人两大部分组成,两者相辅相成。要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立德树人的功能,必须将思政育人部分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实现专业课教学的“知识传递”和“思想育人”的双向联动,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促进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深化,以知识体系的积累促进学生思想素养提高和道德升华。专业课程教学中,需要挖掘、发挥思政元素,以知识传递和思政育人的双向驱动的教学思想为依托,将思政元素自然、有效地融入课程,进行教学设计,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双向联动的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知识体系和课程目标,结合思政育人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这是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中国旅游地理》双向联动教学内容如下。


  1.中国旅游资源地理


  教师让学生在课前了解中国旅游资源的分类和分布,课上采用专题讨论的方式总结旅游资源的特征和特色之处,以次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自信。


  教师举例各类典型景观,讲解如何选择观赏位置、把握观赏时机、抓住景观特色,如何用心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以及如何以情观景,用隐形浸润的方式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学会正确地审美。


  2.中国旅游客源地理


  教师采用案例“中国连续多年领跑世界第一大客源国”作为新课导入,分析其原因、背景,强调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始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的复兴,激发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3.中国旅游交通地理


  教师介绍各种古代交通方式的特征和产生背景,用隐形浸润的方式让学生领悟古人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中国高铁、国产大飞机C919、北斗导航等现代交通方式和科技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复兴的自信心。


  4.中国旅游区划


  教师介绍不同学者和专家所做的旅游区划,分析不同对话的原则、标准以及评价结果,以画龙点睛的方式强调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工作中要培养严谨治学的态度和系统科学的分类意识。


  5.关东文化旅游区


  教师讲解关东地区旅游资源特色,以独特的森林湿地作为切入点,强调湿地的生态功能,以隐形浸润的方式,让学生树立湿地保护意识,践行可持续发展观。


  6.中原腹地文化旅游区


  课堂上开展专题讨论“修建京杭大运河利弊”,正确引导学生认识京杭大运河在解决当时的南粮北运,中原文化、南方文化相融合以及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的功能,让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教师通过河南红旗渠、河北西柏坡景点介绍,以画龙点睛的方式提出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的重要性,让学生理解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7.吴越文化旅游区


  教师介绍吴越文化旅游区环境背景,引入“吴越同舟”的案例,引导学生树立团结互助、齐心协力、战胜困难的意识。


  教师讲解苏州园林的建造工艺和艺术精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讲解安徽宏村“仿生学”建造理念,指导学生如何尊崇、顺应和改造自然;讲解西湖传说引导学生正确的爱情观;讲解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典故,倡导学生理解建立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8.巴蜀文化旅游区


  教师介绍重庆红色旅游资源,通过江姐、小萝卜头等诸位革命先烈的英勇就义故事,让学生缅怀先烈,继承和发扬红岩精神。


  教师还可以在课上组织开展专题讨论“地震对人们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以抗震救灾的各种事迹让学生领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9.荆楚湘楚文化旅游区


  教师讲解屈原祠,用屈原的生平和他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案例引入,倡导学生树立爱国、敬业的价值观。


  10.岭南文化旅游区


  教师介绍妈祖文化作为文化交流的先锋,在促进全球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深度合作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传承妈祖文化,弘扬妈祖精神,培养为世界谋大同的情怀。


  11.民俗文化旅游区


  教师讲解民俗文化旅游区概况时,让学生理解“多元一体”的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让学生认识我国在民族团结上的政策和主张,树立学生的正确民族观,让学生理解和认同“和而不同”的思想。


  教师介绍民俗文化旅游区经济落后的环境特征和旅游资源开发滞后的现状时,要结合脱贫攻坚,以隐形浸润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智志双扶、长效扶贫”意识,让学生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12.丝路文化旅游区


  教师讲解昭君墓时,可以以昭君出塞的故事让学生领会当下我国爱国主义统一战线的重大意义。


  13.藏乡文化旅游区


  教师通过介绍藏乡文化旅游区的位置,让学生了解青藏地区的战略地位,让助学生领会打击“藏独”势力的迫切性,时刻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性。


  教师通过介绍青藏地区环境特征,引入川航3U8633飞跃青藏高原上空,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案例,让学生感知高寒气候特征的同时树立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14.港澳台文化旅游区


  教师讲解港澳台文化旅游区社会环境特征时,可以引入“香港暴乱”案例,介绍在香港落实“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意义,帮助学生树立“维护一国两制,维护祖国统一”的意识。


  (三)双向联动的授课形式


  教师要将思政要素融合到专业课程上,重点在于授课形式上的多样化,切忌生硬、贴标签,具体可以有以下形式。


  1.案例引入式


  教师要精心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引发思考,甚至引起共鸣。比如,教师在介绍北京皇家旅游资源时,引入圆明园流失文物回归之路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让学生铭记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2.画龙点睛式


  教师可以将讲课中涉及的课程思政的知识点或者技能点,以畫龙点睛的方式进行融入,比如,以孔庙“太和元气”,儒家思想的基本理念之“和”与“和而不同”的理念,让学生理解并正确对待本国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差异,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和合之音”,让学生理解求同存异,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3.专题讨论式


  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可以以既定的知识目标和思政目标,将某个知识点拿出来作为一个专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自主完成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融合。以黄河专题为例,教师通过《黄河大合唱》《白毛女》《东方红》等文艺创作,让学生了解黄河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让学生懂得热爱黄河、保护黄河、守护历史、敬畏黄河,继承和发扬民族的文化。


  4.隐形浸润式


  教师要找准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结合点,让学生在无形中感悟到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科学的方法论等。比如,教师在介绍珠海城市旅游时,以珠海渔女的爱情故事,点明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和向往的主题,让学生能为自己的理想和美好生活奋斗。


  (四)双向联动的考核评价


  对于《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师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思政考核评价。考核指标分为考核内容和思政目标两部分,如表1所示,教师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学会诚信守纪。该评价方式会比“一卷定终身”的考核方式更加客观和公正。


  四、课程思政实施的教学保障


  (一)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


  网络新媒体是《中国旅游地理》学习的平台和载体。一是教师可以利用云课堂、学习通等信息化教学完成考勤、课前预习和作业提交、师生互动、小组分工合作等活动,提高效率、加强沟通、促进和谐。二是教师在讲解各种旅游资源时,可以在线播放视频,让学生直观体验和感悟,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四个自信”。三是教师让学生学会自主利用网络了解专业知识,学会自主获取知识。


  (二)通过校企合作利用校内外资源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对校内外资源的利用可以弥补书本理论的局限。一是教师利用校内的旅游实训中心和旅游工作室让学生了解旅游的发展历史和行业运行现状,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二是教师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和深入校企合作的旅行社、景区等,培养热爱旅游、热爱专业的职业认同感。


  五、结语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也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各个专业应该立足本专业特点,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立德树人”。课程思政不是把思政课的内容简单照搬到其他课程中,更不是其他课程思政化或者其他课程“去知识化”,专业课的性质不能改变。一个完整的专业体系由知识传递和思想育人两大部分构成,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授课及评价,两者都是相辅相成的。课程思政建设不是改革,专业课中存在思政元素,需要专业课教师挖掘、发挥。运用知识传递和思想育人的双向联动,实现有机融入。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