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初等教育论文 > 正文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初探

来源:UC论文网2019-04-22 10:11

摘要:

  〔摘要〕《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真实情境中注意学科整合,促使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走进生活情感体验学科整合开发课程资源品德习惯  《品德与生活》课是针对一、二年级儿童开设的,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一学科...

  〔摘要〕《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真实情境中注意学科整合,促使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走进生活情感体验学科整合开发课程资源品德习惯


  《品德与生活》课是针对一、二年级儿童开设的,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一学科以它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在本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


  一、引导学生走进自身生活,丰富其认知体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学时,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近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


  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和学习书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教学《春天里的发现》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让学生了解春天“不仅美而且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寻找、体验感受到的春天,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内心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二、让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在交流中得到升华


  情境可以传递情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课堂情节,适当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华。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努力在教学中架设从学习到生活、活动的桥梁。


  1、为学生提供实践和空间,搭建活动舞台让他们去体验。体验是维系认知和行为的重要中介环节,没有体验德育过程就不完整。因此,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如在《我爱我的家》这一主题单元教学中,我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细化这一主题。如“全家福展示”、“为家人做一件事”让孩子体验――我是家里的一份子,从而为整个单元学习奠定基础。接着通过“洗衣服比赛”、“剪指甲比赛”、以及“叠衣服比赛”等让孩子在活动中展示――我已经长大了。一系列的活动过程给孩子的成长留下一份宝贵的回忆。


  2、及时交流,升华认识。《课程标准》指出“讨论是最常用的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刻意安排的。”因此在活动过后我们及时让孩子们就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或心理感受进行有效的讨论、交流分享。如在《我爱我的家》每项活动后我都及时辅导小组长组织讨论、交流。在孩子们的讨论、交流中孩子们意识到了“妈妈每天给我洗衣服很辛苦,所以以后要听话,不乱弄脏衣服。”“衣服很难叠整齐,但是我一定要学会,再帮妈妈,让她不辛苦。”“指甲里有很多脏东西,以后我不留长指甲,还要经常洗手。”……每一句话都让人感动,所以我建议学生把话写在“爱心卡”上回去读给家长听。从体验到认识,胜过千万遍说教,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因此,教师要善于挽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逐步培养学生善感的心灵,让学生真正地感动,以自觉的行动克服不良的行为。


  三、注重与其它学科之间的整合,做到润物细无声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品生课教学决不是孤立的,而是立体的多角度的。我们应该注重它与其他学科间的整合,让思想品德教育无处不在又不露痕迹。农村教师任教多学科又为这一做法提供了方便。如《我是小学生了》这一主题单元的教学我就整合了语文第一单元《上学了》和心理健康中《我的同学和老师》到体育课的游戏中,让孩子在玩耍中与老师和同学亲密接触,在不知不觉中增进了师生、生生间的感情。这样一整合极为活动的开展积攒了时间,有将德课的思想教育很好的渗透到各个角落,做到润物无声。


  四、开发课程资源,发挥地方资源与校园资源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课程窄化为“学科”,窄化为“教材”。甚至“教科书”那么课程资源也无非是一些书面的材料。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定要走出教材的狭隘视野,广开思路,因地制宜,让课程资源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素材和条件,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专家认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在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我尝试着这样做:《春天来了》的教学中我则利用农村地方便利条件,带领学生“亲亲大自然”,然而被践踏的草坪引起学生的兴趣,我索性讲起植被被破坏的危害,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有效制止这一行为,当然,一年级孩子所能做的便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写“爱护小草”等标语。过后就这一主题我开展了“保护大自然”的主题班队会。学生通过一组组照片和一段段声情并茂的解说,孩子们认识到:大自然很美丽,但很脆弱。并签名表示从现在开始爱护一草一木,开始爱护大自然,接下来我充分利用学校的绿色资源,带领学生开展“护绿”行动。教材或教参只是为我们提供个参考,而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借助“参考”努力向社会、向生活延伸,让孩子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总之,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我们要转变观念,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导课本以外的、更广阔的生活世界中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