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高等教育论文 > 正文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现状及对策

来源:UC论文网2019-04-19 10:46

摘要: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梳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教学改革背后的原因,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以完善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效果,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现状;对策  《形势与政策》课是我国高校的一门必修课程,与其他思想...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梳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教学改革背后的原因,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以完善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效果,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现状;对策


  《形势与政策》课是我国高校的一门必修课程,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起推动着德育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同其他几门思想政治课程相比,《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其特殊性,即课程定位偏向实际运用,课程内容(党的方针政策、中国的发展成绩、国际出现的问题及我国所持立场等)变化明显,科内与课外教学模式相结合,发挥着教育引导的作用,所以,《形式与政策》课教学改革面临着重大挑战。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够


  有些高校的领导及教师没有严格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的文件精神,过分强调专业知识与技能,忽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性。


  (二)教师队伍薄弱


  教学改革的另一现状是各大高校的师资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形势与政策》课的要求。一方面,每个学校按照实际情况,以兼职教师为主,专职教师为辅,讲授《形势与政策》。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队伍学历普遍较低,专业不对口,积极性不足。


  (三)教学效果不明显


  大部分学校采取大班上课,且课时设置较少,教师没有完全把握不断变化发展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对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重大改革、国际时事政治等分析不够透彻。同时,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缺乏师生互动、课堂讨论,致使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得不到学生的欢迎。教学手段上,虽然大部分老师不仅仅满足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局面,引进了多媒体教学,但是教师讲解时注入的信息量有限,不生动,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设计和执行少。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对课程定位认识不请


  大部分学校对《形势与政策》持“可上可不上”的态度,没有严格制定课程大纲、课程计划、课程实施措施,使得课程改革与建设流于形式,认为政治课没有其他专业课重要,把书本内容与实际发生的、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割裂开来,忽视课程的实践性。另外,学生鉴于当前的就业形势,一门心思学习专业课,认为《形势与政策》课只是“宣传”课、“赞歌”课,自己完全可以通过读报、上网、看电视了解更多的新闻时事,没必要听教师在课上“炒冷饭”,浪费时间。所以,教师、学生都没有完全理清《形势与政策》课的真正定位,以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二)课程设置与课程管理混乱


  教育部对《形式与政策额》课的教材选择、教学大纲、考核标准及管理模式都没有作明确的规定,各个学校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把该课纳入不同的部门,导致多个部门共同管理该课程,使得管理混乱。另外,学校对课程的课时、学分、教学、考核设置不符合教学规律,主要体现在课时少,学分少,考核机制不健全上。


  (三)教师教育教学投入与研究不足


  大部分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都是由党政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兼任的,因其知识结构不足,专业素养不够,教学水平有限,直接导致该课的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使得学生认为该课不重要,造成了误解。教师对该课的教育教学的投入与研究较少,主要是因为:第一,《形势与政策》课本身的特殊性,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尽管教师投入较多时间,但是效果仍然不明显,致使一些教师不愿意再多花时间钻研课堂。第二,即使教师愿意投入时间,研究教育教学难题,但是也得不到学校的肯定与支持,导致教育教学中形成了“做得多,做的少,一个样;做得好,做得差,一个样”的不良局面。


  三、《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对策


  (一)明确课程定位


  各高校党委应统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让全校师生重视该课程,针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研,进一步明确课程定位。首先,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性质。《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一样,都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形势与政策》课更加突出强调培养当地大学生对国家相关方针政策的理解能力,对国内外的时事热点的分析能力,以及对我国现阶段所取得的成就的冷静辨别、判断能力,所以,总的来说,《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必修课程。(二)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之所以迟迟未能尽如人意,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尚未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制,因此,当务之急,是不断推动构建合理的教学管理机制。第一,加快构建学校-学院-教师相结合的三级管理模式。学校高度重视课程设置及管理,监督好各个学院的课程落实情况,每个学院则把规定的教学任务委派给相关责任教师,形成合理有序的责任制管理范式。第二,制定好课程计划,完善好教学方法,实现好课程教学改革的预期效果。根据专业及培养需要,切实做好课程计划,完善课程大纲,从大范围规定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违背“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同时抓好课程的效果实现,形成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有成果的教学改革模式。第三,国家进一步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等,把《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核心课程来抓,实现中央统一领导,体现学校特色和地方办学特色的有层次、多方面的教学改革。


  (三)提炼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一直是影响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因此,加快明确、提炼教学内容是进行有效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第一,教师在备课及上课之时,都应该明确《形势与政策》课涉及的主要教学内容,即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我国现阶段的主要成就、国际社会出现的问题及我国所持的立场。第二,因教学内容众多,课时有限,所以,应该充分抓住重点、难点、热点,体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时性、时代性,把国内外出现的重大事件纳入授课范围,及时扩充教学内容,融入新的热点和时事。第三,善于切割教学内容,合理分配各教师的教学任务,按照专题进行组合,重新认识教材的内容,把每个专题的内容讲通、讲透,让学生受益匪浅,重视课程的学习。


  四、结语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明确课程性质、课程教学任务,不断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法,推动高校其他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懂法律、守纪律的高素质人才。(作者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