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初等教育论文 > 正文

活用初中科学教科书

来源:UC论文网2019-04-18 09:51

摘要:

  摘要:新课标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等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就意味着教学过程不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思维活动过程。如何活用教科书,使教科书的使用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本文对调整课文编排内容、增添新内容等方面的尝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科学教学;教科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

  摘要:新课标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等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就意味着教学过程不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思维活动过程。如何活用教科书,使教科书的使用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本文对调整课文编排内容、增添新内容等方面的尝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科学教学;教科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033-001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等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教学过程不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思维活动过程。传统教学过分关注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在师生一问一答中,让学生沿着教师既定的线路前进。这实际上是教师以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客观上压抑了学生许多真实而高级的思维活动。久而久之,学生的头脑中存有太多的困惑和不解。这不仅会造成学生认知结构中知识和能力的分离,而且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科学的兴趣,最终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如何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活用教科书,有效地进行教学呢?笔者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调整课文编排内容,启迪学生思维


  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和范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通过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都给教师留下灵活处理的空间,让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调换、补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理解教材的前提下,改编教学内容,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


  在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大气层》这节中,大气的温度分布规律是用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图线来表达的,课本以这条图线为依据,要求学生对大气进行分层。由于这条图线其自变量(高度)取纵坐标方向,应变量(温度)取横坐标方向,学生不太习惯。如何让学生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活动形成温度分布的图线?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地解读这条图线,形成正确的思维?我进行了如下积极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教师将课本中的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图线转换为数据表格,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表格中提供的数据,在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图(自变量一高度取横坐标方向,应变量―温度取纵坐标方向)中找到相应的点,并依次连成曲线。


  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图线,分析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的变化规律是:降低一升高一再降低一再升高。教师引导:课本中也有一幅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而变化的图线,这个图线与我们所画的图线有什么关系?你所画的图线怎样才能变成课本中的图线呢?


  八年级学生对图线的认识是初步的,而且平时他们认识的一些图线,其横坐标都是取自变量,而纵坐标都是取应变量的,而本节教材坐标轴的取向却与常规做法相反。教师通过改编教材,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自主的观察、作图、图形变换和图形对比,以及解读温度分布图线等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增添新的教学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在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水的浮力》这节中,课本提出物体在液体、气体中会受到浮力后,就开始研究浮力与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关系。由于学生对浮力有着较为丰富的前概念,这些前概念严重地影响科学的浮力概念的建构。他们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时,难以理解在研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怎么会想到去考察被物体排开的那部分液体受到的重力。如何促成学生从原有的概念到科学概念的转化?如何纠正错误的前概念,以及利用正确的前概念?教师对课本进行了改编。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之前,插入一堂探究课《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在这堂课中学生提出了九个假设:受到的浮力可能与①液体的密度、②物体的密度、③物体的体积、④物体的形状、⑤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⑥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⑧液体的温度、⑨物体与液体的接触面积等有关。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以及实验,使学生真正建立起正确的概念。


  教师通过改编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表达自己前概念的机会。面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前概念,教师并没有将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让学生直接进入对浮力和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测量,而是以学生对浮力的前概念为起点展开教学。通过设计典型的实验,使学生思维发生冲突,以此动摇学生错误的前概念。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教材改编,能在更大程度上发展学生思维。


  总之,科学教学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要的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把尊重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和思维特点落在实处。因此,科学教学应该是思维过程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最主要的是思维过程的参与。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参加者和调控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发挥好教师对教科书的创造性使用,才能获得“思维活动”的共振效应。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