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高等教育论文 > 正文

人机工程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来源:UC论文网2019-04-11 08:39

摘要:

  [摘要]人机工程学主要研究如何使人、机、环境之间达到最佳匹配,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如何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一直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重点阐述了在人机工程学教学模式上的改革探索,即在教学实践中,颠覆以往理论与实践的角色,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教学实践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并最终使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人机工程学相关理论,并较好的完成教学目的,达到良好的...

  [摘要]人机工程学主要研究如何使人、机、环境之间达到最佳匹配,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如何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一直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重点阐述了在人机工程学教学模式上的改革探索,即在教学实践中,颠覆以往理论与实践的角色,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教学实践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并最终使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人机工程学相关理论,并较好的完成教学目的,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


  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应该说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我们更多的是取自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谓实践就是指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理论便是人们在这种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相关经验;理论与实践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可以作用于实践,指导人类对于世界的再认识。也可以说理论与实践是一对反义词,这主要体现在理论的观念性和实践的物质性,以及理论的理想性和实践的现实性。但是,尽管理论与实践是一对反义词,我们并不能割裂的去看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他们之间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性,并且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二、人机工程学课程体系


  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人机工程学是实现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是衡量当代产品设计水平的重要指标。人机工程学课程是产品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运用人机工程学的基本原理,较全面地分析了产品设计中人的因素,人的因素作为一项可以被用来在人的领域中创造产品而使之为人们更好服务的技术而被添加到产品设计中,它关注产品的使用者,它的主要目标是确保产品易于使用、学习、生产和安全。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基本掌握产品设计中各种人的因素,并通过人的因素的研究得出一定的设计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融入到整个产品开发中,以解决实际的设计问题。


  人机工程学涉及到的主要内容有:人的因素与设计进展,人体测量学因素,人体作业姿势研究,共用性设计理念等;从开创以来发展到今天,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传统人机工程学,是一个培训使用者适应机器的时代;二、发展中的人机工程学,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让机器设计更好的去适应人的需求,从而使人类从中解放出来;三、现代人机工程学理念,共用性设计理念的提出;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所有的使用者,从而为更多的人创造舒适、便利的生活工作空间。


  随着人机工程学学科的发展,该课程的相关理论在工业设计专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为具体设计工作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为我们的设计评价提供了更加合理的评价标准,虽然它不是我们设计评价的唯一标准,但却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评价标准之一。


  三、现有人机工程学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分为两大块,一是教师理论知识的讲解,二是学生实践;这种教学模式在我国的人机工程学教学中已延续多年。初衷当然是好的,意为首先让学生对于相关理论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把握,然后再把理论知识应用到设计实践中去,但是往往事与愿违,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机械的把课本中的人机尺寸生搬硬套到设计实践中,与其他设计元素完全脱离,其根本就在于学生虽然对相关理论知识有了一个系统的把握,但始终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之上。最终形成的结果就是理论高高在上,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或理论在设计实践中机械的出现。斯大林曾经说过,脱离实际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空洞的理论是没有用的,不正确的,应该抛弃的。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有必要来重新审视一下理论与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问题。


  四、人机工程学教学模式改革


  人类教育的产生、发展都是来源于并且归根于实践的“生活世界”的需要。教育和接受教育,都超不出“生活世界”的界限。


  毛泽东同志认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把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路线应用到现代人机工程学教学模式中;是对于科学理论的尊重,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模式。其研究方法源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认识从实践来,实践出真知。人与动物不同,人不是环境刺激的被动反应者,而是生活的积极创造者。人的行为是由希望指引、由目标导向的,人总要追求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因此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去给予学生一定的目标导向,从而激发他们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潜能,从而将学生的这种潜能转化为智慧和才能。


  第一阶段:从实践出发,进行相关课题的布置;


  首先根据人机工程学的内容给学生布置相关的课题:课本当中本都是前人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及筛选出来的大量关于人机工程学的理论知识,但如果教师只是原本的把这些理论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采取首先把目标导向给予学生,至于如何去完成任务达到目标则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并进行解答,这样便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有探索问题的欲望;针对人机工程学重点内容课题设置如下:


  1)为手的设计


  2)座椅的设计


  3)显示装置的设计


  在学生完成每一个课题的过程中,会因为理论的缺乏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解答或引导,从而辅助学生完成课题,增强其自信心。


  第二阶段: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从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理论概念


  通过第一阶段的反复实践,学生会从中总结出一定的经验,所谓的实践经验就是理论知识的来源,这时学生对于每个课题对应的人机工程学理论已然有了一定的把握,可能还不能成体系,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第三阶段:教师对学生总结理论的评价及补充,并使学生形成人机工程学的知识体系;


  设计师与工匠的区别就在于,设计师对于设计理论有一个系统的把握,而工匠的理论只停留在实践经验的简单总结;因此要想使学生系统的把握人机工程学的相关知识,单纯的靠学生自己的实践总结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系统理论知识的补充,从而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相关知识;这种教学理念也是借鉴于包豪斯学院的双师制教学模式,只是把其中的工匠师换成了学生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第四阶段:通过设计课题的布置,使学生明了人机工程学在设计中的指导地位;


  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路线,毋庸置疑,最终我们的教学还是要回归到实践中来,应该说我们最终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无论教学模式如何改革,都不能偏离我们的教学目标。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还是实践环节,学生在前边的环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人机工程学理论体系,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学会如何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更好的完成设计任务,如何在设计实践中灵活的把握相关理论知识;这里又要提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我们都说理论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又对新的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不是程式化的,具有很强的可调性;尤其人机工程学理论与设计实践之间,人机工程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它更多的是从理性的角度为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设计本身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它包含了科学、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内容,所以人机尺寸及相关理论只是我们设计中要考虑的众多因素中的一个,而不是我们设计的唯一衡量标准,因此,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了人机工程学的理论体系之后,学会如何在设计中处理好人机工程学理论与设计实践之间的关系。


  五、总结


  实践―理论―实践的模式运用到人机工程学的教学中,只是一种尝试和探索,这种理论与实践角色在教学活动中的互换,优点在于它使得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由原来的被动角色转化为主动角色,教学理论由原来的高高再上,转变为出身于实践,并回归于实践;当然这种教学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改进或提高,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实践及研究中会进一步加以完善。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