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正文

谈新农村文化建设

来源:UC论文网2019-04-05 10:33

摘要:

  农村文化建设历来是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它既是群众获得新知识的需要,也是百姓热爱生活、歌唱生活的具体表现,更是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发掘优秀文化、讴歌正能量平台和阵地。经过各级政府的不断努力,多数农村都有了自己的文化设施和基本的文艺团体,初步满足了农民对于文化消费的需求。但忽视农村文化建设、忽视农民精神需求的倾向依然存在。农民文化生活相对单一,文化消费水平总体偏低,加上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公共...

  农村文化建设历来是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它既是群众获得新知识的需要,也是百姓热爱生活、歌唱生活的具体表现,更是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发掘优秀文化、讴歌正能量平台和阵地。经过各级政府的不断努力,多数农村都有了自己的文化设施和基本的文艺团体,初步满足了农民对于文化消费的需求。但忽视农村文化建设、忽视农民精神需求的倾向依然存在。农民文化生活相对单一,文化消费水平总体偏低,加上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量少、需求水平及自身素质不高等原因,许多富裕起来的农民得不到精神文化上的满足,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垃圾趁机占领农村文化市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协调。笔者结合多年从事乡镇文化建设的实际,对社会环境影响下农村文化建设的存在问题、原因作一简要分析,并提出若干对策。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城市文化成为强势和主流文化,农村文化发展与城市文化发展脱节。缘于我国体制性障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上城市以本身具备的优势形成了更具吸引的强势和主流文化,并以一种外源性的文化形态进入农民的生活,让农民盲目崇拜和渴望城市文化,从而削弱了农村本土文化的发展。


  (二)农村新文化体系的缺失使农村文化活动贫乏,赌博风气愈演愈烈。城市文化中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对农村文化形成冲击,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正替代农民淳朴、守法、互助的道德标准,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无人赡养、集体观念淡漠等。农村新文化体系的缺失,使农民失去了文化活动的指引方向和行为规范的约束力,乡村文化贫乏,喝酒、打牌就成了农民消遣的主要活动,部分农民沉迷赌博成为普遍现象。


  (三)落后的教育水平阻碍了农村文化的发展。我国农民群体中知识分子较少,即便部分孩子考取大学,也只以此为跳板流向城市,很少愿意再回到农村,这成了农村文化持续发展的瓶颈。


  (四)缺少专业的文化工作者。一方面,农村蕴藏着许多原生态文化财富,在市场经济>中击下,有些已流失,有些已后继无人,缺少专业人才挖掘和保护原生态文化;另一方面,缺少针对城乡二元化结构下农村新文化体系建设的专业人才。


  二、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原因


  目前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原因较多,主要有:


  (一)文化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村级文化建设中,普遍比较重视文化设施的投入,验收合格后,财政有一定的以奖代拨资金,但开展日常文化活动的经费大多不足。有一个小康示范村,化几万元从村民手中买了一栋房子建成图书室,但新书的添置和管理人员的劳务支出没有经费保证,影响了图书室功能的发挥。在欠发达地区的村子,乡镇财政捉肘见襟,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少,根本没有资金用于文化活动支出。


  (二)村级文化设施落后。村级文化设施是农民就近参与和享受文化生活的基础。虽然政府大力推进村级文化建设,覆盖面越来越广,但老百姓对文化阵地不足的呼声和意见仍然十分强烈。原因是由于条块分割、部门分割,不少文化设施闲置浪费,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的问题,存在文化设施“建而不用、挪作它用”等情况。


  (三)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量少。尽管文化下乡活动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但面向农民的公共文化供给与农民的文化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岁末年终大规模的文化下乡活动,落实到每个村的演出场次极其有限。村文化活动室大多是老年活动室,活动内容仅局限于村民看看电视,进行棋牌娱乐,翻翻报刊,进行健身锻炼。部分文化活动搞得不错的村里,也大多是老人的文化活动项目,青年农民正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缺位的主角。


  (四)农村文化市场不健全。由于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不足且比较单一、质量不高,无法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的需求。受物质利益的驱动,经营者更倾向于急功近利的低级趣味的文化产品,热衷开发和利用质量低俗的娱乐消遣特质产品。有的大搞“黄色消费”,看黄色录像、黄色书刊;有的大搞炫耀性消费,婚丧嫁娶铺张浪费,大讲排场,畸形消费。


  (五)需求水平及自身素质不高。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比例较大,文盲半文盲也不少。较低的文化程度,极大地制约了农民文化需求。同时,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农民重物质需求、轻精神需求的行为特征较为明显。农民特别是中青年农民对富裕生活的向往和不懈追求,使他们积极投身于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对自身文化需求无暇顾及。因此农村虽然建有文化活动室,但参与活动的人却不多。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


  随着经济发展,农民对积极健康的文化需求增加。农村文化建设不仅可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同时在稳定社会、发展经济上有积极的助推作用。因此,农村文化建设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从实施文明素质工程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认真落实农村文化建设各项措施,大力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努力使农村文化建设得到较大发展。


  (一)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意见》;建立县(市、区)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并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要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确保县(市、区)及乡镇、村级(社区)文化阵地建设的资金需求。


  (二)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发改、人社等部门,要结合乡镇综合体制改革,切实解决好乡镇文化机构、编制和人员待遇等问题,要建立健全乡镇(街道)文化工作指导员(辅导员)队伍,大力培养和发展民间文化队伍,充分发挥农村、社区民间文艺团体、民间艺人及农村中小学教师学生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文化部门要把加强辅导培训作为提高农村文化活动层次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每年有计划地培训农村、社区文化阵地管理人员、文艺骨干,以保障农村文化积极健康发展。


  (三)加强农村文化设施的管理和使用。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使用情况的管理力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有效管理。要根据农民群众文化需求,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提高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加强对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和使用情况的监督,防止农村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对被挤占、挪用的文化设施要坚决收回。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农村文化设施,并实现资源共享。


  (四)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积极鼓励各级艺术表演团体、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电影放映单位等文化单位广泛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送文化科技知识到农村,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积极拓宽思路,争取社会各界支持,探索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文化下乡新形式,打造群众喜爱的、各具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发挥示范、带动、促进的作用。乡(镇)文化站、村(居)文化活动中心也要积极开展经常性的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如:文艺演出、手工艺品制作比赛、灯谜会、家庭音乐会、知识竞赛、故事会、摄影展等等。要扶持民办文艺团体,大力发展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和民间职业剧团,鼓励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要重视文化扶贫,推进欠发达地区文化事业发展,逐步解决贫困山区农民文化生活贫乏问题。


  (五)繁荣群众文艺创作。充实农村文艺舞台,提高农村群众文化素养。进一步重视农村生活的文艺创作,把创作任务落实到具体文艺团体创作人员,把农民欢迎不欢迎、喜欢不喜欢作为重要标准,认真组织创作讴歌主旋律、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真实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催人奋进的群众文艺作品,为农村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六)关注农村自身文化建设。涵养文化水土,修复文化生态,保护传统村落,留住乡愁,真正提升生活质量,让人们有家园的归属感、家族的荣誉感、家庭的幸福感,愿意衣锦还乡。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