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正文

艺术鉴赏话雕塑

来源:UC论文网2019-03-26 17:06

摘要:

  摘要:中国古代雕塑的发展与佛教相互依存,也是人类文明史发展的语言产物,它赋予了人们借物抒情的方式,是对社会现实与理想的曲折反映。同时,也对雕塑艺术赋予了更加丰富的色彩和独特艺术魅力。  关键词:雕塑;理想化身;曲折反应;世俗化;完美统一  中图分类号:J323文献标识码:B  1.雕塑是悲惨世界理想的化身  首先,雕塑的发展初期是新石器时代,它主要是以实用工具的用途出现,如陶、玉器、青铜器等。...

  摘要:中国古代雕塑的发展与佛教相互依存,也是人类文明史发展的语言产物,它赋予了人们借物抒情的方式,是对社会现实与理想的曲折反映。同时,也对雕塑艺术赋予了更加丰富的色彩和独特艺术魅力。


  关键词:雕塑;理想化身;曲折反应;世俗化;完美统一


  中图分类号:J323文献标识码:B


  1.雕塑是悲惨世界理想的化身


  首先,雕塑的发展初期是新石器时代,它主要是以实用工具的用途出现,如陶、玉器、青铜器等。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雕塑艺术慢慢脱离了这种单一模式。再加上佛教传入我国,它逐渐成为一种以宗教为主的艺术形式。特别是在我国秦汉时期,这门艺术进入了大放光彩的一个崭新阶段,如秦代“秦始皇兵马俑”,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我国汉代以后,特别是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入,又因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盛行在山崖陡壁上开凿洞窟,建庙筑寺。如甘肃敦煌莫高窟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及山西云冈北魏大佛等,这个时期的雕塑以气势宏伟、精致完美为特点,是我国古代雕塑的一个艺术高峰时期。


  但由于这个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在现实中充满了悲苦和灾难,处在悲惨世界中的广大民众,其生存、理想、都成为一种奢望而无有出路。于是,人们便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宣扬因果报应上,认为生前要忍受苦难,安于现状,死后则一定能够进入天堂,这为雕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佛教与雕塑的结合对当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是他们精神寄托所在。因此,这些佛教雕像所显示出的宁静、洒脱、飘逸和充满智慧的神态,实际上集中寄托了当时人们美好的愿望和理想。


  2.雕塑在盛唐时期是对现实的曲折反映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宗教始终是从属于和服务于政治的工具,它经常被帝王和官府所支配管辖。在我国盛唐时期,这种宗教的等级更加明显,如君臣有序的职守关系,排列有序的地位关系,雕塑类型也逐渐变得多样化了。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大佛雕像就是一个突出的典型;有筋骨凸显的勇猛天王、力士,也有和蔼可亲的菩萨、弟子等。多种雕塑形式的出现,则把人们对世间的幻想和人间现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另外,这个时期的佛像其造型风格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北魏雕塑的秀骨清像、婉雅俊逸的风格,在唐代佛像中已经明显消失,代之以体格健壮、身躯丰满的形态出现,具有了更多的人情味和亲切感。在奉先寺的唐代大佛雕像中,其中人物不仅身躯伟岸,而且面容庄严典雅,表情温和亲切动人。中国盛唐时期的雕像,都具有一种不离人间又高于人间又接近人间的艺术特征。


  3.雕塑在宋代后进一步世俗化


  在北宋时期,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后期,宗教艺术进一步世俗化。其主要原因是佛教中的禅宗压倒了其他佛教派别。一些人认为,不必出家也可成仙,不必牺牲自我也可苦练成佛,人于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何必远去南海呢?因此,雕塑的发展成就了从天国到人间、从佛到凡的大幅度转变,出现了更加接近人世,完全世俗化的形象。如麦积山石窟165窟的宋代塑像观音佛,这个佛像除了衣着与普通人稍有不同,其造型完全是优美的妇女形象了。此外,山西大同华严寺的辽代佛像,其中合掌露齿的胁侍菩萨像面部丰满,体态婀娜,合掌微笑时面相秀丽妩媚,俨然窈窕淑女的化身。


  雕塑艺术发展到明清时期,可以说中国的佛教造像更世俗化了,已经完全注重了个性形象的刻画。比如对不同年龄、不同身世、不同性格,以及人物喜怒哀乐的内心活动都有了微妙表现,如有些雕像看上去似佛非佛,似僧非僧,有文武,有老少,刻画得细腻传神,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山西平遥双林寺的十八罗汉雕塑群,正是这个时期作品的完美体现。


  纵观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发展,虽然只能说是宗教艺术的发展体现,但宗教艺术更是借用了或者说离不开雕塑这个灵魂为依托,虽然说宗教是幻想,但又曲折地反映了现实。从寄托着当时人们理想的丰富多彩的佛教造像来看,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极为丰富与宝贵,其中不少作品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今天我们通过对古代雕像艺术的历史研究,旨在倡导后人应当珍惜这种古老而又伟大的艺术遗产,从而加深对我们祖国的热爱,促使我们更加努力地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