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政治哲学类 > 政治哲学论文 > 正文

毛泽东与辛亥革命

来源:UC论文网2019-03-23 14:25

摘要:

  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辛亥革命广义上亦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满清统治在中国出现的革命运动。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辛亥革命广义上亦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满清统治在中国出现的革命运动。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建立民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辛亥革命爆发时毛泽东18岁,他曾是这个革命运动的参加者。“我本人也曾经参加了这次革命,当了一名战士”。但从现有资料看,毛泽东对辛亥革命第一次做出具有独特看法的评价,是在他成为激进民主主义者并接受五四运动洗礼之后。1919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湘江评论》连载毛泽东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文中对辛亥革命做了生动描述。指出,辛亥革命使人们有了“一层觉悟”,这就是“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下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人们应该有话敢说,有事敢做。同时又指出,虽然辛亥革命所持之“主义”,是为一般民众所赞成的,但革命行动本身,却缺乏广大民众的参与,没有建立起“民众的大联合”。这是毛泽东对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的最早说明。这里表达的基本观点,同他后来的论述是一脉相承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为了给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以正确的指导,国共两党领导人都把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作为革命理论建设的重要课题。


  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和40年代,以《新民主主义论》等一系列重要著作的发表为标志,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并多方面展开,毛泽东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也更向前推进一步。这个时期的评价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把辛亥革命放到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整个过程中加以考察。其主要观点有:


  第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如果从准备阶段算起,鸦片战争反对英国侵略就开始了,“而辛亥革命,则是在比较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


  第二,至人民解放战争所标志的新的革命高潮到来之前,中国有过三次全国规模的革命高潮,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其他两次是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


  第三,不能说辛亥革命完全失败。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辛亥革命打倒了直接依赖帝国主义的清朝皇帝,这是它的胜利。但后来没有巩固它的胜利,封建势力代替了革命,袁世凯代替了孙中山,它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辛亥革命、反袁运动等等,都是不彻底的成功”。


  第四,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


  这些论述,对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地位,成功与失败,以及它所具有的反帝国主义的性质,都做了恰当的评断。


  毛泽东对孙中山及其思想、业绩的论述,几乎伴随了他政治生涯的始终,时间持续半个世纪之久。他一直是以十分尊敬的态度和历史主义的眼光,对孙中山做出崇高的评价。他的评价同孙中山在中国历史、尤其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应占有的地位是相当的。毛泽东的论述,总体上说,观点鲜明,见解深刻。由于他的政治家身份和修养,他对中国革命历程的熟谙和规律的把握,历史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运用,他的不少观点具有开创性质,体现了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如关于辛亥革命伟大功绩和失败原因的论断,关于三民主义发展阶段及其与共产主义关系的论断,关于孙中山作为中国革命伟大先行者历史地位的论断,关于应当总结继承孙中山“珍贵的遗产”、“有清醒的头脑来举起孙中山的这面旗帜”的论断,等等,都足以成为历史的定论。毛泽东对孙中山、辛亥革命和三民主义论述的意义,无疑首先是政治上的,但同时对史学研究也具有启迪作用。  作者:张苗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