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文学文化类 > 社会文化论文 > 正文

浅谈当前广西社会学发展面临的建议与问题

来源:UC论文网2015-12-30 15:33

摘要:

中国社会学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恢复重建以来,各地方也先后开始成立相应的社会学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地方高校也逐渐恢复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与中国社会学有着特殊渊

  中国社会学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恢复重建以来,各地方也先后开始成立相应的社会学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地方高校也逐渐恢复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与中国社会学有着特殊渊源的广西社会学也逐步发展起来。 尤其是进入到 21世纪以来,随着广西社会经济的大力发展,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发展理念逐渐受到人们的理解与重视,广西社会学研究也逐渐活跃起来,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广西社会学发展现状

  (一)社会学学科建设步入正轨

  一个地区社会学的发展状况既要看其研究成果是否丰硕,也要看该地区社会学学科的成熟程度。 广西社会学在发展历程中将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同等重视, 并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格局。 在国内,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以高校和各级社科院为主,广西亦如此。 截至目前,"广西全区拥有各类高校 74 所, 其中普通本科院校 28所,而开展社会学(含社会工作)教学与研究的高校有 8 所".[1]131大约有专任教师 70 多名,90%拥有研究生学历, 高级职称占 42%, 中级职称占47%.

  有两所高校有社会学本科专业,分别是广西民族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有四所高校能够培养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分别是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 每年本科毕业生大约为 100 人, 研究生大约 40 人左右。

  随着党和国家做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决定后,社会学下辖的社会工作专业获得巨大发展,全区现在有 8 所高校有社会工作本科专业,2 所高校具有 MSW(社会工作硕士)招生资格, 分别是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并都有毕业生。 从以上基础数据来看,广西社会学的学科布局、师资力量、人员结构等较为合理,形成了一支比较稳定的社会学教学队伍,学科建设已步入稳定发展的阶段,每年能培养一定数量的社会学人才,为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社会学学术研究稳步提升

  在广西,从事社会学研究主要以广西社科院与各高校为主。截止到 2014 年,广西共获得 32 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学的立项资助,其中 7 项由社科院承担,1 项由区党校承担, 其余 24 项均由各高校承担。 如图 1 所示,1991 年设立国家社科基金以来, 广西社会学研究呈现上升态势。

  1991 年仅获得一项资助,此后 10 年一直是空白,直到 2001 年又获得一项,到 2009 年以前,广西社会学在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数目没有超过 2 项,2010 年以后,这个状况得到了改变,截至目前,平均每年在 4 项左右, 尤其以 2011 年最为突出,获得 5 项。 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广西社会学的研究能力在逐渐提升。 高校从事社会学研究的人员以社会学系教师为主,他们除了承担社会学教学与人才培养的任务外,社会学学术研究也是其重要职责之一。 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成立于 1989 年 2月,该所主要以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广西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广西社会发展战略、社会管理创新、社会发展规划,为社会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科学依据和咨询服务。

  (三)社会学专业组织趋于健全

  一个学科的繁荣,不仅需要大批的学人和专业的学术机构,而且更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专业组织。 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壮大与中国社会学会的健康成长不无关系。 同样,广西社会学会的建立与发展也为该地区的学科发展与学术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广西社会学会成立于 1989 年,至今已有 8 个团体会员,注册个人会员 125 人。 个人会员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 32 人, 中级78 人。 截止到 2013 年末,广西社会学会个人会员出版着作 12 部,完成调研报告 30 余篇,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秦红增教授的着作《乡土变迁与重塑---文化农民与民族地区和谐乡村建设研究》(商务印书馆出版,2012年)与谢舜教授主编的《和谐社会:理论与经验》

  (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2006 年)是近年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由广西社会学会主办,各单位轮流承办的广西社会学年会已经成为广西社会学学术活动的品牌。 自 1999 年召开第一届广西社会学年会以来,累计举办 10 期,参加人数 500 人,收到论文 260 篇。 尤其自 2008 年以来,广西社会学年会走上了一条规范发展的道路,其学术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每次年会均有区内外知名专家参会,并作主题发言。 广西社会学年会已经超越社会学界限,成为涉及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人口学与社会工作等学科和专业交流的主要平台,成为广西社会科学界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盛会。

  (四)社会学的学术交流逐步深入

  广泛的学术交流是一个学科成熟与发展的标志,也是其吸收新鲜血液,吐故纳新的良好机遇。 随着广西社会转型速度和强度的增加,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也逐渐增多。 为了减少社会发展中的代价,广西社会学界与区内外展开了全面、频繁的交流活动。 比较有代表性并取得较大成果的学术会议主要有:广西"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研讨会(广西社会学会主办,1991年 9 月)农村社区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广西社会学会主办,1999 年 11 月); 社会学和社会工作探索与北部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广西大学主办,2008年 8 月);新形势下的社会学理论创新暨中国-东盟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广西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主办,2009 年 11 月)、 桂台社会工作论坛( 广西大学与广西社科院联合主办 ,2010 年 7月);中欧社会工作发展论坛(广西大学与欧洲社会工作教育协会、 华中师范大学联合主办,2011年 11 月);华南地区社会工作教育年会(广西师范大学主办,2011 年 12 月);社会转型与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广西民族大学主办,2012 年 11 月);美丽广西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 (广西师范大学主办,2013 年 11 月)。[1]133以上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交流均与广西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很好地反映了广西社会的发展状况,取得了显着的研究成果,开阔了参会人员的视野和眼界,提高了学术品质,从应用层面来说,也为当地政府作出正确决策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依据。 从以上来看,广西社会学正在朝着健康道路发展。 但另一方面,广西社会学依然在人才储备、学术积累、国际交流、社会影响、服务社会等方面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二、 当前广西社会学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研究基础薄弱,学术影响力有限

  广西社会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成就,但与国内社会学研究重镇比较起来,其差距还是明显的。 尤其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其不足更为突出。

  《社会学研究》 是由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一级学术刊物,创刊于 1986 年。 多年以来,《社会学研究》成为社会学界最为权威的专业刊物,该刊的学术导向非常明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学学术交流的首选专业期刊。 能在此刊物上发表文章标志着其学术成就得到业界的认同,多年以来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者学术能力的重要指标。 从表 1 可以看出,《社会学研究》48%的稿源来自北京,北京作为中国社会学的中心优势非常明显。 截止目前,广西学者仅在该刊上发表文章 3篇,而且有一篇的第一署名还不是广西高校。这说明,广西社会学与北京、上海、广东等社会学较为发达的学术重镇还有较大的差距。 甚至与我们经济发展程度相似或更低的西部省份比较, 我们也处于劣势。 与我们相邻的云南,贵州的数据分别为12 篇和 7 篇,地处西北边陲的甘肃数据为 9 篇,都高于广西学者在《社会学研究》发表文章的数量。

  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 《复印报刊资料》在中国社会科学领域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能够代表我国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前沿状况,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我国各大科研单位以及高校都以本年度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数量为荣,高校排名也以人大复印资料收录的论文数量作为标准。 因此,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文章的数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或高校学术研究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 从表 1 可以看出,该数据库自建立以来,共转载社会学文章 3305 篇,其中北京 1553 篇,占总量的 47%,上海 381 篇,占 11.5%,广东 148 篇,占 4.5%,广西 16 篇,仅占 0.5%. 广西学者发表文社会学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比率较低,也反映出与国内社会学繁荣地区之间有着较为明显的差距。 而这个数据也仅为相邻省份云南的一半。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以下简称基金项目)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它面向全国高校等五大系统研究机构, 涵盖包括社会学在内的 23 个学科以及 3 个单列学科。 "[3]110由于基金项目级别高、覆盖宽,具有明显的导向性、权威性、示范性和学术评价功能,因此正被社会科学界视作衡量地区、机构、研究者科研实力、水平和学术地位的显性指标。 表 1 数据显示, 以北京为首的中国社会学学术重镇在基金项目资助方面的优势依然十分明显。 自 1991 年基金成立以来,广西共获得32 项社会学的资助,其中西部项目占 14 项,实际上,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仅有 18 项。 这个数据与同为西部省份的云南(82 项)、贵州(61 项)和甘肃(69 项)比较起来,也有明显的差距。

  如果说以上三个指标中把任何一个作为比较依据而得出结论的话显得有些仓促武断。 但从表 1 来看,其三者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能够互相验证。 因此,将《社会学研究》发表文章数量、复印资料《社会学》文章转载量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量作为衡量广西社会学研究现状的指标,是客观与中肯的,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广西社会学的现状及科研能力。

  

  (二)缺乏学术带头人和研究型骨干人才

  根据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础数据的统计得知, 广西社会学立项数量仅占全国数量的1.4%,无法与东部沿海省份相比 ,就连西部省份云南(3.5%)、贵州(2.6%)和甘肃(3.0%)都远高于广西。 在项目类型中,西部项目占到了 44%,而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分别仅为 11 项和 7 项,标志着学术影响力较大的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广西目前还是空白,无一项获得。 这说明广西社会学研究者"还缺乏问鼎国家高水平社科基础研究及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理论、战略和实际问题研究的实力"[3]114. 11 项一般项目中,只有 5 位具有正高职称, 并且无一人曾主持两项及其以上;对于国家明确倾斜的青年项目只有 7 项,不及总数的四分之一。 一个学科获得立项数量的多少取决于该学科的申报数量和申报质量,而申报数量的多少与申报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该地区整体科研人员的储备与学术能力的水平。 可以认为,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立项的广西数据真实地反映了广西社会学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反映了广西在该学科的研究人才匮乏的现状。在社会学研究方面,还缺乏学术带头人与青年学术骨干。

  (三)区域研究居多,缺乏与主流的对话
  
  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内容和广西社会学者目前的研究特长来看,主要集中在地区性的和民族特色的研究领域内。 《社会学研究》和复印资料上刊载文章数量较少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广西研究囿于区域研究,而未受到国内社会学主流的重视和认可。 从 32 项基金项目的研究内容上看,频次出现最高的词汇分别是民族(10 次)、地区(7 次)、广西(6 次)、西部和西南(6次)。注重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的研究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特色上,就会缺乏创新,缺乏与学术共同体的沟通与对话,因为中国社会学学术共同体的基础是基本的学术共识,只有在同一个平台上展开对话与互动,才会获得学界同仁的认可和推崇,如果只是"自娱自乐",只谈差异,不讲共识,就很难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与认可,不利于学科的发展与学术的繁荣。 "总的来说,'本土化'不是使社会学的研究区域化,而应该是使得社会学家的努力能够被纳入整个社会学的学术体系之中, 使得社会学研究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繁荣。 "[4]25中国社会学学术重镇的研究都没有仅局限于区域性的研究, 都是具有全国乃至全球视野,也是社会学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四)研究成果分布不均,研究力量分散

  从表 2 的数据可以看出,广西社会学研究的力量非常分散,导致其研究成果的分布也呈现离散状态。 3 篇文章文章分别是由三个单位发表在《社会学研究》上,复印资料转载的 16 篇社会学文章也是分布在 9 各单位,32 项国家社科基金分布在 11 个单位。 相对来说,只有广西大学与广西民族大学有比较集中的研究,复印资料转载文章分别为 4 篇和 5 篇,国家社科立项分别为 10 项和 5项,除了广西师范大学和桂林理工大学分别立项2 项外,其余单位均为 1 项。 在广西还缺乏领军式人物的局面下,研究力量过于分散就不容易形成合力, 其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会受到影响,并且无法在国内形成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团队和学科特色。

  三、广西社会学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单纯地以以上数据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社会学发展状况的唯一依据是不准确的,也是有失公正的。但广西社会学研究者应该以此为动力,努力增强广西社会学的理论自觉意识, 提升广西社会学的学术品质, 逐步培养知识分子的自我批判与反省能力。 在此过程中, 社会学者更应该身体力行,敢于并善于改变国内这种不均衡的研究格局。

  相对于解决一个问题,将问题本身的来龙去脉及其形成条件作出准确的判断与预测则更为重要。 尽管广西社会学研究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与缺陷,但这些问题并非无法解决。 只要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广大社会学研究者不懈努力地辛勤 "耕耘", 就一定会弱化这种落后面貌与"边陲"意识。

  (一) 广西社会学应加强与国内外社会学学术中心的交流与互动

  一方面,区内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团体和个人应该积极参与国内外举办的具有学术影响力的各种学术会议,并争取在会议上作主题发言。 将自己的学术成果和研究体会与参会者一起分享,提升广西社会学的知名度。 这样做既可以开阔本土学者的视野, 又可以让区外学者了解与认识广西社会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特色。在此过程中,区内有影响力的学者应该主动承担培养年轻学者的责任,为广西社会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另一方面,广西各高校与研究机构应该勇于承办各种学术会议,尤其是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内会议与国际会议。 广西大学近年曾做了这方面的尝试,都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各地学术机构通过这种互动形式既形成了稳定而持久的合作关系,又能通过思想的碰撞而丰富社会学的想象力。 社会科学的"研究旨趣并不仅仅在于寻找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它也在于确立影响某一特定时空之现象的特殊因素。 "[4]P20(二) 广西社会学应加强区内各高校与学术机构之间交流与互动。

  长期以来,广西区内社会学研究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大多数学者只是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而独自开展研究活动。 没有形成具有区域特色、有规模的研究成果,"单打独斗"普遍,还偶有"文人相轻"现象。 目前,广西还缺少社会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在这种状况下,更应该加强合作,以形成合力,才能将广西社会学的研究推向全国。

  一方面, 社科院系统应该与高校加强合作。社科院研究人员在项目申报、撰写咨询报告与服务地方社会方面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由于高校承担着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任务,在科学研究方面投入的精力就会有限。 因此,双方加强沟通与交流,就能实现互补双赢的局面,将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与服务社会相结合起来,有利于广西社会学的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 区内各兄弟院校之间应加强沟通。 长期以来,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等院校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 虽然各学校之间的研究实力各有高低, 但相对于全国来说还是有明显的差距。 各高校之间应该定期举行学术讨论会,共同探讨广西以及全国在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由于各高校在研究取向、专业方向、研究兴趣等方面各具特色,若相互学习、借鉴就能够取长补短,避免重复研究,集中精力,取得较大研究成果。 武汉各高校之间的频繁互动与人员交流值得我们借鉴。

  随着广西社会学年会的规范化与科学化,一年一度的广西社会学年会应该成为广西各研究机构与团体之间有效的交流平台,广西社会学年会经过二十多年尤其是近几年学界几位前辈的共同努力,正在成为汇聚广西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崭新阵地。

  (三)广西社会学应加强与兄弟学科的交流

  目前在大陆,社会学、民族学与人类学一方面在理论建树和研究对象的分野越来越明显,但另一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却呈现融合。实际上,民族学也是传统社会学的一部分。 "在旧中国和台湾,民族学的研究和人类学的研究基本相同, 并且其研究的范围既包括汉族, 也包括少数民族。 "[5]57费老也曾说:"在我身上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一直分不清,而这种身份不明并没有影响我的工作。

  这一点很重要,我并没有因为学科名称的改变,而改变我研究的对象方法和理论。 我的研究工作也明显地具有它的一贯性。 ……"[6]16实际上, 这种人为制造的分裂不利于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

  在广西,社会学虽然发展缓慢,但民族学却有着较为雄厚的研究力量,无论其取得的研究成果,还是学术影响力都在社会学之上,人类学在近些年也取得了显着的研究成效。 这些都为社会学在广西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人们普遍认为,社会学惯于使用定量的研究方法,民族学、人类学惯于使用以田野调查为主的定性研究方法。 但这种以研究方式加深学科界限的现象受到学界的普遍批评。 过于注重实证研究的社会学已导致其本身陷入困境,另一方面,量化的研究方法也逐渐被人类学与民族学接受和采纳。 在这样一种新的形势下,广西社会学应该借鉴广西民族学与人类学取得的优势,将社会学的传统研究手段同民族学、人类学擅长的比较法、结构分析法、深度访谈与实地观察法等结合在一起, 做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这对于研究地理位置独特、民族文化繁多、社会现象复杂的广西社会有百利而无一害。

  总之, 广西社会学正面临着新的发展与变迁,困境与前景并存,机遇与挑战共存,需要社会学者从战略高度作深层次的思考,进行艰难抉择与重新洗牌。 在这样的紧要关头,需要广西社会学界的同仁同甘共苦,潜心研究,团结起来,一起克服当前的困难,美好的前景就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闭伟宁,罗树杰,李红。广西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发展问题初探---基于广西 8 所高校的调查[J].社会工作,2013(3)。
  [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据库 .
  [3] 刘君。积极参与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 ,提高贵州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4] 叶启政。社会理论的本土化建构 [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5] 刘援朝。传统社会学的分化、发展与困境 ---关于学科建设的诸问题[J],开放时代,1998(6)。
  [6] 乔建。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困境与前景 [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