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安全教育论文 > 正文

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

来源:UC论文网2016-06-12 10:48

摘要:

安全需要的满足是个体自我实现的基础。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应围绕影响大学生心理安全的因素展开探索和验 证。影响大学i心理安全的主要因素分糾有:消极自我评价、担心害怕受伤、

 一、问题的提出: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从何着手?


  有学者认为心理安全属于一种感觉具体来说,心理安全是指一种能使自己处于安全状态的能力,依靠这种能力,人能够对抗来自自身内部或源自他人的任何破坏性冲动,从而使自己避免受到伤害,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安全需求是个体获得自我实现时的一种基础需要,并且安全感是决定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安全包括生理安全和心理安全,心理安全是安全需要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不少大学的学生工作者将主要精力放在大学生的危机干预和预防上,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心灵培育和心理教育对学生“明其心性”“安其所安”,一定比“安其不安”更具意义。也就是说,等到学生出现严重问题或疾病时再进行心理咨询或治疗,不仅会增加工作上的困难,而且给学生和家庭带来更多的痛苦,有些学生甚至面临休学、退学和自杀的危险。


  既然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如此重要,那么,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有效地对大学生的心理予以安全教育,从而帮助他们在心理安全感良好的状态下寻求健康的爱,享有良好的归属感和自尊感,最终朝着自我实现的目标奋进,是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安全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工作手册内容的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学生心理安全教育、问题预防、症状处理及危机干预》的一部分。针对目前大学生辅导员工作的困难、学生思政工作的低效、校园心理健康文化建设的不足以及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工作手册的空白等问题,该研究从大学生目前的现实生活出发,进行实际调研和数据论证,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得出了影响大学生心理安全的7个主要影响因素。围绕这七大因素,研究者建构了具有务实性、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大学辅导员心理安全教育工作手册的内容,旨在为高校辅导员从事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基金项目:本研究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高校学生心理安全教育、问题预防、症状处理及危机应对》(项目编号:11YJA190002)的部分成果。


  二、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的内容建构及论证


  (一)研究目的


  收集大学生心理安全影响因素,通过统计分析探索大学生心理安全影响因素的结构,并对探索得出的结构进行验证。


  (二)研究被试


  本研究对17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过程中尽量保证被试对象在性别和年级上的比例为1:1。开放式问卷调査大一至大四学生200名,有效问卷189份,有效率为94.5%。大学生心理安全影响因素探索性因素分析,大一至大四学生1000名,有效问卷867份,有效率为86.7%。大学生心理安全影响因素验证性因素分析,大一至大四学生500名,有效问卷423份,有效率为84.6%,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采用的是同质样本。


  (三)研究程序


  1. 项目收集与整理。在查阅国内外心理安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编制大学生心理安全影响因素开放式问卷。通过开放式问卷收集影响大学生心理安全的因素,对收集到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整理。对开放式问卷的整理与分析由数名心理学专家、心理学研究生以及中文系研究生使用内容分析法合作完成。在进行整理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1)所有项目均为原始回应的原意概括;(2)将相同意义的项目合并;(3)将有包含关系的项目归类;(4)统一项目词汇级别,使用同一级词汇;(5)区分有因果关系的项目。经过输人和整理,收集到影响大学生心理安全的因素共计147项。


  2. 大学生心理安全探索性因素分析。对开放式问卷调查所得出的147个项目进行重要性评估,并对评估后的项目使用SPSS11.5软件进行探索性分析。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前运用采样充足度(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对采样的充足度和因子模型是否适宜因子分析进行考察,其中,KMO值为0.948,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0.000(p<0.001),表明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气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旋转法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SPSS内设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7个,解释总变异量为52.001,即7个因素共可解释全部项52.001%的变异量。根据因素结构中各因素所包含的具体内容,通过与专业学者的讨论,并广泛征求非专业人士的意见,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安全的因素进行命名。


  (四)结果分析


  从大学生心理安全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来看,影响大学生心理安全的七大因素包含31个项目,根据方差贡献率大小对7个因素进行排序,依次为:消极自我评价、担心害怕受伤、自卑、抱怨外界环境、害怕被人取笑、担忧未来、人际关系苦恼。经验证,影响大学生心理安全的7个因素结构良好,符合统计学标准。


  三、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工作手册的内容框架


  大学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大学生在校园中为他们即将步入社会做各种准备,比如专业知识的学习、交际能力的锻炼、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他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自我的发展和完善,还包括社会位置的确立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学生不仅要面对来自自身内在的冲突和压力,还需要面对社会形势的变化以及在适应社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安全需要得到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关注,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予以辅导。大学辅导员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对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的敏锐性和处理问题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的效果。通过对国内辅导员使用手册的现状进行调査发现,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工作手册,已有的辅导员工作手册主要涉及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侧重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安全教育内容叱而辅导员在进行心理辅导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辅导员的职业自我概念错误、处理问题时的情感错误和行为错误等为了帮助大学辅导员更加有效地开展心理安全教育工作,根据影响大学生心理安全的七大因素31个项目建构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工作手册,其内容框架如下:


  (一)积极应对“消极自我评价”


  消极自我评价因子包括不如同学、缺少展示机会、被人讨厌、无处倾述、身边的压力、没有认同感、心理波动,等等。大学是一个半开放的环境,学生生活的复杂性和开放性逐渐提高,学生接触到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个性的人,并逐渐走出校园与社会接触,这些方面与中学时代相比截然不同。学生在人际关系处理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和探索自我,并通过自我评价来反馈。消极自我评价影响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影响个体在生活中的实践和情绪。消极自我评价的另一个方面是个体自我认同不好,一个客观、稳定的自我认同是形成良好评价的基础。大学生期间,明确我是谁,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是应对消极自我评价最基本的方法。同时,选择恰当的任务目标是形成良好自我评价的另一个因素。


  (二)分析“担心害怕受伤”之“担心”


  担心害怕受伤因子包括地震、他人伤害、路遇坏人、校园不安全、神鬼传说、火灾等。担心,是指心中有顾虑、不放心。担,顾名思义是将物体扛在肩上,并使之保持平衡,内含小心翼翼的意思。担心是一种状态,个体可能“沉浸”在这种状态中,对很多事情都产生这种情绪。担心可能源于对事物的不确定性,也可能源于过去的经验。由该因子下包含的项目来看,大学生的担心大都来自一些突发事件,比如地震、火灾、路遇坏人等。这些突发事件可能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安全的一些现实性因素,也可能只是大学生担心的一个外在表现。大学阶段,个体的个性及人格特质逐渐趋于稳定,个体形成了一定的应对和处理事情的模式。为此,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在临床心理工作中应注意学生担心的对象和频率,注意区分有现实性意义的担心和无名担心,从而加快心理问题的诊断进程。


  (三)理解并超越“自卑”


  自卑因子包括班委任职困扰、交友困难、对手很强等。自卑并不是病态的表现,相反,自卑是个体的正常发展过程,每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都将面对。阿德勒认为,个体之所以产生自卑,源于个体对自我的期望和对未来的期望。理想自我作为一种虚假的自我期望,导致个体产生自卑。一方面,正确认识自我是减少自卑的途径;另一方面,自卑的背后有着强大的心理能量,如果个体能够意识到自卑产生的原因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对成功或优秀地位的追求,并通过采取恰当的方式去实现,自卑也会随之被克服。


  (四)感受“抱怨外界环境”的情感来源


  抱怨外界环境因子包括班级管理欠妥、上课提问、自我封闭、课业压力等。当生活中的一些日常事件引起个体较大情绪体验时,高校工作者需要让学生感受到其情绪的来源。分析心理学理论认为,个体对于外界环境的反应是内在情绪的投射,当个体对外界的事物不满或抱怨时,其内在必然也是有抱怨情绪的。大学阶段,学会观察和内省自我,学会感受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是促进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会让学生将对外在世界的关注收回,将视角朝向内在,在生活中感受自我情绪的来源,体验这些情绪,才能真正了解自我,了解情绪的来源,从而提高个体的心理安全水平,促进心理健康。


  (五)分析“害怕被人取笑”之“害怕”


  害怕被人取笑包括被人取笑、家事外泄、学习兼职冲突等。害怕是在事实没有发生前就开始担心某种情况的发生,它含有一种心理暗示,担心不好的事情出现。害怕是对自我行为的一种解释或逃避,个体所害怕的事情有现实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是不确定的,而害怕往往成为个体不作为的理由或借口。所以,应该探究害怕的原因,即“我们害怕的是什么?”为此,在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相关讲座和活动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学生自发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同时也是高校心理安全教育授之以“渔”的基本体现。


  (六)理解“担忧未来”之“担忧”


  担忧未来因子包括专业前景、学业探索、前途未知。从客观现实层面来看,专业发展与个体的个人发展紧密相连,专业的前景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个体在社会中的发展和方向。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应结合学科专业发展举办相关讲座,使学生明确学业发展的方向。同时,应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从心理层面来看,担心未来是对未知的一种恐惧,包含有自我的不确定感和不安,表现为自我的心理安全不好。心理安全感会通过生活的各个方面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因此,提升大学生心理安全水平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途径。


  (七)探索“人际关系苦恼”的秘密人际关系苦恼


    包括不被恋人理解、与恋人的矛盾、人际不佳。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大学时期青年的发展任务是发展亲密感、防止孤独感。恋爱是大学生建立亲密关系的一种主要方式,恋爱在促进大学生身心成熟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安全。人际关系交往也是建立亲密关系的主要途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获得支持、建立自信的有效保障,也是大学生适应学校和社会的有效指标。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可通过人际关系讲座,向学生传授一些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表达的艺术等,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当大学生面临以上可能影响其心理安全的因素时,辅导员如何围绕这些因素对学生心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有效地辅导,具体应如何操作,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卫慧芳1,范红霞2,张亚亚3,严磊4(1.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32;2.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3.澳门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澳门999078;4.苏州新东方学校,江苏苏州215000)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