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政治哲学类 > 形势与政策论文 > 正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来源:UC论文网2015-11-19 16:17

摘要:

摘 要: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

摘 要:“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复兴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在当代西方国家,经常会听到“美国梦”一类的话语,其含义大体是过上中等、生活幸福的日子。其实,中国人也有自己的梦想。“小康”就是中国梦,而且是一个古老的梦想,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现在正在成为现实。小康社会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今后几十年,中国将处于小康社会的进程之中。新的机遇与挑战、新的奋斗与辉煌将一同来临。

党的十八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回顾和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奋斗历程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的全面发展,是小康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的幸福的手段,我们发展和解放生产力也好,改革开放也好,进行民主政治建设也好,发展科学技术也好,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都是为了人的幸福。人民的幸福是我们解放思想的标准,是我们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动力和价值指向。为了人民的幸福,我们可以抛弃一切需要抛弃的东西。也可以接受一切需要接受的东西。抓住这一条,我们的社会主义就永远不会迷失方向。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地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人的幸福就是人的需要的满足。而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两个层次。生存就是人依赖于物质生活条件而进行的生命的存在和延续活动。人的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人的高层次的需要,是人的最大幸福所在,这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社会制度,一定要把人的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一定要把它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一定要在发展和解放生产力、大力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大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进入新世纪,经过20多年成功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阶段,人的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价值取向,指明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实践范式,找到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通过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它提出的现实依据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实际情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了时代的精神,符合人民的愿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一个社会,如果只追求经济,而忽视道德,只追求物质,而缺乏精神,它就决不是全面发展的社会,这个社会的人也决不是全面发展的人。社会只热衷于物质生活而无视精神生活,必然导致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严重的社会问题,这样的发展根本谈不上人的幸福、尊严和价值。精神文明建设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一种高级活动,终极目标就是在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开辟广阔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巨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了人们的精神力量,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现实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民幸福,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享有”,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梦”是实践与发展的需要,并不是美国梦或欧洲的简单翻版,而是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体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历史,反映当代中国人民价值追求,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松林.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多维视角及其现实意义[J].社会主义研究,2004,(3).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颜廷锐.毛飞著.《小康中国》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