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家庭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家庭教育有效策略例谈

来源:UC论文网2020-09-09 13:45

摘要: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中不乏一些博大精深的经典,对于沐浴人心、净化心灵、醇厚道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一定的转手,比如遵循儿童特点,在顺应天性中下功夫;注重传承方式,在润物无声中拓渠道;转变介入渠道,在家校共育中做文章。成人应该俯下身子,关注传承细节,注重点滴幽微,让孩子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泡中茁壮成长;更应该反思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内容、介入方式和实践效果...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中不乏一些博大精深的经典,对于沐浴人心、净化心灵、醇厚道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一定的转手,比如遵循儿童特点,在顺应天性中下功夫;注重传承方式,在润物无声中拓渠道;转变介入渠道,在家校共育中做文章。成人应该俯下身子,关注传承细节,注重点滴幽微,让孩子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泡中茁壮成长;更应该反思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内容、介入方式和实践效果,力争打造多姿的、厚重的、高效的文化传承新时空。


  【关键词】家庭教育传统文化顺应天性润物无声家校共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家庭教育中的有效策略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19]GHBZX218。


  【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0-0013-02


  走进历史的长河,不难发现,中华传统文化中不乏一些博大精深的经典,对于沐浴人心、净化心灵、醇厚道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人生的源头——小学阶段就有意识地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无疑会极好地培育孩子的道德情操。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孩子们变得更懂事,更有礼貌,更有人文底蕴——品性大厦中多了文明的因子,多了文化的因子,多了传统的因子;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家庭变得更温馨,亲子之间更和谐,家风家教更正向。而沉浸在其间的一家人受益匪浅,成为和谐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积极的因子。


  而这,离不开家长的真诚投入,离不开家庭的耳闻目染,离不开家校之间的共建共筑。关键就在于这种传承是像轻风吹过一样了无痕迹,还是沉甸甸地植根于孩子们的心灵深处,从而发生了最好的正效应?对此,成人应该反思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内容选择、介入方式和实践效果,力争打造多姿的、厚重的、高效的文化传承新时空。比如,一定要遵循儿童特点,在顺应天性中下功夫;注重传承方式,在润物无声中拓渠道;转变介入渠道,在家校共育中做文章。只要家校齐心合力,必将打造生机盎然、厚重多姿、行之有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新时空。


  一、遵循儿童特点,在顺应天性中下功夫


  每一个幼儿都有属于自己的“沟沟壑壑”:复杂、多变、个性、多元,有自己独特的喜怒哀乐。面对这群鲜活的“异变体”,我们不能以一种固定的,大而化之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们,那种整齐划一的传承方式是应该予以摈弃的。家长应该从孩子们的个体性、丰富性和独特性出发,去选择适宜的传统文化滋养其品性。尤其对于文化的传承更应因人而异。应该不同的时机品尝不同的文化大餐,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文化滋补,应该成为家庭教育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视点之一。


  比如,面对贪玩、没有毅力的孩子,不妨运用《三字经》中的“头悬梁锥刺股”来激励孩子,使之更加自律,更有毅力,能够自觉完成各项学习任务;面对失信的、常常不承诺约定的孩子,不妨以“尾生的故事”教育孩子,使诚信的种子在其心中生根发芽,并延伸到学习的方方面面;面对自卑的、没有底气的孩子,可以用“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故事警醒孩子,使之坚强起来,心中充满浓浓的正能量,并在下一次考试中考出优异的成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段经典故事针对一个孩子,成人应该视不同孩子的特点和当下心理遭遇而开出不同的传统文化传承菜单,以此滋润孩子,锻造孩子,成长孩子。


  还比如,喜欢古诗词的,不妨让他在经典诗词中长久地浸泡,不仅仅增加书卷气,更重要的是厚实人文修养;喜欢剪纸等传统工艺的,不妨让他沉浸在意蕴十足的裁剪活动中,不仅仅习得技能,也是美的种子的生根和传承,也是德性的渗透和成长;喜欢书法的,不妨让孩子们在书法中寻根、立魂、强魄、铸气,在字里行间锻造性格、滋养性情、美好情感;喜欢二胡弹唱的,不妨让他在优美旋律的流淌中净化心灵、醇厚道德、明理导航……遵循儿童特点,在顺应天性中下功夫,应该成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中坚守的底线之一。


  成人切不可以自己的喜好或功利的目的强迫孩子、限制孩子、拘囿孩子,切不可以自己已经“死去的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不能以自己的理解遮蔽孩子的理解,不能以自己的选择替换孩子的个性追求。“花有花的香,树有树的高,叶有叶的美。”杜绝“成人视角”,注重“儿童视角”,才是新时期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孩子过程一个重要的视点。遵循儿童特点,在顺应天性中选择传统文化强健心智,才是成人的智慧和责任所在。对于成长中的小学生而言,因为喜好或兴趣或天性而打开的传统文化的版图愈开阔,孩子们愈能受到更好更长久的滋养与锻造。


  二、注重传承方式,在润物无声中拓渠道


  传统文化渗透到孩子们的成长之中已是应有之义,关键就在于如何传承的问题。是压着孩子们死记硬背、刻苦训练,还是以一种更为柔和、更为无痕、更为高效的方式去传承呢?曾有专家言,好的教育应该打造“水一样载歌载舞的境界”。[1]家庭教育中的傳统文化教育也应如此。实践多次证明,注重传承方式,在润物无声中拓渠道,在不经意间或不知不觉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或能收到奇效——如水一般无痕、高效、大面积蔓延。在这个意义上说,少一些重复背记,多一些新颖介入;少一些平铺直叙,多一些载歌载舞;少一些强迫刚硬,多一些柔和温润,注重传承方式,在润物无声中拓渠道,才能让传承更有效、更扎实、更长久。


  比如,可以把《三字经》改编为图文并茂的故事,变听觉刺激为视角、听觉、感觉相糅合,以此最大限度地滋养学生;可以把国学经典和游戏“狐狸护崽”结合在一起,在玩中得滋养,在游戏中受锻造;可以和家人一起排演一个“负荆请罪”的情景剧,不知不觉改掉狂妄自大的毛病,养成宽宏大量的胸怀;可以在吃饭时读读“一粥一饭”等有关勤俭节约的诗词,可以在丢手绢活动中读读唐诗宋词……还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剪纸,就让他拜“剪纸娘子”为师,在剪纸的百花园中裁裁剪剪;孩子喜欢歇后语,就让他与大人在茶余饭后对一对歇后语,并且引导学生面对一些具体境况,恰如其分地运用歇后语;孩子喜欢中国象棋,不妨在业余时间陪着他下几盘,在“对峙、绞杀和围剿”中多一些大局意识。……


  的确,不要专门让孩子们直面传统文化,不能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苛求孩子们。而是在不经意间、自然而然的情境氛围中悄然渗透、无痕介入、无声进入。古人讲的“入境始于亲”,正是强调传承的无痕性和高效性,正是教育中较高的境界。对此,家长应该深思,也应该警醒:不是一股脑儿地给孩子们买一大堆经典之作就完事了,不是让孩子们背会了多少名言名句就认为是好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进入的方式愈自然,孩子们反而愈能满心欢喜地接受,然后转化为道德成长所需的精神营养。


  另一方面,文化的传承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大人学富五车,孩子一知半解,两者之间的落差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于是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家长“捉刀代笔”的现象时有发生。偶有一次或“无伤大雅”,但长期“替干”或者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就是对孩子的不负责,就是对“优秀文化传承”的不负责。一些学生就在这样的“捉刀代笔”中,渐渐变得懒惰,更重要的是变得人云亦云,缺乏创新的生机与活水。而这,不利于优秀文化的传承,不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打造。


  基于此,家长不能一味地代干,不能随意充当“枪手”,而是要适当地放权。什么解读权、自悟权、选择权、操作权、延伸权,等等应该统统给予孩子们,让孩子们在自主自悟中发生最接地气的成长。当然,家长并非冷酷无情地什么也不干,并非制定一个宏大的计划后不了了之。实际上,家长和孩子之间一直是共悲喜和共成长的关系。孩子们有所放松时,家长应该是那个后背伸手的人,给予孩子们以信心和安慰;孩子有所偏离正确的轨道时,家长应该稍微的拨之;孩子实在有困难时,家长应该借助网络查询给予必要的帮助。家长、孩子和老师应该共同建造孩子成长中的“青山绿水”,共同成长为那个最棒的自己。


  三、转变介入渠道,在家校共育中做文章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有价值的“维他命”,离不开家长与教师的深情握手。关键就在于家校的互通有无是成为一种“助力”最大限度地锻造了孩子们,还是成为一种“卸力”阻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对此,新技术可以为此保驾护航。过去与家长的见面礼或许是电话,而现在方便多了,QQ、微信、钉钉群皆可以充分利用——随时随地的沟通,高效迅速的渠道,大面积畅谈的平台,私密的“一对一”呈现,鲜活的互动方式,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铺就了更宽广的路径。家长和教师都应该伸出真诚之手,共同建造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框架和舞台,让传统文化在家校共育中熠熠生辉,当然也更好地作用于孩子。


  比如,通过微信、QQ家长群以及其他自媒体或“互联网+”技术平台,教师可以推送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内容,其中有精选的中华经典美文、传统文化微视频、国学活动美图等等,让更多的家长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吸纳、转发,并第一时间分享给自己的孩子。比如《最新千字文注解》《适合于小学生的唐宋诗词鉴赏》《三字经》等等,家长也可以通过新技术,将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点滴收获或拍照、或撰文、或制作视频,传到群里或反馈给老师,切实构建一泓彼此相连的传统文化传承活水。


  “夫妻可以散场,父母之爱却不能缺席。”[2]这里的不能缺席,不仅仅是生活起居上的照顾等不能缺席,也指思想和情感上的陪伴上不能缺席,而且后者更有意义。的确,品性的纯化、心灵的净化、德性的淬炼,远胜于家长对孩子的物质方面的给予。更多传统文化的传承都需要家校在更广层面上的对接、互补和糅合。家长和教师应做一个高效的沟通者——在传统优秀文化内容的选择和介入方式上取得一致;应该是一个真诚的合作者——在传统优秀文化渗透到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方面彼此协商、真诚合作;应该做一个温馨的拓展者——在家校共育的拓展渠道与路径上下功夫,正所谓:“多一些合作,让传统优秀文化高效渗透;多一些协商,让德育园地五彩缤纷;多一些共育,让良好品性素养落地生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家庭教育中的有效策略不止以上三点,诸如“温火慢炖法”[3]“团体情景法”“多法并举法”“同伴治疗法”“无声渗透法”等等,只要能发挥正效应,只要这种传承能让孩子最接地氣的成长,均可以大胆一试。关键就在于家长是否真正把孩子们的精神成长放在心上,是否真正以孩子们的终生发展为落点。家长应该是传统优秀文化的筛选者,筛选那些最适合于孩子成长的“维他命”;应该是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者,时时刻刻将优秀文化的正向因子传播给下一代,传承给更多的人;应该是传统优秀文化的更新者,更新传承路径、方法、渠道,让传承更高效、更持久、更深刻。家长应该俯下身子,注重文化特点,关注传承细节,注重点滴幽微,让孩子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泡中茁壮成长。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