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政治哲学类 > 资本主义论文 > 正文

反思建国初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来源:UC论文网2020-07-20 08:33

摘要:

  摘要:我国在1953到1956年间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并取得辉煌成果。三大改造中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整个改造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起来。但实际上,因为理论不成熟和实践中的偏差,在改造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和思考。  关键词:资本主义工...

  摘要:我国在1953到1956年间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并取得辉煌成果。三大改造中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整个改造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起来。但实际上,因为理论不成熟和实践中的偏差,在改造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和思考。


  关键词: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经济体制


  一、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步调过快,急于求成


  马克思曾强调私营工商业改造的长期性。马克思认为改造私营工商业的目标是生产资料归无产阶级所有,想让人们接受这一变革,是一项长期性的事业。他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在现实中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3]。加之苏联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教训。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具体需要多久没有表态。在1949年7月4日,毛泽东于中央团校毕业典礼上提到,需要二十年后,我国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再考虑到过渡到社会主义。由于目标还不明确,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并没有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前途的论述,为此,刘少奇解释道我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毛泽东也曾认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急不得,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制定的是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指定逐步过渡的政策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在后期执行的时候却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由于农业合作化速度过快,带来后续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改造问题。由于农业方面速度快,效益好的现象使得毛泽东认为可以加快步伐。1955年夏,以批判“小脚女人”邓子恢为标志,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加快了前进的步伐。1955年11月16日-24日,中共中央召集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代表参加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决议案(草案)》,要求1956-1957年,加入全行业公私合营的企业要达到90%左右,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争取过渡到国有化。中央政治局会议后,全国掀起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1956年1月8日-1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35个私营工业行业,42个私营商业行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继北京后,上海、天津、广州、武汉、西安、重庆、沈阳等118个大中城市和193个县的私营工商业户,在一个月之内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到1956年底,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宣告成功,比预计早了将近12年,非常快速。正如,《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提到:“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发展显然过于迅猛,这属于实际工作中的偏差。从方向和路线上来看,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毕竟是符合客观需要的,完成这些改造是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情。”[2]这种工作过粗,要求过急的作风被保留下来,为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埋下了隐患。


  (2)对资本主义家处理不当


  对于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技术人才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来临之际,中央就提出了要把企业主和工作人员包下来,“量才使用,适当照顾”,但事实上,实际工作中是存在问题的。在“三反”、“五反”运动中,因为资本家剥削压榨的丑恶嘴脸被放大,是人们内心忌惮厌恶。有的人甚至提到“资本家”三个字就咬牙切齿,这种思想影响了之后公私方合营的关系,为私方过分改造埋下了隐患。在1956年8月国务院召开的会议上,很小一部分公方能与私方融洽接谈,也有一小部分关系十分恶劣。大部分是各行其道,公方私方之间划清关系。公方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去接谈,还有的公方人员以和私方人员交流为耻,生怕收到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私方人员的合理建议自然也听不进去。更严重的打着改造的幌子,给私方人员超负荷工作却没有补贴。公私合营后,私方工资明显调低,出现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当时对于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看法过于激进。方恭温提及,三反五反运动并不能说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已经成了主要矛盾。因为,要确定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不能单单看这个时期的某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应根据资本主義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否阻碍了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否阻碍了新中国刚刚产生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成长和发展,是否威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4]因此,对资本家的不正确态度和利用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未来展望。


  (3)过分强调高度集中,经济体制单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在我国还尚未完全建立,多种经济形态在市场中各显神通。尽管当时存在着剥削、竞争甚至两极分化,但却在客观上促进了我国城乡之间的交流,优化了资源配置,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1951年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期,民族资产阶级在这年内获得的利润比国民党统治期间的任何一年都要高。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我国因营经济的发展,国营企业在市场论争中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并积累了关于商品生产和销售的经验,为日后进行公私合营员定了基础。


  在1953年开始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后,公私双方所占比重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由19.1%上升到32.2%,半社会主义合作社性质的合作社经济由2.2%上升到60.7%,而个体经济由77.7%下降到7.1%,资本主义经济由6.9%下降到接近0,这表明属于社会主义性质和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占到国民经济的92.9%。[1]单一体制使得企业的生产产品和销售手段由国家说了算,看似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但实际上企业循规蹈矩,扼杀了创新的积极性。企业只看国家的指标,完成指标不管质量。


  还存在改造面过宽的情况,改造过多的情况,把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和有轻微剥削的小业主都纳入合营范围,混淆了劳动者和剥削者的界限。门市部变少,人们购买东西都需要上国家指定的地方,对于偏远地方的人民增加了生活成本。


  高度集中利于管理但是过分集中扼杀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对企业发展缺少推动力。


  二、对建国初期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启示


  (一)先试后推,稳步执行


  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就先在安徽凤阳小岗村进行了试点然后才向全国进行推行的。黨的政策决策是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前途和未来,是马虎不得的。要坚持科学决策,不搞“一言堂”和“脑门一拍,计上桌来”的行为。在可以试点推行的情况下,选择先拿出一部分地区做实验然后在推行是很有必要的。在政策实行时,切勿极端冒进,宁可慢点,求稳为主。如今我们吸取了教训,很大一部分关乎国计民生的政策都先进行试点,就比如和学子们息息相关的高考改革,选择先在部分省份试点,观察其是否合理再决定推行。


  同时要有合理的容错机制,不搞“一棍子打死”和无限放大错误。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总结提炼,一步一脚印扎实前进。


  (二)公私并重,协调发展


  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出现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单行公有制不可避免的会带来问题。不仅使得产品没有创新,竞争力下降,还会无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因此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其中,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不容撼动的,因为消灭私有制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会使我们走向歧途。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有极大帮助的,应当维续鼓励、支持和引导。因此,《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十六大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做了补充,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据地效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它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选择。


  (三)重视人才,善用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技术的载体便是人才。1962年1月中央工作会议报告初步总结了16条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的基本经验教训,其中第15条就专门谈到了尊重科学技术问题。报告指出,对于科学技术人员,要在政治上给予团结和帮助,技术上给子职务和权利,认真学习他们的技能,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正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人才安排不恰当的反思。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企业家则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主体,他们不仅是企业运作的负责人,也是企业战略的制定者和企业创新的引领者,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者而企业家精神则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泉源。为此,党中央多次强调尊重企业家,发扬企业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市场活力来自于人,尤其是来自于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他在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完善学重企业家的体制机时,营边学重企业家精神的奥论氛国。全力支持企业家创新创业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让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投资。


  结语:


  以史为鉴、鉴知往来,这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和原则。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举措,也是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并非否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取得的成就,但是有反思才会有进步。要清楚认识改造过程中的历史局限性,才能更好的促进发展。


  作者简介:刘馨蔚,1999年9月出生,女,山东省东营人,济南市长清区山东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