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核心期刊 > 经济与管理科学 > 科学研究管理 > 正文

地方本科院校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效能的若干思考

来源:UC论文网2016-05-15 14:15

摘要: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是高校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研究价值的内隐性、研究方 法的主观性和评价方式的复杂性等三大特点。影响地方本科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高校科研管理是对高校科研活动进行科学的分析决策,制定相应的科研发展规划和政策,建立与之相协调的运行机制,以便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从而最有效、最经济地完成科研任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是高校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方本科院校来说,重视并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管理效能对提高广大教师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以及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质量和等级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
  
  与自然科学相比,人文社会科学有着一定的差异。“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所研究的对象不是一般的自然事实,而是有人的目的和活动参与其中的价值事实,包含了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在内,不可能被纯粹客观地加以描述和分析,只能通过交往、沟通和理解才能把握。”⑴因此,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1.研究价值的内隐性
  
  众所周知,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能够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活动中,在经济上能产生巨大的可视效益。相比而言,虽然人文社会科学旨在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以便更科学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推动社会发展,但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价值难以精确计算,其社会价值往往是隐性的,间接的,很难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很多价值只能“从服务公共决策方面产生的效益、应用性科学研究产生的社会效益、人才培养方面产生的效益、社会服务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四个方面进行粗略衡量。”
  
  2.研究方法的主观性
  
  一般来说,主体总是从自己出发的,是按自己的能力、方式、需要和尺度去理解客体、改造客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文社会现象’它包括主体的本质和活动、主客体的关系、主体间的关系,以及人的生存意义、价值等”。[3]这意味着人文社会科学对研究对象的诠释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主体性,很难有唯一的权威标准来衡量成果的质量,往往见仁见智,导致难以精确测量。从这一点而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相比具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说,自然科学是理性程度最高的科学,自然科学家在进行科学推理和论证的过程中通过客观语言来沟通信息,更加注重能够真实地反映自然界的客观事实、客观规律及客观原因,并且在从客观来源获取论据的基础上使用公理化方法,因此,自然科学家在研究方法上客观程度更高,主观成分相对较少。就这一点而言,与自然科学研究相比,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客观性上较弱。因为自然科学家通常都普遍接受某一个统一的范式;而在人文社会科学家当中,却很少有这样一种为人们所普遍赞同的统一范式。有的学者主张科学必须符合可证实性原则,只有自然科学及有些社会科学才具有可证实性,而人文科学则不具有可证实性。[5]因此,与自然科学研究常用的逻辑方法相比,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更多地使用了非逻辑方法如意象、想象、直觉和灵感等与形象思维有关的方法。
  
  3.评价方式的复杂性
  
  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特点与自然科学的研究特点有很大的不同,而且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人文社会科学性质了解的不断加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很难用单一的方法进行评价。过去,人们喜欢用量化的方法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加以评价,这种偏重量化评价方法的弊端已被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至于如何把定性和定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处于一个最优状态,则一直处于讨论与发展中。也有的人喜欢用经济效益的方法进行评价,可是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经济效益上具有滞后性特点,而且,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价值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上。因此,偏重经济效益的评价方式也不适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可见,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评价正日益呈现出复杂性的特点。
  
  二、影响地方本科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管理效能提高的几个主要问题
  
  1.管理理念有待创新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而深刻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是创新管理理念的前提和基础。不可否认,由于学校整体学术氛围或自身素质的原因,一些地方本科皖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工作者自身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和规律认识不清或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因此,在管理上就难以制定科学的对策。至于管理的创新性更是无从谈起,工作中容易产生因循守旧或随意性较强的现象,甚至做出违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规律的事情。如不重视人文社会科学规划的制订或制订欠科学;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重纵向项目的争取,轻横向合作项目的获得;重立项,轻管理;重个体,轻团队,使得团队间常常缺乏有效协作,资源共享难,导致科研设备重复购置。此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的行政化倾向。由于地方本科院校的整体学术氛围还不够浓,日常管理中的行政权力常常大于学术权力,因此,在科研管理中也容易出现行政化倾向。如在项目申报或评奖时,常常产生长官意志,申报的项目或奖项偏离学术至上的轨道;在调动人文社会科学教师科研的积极性时只偏重行政手段或经济手段。
  
  2. 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从大处说,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涉及众多不同的评价对象,包括宏观层面的学科评价,中观层面的机构评价与科研评价,微观层面的成果评价与科研人员评价,对评价者的具体要求是很不相同的。[6]在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过程中,往往只是用一套指标、一种方法来进行笼统评价。实际上,人文社会科学从大的领域来看,包含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两类;从小的学科来看,包含着文、史、哲、经、法、管、社、教等不同学科。不同学科各具特色,从研究内容到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目前来看,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还比较单一,缺乏全局性、整体性视野,多把焦点放在成果的评价上,其它方面的评价如学科评价和机构评价相对较弱。而在成果的评价上,也多注重量的评价,实际上,“社会科学评价几乎不可能使用单一的量化标准,因为社会科学评价涉及价值判断、时间(历史)判断和性质判断,这些都无法量化。社会科学评价需要时间的积淀和历史的评价。”此外,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对成果的等级划分也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照搬他人的多。
  
  3. 激励机制有待加强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激励机制,是指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才管理等活动中,通过各种政策措施促进和诱导研究人员形成积极的学术动机,并引导其行为指向出成果、出人才等目标的过程和关系。[8]目前在地方本科院校制订的各项激励措施里,多注重采用常规性的激励措施对研究人员的成果进行奖励,忽视非常规性措施,特别是对影响地方本科院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几个关键点缺乏特别的激励措施,如学术方向的确定,科研梯队的培养,特色研究的加强,学术风气的净化等。
  
  三、有效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管理效能的对策
  
  1.以革新管理理念为先导,优化管理方式
  
  管理是科学,也是学术,同时也是生产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工作效率的高低、结果的好坏往往就取决于这支管理队伍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从而达到最优的效果。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者全面理解自己管理工作的内涵,处理好管理、服务与专业三者的关系。高校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管理与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有很大的不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管理效能的高低主要体现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的积极性及成果的数量与质量上。因此,在革新理念、优化管理方式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科研管理部门要着力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成为积极进取的学习型组织。要提高管理效能首先要求管理者自身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好地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只有自身先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才能据此制订合理的制度,并及时提供高效的服务和指导。这就要求科研管理部门的全体成员要时刻关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新进展,随时了解本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新情况,使本部门成为积极进取的学习型组织。由于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学术氛围一向较弱,且日常的管理中行政权力常常大过学术权力,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者要及时革新管理理念,尤其要防止出现一味扩大行政管理权限,甚至使行政权力代替学术权力的问题。
  
  第二,多管齐下,引导教师改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由于研究对象不同,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有着较大的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研究社会与研究自然一样,都要求观察的客观性,以便从特殊中概括出普遍性的东西。因此,尽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借鉴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尤其是数学方法的应用,使人文社会科学从单纯的分析性和描述性科学变为既是分析性又是实证性的科学,具有了更加完备的科学形态。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的进步。”[9]而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方法论上还没有及时敏感地注意到这一趋势,大多只习惯性地运用思辨性的研究方法,忽视了实证研究方法的作用与价值。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采取各种措施,多管齐下,注重在方法论上对教师加以弓I导或培训,如可以在本校或外校邀请一些在方法论上做得较好的教师或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教师专门进行方法论上的辅导。
  
  第三,根据本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实际情况,整合力量,优化资源配置。人文社会科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是最大限度、最有效地利用人文社会科学资源,瞄准学科前沿,选择优势领域,集中优势资源,从而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目前,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的内部科研资源分配不合理,以致重大科研项目申报和立项情况都不理想。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以项目、学科和相关研究机构为推手,整合全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如在项目申报上,要综合考虑研究基础和优势,整合全校力量,跨学科、跨院系组建申报团队,有针对性地统一组织申报,尽量避免重复申报和内部竞争;在学科建设上,在选好学科带头人的基础上建立广阔的学科平台,鼓励学科间破除围墙,以达到资源共享、人员互补、合作创新的目的;在研究机构的设立上,要建立专职科研、兼职科研和业余科研同时并存、互相渗透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队伍,实现科研资源在空问、时间和研究对象方面的合理配置。
  
  2. 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所谓激励,就是指持续地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人在内外部有效的刺激下,其智力、体力和能力就能发挥出最大的活力,成为行为的推动力,以最大限度地释放全体科研人员的潜能。大学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其学术地位和声望是每一个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对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尤其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第一,凝炼学术方向。学术方向的确立是一个学者立足的关键点。而地方本科院校的很多研究者往往没有或不注重学术方向的确立,常常随心所欲,盲目追随热点或兴趣变化过快,没有稳定在一个方向上,或浮在一个方向上。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管理者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切实凝炼学术方向’并进行深人研究,借此确立自身在本学术方向的研究地位。
  
  第二,鼓励特色研究。要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的效能,地方本科院校也应走错位发展的思路。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建在地级市,所在的地区多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因此,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者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强校级层面的顶层设计,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实行分类指导,尤其要鼓励本校研究者以有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色为背景进行重点研究,并以自己的成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第三,扶持青年学者。在一些地方本科院校里,青年学者由于资历等各种原因容易受到冷落甚至被埋没。因此,为了更好地培育科研梯队和科研后备队伍,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者应该采取特殊政策对他们加以扶持。如有的学校对刚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和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设立专门的“科研启动基金”和“中青年教师科研基金”。对学术上尚处于起步阶段的青年科研人员,学校提供前期研究经费。
  
  第四,净化学术风气。学术风气的净化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大力弘扬不甘寂寞、刻苦钻研、敢于创新、不怕失败的良好学风;二是要坚决打击沽名钓誉、急功近利、抄袭剽窃的不良学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特点要求研究者有“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勇气,需要“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产出精品力作。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需要更“宽容”和“纯净”的研究环境。
  
  3.以评价体系的完善为杠杆,着重提高成果质量
  
  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制度的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及评价程序的公正性等,则能为人文社会科学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有人认为,“高校的社科成果评价,伴随着科研管理的发展,先后经历了‘长官意志即评价’‘社科、自科混合的定性+定量’评价‘社科的定性+定量’评价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虽然少不了量化评价,但应该与其它的评价方法如定性评价等方法综合使用。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介绍美国大学人文科学教师和研究成果评价时说过:评估人文学科教授和研究成果的水平不能搞量化,不能靠投票,只能靠良性权威制。["]也有学者列出了“评价机构中立规则”、“标准先建规则”、“匿名评价与随机遴选专家规则”、“回避规则”、“小同行评审规则”、“评议规则”、“投票规则”、“一票否定规则”、“公示机制”、“监督机制”等10个方面的方法。这些都是一些值得借鉴的好方法。对地方本科院校而言,评价体系的完善宜从两方面人手。
  
  第一,评价程序规范。目前,在我们这种“人情”和“关系”风盛行的社会,在科研评价和评审上要做到绝对的公平是不可能的,而地方本科院校的情况则更复杂,我们能做的是尽可能接近于公平。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要规范评价程序。只有尽可能地设计和制订一个科学规范的程序才有可能从制度上尽量杜绝不公。程序上的规范至少包括评价前、评价中和评价后三个阶段,尤其要注意“匿名评价与随机遴选专家制度”、“优秀成果代表作制度”、“公示机制”等关键程序的采用。
  
  第二,指标体系科学。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到目前为止还处于一个探索期。有学者结合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特点的分析,在参照已有国内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将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绩效评价分解为科研投人、科研产出的数量、科研产出的效益三类指标对地方本科院校而言,首先要摒弃单一的定量评价体系,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其次,在指标体系上,要在借鉴其它学校良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项目制订不同的指标体系。
  
  四、结束语
  
  虽然地方本科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管理效能的提升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只要地方本科院校的相关管理者在遵循人文社会科学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更新管理理念,完善激励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文社科指标评估体系,以此调动全校教职员工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力,就能使人文社科研究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作者简介:彭旭(1971-),男,汉族,副处长,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