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67

晰晰沥沥
首页 > 职称论文 > 李庆发表的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贝贝781213

已采纳

日僧遍照金刚编撰的《文镜秘府论》, 收录了中国南北朝直至中唐时期诸多诗歌作法、诗歌理论著作,而其中许多材料已不见于中土,所以在本世纪初转抄回国之后,一直受到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者尤其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理论研究者的重视。本世纪上半叶我国较早对该书进行著录和介绍的是清代学者杨守敬,他在《日本访书志》中曾论及《文镜秘府论》,他说:“此书盖为诗文声病而作,汇集沈隐侯、刘善经、刘滔、僧皎然、元兢及王氏、崔氏之说。今传世唯皎然之书,余皆泯灭。按《宋书》虽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诸说,近代已不得其详。此篇中所列二十八种病,皆一一引诗,证佐分明。”这是我国学者首次认识到此书的研究价值。正由于有关的诗文材料在中国早已失传,所以本世纪上半叶的学者们也主要是从中辑录出南北朝之中唐时期各家的诗学著作,以供研究批评史之需。如1930年,储皖峰就根据杨守敬之说,专取《文镜秘府论》中论病部分校印问世,名《文二十八种病》,其中列述六朝至唐诗文中的二十八种声病。卷首有校者的引论和杨守敬的《文镜秘府论提要》,末附校者的《校勘记》和日本铃木虎雄作、校者译《文镜秘府论校勘记》。在当时颇受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者的重视。在本世纪上半叶,要数罗根泽最善利用《文镜秘府论》,所以他撰著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运用的新材料、探讨的新问题也最多。他除了从《文镜秘府论》中钩辑出佚名的《文笔式》,撰写了《文笔式甄微》,推断出此书为隋时人所作。还在《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中第五章中大量引用《文镜秘府论》中有关“声律”材料,详细论述齐梁时期人们对新体诗“音律”的理论探讨。在《隋唐文学批评史》中更是用两章的篇幅,深入分析隋唐人对“诗的对偶及作法”的讨论,其中“上官仪的六种对及八种对”、“元兢的六种对”、“崔融的三种对”、“皎然的八种对”,以及“元兢的调声三术”、“佚名的调声术”、“元兢古今诗人秀句”、“李峤评诗格”、“王昌龄诗格”、“佚名的诗文作法”等部分,材料均采自《文镜秘府论》。另外,郭绍虞的诸多探讨中国文学史上声病问题的系列论文,如《永明声病说》、《从永明体到律体》、《再论永明声病说》、《声律说考辨》、《蜂腰鹤膝解》的撰著,也无不是建立在《文镜秘府论》的材料基础上的。七十年代以后从五十年代直至七十年代中期,由于受当时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人们大多不敢、不愿过多评述中国诗歌理论史上有关诗歌形式、作法的材料,对《文镜秘府论》自然就很少论及了。首先打破这种研究局面的著作,是周维德校点的《文镜秘府论》。在这部书的《前言》中,郭绍虞能够排除左的思想的侵扰,大胆肯定了《文镜秘府论》的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他认为,首先,《文镜秘府论》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是起了较大的作用的。其次,《文镜秘府论》论诗没有提及李、杜,论文不提韩、柳,是当时的客观情况使然,不足为病。再次,《文镜秘府论》中的许多材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弄清新体诗从四声律到平仄律的演变问题。第四,《文镜秘府论》中的其它材料,对研究汉语语法修辞,研究汉语语言学,也有借鉴作用。该书以日本祖风宣扬会编印的《弘法大师全集》本为底本,校以日本东方文化学院影印古抄本、日本古典保存会影印观智院本地卷、《弘法大师全集》本《文笔眼心抄》、日本山田钝《文笔眼心抄释文》,同时校以日本《真言宗全书》本《文镜秘府论笺》、日本讲谈社刊小西甚一《文镜秘府论考·考文篇》。由于此书是大陆出版的《文镜秘府论》的第一部完整校点本,所以受到了当时研究者的普遍欢迎。在1980年3月第2次印刷时,书后还附录了周维德所撰的《文镜秘府论的声病说》和日本学者小西甚一的《文镜秘府论序说》,后者详细介绍了《文镜秘府论》在日本的流传情况,以及日本学者的有关研究成果,对于我国读者进一步研究此书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在周维德校点本之后,王利器也于八十年代初出版了《文镜秘府论校注》。据该书《四声论》注可知,解放前王利器曾和好友任学良共读此书于北平,相约为之校注,其后任学良未能完成即逝世了,所存者唯“天卷”自《序》至《调四声谱》部分三十余页校注。王利器则继续亡友未竟之事业,积数十年之功,完成了此书。和周维德著相比,王利器此书校勘更精、且作了十分详细的注释。该书的整理,系以日本京都藤井佐氏兵卫版为底本,而校以日本东方文化学院影印宫内省图书寮所藏《古抄本》、日本古典保存会影印观智院所藏《地卷古抄本》,及《弘法大师全集》本《文笔眼心抄》、日本金刚峰寺密禅僧伽维宝编辑《文镜秘府论笺》十八卷所据以校的六种写本。至于注文征引的则有:维宝之《文镜秘府论笺》、储皖峰《文二十八种病》、罗根泽《魏晋六朝文学批评史》和《隋唐文学批评史》、周维德校点《文镜秘府论》、任学良《文镜秘府论校注》。作者在注释中抉微索隐,新见迭出,使得《文镜秘府论》涉及的许多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理论问题源清流明,显示了校注者淹博的学养、精微的思辨和超凡的学识。作者除了在《前言》中深入、细致地阐述了弘法大师的生平,《文镜秘府论》在日本的流传和影响,及其在中国古代诗学史上独特的地位,还在书后附录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弘法大师诗文选》、《弘法大师所著书目》、《唐人赠诗》、《日本有关声病讨论史料》和《补注》。由于该书校勘精审、注释详备、资料富赡,所以一问世,就得到学界的高度评价,至今仍是人们研究魏晋六朝诗文声律问题、隋唐诗学的必备参考书。八十年代以后,还出现了一些对《文镜秘府论》进行研究的专题论文,其中主要有〖日〗兴膳宏著、李庆、邵毅平译的《〈文心雕龙〉在〈文镜秘府论〉中的反映》、杨明的《〈文镜秘府论〉所载初唐声律、病犯及诗体资料之解说》、王福雅的《〈文镜秘府论〉与唐代意境理论》等。这些文章大多是利用《文镜秘府论》中的有关材料,对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某些问题进行新的探讨。值得注意的是,九十年代以后,卢盛江发表了一系列对《文镜秘府论》本身进行探讨的文章,如《日本研究〈文镜秘府论〉概述》、《日本人编撰的中国诗文论著作――〈文镜秘府论〉》、《〈文镜秘府论〉“九意”作者考》、《〈文镜秘府论〉日本传本随记》、《〈文镜秘府论〉对属论与日本汉诗学》。作者利用其多次访问日本的机会,对日本所藏《文镜秘府论》的各种版本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意欲编撰一部更为全面的《文镜秘府论集校集注》本。现已问世的成果只是其前期研究所得,但对于国内学者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文镜秘府论》已具一定的参考价值。另外,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有很多学者在利用《文镜秘府论》进行魏晋六朝、隋唐时期诗学著作的辑录工作,其中成就较为突出者有:王梦鸥的《初唐诗学著述考》、王晋江的《文镜秘府论探源》、王利器的《文笔要诀校笺》、张伯伟的《全唐五代诗格校考》等。总之,到本世纪末,学界无论是在《文境秘府论》本身的整理和研究,还是在利用《文镜秘府论》来辑录中国中古文学理论著作、进一步探究中古诗学理论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从总体上说,学界对这部书还是重视不够。今后学界无论在资料的整理还是在理论探讨方面,均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

100 评论

上官雨霖

1《茅盾美学思想刍议》 载《绍兴师专学报》1987年第4期,转载于《人大复 印资料<美学>》1988年第2期。2《直观的感悟与理性的扫描》 载《文学评论家》1988年第6期。3《建构主义美学观:皮亚杰启示录》 载《青年思想家》1992年第3期。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92年第9期。4《美学与辩证逻辑》 载《西北师大学报》1989年第2期。5《美学中的经验与理论》 载《文艺研究》1992年第1期。6《在历史的转折处:毛泽东<讲话>的美学意义》 载《山东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7《寻找美学研究的理论基点》 载《文科教学》1993年第1期。8《文坛泰斗郭沫若》 载《20世纪中国十大学问家》,青岛出版社1992年12月版。9《孟子的“性善论”与基督教的“原罪说”》 载《东方丛刊》1992年第2辑。10《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 载《东方丛刊》1993年第2、3合辑。11《关于废都》 载《废都废谁》,学苑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12《中国现代美学的四种形态》 载《东方丛刊》1994年第1辑。13《台湾舞蹈在京城》 载《文艺生活报》1994年5月13日。14《“文革”题材热透视》 载《中华工商时报》1995年4月29号。15《中外文学名著的再包装》 载《中华工商时报》1995年7月1号。16《作文作为高等汉语水平考试的理论依据及命题原则》 载《汉语水平考试研究论文选》,现代出版社1995年8月出版。北京。17《王国维对德国浪漫派美学的引进》 载《东方丛刊》1995年第3辑。18《当代浪漫主义的终结》载《中国文化研究》1996年第4期。北京。19《晚明浪漫思潮》载《东方审美文化研究》第二、三合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20《汉语水平考试的测试目标》载《汉语水平考试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21《对亚里斯多德“净化”理论的美学阐释》载《外国美学》第14辑,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22《审美意识的现代转型》,《文史哲》1998年第一期。济南。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美学》1998年第3期全文转载。在第二届华中地区科学技术推广大会上被评为二等奖。收入《现代科学技术文库》。23《从传统到现代》,《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春之卷。北京。被作为优秀论文选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宝典》一书。24《国学研究中价值与知识二元论》,《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夏之卷。北京。作为优秀论文选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宝典》一书。25《梁实秋与中国近代浪漫主义的终结》,《东方丛刊》1998年第二辑。桂林。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12期全文转载。26《王国维与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转型》,《中华文化集刊》第一集。1998年27《黑格尔的艺术类型学》载《外国美学》第15辑,1998年10月,商务印书馆。28《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一期。29《东方文化研究的误区与盲点》,《文艺报》1999年4月27号。30《蔡元培的自由之界》,《中国教育报》1999年5月2号。31《HSK(高等)口试评分的误差控制》,《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第三期。32《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的历史发嬗变》,《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三期。人大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1999年第9期全文转载。34《二十世纪中国美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文艺研究》1999年第四期。35《世纪回眸蔡元培》,《中国教育报》1999年8月8号。36《全球化语境下的比较诗学》,《中国文化报》1999年12月11日。37《美学史方法论》,〈中华文化论丛〉第二集,商务印书馆1999年12月版。38《走向跨文化研究的美学》,《文艺研究》2000年第三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0年第7期全文转载。39《拒绝平庸》,《中国教育报》2000年6月7日40《文化多元化:全球化下的新思维》,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2001年5月7日。41《追忆“盛世风韵”》,《中华读书报》2001年5月17日。42《看上去很美》,《中国文化报》2001年7月14日。43《全球背景下的文化身份问题》,载《经济全球化与中华文化走向》,香港东方红书社2001年版。44《在思与史的途中》,《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第3期。45《超越审美研究与文化研究》,《学习时报》2001年7月31日。46《西方浪漫主义阐释的有效性》,《文史哲》2001年第6期。47《悟后悟与悟后解》,《中国教育报》2002年1月24日48《对后现代主义的超越》,《中华读书报》2002年7月30日。49《关于文化自觉与跨文化理解问题》,《中国教育报》2003年1月16日。《神州学人》2003年第3期转载。50《2002年中华文化世纪论坛纪要》,《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第1期。51《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身份的认同与建构》,《东方丛刊》2003年第2辑。52《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载《中华文化世纪论坛论文集》,香港东方红书社2003年版。53《汉语语境下审美现代性的发生》,《求是学刊》,2003年第6期。54《对世纪末中国文学的人文关怀》,《文艺报》,2003年12月2日。55《比较美学研究的新发展》,《中国美学年鉴2002》,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56《〈红楼梦评论〉的现代学术范式》,《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第2期。57《传统与当代息息相关》,《中国教育报》2004年9月16日。58《蔡元培:跨文化互释与审美拯救方案》,《中国美学》2004年第2期。59《跨文化的环形之旅》,《中西文化研究》(澳门),2004年12月第2期。60《通往马耳他的汉语桥》,《中国教育报》2005年6月29日。61 Characters in Beijing Opera 《京剧的人物造型》(英文),《文化21》季刊,2006年第一期。马耳他。62《The Chinese Kite: a flight through times》,,April 2,200663、《吐痰与文明问题》,《中国教育报》2006年10月22日。64、《多元文化问题的三个层面和内在张力》(译文),《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化研究》2008年第3期全文转载。65、《钱钟书的跨文化阐释法》,《中西文化研究》(澳门),2007年第1期。66、《欧洲文化一体化的新进展》,《东岳论丛》2007年第5期。67、《走向跨文化研究的文学理论》,《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3期。68、《比较美学的影响和跨文化研究》,《文艺研究》2008年第2期。69、《让世界读懂中华文化》,《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24日。70、《中华文化的跨文化阐释与传播》,《人民日报》2008年6月19日。71、《关于“胡同文化”的漫谈》,《中国教育报》2008年6月20日。72、《端午节·屈原·端午祭》,《人民政协报》2008年6月2日。73、《文化产业:中华文化世界传播的重要途径》,《文艺报》2008年7月3日。74、《中华文化传播要重视民间渠道》,《北京日报》2008年7月22日。75、《间性研究与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1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6月。《中西文化研究》(澳门)2008年第2期。76、沃尔夫冈·伊塞尔:《嵌套在佩特式话语中:翻译的模式》,李庆本译,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编:《文艺美学研究》第四辑,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77、《国外生态美学状况》,《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美学》2008年第11期撰文转载。78、《跨文化阐释学:中华文化世界传播的学理依据》,《中国文化报》2008年9月13日。79、《审美教育的现代性与跨文化性》,《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第4期。

307 评论

相关问答

  • 重庆人李力发表了哪些论文

    拍摄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而且也制作了很多优秀的电视剧目录,你们了解了他的才能,而且他也获得了很多奖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制片人。

    2014兔兔 4人参与回答 2024-06-25
  • 李欣发表的论文

    不久,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离休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植物资源学家李欣,来到衢州,对我市黄秋葵产业的发展作了指导。对此,记者就我市的猕猴桃、黄秋葵产业发展专

    小囡1234 2人参与回答 2024-06-26
  • 李庆发表的论文有哪些

    浅析MBA社会责任教育【摘要】:社会责任是企业与管理者不可回避的问题。加强MBA的社会责任教育是时代的需求和MBA的内在规定性。目前我国绝大多数MBA教育机构重

    华丽的转身159 3人参与回答 2024-06-26
  • 李庆欣发表的论文

    1 SVDFeature主页:SVDFeature-SVDFeature语言:C一个feature-based协同过滤和排序工具,由上海交大Apex实验室开发,

    一碗小泡饭 2人参与回答 2024-06-26
  • 李庆论文发表版面费

    这个也主要看你的条件了,看是哪方面的,文章占多少版面,发那本期刊。这都因条件而异的。所以,也没有定数。不过一般在省级期刊发表的话应该就在几百吧。这个根据情况定的

    依锦风韵 10人参与回答 2024-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