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18

睿智杭州
首页 > 论文发表 > 趣味经济学论文2000字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草莓宝宝2006

已采纳

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1.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较上年增加了万人,增幅达。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比上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到2002年底,又有约22万人实现就业,就业人数达到116万人,就业率上升到80%。2002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地区看,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旺,需求总量大于当地的生源数。中西部不少省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面临的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在一些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前就业岗位相当有限,难以吸纳本地毕业生。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为85%,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较差。从学历看,用人单位对学历高的毕业生需求高于对学历低的毕业生需求。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本科生约为1:,专科(高职)生约为1:。从专业看,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较少。2.今后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快,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根据前几年招生数据推算,今后几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保持大幅度的增长。2003年为212万人,较上年增加了67万,增幅达到的高峰。2004年毕业生为280万人,较上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到;2005年为340万人,较上年增加60万人,增幅达到。届时,毕业生总量为扩招前的倍。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3.有就业意愿但未能就业的大学生群体最值得关注。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社会上称之为“毕业漂族”。其具体情况有以下三类:一类是复习考研者。为提高自身的就业条件,获得更好的工作职位,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而选择考研的毕业生迅速增多,这部分人约占“毕业漂族”的30%左右。他们中的不少人集聚在大中城市的大学附近租房住,以便及时获得考试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考研培训。这批人如能考上研究生,则在三年后进入就业市场;若考不上,当年就会加入失业行列。 二类是边看边干者。有些是毕业后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工作岗位;有些是因用人单位或个人原因,时而应聘,时而解约。这些人约占“毕业漂族”的20%。三类是就业困难的大学生。他们没有考研的打算,仍将户口、档案放在学校里,虽然有就业的意愿但难以就业,他们约占“毕业漂族”的50%。其中不少人通过各种方式多次求职,但仍找不到工作,心理受到较大的打击。在上述三类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第一类人有明确的目标,他们一般集聚在一起,互相鼓励,如无大的变故,属于相对稳定的群体。第二类人虽然边看边干,但能逐步融入市场,适应市场就业。但第三类人市场就业能力相对不强,心理较脆弱,而其数量在今后还会成倍增加,需要特别关注

207 评论

墨小客s

正当各界都热烈关注我国“三农”问题,并为突围“三农”困扰、忧虑时,我们有没有想到马克思?有没有想到向“穷人的经济学”第一本经典——《资本论》请教?诚然,《资本论》不是包治社会经济疾病的百科全书,也不是具体教人们发财的致富手册,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却可以引导穷人走出困境,奔向小康,步入富裕的金光大道。我想特别指出的是,在我联系解决中国三农问题重温《资本论》时,获得了许多新的启发。在此我愿与经济管理者与各位同仁分享,更欢迎各位同仁与网友的批评。马克思在对重农主义的扬弃中,对农业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见解,至今,这些被长期尘封的理论观点依然熠熠闪光。它对于理解当前我们的科学发展观与解决三农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如何认识农业的地位?它永远是经济社会的基础在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农业问题始终都是他的关注点。农业是从不同的角度进入他的视野:一是他在考察经济关系演变历史时对农业所有制问题进行了分析;二是他在涉及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时,对农业的基础作用进行了分析;三是他在分析资本原始积累、资本形态转化时,对农业及其地租进行了分析。从抽象的意义来看,马克思在历史的与逻辑的双重方法论上,对农业产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给予了定位。马克思在论述地租问题时,强调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他说过:“作为农业(它是基础)”。“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 他还曾指出:“农业劳动不仅对于农业领域本身的剩余劳动来说是自然基础,而且对于其他一切劳动部门之变成独立劳动部门,从而对于这些部门中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说,也是自然基础。”[i] 他甚至还将农业部门作为社会生产劳动的必要部门来看待。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他指出,“农业的一定发展阶段,不管是本国的还是外国的,是资本发展的基础。” 事实上,马克思从历史发展的纵向即产业演进、分化角度与国民经济的横向双重角度强调都认为,农业是基础。这一高屋建瓴的视野,至今仍然具有认识论上的至高点。所谓农业是“资本发展的基础”,强调的是资本造就的市场经济,必须以农业发展具有足够的生产力为基础,必须以农业本身的高度发展为支撑。今天我们解读这段话,我以为这意味着,如果没有现代化的农业,没有富裕的农村,也就没有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必须从农业抓起。回首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国策,也正是这一理论的实践。现代工业化的进程,决不应该是对农业的轻视与抛弃,而应该是将这一基础产业提升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新高度。对待农业,我认为我们需要心灵的敬重。农业对于中国,还有着特殊的意义。尽管农业在不同国度其经济功能大体一致,但土地对于中国来讲,人均土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 多一点,意味着占世界七分之一的土地养活着超过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土地,在这里主要担负民众的食物来源。也就是说,土地的食物供应比重高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对于人均土地多的国家来说,它可以有经济作物功能,有加工业原材料功能,有观赏、旅游、休闲功能,也可能有休耕功能。对于我国人均耕地仅为亩来说,必须牢记它主要是为中国人提供口粮的功能。那种克隆国外土地使用结构,效仿人均土地多的国家在城市建设,特别是房地产上的豪华占地的模式,注定是行不通的,短视地以经济权利执意运行,日后付出的历史代价将是沉重的,甚至可能是灾难性的。下面的名言务必不要忘记:无政府主义是对机会主义的一种报复。可喜的是中央历来都十分重视农业问题。书记抓农业,是党历来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所谓“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成为重视农业的关键词,而赋予了时代涵义。§ 如何认识农业的前景?它永远是朝阳产业、日不落产业、常青产业长期以来,流行一种观点,认为农业是日益衰落的夕阳产业。这一观点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我国农业发展,必须予以摈弃。农业,是人类整个经济发展的起始点。中国哲人讲,民以食为天。在衣食住行中,食是根本,因为它关乎人的生命维系。农业的起始基础,不会因为产业发展与分化,不会因为工业革命与新技术革命而消失或者削弱。无论世事沧桑变化,人类对于农产品的需求永远不会变,人类对于农业的依赖永远不会变。在发达国家,农业在国 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降低,农业人口减少到15%以下,这丝毫不说明农业本身的衰落与产业光芒的暗淡。相反,它正说明当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使得这个产业青春焕发。在美英日德这样发达国家中,只占全国就业人数百分之几的劳动者为全社会提供着农副产品,甚至还有出口剩余,这究竟是农业夕阳化的证据,还是农业朝阳化的证据?这个结论是异常明白的。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农业从来都没有被认为是农业一个夕阳产业。他在批评马尔萨斯农业收入递减论时,满怀激情地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明创造为根基,强调农业不仅不会衰落,反而会因科技的进步而获得提升。后来百余年农业发展的实践,完全证实了马克思当年的预言。在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马克思他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在任何社会都存在的农业本质特点:可持续的再生性。他指出:“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 农业的可持续再生性特点,源于农业的经济过程与农作物生命周期的更新过程同步。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生产与生物生命更新同步进行、交织一起,生命的繁衍与再生生生不息带动农业经济生产过程的可持续地再生。这样,农业再生产过程的能源取自于大自然,还原于大自然,形成是一个完美的环环相扣、共生共养、循环往返的可持续过程。正因为农业的经济过程和自然的再生产过程同步,因此农业最先得益于自然力的大规模利用,大大早于工业。“这个生产率,这个作为出发前提的生产率阶段,必定首先存在于农业劳动中,因而表现为自然的赐予,自然的生产力。在这里,在农业中,自然力的协助——通过运用和开发自动发生作用的自然力来提高人的劳动力,从一开始就具有广大的规模。在工业中,自然力的这种大规模的利用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才出现的。”[ii] 显然,自然生产力是可重复的,是再生的,而且社会成本与经济成本都十分低,迄今在大规模利用自然力的方面,农业开发空间还很大。既然农业的经济过程和自然的再生产过程同步中,我们必须在农业生产中更为尊循自然,按照自规律科学地进行农业生产与开发,而不能以蔑视自然,违背自然,甚至以破坏自然的手段来发展农业。这使我们重新认识农业给予了一个新思维:农业决不是夕阳产业,它是永远的常青产业,是万世不变的朝阳产业。 所谓农业夕阳产业论,我以为这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伪概念。国内外发展经济学诸多学者陈陈相因,几乎是不假思索,未经论证地以讹传讹,实在是对农业的一种亵渎。所谓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首先应该从重新认识农业,认识农民是这一朝阳产业的守望者这一崭新观念出发,方才可能进入突围三农问题的正确路径。§ 如何认识农民?承认其劳动力所有权是农民的天赋权利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前提,是资本能够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而劳动力可以为劳动者自由支配,是以劳动者获得自由为前提的。马克思指出,只有当农民获得自由支配属于自己所有的劳动力和劳动条件,“它才得到充分发展,才显示出它的全部力量,才获得适当的典型形式。”. 丰裕的劳动力,来源于广大获得自由的农民。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农民转变为工人,是因为农民与土地的分离。在中国,则来源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我们知道,中国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功,首先是解放了农民,使过去如同植物一样被置于土地上而不能自由流动的农民,变为可以在市场经济中自由择业的劳动者。这一点是通过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而实现的。农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土地,又能自主支配自身的劳动力,自主地开展经营活动,从而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这一过程中,农民自身的劳动力获得承认。如果说天赋**,劳动力所有权才是最核心的天赋权利,它是劳动权的核心。承认劳动力所有权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为我国经济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它直接为混合所有制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网络经济时代,由于智力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作用提升,劳动力所有权,获得与资本所有权共享新经济成果同等权利。但是,作为一般的农民工,他们的劳动力所有权并没有获得尊重。在很大程度上,他们的这种天赋权利被资本极大地漠视了。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对农民工的种种歧视行为,压低报酬与克扣工薪,恶劣的工作环境等等,都是对劳动力所有权的蔑视。特别要指出的是,现今的户籍制度,仍然是加在农民工身上的一个桎梏,一个不平等身份歧视。平等的公民权利,已经成为农民工进城工作与定居生活的重大障碍。北京市一个政协委员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提案妄图为农民工进城居住制订“准入制度”,消息传出,立即在互联网上遭到潮水般地反击,可见民愤之激!在北京,几乎有1/3的流动人口,因而最近又有人建言,要求将外来人口挡在城外,提高雇佣外地人的成本,减少雇佣外地人的机会,家政服务及餐饮服务应由北京市下岗人员承担,减少低素质人员进京,提高生活成本,实行住宿限制,没有达到要求的居民个人房屋不能随意出租,从 而限制低收入外地人进京,如此等等,不一而足。〔6〕北京尚且如此,农民工在其它城市的公民待遇可见一斑。§ 如何认识农业的深度开发?追求级差地租ⅱ,是农业深度开发的重点与方向马克思关于外延扩大再生产与内含扩大再生产理论、关于级差地租ⅰ与级差地租ⅱ的论述,不仅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业增值发展提供了战略思路,同时也为城镇房地产业的持续开发提供了战略思路。

87 评论

quanshanneko

经济的我会搞定

231 评论

西尔米奥奈

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家给经济学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对经济的定义却比较模糊。他们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自然是经济,经济这个最基本的概念是一个清晰自明的实体,对经济无须下定义,故至今为止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一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由此导致他们对经济学的定义也处于混乱状态。我们只能从其对经济学的定义中推测出经济的“定义”。 11.经济是指财富; 12.经济是人类和社会选择使用自然界和前辈所提供的稀缺资源; 13.经济是指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 14.经济是指人类生活事务; 15.经济是指把稀缺资源配置到各种不同的和相互竞争的需要上,并使它们得到最大满足; 16.经济是指将稀缺的资源有效的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 17.经济是指个人、企业、政府以及其他组织在社会内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决定社会性稀缺性资源的使用; 18.经济指社会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19.经济是指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进行选择,这些选择决定社会资源被利用; 20.经济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确定劳动、资本和土地的价格,以及运用这些价格配置资源; 金融市场21.经济是指金融市场行为,金融市场将资本配置到其他经济部门; 22.经济是指收入分配,以及不损害经济运行的前提下对人给予帮助; 23.经济是指政府支出、税收、预算、赤字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4.经济是指经济周期中失业与生产的波动,并改善经济增长的政策; 25.经济是指各国贸易模式贸易壁垒的影响; 26.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资源有效利用的方式; 27.经济是指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 28.经济是指有限资源在不同用途上的运用; 29.经济是指资源配置的全过程及决定影响资源配置的全部因素。!!

226 评论

辣椒与泡菜~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

154 评论

相关问答

  • 大学趣味数学毕业论文

    数学应用数学本科毕业论文篇2 试谈数学软件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高等数学是理工科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mono默默 5人参与回答 2024-09-07
  • 宏观经济学结课论文2000字

    宏观经济关于总量平衡的问题,一方面有总需求,另一方面就是总供给的概念。总供给我这里写了两个概念,一个是实际总供给,一个是潜在总供给,实际总供给就是我们最后见到的

    Q吃吃吃买买买 2人参与回答 2024-09-08
  • 趣味数学论文1500字

    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深刻体

    围脖猫猫 2人参与回答 2024-09-08
  • 大一宏观经济学论文2000字

    嘿嘿~写的不好,将就着看吧,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摘要:在过去的10多年中,中国和印度两国经济高速增长,这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的格局,并引起世

    芳宝女郎 2人参与回答 2024-09-08
  • 生活中的趣味数学论文

    ??什么意思?

    芳宝女郎 6人参与回答 2024-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