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53

yiyiling1221
首页 > 职称论文 > 清华美院教授论文发表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黑糖朱古力

已采纳

清华美术馆会定期有很多画展,而美院和美术馆就是面对面,各种资源也蛮好并且也享受的到。在这里你可以遇到各式各样有趣的人,说不了你哪天认识的朋友就是以后的国家领导人哈哈哈。作为一个美术生当初以为上了清华至少打篮球上不会太菜,但到了以后发现随便哪个球场的学霸们好像都是库里汤普森,投球时心算一下篮球抛物线公式以及用力大小,打球第一天就被对面大佬投的对人生失去希望。虽说有好多人说清美又红又专吧,这点不可否认,但毕竟这里还是天朝九大美院中的设计大佬。说真的这里真的很好!

133 评论

汤包sama

不应该移出义务教育。

从大环境来讲,经济全球化已经显而易见,英文作为一种通用的语言,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我们中国孩子不会英文,岂不是成为了世界上的聋子和哑巴?有人争论很多孩子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接受的英文教育不足以让他们成为一个可以具备听说读写能力的英文人才,我承认,绝对部分都不可能。但是,这点应该改变的是提升教育质量,不是取消这门课程。美国人也没有因为自己的数学基础教育水平不好,教出来的孩子不会做二元一次方程就取消数学课啊。

英文的重要性体现在方方面面,怀有不出国英文无用论的人,居心叵测,医院评职称,大学老师评教授都要看英文论文发表数量,这个跟出国不出国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在一个学科,看不懂英文,无法知道世界最先进的研究成果。

我们现在的科学圈,其实是西方世界制定的游戏规则。联合国的通用语言是英文,英文的科学刊物比我们中国本土的要多的多,具体数据忘了,好像是多少倍,不只是数量,而且更加权威。学习好英文,等于给孩子们未来成为世界性人才打开了一个门,建立了一个平台。是英文已经重要了,我们才鼓励孩子们去英文。

掌握这个语言的目的是和世界沟通。诚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世界性人才,更多的人自我定义为本土化人才,但是多一门语言对本土化人才也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其次,因为英文的重要性,中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是花了大量的资金培养自己的孩子。所以就算取消了英文义务教育,那么最终收益的其实是各种正规或者不正规的英文机构。

因为生源进一步得到扩展。最倒霉的是农民和无产阶级,没有足够的资金让孩子得到英文教育,这些孩子将来工作后可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金钱来补充英文上的基础知识。

268 评论

糖姨是谁啊

当前中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将英语移出必修课。原因有以下几点:1、英语学习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在小学和学前阶段,英语占用了大量儿童生长、生活的时间,远不止10%。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对农村学生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过早开设、过高要求的英语成为一个“拦路虎”,使多少学生成为失败者而被淘汰。即便城市学生,也有多少人因为英语成绩落后而失去上大学和读研的机会,哪怕他是专业英才,例如当年陈丹青在清华美院招生的经历。有多少优秀教师、优秀专业人才因为英语成绩而失去职称评定、专业发展的机会。有一位三本院校的校长告诉我,在他们学校,学生几乎是花80%的时间学习英语,为了一张四级证书。多年来,从学前到研究生毕业,英语教育耗时巨大,耗费居多,但成效甚微。从珍视青春、珍惜生命的角度,特别值得反省。关键就在于学用脱离,英语交流在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是永远用不着的。如果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过上健康、幸福和有意义的生活,是要发展人的个性、培养人的创造力,我们就必须回答学科教育的目标究竟如何制定。面向未来,一个学生究竟应当学什么、学多少,以及应当学多早?今天的课改必须适应时代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从源头开始做减法,才有可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2、英语对于一些资源困难的地区学习有障碍并不是要取消英语,而是使它成为如同化学、地理、生物那样一门正常的学科。它可以选择性地成为必考或选考科目,作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应当达到合格。在师资非常缺乏、完全没有语言环境和交流需求的民族地区,应当重视和恢复本民族语言的传承教育,尤其是在学前和小学低年级,应当以母语为主,小学中高年级实行母语和汉语的双语教育,将民族地区小学的教学从“三语”(母语、汉语、英语)的困境中解放出来。在广大农村地区,可视当地的教育资源、开放程度,确定英语教学的位置和考试的权重,将英语设为必修或选修,设置等级化的评价标准,不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的学生,达到“合格”即可。3、英语在实际生活中不太实用完全可以不用高考来评价英语学习。因为英语采用各种类型的等级化测试和机考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拿来即可。学校和用人单位可以指定所需的考试类型和等级(如同托福、雅思那样),高考和中学的英语考试也可采取在校外、多次机考的方式。从实用的角度,新一代翻译机,已经可以满足通讯、出国、会议翻译等实际需要。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也许学会使用这些电子设备,是学校教育的新内容。从高考的角度,已有研究证明,语数外三门主科中两门为语言类,有利于女生而不利于男生,也是一种性别不公平。小结:有人质疑降低英语在考试中的权重,并不会导致对母语的重视,科目减少了,反而会加剧应试竞争。这是完全有可能的。这只是告诉我们:没有一个措施能够解决所有问题,问题只能一个个解决。重要的是启动实质性、整体性的教育改革,扩大学校的办学、招生自主权,通过评价和选择的多样化去接近理想。

160 评论

tracy07280917

李正:教授、男、硕士研究生导师招收硕士生专业:设计学 主要研究方向:服装管理与市场研究、成衣设计研究、设计管理。1965年6月出生于安阳市,汉族。1989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本科(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1993年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官、公安、军队等换装设计方案研讨;1994年主持设计了苏州中小学学生装;1999年获得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首届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一等奖”;2003年度刊发专业论文12篇、出版43万字著作一部;2004年论文:“论服装设计教学应遵循的原则”获得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2004年被评为“苏州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5年获得部委级资助项目“服装学概论”立项;2005年度获交通银行“利苏奖”。2010年主讲的课程获得江苏省省级精品课程。近年来出版的著作有《服装学概论》,《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业制板》,《艺术学院研究生优秀作品集》等。主持与撰写了国家部委级“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教材。多次在《文艺研究》、《清华美院学报》、《东华大学学报》、《北京服装学院学报》、《中国服装》、《丝绸》、《中国纺织》等核心刊物发表专业学术论文或设计作品。刊发的论文有“论服装设计教学应遵循的原则”、“论服装设计师创造性的开发及培养”、“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兴趣教学是艺术设计教学的灵魂”、“论纺织成衣设计”、“企业需要的设计师”、“服装文化不只是学术问题”等专业学术论文或设计作品四十余篇。研究生主要课程有:服装管理与市场研究、艺术设计管理、成衣设计、专业设计等。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艺术设计高层学术论坛;多次成功组织与策划了国内服装设计大赛赛事;多次担任高层次服装设计大赛评委或评委召集人。

223 评论

8luckymore8

作为三大美院之一,教学资源什么的都的确是一流的,进入清美快一年了,涨了很多姿势,接触到了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资源,包括整个清华的信息与资源,美院都是和其他院系共同享有的。不知道是不是并入清华的原因,整体风格偏向传统,动不动就搞红专,这点和央美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也是我觉得不如央美的地方,前面也有人提到过了。但还是有很多尴尬之处,我们的存在还是有些许的格格不入,绝大部分外院系学生非常友好,且对于美院抱有着敬畏的好奇心,乐于接触这些他们不曾接触过的事物,但对美院学生抱有偏见也是存在的。很多美院学生也因为自己是一个美术生怕拖后腿而在与其他人的学习相处中主动放低身段。跟很多老教授交流的时候,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内心里是不认可清华的,他们的心中还是只有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这个并入前的身份,现在的这个事实对他们来说颇有些无奈的感觉。在外也有很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不知道清华美院的历史,也不知道它的前身。觉得它很辣鸡的大有人在,发表的一些无脑言论有时候也真是令人哭笑不得。不过好在现在美院学生与外院系学生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大家的姿势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美院同学运用自己的特长在学校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很多认可,虽然对于美院并入清华有利有弊,但我还是认为利大于弊吧。

246 评论

相关问答

  • 清华大学王龙教授论文发表

    道路与桥梁专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排名1. 哈尔滨工业大学_“C9”大学联盟高校:研究生专业既有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又有桥梁结构工程专业:张树仁、盛洪飞

    33人见人爱 3人参与回答 2024-08-07
  • 清华教授发表的论文

    清华大学许庆彦老师组的教师团队特别优秀,而且在学校里学书方面也是权威的,如果可以加入他的团队,一定要好好学习,锻炼。

    吃货终结者0416 5人参与回答 2024-08-07
  • 清华教授发表学术论文

    王超。根据查询清华大学的相关资料得知,王超为清华大学的长聘教授。王超,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长聘教授。长期从事高温动态复杂环境下的高精度在线监测方法研究及仪器制造,

    自由自在的GUCCI 4人参与回答 2024-08-08
  • 清华大学的教授发表论文

    最佳回答:非常好,实力雄厚,技术高超。许庆彦,男,1971年生,山东省菏泽市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制造

    兔几小兔几 5人参与回答 2024-08-06
  • 美术学院教授发表的论文

    崛起的框架——初探深圳的随想《深圳青年报》1986年9月30日滞重的自由与超越——85新潮美术的美学批判(卓非)《西北美术》西安美院学报 1988年第4期。几束

    梦叶草2011 2人参与回答 2024-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