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98

D20600531014
首页 > 职称论文 > 脱硝论文发表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萝卜的破哥哥

已采纳

朱益民 朱益民,男,1969年出生,1991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应用物理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非热放电及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包括室内空气净化、柴油机尾气净化、餐饮油烟净化、难降解废水处理等研究。先后完成了“等离子体活化法去除SO2和NOx的研究”,“脉冲电晕放电烟气脱硫技术研究”,“脉冲电晕等离子体烟气脱硫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其中“脉冲放电等离子体脱硫脱硝技术研究”获省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8年),“水蒸气和氨在脉冲电晕放电脱硫中的作用”获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2003年),“正高压直流流光放电等离子体源装置”获2003中国国际专利技术及产品交易会金奖(2003),“非热放电室内空气净化技术”获14届全国发明展金奖(2003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12篇。指导硕士研究生毕业1名,在读6名。 荣誉: 中国环境学会大气分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会员、高级氧化技术(AOT)国际学术会议IOC成员;辽宁省“百千万”人才计划千人层次、省高校优秀人才、省青年骨干教师;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展览会金奖、第14届全国发明展金奖。 汇 总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 40 篇。出版著作(译著等)共 0 部。 获奖成果共 4 项,其中:国家级 0 项,部(省)级 2 项,市级 0 项。 完成或承担项目共 20 项,科研经费共完成 400 万元。 研究生培养情况 硕士14名,毕业获得学位4名,直读博士3名;博士6名,毕业获得学位0名。 获奖情况 序号 成 果 名 称 奖励名称、级别 获奖 时间 本人排名 1 脉冲放电等离子体脱硫脱硝技术研究 省教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 1998 4 2 水蒸气和氨在脉冲电晕放电脱硫中的作用 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 2003 1 3 正直流流光放电等离子体源装置 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展览会金奖 2003 1 4 非热放电室内空气净化技术 第14届全国发明展金奖 2003 1 主 要 发 表 或 出 版 的 学 术 著 作 及 学 术 论 文 情 况 序号 论文或著作名称 刊物、出版社或会议名称及检索情况 发表 时间 作者名单 1 脉冲电晕放电脱硫脱硝电源/反应器研究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995 2 2 脉冲电晕法脱硫脱硝研究进展 环境科学进展 1997 1 3 电子束法脱硫脱硝研究进展 环境科学进展 1998 1 4 Matching between generator and reactor for producing pulsed corona discharge Journal of Electrostatics 1998 1 5 SO2 removal from industrial flue gases using pulsed corona discharge Journal of Electrostatics 1998 3 6 Effects of water and ammonia on SO2 removal from flue gases using pulsed corona discharge Plasma Chemistry and Plasma Processing 2002 1 7 等离子体放电柴油机后处理技术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2002 1 8 多针对板式负电晕放电电极间距确定 高电压技术 2003 通讯作者 9 非热放电荷电净化餐饮油烟装置研究 环境保护科学 2003 1 10 非热放电对室内空气净化效果研究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4 1 11 Indoor formaldehyde oxidation by needle matrix to plate corona discharge J. Adv. Oxid. Technol. 2005 1 12 多针对板电晕放电中针尖半径对伏-安特性影响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5 1 13 针阵列对板电晕放电捕集微粒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5 1 14 针阵列对板电晕放电对副流感病毒灭活的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5 1 15 线筒式电晕放电伏安关系的研究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6 1 16 多针对板电晕放电伏安特性研究 高电压技术 2006 1 17 Preliminary study of synergetic effect of non-thermal plasma and photocatalysis coupling on pollutant gases purification J. Adv. Oxid. Technol. 2007 1 18 Simulated experiment on minimizing chlorella and bacteria in ballast water by combination of micro-hole filtration and UV radiation J. Adv. Oxid. Technol. 2007 通讯作者 19 Study on treatment of methyl-orange in water by derivable oxidation of peroxydisulfate J. Adv. Oxid. Technol. 2007 5 20 多针对板负电晕放电电离区形貌确定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录用) 2007 通讯作者 21 发射光谱研究多针对板正电晕放电形貌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录用) 2007 通讯作者 22 非热等离子体空气净化器杀菌试验的研究 中国消毒学杂志(录用) 2007 通讯作者 23 双重沿面放电合成臭氧处理医院污水的实验研究 中国消毒学杂志(录用) 2007 通讯作者 24 多针电极双极电晕放电电极间距优化 高电压技术(录用) 2007 通讯作者 25 多针电极结构双极电晕放电伏安特性研究 高电压技术(录用) 2007 通讯作者孙冰 孙冰,男,1961年出生,1983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特种高压电源,等离子体放电,环境污染治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完成“日本技术振兴事业团(JST )的地域项目:微波等离子体纳米超微粒子的合成”;“佳能公司委托项目:高密度离子加工机的开发”;“东京电子开发项目:微米薄膜加热装置的开发”等科研项目。发表杂志论文10篇以上,其中7篇论文被SCI检索,6篇论文被EI检索;发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6篇,其中1篇论文被ISTP检索;发表日本学会论文9篇;获得专利3项,申请中专利1项;获著名学术奖增田奖1次。 学术成果 自1994年任现职以来,在日本留学和工作过程中掌握高功率微波发生技术,掌握微波注入反应器形成均一、高密度等离子体的有效方法,开展自由基发生和特性的诊断及自由基化学的机理研究,从而开展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和材料合成和改性等的应用研究。抱着为祖国奉献自我的诚挚感情,十年来勤于专业工作,不忘自己是中国共产党员的本色,寻求回归祖国开展研究,期待为我国在环境污染治理和相关技术点上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在日本留学和工作期间,申请者取得的主要成绩如下。 (1)微波等离子体纳米超微粒子的合成:本研究为日本技术振兴事业团(JST )的地域项目,目的是利用等离子体分解甲烷(CH4)气体,使之生成氢气和纳米碳。本人负责微波等离子体纳米超微粒子的合成,利用微波放电产生表面波等离子体,使得等离子体密度高达1012/cm3,分别实现了100% CH4及100% H 2条件下的等离子体放电,使纳米超微粒子成膜速度得到极大提高。(2)高密度离子加工机的开发:佳能公司委托项目(始于2003年,已完成),经费约合人民币600万元,本人负责等离子体源和离子束引出部分工作(经费约合人民币210万元)。利用表面波放电产生高密度等离子体(1012/cm3),使得大电流离子束引出成为可能,实现了低加速电压(2KV)下可控制束径的离子束密度高于10mA/ cm2以上,在国际上属领先地位。(3)微米薄膜加热装置的开发:东京电子开发项目(始于2002年,已完成),利用微波共振器原理实现了对非常小体积的超薄电介质加热。该装置可用于膜厚为0.00007-1mm的薄膜加热,对膜厚为70nm的薄膜可加热到700℃以上,比通常的微波炉电场强数千倍,实现高效率加热。该技术可用在生产线加热,制药厂药剂干燥,涂布层干燥,印刷业印油干燥,光学薄膜固化以及薄膜镀层加热等应用领域。(4)微波放电等离子技术:三菱电机委托项目,始于2002年,经费约合人民币40万元,已完成。利用喷射状微波放电等离子体(Plasma Torch),采用自动跟随点火系统,使等离子体放电更为稳定。(5)暗放电等离子保鲜装置:东京电子、宇都宫大学和大高商事的联合开发项目(已完成),采用浮游电极和暗放电方式,产生高电场和自由基反应,脱除大型保存库内的乙烯和其它有机物,延长保存库内的水果和蔬菜的保存时间。特点:采用暗放电使年耗电费用仅2200日圆;不产生臭氧等对人体有害的气体;采用低电压放电,操作安全。 (6)水中脉冲放电等离子技术的应用研究: 荏原综合研究所所内项目,始于1998年,研究经费约合人民币306万元,已完成,其中项目方案、设计和实验等主要由本人完成。实现了水中超高压均一放电,使其可应用到大容量水处理,并首次实现用水中脉冲放电技术对二恶英的分解脱除。(7)用促进氧化法的水处理:荏原综合研究所所内项目,始于1999年,研究经费约合人民币124万元,已完成,其中项目方案、设计和实验等主要由本人完成。利用放电等离子和臭氧对难降解有机物作用后,再进行生化处理,使得甲烷气体的发生量大幅增加。取得工业所有权 :有机性废弃物气体化促进方法,平11-301933。(8)脉冲放电贝类驱除装置的开发: 荏原制作所事业部项目,始于2000年,研究经费约合人民币36万元,项目主要完成者。利用脉冲式放电发生数百个大气压的冲击波和令贝类烦恼的声音频率,使贝类不能成活或转移居住地。可解决大型取水管入口处因贝类居住引起的阻塞问题,也可用于保护某些重要的水下设备。试验用机和现场试验等已经开发完成,2001年在大阪村野取水场试验运行显示有明显的驱除效果。(9)液体脉冲放电法生成的自由基特性的研究及其反应过程的解析:1996-1997年日本文部省资助项目,项目总经费约98万元,子课题完成者。水中浸入针对板电极系统,外加高压脉冲,产生流光放电形成等离子体,分解的水分子形成自由基。本研究用发光分光法诊断产生的自由基(O ,H 和 OH ) 特性,并考察物理化学参数和放电条件对自由基发生量的影响。当气体被注入到反应器中时,自由基的浓度显著增加,且有臭氧产生,同时还研究了自由基反应的时间特性。发表多篇SCI论文,首次实验验证了用水中放电等离子法产生氧自由基。在日本期间,主要进行了微波等离子体源、脉冲电晕放电、水中均一脉冲放电的研究,并将这些重要的等离子体发生技术应用于电介质薄膜高效加热、高密度离子束引出、纳米超微粒子的合成、和环境污染治理等领域。其中放电等离子体的表面改性、高功率电子束加工装置、高密度离子加工装置、微米薄膜加热装置、有毒有害废气处理装置、暗放电等离子保鲜装置、脉冲放电贝类驱除装置已形成新兴的商用技术,产生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已成熟的这些技术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位。在发展应用技术的同时也开展了相关应用基础的研究,如诊断研究上述各种等离子体特性、光谱分析水中放电产生的自由基并考察各参数对其产量的影响、研究放电等离子体处理有机废气和分解二恶英的规律等。发表杂志论文10篇以上,其中7篇论文被SCI检索,6篇论文被EI检索;发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6篇,其中1篇论文被ISTP检索;发表日本学会论文9篇;获得专利3项,申请中专利1项;获著名学术奖增田奖1次。

266 评论

姣姣Devil

发表论文的话一般看期刊类别,按高级等级分为1类,2类到5类。一般发表在3类以上就不错了。像这样的期刊很多,我仅就三类的列出来,当然只是自然科学版的,(社科版的如果需要再说):ISTP收录、国外刊物,自然科学进展,天津大学学报(原名为: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原名为: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理工大学学报,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工业大学学报,西北工业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方交通大学学报,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太原理工大学学报,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军工程大学学报,吉林工业大学学报.工学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上海理工大学学报,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甘肃工业大学学报(改名为: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桂林工学院学报,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工学科学版),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高技术通讯,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大学学报,中国科学基金,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应用科学学报,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昌大学学报(理学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版),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湘潭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应用数学和力学,应用概率统计,工程数学学报,运筹学学报,数学的实践与认识,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应用数学,数学杂志,生物数学学报,数学研究与评论,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固体力学学报,力学与实践,应用力学学报,实验力学,力学季刊,模糊系统与数学,系统工程,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系统科学与数学,量子光学学报,高能物理与核物理,强激光与粒子束,物理,工程热物理学报,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量子电子学报,液晶与显示,波谱学杂志,应用声学,计算物理,原子核物理评论,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红外与毫米波学报,高压物理学报,低温与超导,低温物理学报,声学技术,质谱学报,噪声与振动控制,光子学报,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环境化学,分析试验室,化学通报,色谱,分子催化,功能高分子学报,物理化学学报,催化学报,燃料化学学报,电化学,有机化学,分析测试学报,化学试剂,无机化学学报,煤炭转化,化学研究与应用,结构化学,生物多样性,昆虫学报,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动物学研究,遗传,水生生物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兽类学报,人类学学报,植物生理学通讯,实验生物学报,植物学通报,植物研究 ,菌物系统(改名为:菌物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微生物学通报,武汉植物学研究,西北植物学报,广西植物,生命的化学,植物分类学报,动物学杂志,云南植物研究,昆虫分类学报 ,植物生理学报,四川动物,动物分类学报,新型炭材料,复合材料学报,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玻璃钢/复合材料,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材料导报,稀土,材料热处理学报,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艺,稀有金属,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宇航材料工艺,材料保护,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材料,耐火材料,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煤炭学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湘潭矿业学院学报,中国钨业 ,煤田地质与勘探,金属矿山,矿山机械,煤炭科学技术,铀矿冶,煤矿自动化,矿业研究与开发,理化检验——化学分册,钢铁,粉末冶金工业,北京科技大学学报,钢铁研究学报,矿冶工程,硬质合金,冶金自动化,冶金能源,铁合金,焊接学报,特种铸造及有色金属,机械科学与技术,铸造,机械设计,金属热处理,机械传动,振动与冲击,无损检测,制造技术与机床,真空,机械设计与研究,机械强度,传感技术学报,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光学技术,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润滑与密封,液压与气动,铸造技术,工具技术,低温工程,继电器,热加工工艺,机床与液压,流体机械,机械设计与制造,锻压技术,模具工业,压力容器,变压器,焊接,起重运输机械,轴承,工程机械,仪表技术与传感器,内燃机学报,电网技术,电池,电力自动化设备,微特电机,华北电力大学学报,中国电力,动力工程,电力电子技术,电气传动,高电压技术,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燃烧科学与技术,微电机,水力发电学报,电气自动化,高压电器,电机与控制学报,车用发电机,中小型电机,热能动力工程,低压电器,电工技术杂志,汽轮机技术,水力发电,大电机技术,机器人,制造业自动化,光电子•激光,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电波科学学报,探测与控制学报,激光杂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信号处理,压电与声光,应用激光,电子技术应用 ,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红外技术,光电工程,电子元件与材料,光通信技术,微波学报,弹箭与制导学报,激光技术,现代雷达,红外与激光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动化学报,半导体技术,半导体光电,通信技术,微电子学,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管理版),微电子学与计算机,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学报,计算机与应用化学,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工程与应用,计算机应用研究,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工程与设计,计算机工程,微型机与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中国塑料,塑料工业,合成树脂及塑料,塑料,现代化工,膜科学与技术,合成纤维,合成纤维工业,化学工程,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硅酸盐通报,无机盐工业,合成橡胶工业,日用化学工业,涂料工业,过程工程学报,林产工业,农药,中国医药工业杂志,北京化工大学学报,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橡胶工业,离子交换与吸附,海湖盐与化工,中国陶瓷,棉纺织技术,中国粮油学报,食品科学,印染,制冷学报,中国造纸,中国乳品工业,中国油脂,纺织学报,中国皮革,粮食与饲料工业,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丝绸,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酿酒技术,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城市规划汇刊,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工业建筑,工程勘察,建筑科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建筑机械,施工技术,建筑技术,四川建筑科学研究,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水处理技术,应用生态学报,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化工环保,环境科学研究,生态学杂志,工业水处理,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资源科学,海洋环境科学,环境科学与技术,农业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环境工程,环境与健康杂志,环境污染与防治,中国环境监测,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西北地震学报,地震研究,地球物理学进展,地球科学,地学前缘,地球化学,第四纪研究,地球学报,地球科学进展,古生物学报,中国沙漠,地质科技情报,地质与勘探,现代地质,成都理工学院学报,高校地质学报,地层学杂志,矿物岩石,岩石矿物学杂志,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国岩溶,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干旱区地理,冰川冻土,地理学与国土研究,山地学报,地理科学进展,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干旱区研究,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中国新药杂志,中国抗生素杂志,中国药房,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沈阳药科大学学报,中国药科大学学报,华西药学杂志另外,团IDC网上有许多产品团购,便宜有口碑

341 评论

么么哒哒啦

工业企业氮氧化物废气的治理方式分析论文

1 氮氧化物废气的介绍

氮氧化物是指一系列由氮元索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通常用分子式NOx 进行统一表示,它主要包括N2O、NO、N2O3、NO2、N2O4、N2O5 等几种。大气中NOx 主要以NO、NO2 的形式存在。

氮氧化物在自然界存在具有广泛性,任何燃烧过程都可以使空气中的O2 与N2 相互作用生成NO,经过进一步氧化形成NO2,而许多工业上使用硝酸进行表面处理以及进行硝化的作业都会产生大量的NO2。

2 氮氧化物废气的危害

2.1 对生物的危害

氮氧化物(NOx) 中的N0 对人类身体内的血红蛋白有很强的亲和力,NO 进入血液中后,取代将氧在血红蛋白里的位置,与血红蛋白牢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臭氧层形成致癌物,引起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等病变,对人类的呼吸道系统造成损伤。还会对植物或动物造成损伤甚至死亡。

2.2 形成化学烟雾

氮氧化物(NOx) 在阳光的催化作用下,容易与碳氢化合物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O3,产生光化学烟雾。造成对大气的严重污染,甚至导致人们出现眼睛红肿、咳嗽、喉痛、皮肤潮红等症状,严重者心肺衰竭。

2.3 破坏臭氧层

氮氧化物(NOx) 中的N2O 能转化为NO,破坏臭氧层,其产生过程可以用方程式表示:NO+O3=NO2+O2,O+NO2=NO+O2总的反应方程式为O+O3=O2( 其中NO 起催化作用)。上述反应不断循环,使得其中的活性O 原子被光照分解,从而造成对臭氧层的破坏。

2.4 氮氧化物(NOx) 中的NO,遇水生成HNO3、HNO2,并随雨水到达地面,形成酸雨或者酸雾;使慢性咽炎、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增加,使儿童免疫功能下降,同时可使老人眼部、呼吸道患病率增加。受酸雨的影响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大豆、蔬菜中的产量和蛋白质含量下降。

3 氮氧化物废气的治理方法

3..1 气相反应法

3.1.1 还原法

还原法分为选择性催化还原法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选择性催化还原法是在一定温度和催化作用下,利用NH3、C 等做还原剂,选择性地将NOX 还原为无害的N2 和H3O。因为这种方法对大气的影响不大,所以是目前脱硝效率较高,最成熟且应用最广的脱硝技术。

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是指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在无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注入NH3、C 等还原剂选择性地NOX 还原为无害的N2 和H3O。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温度的控制和有无催化剂的作用。由于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对温度的控制较为严格,目前常用尿素代替NH3 作原剂,可使NOX 降低50% ~ 60%。

3.1.2 低温等离子分解法

低温等离子分解技术是利用电子束法和脉冲电晕的方法,放电产生的高能活性粒子撞击NOX 分子,产生自由基并同时脱除NOX 和SO2,化学键断裂分解为O2 和N2 的方法。采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不仅容易实现,而且处理范围广、效果好,还能节约能源和设备,还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在氮氧化物(NOX)的治理方面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1.3 电子束照射法

电子束照射法是在烟气中加入少量氨气或甲烷气的情况下,利用电子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电子束辐照烟气,将烟气中的NOX和SO2 转化成硫酸铵和硝酸铵的`一种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电子束照射工艺是工业烟气中去除NOX 的有效方法之一。它的优点是脱除SO2 和NOX,还能回收副产物(H4NO3)加以利用,而且不产生废水,具较高的脱除率。

3.2 液体吸收法

液体吸收NOX 的方法有很多,应用也比较广泛,常用的有水、碱溶液、稀硝酸、浓硫酸等。

由于NOX 极难溶于水,所以用水作吸收剂,吸收效率低。此方法仅可用于气量小、净化要求不高的场所,不能应用于工业企业氮氧化物废气的治理。用稀硝酸作吸收剂对NOX 进行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可以回收NOX,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耗能较高,在工业企业中使用率也不高。用NaOH 作吸收液是效果最好的,但由于受价格、来源、操作难易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工业上用Na2CO3 代替NaOH 作吸收液。

与其他方法相比,液体吸收法具有操作工艺及设备简单,而且投资少等优点,且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它的净化效果差。

3.3 吸附法

吸附法是利用吸附剂对NOX 的吸附量随温度或压力的变化而变化的原理, 通过改变反应器内的温度或压力, 来控制NOX 的吸附和解吸反应, 以达到将NOX 从气源中分离出来的目的。常见的吸附剂有分子筛、活性碳、天然沸石、硅胶及泥煤等。

根据再生方式的不同, 吸附法可分为变温吸附法和变压吸附法两种。其中有些吸附如硅胶、分子筛、活性碳等,兼有催化的性能,能将废气中的NO 催化氧化为NO2,然后可用水或碱吸收而得以回收,对NO 的去除有促进作用。但因吸附容量小,吸附剂用量多,设备庞大,再生频繁等原因,应用不广泛。

3.4 微生物法

微生物净化氮氧化物是近年来国际上研究的一种新烟气脱硝技术,包含有硝化和反硝化两种机理。废气的生物化净化过程是利用脱氮菌的生命活动来除废气中的NOX。适宜的脱氮菌在有外加碳源的情况下, 以氮氧化物为氮源, 将氮氧化物同化为有机氮化合物, 成为菌体的一部分( 合成代谢), 也能使脱氮菌本身获得生长繁殖。而通过异化反硝化作用,则会使最终NOX 转化为N2。

4 结语

中国已经进入节能减排的新时期, 为了减少工业企业氮氧化物废气对大气的污染, 烟气脱硝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为进一步治理NOX 的污染提供了许多新的途径,各种经济有效的高技术烟气脱硝方法将会不断出现。但目前,还需要针对我国国情,考虑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当地的资源等因素,选择最佳的治理方法。这些方法的发展和完善将会对工业企业氮氧化物废气的治理作出极大的贡献。

311 评论

相关问答

  • 脱硫脱硝期刊投稿要求

    科技论文投稿是非常严谨的,首先我们需要把我们的作品尽量的写好,主要是逻辑清楚,没有标点符号这样的常识性错误。我们的论文才更有可能被编辑接受。

    冬射未至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2
  • 论文发表与评审脱钩

    只要在评职称之前拿到论文的奖状了 就可以用 需要复印件资料 当年的也是可以的

    恶狼追月 6人参与回答 2024-06-02
  • 脱硫脱硝期刊投稿邮箱

    投稿无外乎三种方式,一是发邮件;二是在线投稿;三是寄送稿件。最为常用的是发邮件,省时省力;不要选择在线投稿方式,因为在线投稿大都周期较长;寄送稿件也不建议选择,

    小轩3636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脱硫脱硝期刊投稿网站

    1 期刊论文类一般格式如下:作者.论文名称[J].期刊名称,发表年份(第几期):页码.注意:一般而言,参考文献里的标点符号用的是英文状态下输入的标点符号。输完

    那夜无边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写论文到脱发表情包

    战争雷霆德国车组的语音,意思是“打中了”

    我心起飞扬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