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网 > 期刊发表百科 > 正文

项小玲研究纳兰性德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6-02 18:46:39

项小玲研究纳兰性德的论文

可以从纳兰性德的生平,背景,作品入手,以下是一些基本介绍。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满族,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因为犯了太子保成的忌,改名纳兰性德。一年后,太子改名为胤礽,于是纳兰性德的名字改回成德。他是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一生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于词。他的词全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词坛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他生活于满汉融合的时期,其贵族家庭之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他虽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这一特殊的生活环境与背景,加之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性德少聪颖,读书过目即能成诵,继承满人习武传统,精于骑射。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均有一定造诣。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武官正三品。后升为一品。纳兰容若著有《通志堂文集》二十卷,但大的的成就是在词上。他的词清新婉丽,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后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在他身后,纳兰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而纳兰的词,有名的也不算太少,这里只列举几句:休为西风瘦,痛饮频搔首。 旧欢如在梦魂中,自然肠欲断,何必更秋风。 莫恨流年似水,恨消残蝶粉。 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不如前事不思量,且枕红蕤欹侧看斜阳。 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 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粉香看又别,空剩当时月。月也异当时,凄清照鬓丝。静数秋天,又误心期到下弦。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作者想要纳兰词的更多介绍,可以专门去拜读他的《饮水词》,里面也有很多不错的词。

安意如《人生若只如初见》

【内容提要】纳兰性德的词作充满了凄婉哀厉的情调,形成了个人与社会现实十分明显的矛盾。从纳兰性德的身世及其有关爱情的词章中,可明确看出他个人对爱情的态度和观点,他对封建社会制度下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樊篱、追求个人幸福、争取婚姻自由的行为是同情和赞扬的。纳兰性德是我国满族历史上第一个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词人,同时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他是隶属正黄旗的满族人,他所在的家族也属满族一个著名的显赫部族。纳兰性德的父亲明珠大学士,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声威显赫的著名官僚,曾任康熙的内务总管、弘文院学士,后又历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直至武英殿大学士,累加太子太师,这是相当于其他朝代的宰相之职。他为官声誉不好,在任职期间,独览朝纲,卖官鬻爵,大肆贪污受贿,为人极其贪婪。他“广置田产,市买奴仆”。“田产丰盈,日进斗金”。“簠簋不饬,货贿山积”。及至后来获罪,当朝廷“籍没其产,有天府所未有者”〔(1)〕。当时社会上普遍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要作官,问索三,要讲情,问老明”〔(2)〕。索三指索额图,老明即是明珠。由此可见其冲天势焰。当然,明珠在朝廷如何翻云覆雨、弄权捭阖,不能由纳兰性德负责,但由此形成的优裕生活条件及特殊的社会地位却会对他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样的家庭环境,使纳兰性德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和严格教育,他个人又具“豪迈挺拔之材,勤勤学问”〔(3)〕。他与大多数纨袴子弟不同,对荣华富贵的生活并不十分热衷,也不像许多八旗子弟那样,整日追求声色犬马,沉湎于风花雪月的温柔乡中,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而是将个人的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学习和钻研经史之中。他学习的刻苦精神是令人佩服的,即使有病在身,也丝毫不松懈。“偶有管见,书之别简。或良朋莅止,传述异闻,客去辄录而藏焉。逾三、四年,遂成卷”〔(4)〕。17岁时,入太学就读,一年后,首次参加乡试即中举人。来年会试,却因患“寒疾”在殿试的关键时刻不能参加,功亏一篑。为三年后再次参加考试,学习更加刻苦,并拜宿儒徐乾学为师。据徐回忆,“自癸丑五月始,逢三六九黎明骑马过余邸,讲论书史,自暮乃去”〔(5)〕。22岁第二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高中二甲第七名,被授予三等侍卫之职,后晋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在清初,清廷对侍卫的选拔是十分严格的,能当上侍卫是十分荣耀的,首先家庭和父兄要为皇上宠信,而上三旗子弟则又受到格外优渥,因为“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皆天子自将之军,爰选其子弟,命曰侍卫,用备宿卫侍从”。在侍卫中,又以殿前侍卫最为尊贵,这种职务“多以王公胄子勋戚世臣充之,御殿则在帝左右,扈从则给事起居,满洲将相多由此出”〔(6)〕。康熙将纳兰性德选在身边,一再提拔,可见对其看重和准备委之以重任的用心。而纳兰性德也得以长期伴随皇帝身边,跟随巡视、狩猎,也时与皇上一起吟诵唱和,探讨诗文。由于他出众的学问和应对能力,深得皇上信任赏识。他在病重期间,康熙十分关心,不仅派遣太监时时查询病况,委派御医值班疗理,还“亲处方药赐之”;病逝后,又遣使赐奠,恤慰有加,从这可以看出康熙明显的眷顾之意。几乎可以肯定,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展现在他面前的将是一条通向将相仕宦的云衢大道。纳兰性德虽然过早逝世,但在短暂的一生中,却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赋、词、杂识等作品,表现出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其中,词作尤为出色。其《纳兰词》共收词作342首。梁启超谓“容若小词,直追李主”〔(7)〕。把纳兰性德与南唐二主相提并论,不仅说明了他的词在艺术上达到的高度,同时也表明其词在格调和内容上也有与之相近之处。李煜是亡国之君,他的词充满凄婉艳丽的色调是很自然的,而纳兰性德出生于“康熙盛世”,有着高贵的血统和权势显赫的家庭,不仅是从小生活在钟鸣鼎食宰辅之府的“贵介公子”,且少年得志平步青云,又有“一等殿前侍卫”的荣衔,虽然后来其父明珠获罪被查抄,但在他的有生之年,家庭和个人却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红楼梦》中形容贾府兴盛用语)。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作品却也充满哀感顽艳的情调就不能不说是一个与社会现实有着明显矛盾的现象了。他在31岁的似锦年华就郁郁而逝,已令人不解;而从整个《纳兰词》来看,也始终笼罩着一种悲凉、忧郁令人不忍卒读的气氛,诸如“断肠”、“凄凉”、“惆怅”、“悲苦”、“憔悴”、“愁”、“恨”、“泪”之类的字眼,简直触目皆是。于是对于他的身世与词作内容、格调上的明显矛盾产生的原因,就成了很多人探究的重点,并产生了种种推测。有人认为纳兰性德由于看到了封建社会的末路或对封建统治者不满,失去信心而郁闷寡欢,因而形成了他词作的凄厉哀婉的格调和低沉幽怨的意境。我认为这种解释不能令人满意。他虽生活于封建社会的末期,但他所处的时代外表不仅没有“衰落”,反而还很“兴盛”,也看不出他对统治者不满或失去信心,据此说明他情绪低落忧郁不仅不能成立,也有人为拔高他思想认识水平之嫌。那么原因又是什么呢?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他爱情生活不如意或过早丧失爱情可能是导致其精神忧郁的一个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及近代学者在研究《红楼梦》时,总要与纳兰性德联系起来,如:“《红楼梦》一书,脍炙人口,世传为明珠之子而作。明珠之子何人也?余曰:明珠之子名成德,字容若”〔(8)〕。又如:“近人多谓《红楼梦》一书为记清朝明珠家事而作,至于书中人物,各有所指,则又言人人殊。大概以纳兰容若为全书主人翁贾宝玉者近是”〔(9)〕。虽然今天我们认为清代学者的这些议论是牵强附会、捕风捉影之谈,但反过来把他与贾宝玉试作比较,不难发现他们之间颇多相似之处。对于纳兰性德的身世和个人经历,我们现在了解得还比较清楚,但对于他个人的爱情生活及内心情感的变化就知之不多了。我们从《红楼梦》中得知贾宝玉是一“情种”,对纳兰性德我们却无法看到有关他这方面的直接记载。所幸的是,有些人的真实感情往往会通过自己的作品流露出来。《纳兰词》中,包含了大量的爱情词,这些词写得情意缠绵、真挚动人。我们虽然无法断定哪些是作者个人感情的真实写照,哪些是作者的有感而发或为寄托某种政治理想而进行的创作,对于每一首词写作的准确时间及先后顺序也不能确切考定,就是对一些词表现的是情人间的恋情、夫妻间的爱情还是朋友间的友情,我们也很难区分清楚,一些词是“即兴”写作还是过后的回忆也不容易判定,但细读纳兰性德的词,仍不难看出他的词反映了个人爱情的经历或起码也表明了他对爱情的态度和看法。在封建社会,青年男女的婚姻大事要听凭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尤其是那些封建官僚家庭,更是要受到门阀观念和社会地位的影响。在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禁锢下,不知有多少青年因此丧失了个人的幸福甚至抱恨终生。但也有的青年男女一旦有了交往或相识的机会,就冲破封建樊篱产生感情,相知相爱。这在我国历代文学作品和社会现实中都不乏其例。我们从纳兰性德的词中所表现和流露出的感情可以看出,他很可能就经历了一次这样痛苦的“恋爱”。在清人的笔记中,也多有这方面的记载,具有代表性的如:“是书力写宝黛痴情,黛玉不知何人?宝玉固全书之主人翁,即纳兰侍御也”〔(10)〕。把他与小说中的“宝黛之恋”联系起来,说明他很可能有相似的经历。在他的词作中,有首题为《咏红姑娘》的〔眼儿媚〕,有人说这个“红姑娘”就是他的恋人,也有人认为他的恋爱对象是他的“表妹”等等。当然这些传闻未必可靠,我们也很难落实,但从他的词中,我们又可实实在在地看到他感情上所承受的痛苦磨难,不能不使我们相信确有这样一段恋情。对于这位姑娘的名姓及详细情况,我们无法弄清也不必费力去考证,倒是通过记叙和描写爱情的词章,可以从中了解纳兰性德的爱情的经历和观念,从他的每一首表现爱情的词中都可以看到一个生动的场面和体会到作者如海涛般涌动的情感,我们从中撷取一些表现特定场面的词并连缀起来,不仅可以看出他爱情经历的过程和感情发展的脉络,也能得到他的一部“恋爱史”,请看如下的几个场面:〔浣溪沙〕十八年来堕世间,听花嚼芷弄冰弦,多情情寄阿谁边? 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偏,相看好处却无言。这首词记述了词人在18岁那年,开始萌发了爱的欲念,于是就注意打扮和修饰自己,整日口中嚼着香草,在琵琶上弹弄着相思的乐曲,但却不知去向哪个姑娘表达。只能在灯下独自沉浸在对姑娘思念的幻想中,即使看好哪个姑娘也无从言起。这当是他萌生爱情欲望的开始。〔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这首词记录了他在暮春花落时节,与一姑娘在院中金井边偶然相遇,乍见之下,通过一瞥惊鸿的刹那间对视的眼神相撞,两人内心都激起了难以抑制的情愫,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从此开始在簟席之上、灯影之下,油然而生的相思之情却难以排遣。这当是记载他与心上的姑娘第一次相见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心情。“落花红冷”则可能是无意中言中了他们爱情不幸的悲剧结局。〔红窗月〕梦阑酒醒,因循过了清明。是一般心事,两样愁情。犹记回廊里誓生生。 金钗钿盒当时赠,历历春星,道休孤密约,鉴取深盟。语罢一丝清露温银屏。这首词说的是两人自暮春相见,到清明时关系就已发展到了在回廊里幽会,虽然他们都明知前途险阻重重、难以结合,但仍互换了信物,并山盟海誓地私定了终身。这当是表明他们的爱情已发展到了难分难舍并互相表明矢志不渝决心的阶段。〔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钗心只凤翘。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情,转过回廊叩玉钗。这首词写他们在热恋期间一次值得回想的美妙场面。临江仙〕昨夜个人曾有约,严城玉漏三更。一钩新月几疏星,夜阑犹未寝,人静鼠窥灯。……这首词表现的是作者与姑娘相约幽会,可时已半夜,爱人却久候不至,面对凄凉夜景,作者感到内心焦虑和孤寂。这当是表明他们的爱情已遇到强大势力的阻隔和干扰,预示前景不明。〔浣溪沙〕五字诗中目乍成,尽教残福折书生,手捋裙带那时情。……作者通过回忆幽会情景表现复杂的内心感情。虽然在幽会时以“手捋裙带”的“爱抚”动作表面上表现了幸福甜美的情景,但当时内心却充满了苦涩和愧疚心情。这当是表明作者对他们的爱情没有进展而陷入苦闷烦恼的境地。〔鹊桥仙〕倦收缃帙,悄垂罗幕,盼煞一灯红小,便容生受博山香,销折得狂名多少! 是伊缘薄?是侬情浅?难道多磨更好?不成寒漏也相催?索性尽荒鸡唱了。两人在一起读书到很晚,连打开的书也顾不上收拾,将灯拧小就迫不及待地进入了垂下的罗纱帐中,完全顾不得可能由此引起的世人嘲讽和名誉损失。虽然当时充满了幸福和喜悦,但毕竟是偷期密约,不能成为合法夫妻,对此现实又无可奈何,心中不平,只能以反诘的语气对姑娘耳语,这难道是我们“缘浅情薄”?还是“好事多磨”?时间过得很快,天已快亮了,真想把心一横,索性任鸡去叫,他们就这样任人去说而再不分离。这当是表明他们的爱情发展到最高阶段。他们之间的爱情经历就是这样一步步从最初的一见钟情很快发展到了两情欢洽、情意浓烈的阶段,其间虽充满了酸甜苦辣的个中滋味,但他们的爱情毕竟是真心的,可就是这样一对心心相印情投意合的青年,却未能“有情人终成眷属”,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怨恨。在《纳兰词》中,我们虽然看不到造成这种现状的直接原因,但却可以肯定,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他们虽尽了努力但终于未能冲破封建樊篱的阻隔,表面上顺从了但却以内心的郁闷和不满来表示抗争。在我们上面提到的〔临江仙〕下阙中,他就直接写道:“原是瞿塘风间阻,错教人恨无情。几回肠断处,风动护花铃。”作者在这里借凶险难测的自然现象暗喻他们面对的是一条何其难逾的鸿沟,虽然当时也曾错怪爱人失约无情,但终于还是明白了这种“风”是造成几次“断肠”的元凶。形式上割断了,但从此却陷入了长期痛苦的相思之中。在一首〔浪淘沙〕中,他写道:“红影湿幽窗,瘦尽春光,雨余花外却斜阳。谁见薄衫低髻子,还惹思量。 莫道不凄凉,早近持觞。暗思何事断人肠,曾是向他春梦里,瞥见回廊。”作者以凄婉的情调,回忆当时与姑娘在回廊密约,但时过境迁,留下的只是令人断肠的梦景,充分表达了相思之苦。在一首〔虞美人〕中,他说:“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这应当是他实写与姑娘被迫分手后的“十年”中,无时不保持对心上人的苦苦思念之情。他不仅痛苦地相思,也还进行深深的自责。在一首题为《拟古决绝柬友》的〔木兰花〕中他写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事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诗人以一个被抛弃的少女的口吻进行诉说,充满了哀怨,以“只如初见”开头,表明对负心人的爱恨交集的复杂心理,以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典故,指责“锦衣郎”负心薄情、忘恩负义,违背了两人当日所订的“比翼连枝”的誓言。这些话站在对方立场说出,更表明了他的自责之痛。他在一首〔少年游〕的词中说:“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更是表明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得已的难言之隐。他想通过对自己的指责,求得减轻精神的压力或得到解脱,他越是指责自己,越是说明了他内心的痛苦程度。他在词中,还对自己的遭遇表现了强烈的不满和反抗情绪。有首〔昭君怨〕:“深禁好春谁惜?薄暮瑶阶伫立,别院管弦声,不分明。又是梨花欲谢,绣背春寒今夜。寂寂锁朱门,梦承恩。”作者长期出入皇宫深禁,深深了解被封锁宫禁中的宫女的痛苦,以她们的痛苦作背景寄寓自己的感情。不仅如此,他在一首〔阮郎归〕中说:“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钦牛津,相对忘贫。”在这首词的上阙中,他愤愤地发问上苍,把一对有情人隔作两处,使他们痛苦相思却不能相亲,自然界美好的春天让谁享受?在下阙他连用三个典故,来表明自己也要为了爱情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即使天上人间亘隔也在所不惜,甚至宁愿抛弃现有的荣华富贵、功名利禄而换取与心上人的“清贫厮守”。当然对于以上词中所述的爱情经历,我们不能完全就断定一定是作者的个人亲身经历,但这并不重要,我们可以由此看出纳兰性德个人对待爱情的态度,最低限度也说明了他对那些为争取婚姻自由、个人幸福而敢于挑战,并不顾一切去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青年男女还是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和赞扬。而纳兰性德这样的“贵介公子”能有这样的认识和态度也属难能可贵。纳兰性德还写过许多表现夫妻爱情的词,同样也可表明他的爱情观。他一生有过两次婚姻,原配卢氏死得很早,有关她家庭和个人的情况我们知之甚少,只是从纳兰性德19岁时所作的七绝《艳歌》中有“欢近三更梦短休,一宵才得半风流”等记叙夫妻闱中秘密情节的诗句表明,此时他已结婚。从他悼亡妇的词表明卢氏逝于康熙十六年暮春,这年纳兰性德23岁,由此推断,他们仅在一起生活了四、五年。之后,纳兰性德又续娶了继室官氏。有关他两次婚姻的具体情况我们都不得而知,但从他记录和描述婚后生活的词章可以看出,他与卢氏、官氏夫妻之间感情甚笃,婚后生活甜蜜幸福,为此,他曾写下过很多表现美好生活和夫妻恩爱的词章。纳兰性德作为康熙宠信的殿前侍卫,经常要入宫当值或随皇上巡视、狩猎,这样能厮守在家的时间就不多了。因此,他常填一些思念家室的词作。如〔相见欢〕“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 红烛泪,青绫被,水沉浓,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词的上阙,作者回忆在家与妻子两情浓浓的情景,下阙则实写客居的孤寂。又如在题为《萧寺纪梦》的〔寻芳草〕中写道:“客夜怎生过?梦相伴,绮窗吟和,薄嗔佯笑到:若不是恁凄凉,肯来么? 来去若匆匆,准拟待晓钟敲破。乍偎人,一闪灯花堕,却对着琉璃火。”这首词则明显表现自己客居佛寺,在梦中与妻子相会,由妻子“薄嗔佯笑”地责怪,体会出夫妻紧偎、情意缠绵的甜蜜幸福,可一梦醒来,面对佛寺中的“硫璃火”,更感凄凉萧索,惆怅有失了。他还通过想象妻子思念自己的情景,表现这种心情,使感情更加突出真切。有首〔南乡子〕《捣衣》这样写道:“鸳瓦已新霜,欲寄寒衣转自伤,见说征夫容易瘦,端相,梦里回时仔细量。 支枕怯空房,且拭清坫就月光,已是深秋兼独夜,凄凉,月到西南更断肠。”这首词写了当丈夫出门在外,妻子独守空房,思念征夫的悲苦心情和凄凉情景。在纳兰性德与卢氏的几年夫妻生活中,两人建立的恩爱感情,一直使他难以忘怀。卢氏去世后,他写了许多悼亡词,其中所表现出的真挚感情和凄婉悱恻的格调同样催人泪下,如在《金缕曲》中他说:“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在〔摊破浣溪沙〕中他说:“多少滴残红蜡泪,几时干。”就是多年后,他仍写道:“此情已自成回忆,零落鸳鸯,十一年前梦一场。”充分说明了他对卢氏的爱情始终没有淡薄。从以上表现夫妻之情和悼亡的词中,虽可看到纳兰性德忠于爱情的可贵品质,但词作的令人伤感的情调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写爱情写得那么哀婉悱恻是不是另有用意?纳兰性德深得词贵婉曲、忌浅露的要旨,因此他在词中会不会以曲笔方式表达深意?或是情另有所寄?都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知道,即使在封建社会,表现婚外爱情的诗词写得太多太露也会招人非议甚至谴责,但如果是表现夫妻爱情则另当别论,至于悼亡之作更可尽情抒发内心情感,他借对卢氏的思念抒发内心的真实感情,不是没有可能。诸如此类问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1) 《清史稿》本传(2) 昭櫣《啸亭杂录》卷九(3) 徐乾学《通志堂集·序》(4) 《通志堂集》卷十五《渌水亭杂识一》(5) 徐乾学《通志堂集·序》(6) 《清史实录》(7)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卷七十七《渌水亭杂识·跋》(8) 俞樾《小浮梅闲话》之十八《曲园杂纂》(9) 《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54页,矅蝯《红楼佚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10) 钱静方《红楼梦考》

[1]邓伟:词人纳兰性德思想初论[J].辽宁大学学报,1981,(6). [2]祝注先.论纳兰性德的思想发展[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86,(2). [3]楚庄.纳兰性德和纳兰词[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5,(5). [4]黄天骥.纳兰性德和纳兰词[J].社会科学战线,1982,(1). [5]楚庄.纳兰性德和纳兰词[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5). [6]严迪昌,清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7]黄士吉.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J].社会科学辑刊,1992,(1). [8]宋效培.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7,(4). [9]项小玲.试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J].南平师专学报,2000,(1). [10]宋公然.苍凉悲慨写边声,评纳兰性德的塞上词[J].绥化师专学报,2001,(3). [11]季祝平.试论纳兰性德的边塞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6). [12]赵晓红.纳兰性德的边塞词[J].思想战线,2000,(6). [13]王雯.别样清幽,自然标格——谈纳兰性德的咏物词[J].松辽学刊(社科版),1999,(1). [14]岑玲.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简论纳兰性德的咏物词[J].遵义师专学报,1999,(3). [15]王国玺.清新自然蕴藉秀美.试探纳兰词的美学风貌[J].社会科学辑刊,1993,(2). [16]宋公然.略论纳兰词[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7,(1). [17]李红雨、关纪新.纳兰词的审美价值[J].民族文学研究,1986,(1). [18]陈慧星.谈言情之作纳兰词[J].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1981,(1). [19]徐培均.言情之妙晶——试论纳兰性德词[A].词学研讨会论文集[C].台北:中国文哲研究所,1996. [10]方红心.论试纳兰性德的感伤词[J].扬州师院学报(社科版),1984,(1). [21]李寿冈.纳兰词之谜[J].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1979,(3). [22]宋培效.试论纳兰性德的豪放词[J].承德师专学报,1988,(4). [23]简茂森.容若词艺散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1,(5). [24]朱国民.纳兰词艺术探幽[J].上海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4,(2). [25]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26]张菊玲.清代满族作家文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0. [27]郑孟彤.中国诗歌发展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28]冯统一.纳兰性德和饮水词[J].读书,1982,(11). [29]李寿冈.纳兰词之谜[J].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1979,(3). [30]杨勇.论纳兰性德的个性气质对其词的影响[J].湖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0,(3). [31]张弘.纳兰词评价的几个问题[J].学术月刊,1985,(4). [32]张秉戊.纳兰词感伤的心理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1995,(1). [33]岑玲.纳兰词感伤风格的文化心理分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96,(3). [34]方红心.试论纳兰性德的感伤词[J].扬州师院(社科版),1984,(1). [35]周涛.浅论纳兰性德词形成的根本原因[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8,(3). [36]李雷.晏几道与纳兰性德之比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 [37]华德柱.论纳兰词的忧郁[J].中国韵文学刊,1999,(1). [38]任嘉禾.纳兰性德的词[J].内蒙古大学学报,1982,(专刊). [39]宁昶英,佟仁静.纳兰词研究三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4,(3). [40]寇宗基.纳兰性德对中国华夏文化的倾慕和求索[J].晋阳学刊,1998,(5). [41]孙通海.试论纳兰词的内容、风格及其创作背景[J].民族文学研究,1984,(3). [42]简茂森.容若词艺散论[J].华东师大学报(社科版),1981,(5). [43]楚庄.纳兰性德和纳兰词[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5). [44]简茂森.容若词艺散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1,(5).

研究纳兰性德论文的题目

楼上的资料有偏差。不过在下也认为还是了解后自己写。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纳兰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 善骑射,好读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也能诗。有《通志堂集》。词集名《纳兰词》,有单行本。又与徐乾学编刻唐以来说经诸书为《通志堂经解》。 来自《辞海》1989年版 详细介绍: 纳兰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降生在北京,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而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因而可以说,纳兰性德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了一个天皇贵胄的家庭里,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然而,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纳兰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纳兰性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 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尔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 师。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他又把搜读经史过程 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 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表现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 纳兰性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従生活,无心功名利禄。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他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 出,著称于世。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 《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 词》。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 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 在交友上,纳兰性德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所交“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悦俗之人,多为江南汉族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等。纳兰性德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就象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样,当时许多的名士才子都围绕在他身边,使得其住所渌水亭(现宋庆龄故居内恩波亭)因文人骚客雅聚而著名,客观上也促进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究其原因,纳兰性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汉族知识分子学到他所倾慕的汉文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有着不同于一般满清贵族纨绔子弟的远大理想和高尚人格,这就显然使得他的举动背离了社会主流,从而成为后世的一个研究焦点。 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 词创作。但是仅三年,卢氏因产后受寒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纳兰性德后又续娶关氏,并有侧室颜氏。 值得一提的是,纳兰性德三十岁时,在好友顾贞观的帮助下,纳江南才女沈宛。沈宛,字御蝉,浙江乌程人,著有《选梦词》。集中悼亡之作“丰神不减夫婿”。可惜她在与纳兰性德相处一年之后,纳兰性德就去世了,这段短暂的爱情又以悲剧告终。纳兰性德作为一代风流才子,他的爱情生活因而被后人津津乐道,也有捕风捉影的各种市井流言,最为盛传的是表妹入宫一事,但终不可考。 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 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 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 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 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 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他于康熙 二十四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 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然而与之区别的,纳兰性德是入关不久的满族显贵,能够对汉族文化掌握并运用得如此精深,是不得不令人大为称奇的。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真的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倍受当时及后世好评。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而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性德词作先后结集为《侧帽》、《饮水》,后人多称纳兰词。纵观纳兰性德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你的内容大概是什么?如果没有内容不好定题目

题目是其次,内容才是真。是说题目又有何用?研究纳兰可以从比较小的角度切入,考虑,之后再说题目。以纳兰性德之眼观早期康熙--这是研究纳兰还是康熙啊?而且空洞。

ls请别糟蹋容若好么?他是个人才,满腹经纶,忧心国事,可同时他渴望自由,侍卫的身份束缚了他的政治抱负,原本习武的身子却因风寒顽疾的侵袭而日益虚弱。纳兰决不是什么为情生为情死的小男人,他是强者,却也是无法抗争过命运的失败者。那些所谓情诗却决不能用情诗来解读——纳兰不是谁能随随便便写的,他太出色却也太矛盾,他的文才终是凋零在皇家独有的悲剧之中。

纳兰性德作为毕业论文研究对象

人物简介 :纳兰性德和李煜是经常被拿来做对比的两个人,主要原因是两者的身世和情致都有相似之处。 李后主贵为一国之君,纳兰则是相国公子,两人的词却又都显示出与身份不相符的天真和质朴;后主有亡国之恨,纳兰有丧妻之痛,所以他们的词在后期都是以哀婉动人。 但两者的不同也是显而易见的。后主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对世道的艰辛没有深刻的认识,所以在前期,他的词多半是描写宫廷宴乐、歌舞升平的景象,如那首很著名的仄韵[浣溪纱]——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与此对应的,纳兰词早期作品中却隐隐透露出建功立业的抱负,如[风流子·秋郊射猎]。 随着北宋日盛,李煜被迫去除帝号,词风也有所改变,像“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一声羌笛,惊起醉怡容”等词应该就是这段时间所写的,惆怅、落寞、百无聊赖。 纳兰在此期间则经历了娶妻、科考落第、及第、结识顾贞观等情,作品中悲喜掺杂,呈现出多元化。 李煜和纳兰性德的创作高峰都在后期,一个追思故国,一个痛悼亡妇,境界虽有大小之别,其感人触情者如一。参考;月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它以其独特艺术审美特征和象征含义成为古代诗歌经典意象之一。月作为文人抒情感怀的传统意象,在李煜和纳兰性德的词作中也多次出现。据统计,月意象在李煜现存的全词31首中出现了13次,在347首纳兰词中出现了131次。本文即以李煜和纳兰性德词中的月意象为切入点,分析其象征意义的变化,探求后者对前者词风的继承与发展和隐藏于其后的深刻原因。(一)传统诗词中的月意象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自然景物,月亮很早就进入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视野,用以寄托温婉善感的文人的愁思。对月的崇拜祭祀可见于《礼记·祭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内外,以端其位。”在纳兰之前,月已经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诗歌意象,并有着自己独特的象征意义系统。首先,月亮是离人渴望团圆的象征。依据自然规律,月有阴晴圆缺的变化,周而复始的特点。这一点到了漂泊异乡或是思念异乡亲人的文人那里,就成了一种由分离而团圆的象征,常常能勾起离人无限的愁思。其次,月是永恒生命的象征。月是大自然永恒性的体现,与人类短暂的生命相对照,使多愁善感的文人发出对宇宙哲思的扣问。张若虚就有“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喟叹。再次,月也被看作是柔美的女性的象征。新月如钩的形状以及皎洁明亮的特征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细眉,进而被古代文人引作美女的象征,使得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更加青春鲜活,美艳动人。不仅如此,月还因为它的朦胧美与花结合,被作为昔日美好时光的象征,与今日现实中的不幸对照触发诗人望月怀人的愁思。另外,阴阳,乾坤,日月,男女作为两极对照的事象,为中国古代文人所接纳。在文人政客笔下,君以其尊贵而为阳为乾为日为男,而臣子则为阴为坤为月为女。月也就成为了古代文人比拟自身寄托政治志向的凭籍。最后,月的圆缺变化还蕴涵了盛极必衰的哲理。月满而亏,月最圆的时候也是月走向缺失的开始,这又让有“亢龙有悔”思想的中国古人敏感地体会到人道与自然之中蕴涵的那种盛极必衰的真理。(二)纳兰性德从对月伤怀中继承发展后主词风纳兰词继承了李煜词中月意象的象征意义,同时也继承了传统诗词中的月意象的某些特征,并且容入了许多个人情感,艺术手法上也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对月怀人,回首往事。纳兰词中,多有当时明月的写法,他习惯于通过明月来传达自己对于物是人非的哀伤。他与亡妻伉俪情深,几乎发展到见月伤心、对花溅泪的地步。在纳兰词中,对月怀妻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作者更是在对亡妻的悼亡词中直接将妻子比喻为天上的明月,一片冰心。“断肠明月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苏幕遮》)词中所写明月依旧,人却不在。往事浮现,黯然惆怅。离别之人,只能空见当时明月,心中自然充满哀愁。纳兰性德的这种写法,直接师承李煜的“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虞美人》)。李煜的月寄托的是对故国的思念和亡国的悔恨,纳兰的月包含的却是对亡妻的悼念,虽然内容不同,但它们都包含了对往昔美好事物的追忆以及物是人非的怅恨。情感真挚,痛苦与悲寂的风格一脉相承。二,月是美好时光与美好事物的象征,多姿多彩。月意象的这种用法在李煜和纳兰的早期词中都有体现。亡国前的后主,过的是偏安一隅、无尽享乐的极乐生活,夜夜笙歌,踏月归去。特别是与小周后的爱情更是柔情蜜意。这其中月作为美好夜晚的一部分景色也被渲染上了欢快愉悦的色彩。和李煜一样,丧妻前的容若是一个“侧帽风前花满路”的乌衣少年。那时纳兰笔下的月被蒙上了一层浪漫的色调。这在纳兰的友情词中有很多体现,月明如水,体现了君子之交的纯洁与高贵。三,月是男女相思的寄托。李煜和纳兰都写男女相思的词,而这些男女相思的词中又必不可少的是对月而起。这不仅是纳兰对李煜的继承,而应该是这两位词人对于传统月意象象征系统的一个继承。纳兰写“花月不曾闲,莫放相思醒”(《生查子》)。李煜写“樱花落尽阶前月”(《谢新恩》)都表现的男女之间相思苦楚,对月落泪。词风真挚自然,寓情景以生命,如王国维先生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四,羁旅月中最愁思。纳兰的词中包含很多边塞词,其中的月意象又包含浓厚的思乡情谊。纳兰作为康熙的御前侍卫,跟随康熙出巡,自然不同于一般的羁旅天涯的生活。他的边塞生活虽壮丽奢华,但对于生性追求自由纯性的纳兰来说,个中的酸楚自是无法言说。纳兰边塞词中多用“寒月”“冷月”来抒发自己对侍卫生活的厌倦无奈以及对分隔两地的妻子的思念。这是李煜的词所没有的,作为亡国君的李煜自然没有羁旅生活,他有的只是沉迷过去,怀念故国的伤情。五,以月自伤,悲情无限。纳兰的词哀感顽艳,千古伤心。他以月自比,暗喻自己缺失的人生。如:“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长如玦。但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蝶恋花》)“性德此词的重点却在‘缺’,在‘离’,认为会少离多,毕竟是人生一大憾事。因此他写得悲凉凄恻。他‘怜月’实是自伤。”纳兰借月亮的盈亏表达了自己对于爱妻早亡的无奈与悲伤,他希望妻子永远健康如月亮那般。然而自己的命运和月亮一样,是一夜月圆,却夜夜月缺。这是纳兰性德对月意象的发展,由于他“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所以能将自身比为圆少缺多的月亮,这种用法出李煜之上。六,赋月以灵性,月能体味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苦痛。李煜词中的月是一种寄托情思的景物,没有生命。人只能对月怀思,月却不能体味人的心思。而容若笔下的月是有生命的,这一点,是纳兰性德对李煜在月意象运用方面最大的发展。纳兰说“飘零心事,残月落花知”(《临江仙》),月有灵性,它能知道人类那些卑微的怀念和愁思;纳兰说“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临江仙寒柳》),月能爱人,懂得怜惜;纳兰说“凭将扫黛窗前月,持向今朝照别离”(《鹧鸪天》),月是镜子,空照离愁。难怪张草纫先生说他“显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李后主的词风,缠绵凄婉,愁肠百结,字字血泪,是“从心灵深处弹奏出的一支支人生悲歌”。纳兰性德则是哀感顽艳,婉转凄清直追后主。他们的词都“温婉中流露出哀伤,掩卷后总有一种怅然若失之感”。所以梁启超说:“容若小词,直追后主。”陈维菘说:“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然而后主在抒情时对自己的人生痛苦,没有怨恨,没有反抗,没有忏悔,有的只是呻吟和无限的伤春悲秋。在这一点上,纳兰对后主却有新的发展。他词的题材内容明显更加丰富,边塞词,悼亡词,爱情词都包含着不同的内容,当然仍然保持着不变的伤痛。另一方面,纳兰在艺术手法上较之后主,更加多元化,就好像月的含义在纳兰词中被拓展,并且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意义。再次纳兰的词风较之后主,更加有一种侠骨柔情,刚柔并兼。(三)纳兰性德对李煜词风继承并有所发展的原因初探其一,悲剧命运造就了一样的天才词人从一国之君到阶下囚,从人间极乐到百事堪哀,从九五之尊到凌辱践踏,李煜苦到了极致,愁到了极致,也绝望到了极致。他的字里行间饱含了凭栏对月深厚的故国之思以及今昔对比沉痛的亡国之恨。所以他的词风固定在一个绝望者的发泄与投注上。纳兰的人生际遇虽与后主不尽相同,但也充满了苦难。先辈的仇恨,爱妻的早夭,与爱人的别离,伴君如伴虎的危险,侍从的无奈,与父亲的矛盾,羁旅的寂寞……所有都加在秉性纯洁,细致纤弱的容若身上。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得他的词中充满了怀妻之痛,爱情之思,羁旅思乡之苦,痛彻心扉之伤,因而他的月意象的象征意义是复合性的。他的词不仅仅是绝望者的呻吟,同时也是绝望者的呼喊。其二,个人偏好与性格差异纳兰自幼聪颖,喜好诗词,追求纯真自然。尤其词,成就极高。纳兰认为:“《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绕烟水迷离之致。”纳兰学词,始于《花间》,宗于后主。个人偏好使得容若对李煜的词作欣赏有加。李煜的情感虽然真挚但懦弱,贪生怕死。做了阶下囚的李煜又时时刻刻被死亡所威胁,于是哀莫大于心死。他不渴求有生的希望,也就不会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他只能一味的唉声叹气,对月思怀。纳兰则截然不同,纳兰才学卓越,志向高远,性情清高、通脱,又纤弱善感,细腻多情,是翩翩浊世里的佳公子。“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蝶恋花》)深情,也是容若最能打动人的地方。王国维说纳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是多愁善感的,是细腻的,他的词风哀婉动人,格调高秀,对李后主又有所超脱。张任政曰::“先生弱冠时,已赋悼亡,缱绻哀感之作。居词集之半,声泪俱随,令人不能卒读。”其三,时代的发展与诗词艺术的成熟。词产生在晚唐五代,李后主的词“在境界和气象方面都做出了较大的开拓,而风格上却情致缠绵。”而词在经过了宋代的繁荣,元明两代的沉寂,在清初时已出现了中兴的势头。这一时期的纳兰不仅吸收了李后主真切自然,凄凉哀婉的词风。同时也借鉴了晏小山、李清照、秦观等人的独特之处,自成一派。“纳兰词真挚自然,婉丽清新,善用白描,不事雕琢,运笔如行云流水,纯任感情在笔端倾泻。他还吸收李清照,秦观的婉约特色,铸造出个人的独特风格”。因而,纳兰得已继承并且发展了李后主的词风。(四)余论纳兰对李煜词风的继承和发展是多方面的,他在继承李后主的真切哀伤的同时也溶入了自己的灵魂。月意象是这种继承和嬗变的一个方面,但不是仅有的一个方面。相信一个如此聪颖的佳公子,若不是早逝,一定能让李后主的绝响再现人间。其他:三、体制上擅长小令 明刻本《类编草堂诗馀》曾据字数多少分类,以五十八字以内者为小令,实则并无根据。因已通行,故此处据此而论。 李煜现存词约五十首,(统计据詹安泰编注《李璟李煜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全是小令。 纳兰性德现存三百多首词,绝大多数也是小令。此三家词都以小令见长,是与小令本身的特点以及三人宜浅宜深蕴发无端的词作特点相联系的。当然李煜所处的五代,词的历史尚短,小令大行其时,长调还不多见,这也是李煜只有小令的原因之一。 叶嘉莹先生在曾说:“长调的词是要铺展开去描叙的,如果你写男女爱情的婉约词,其下焉者就会流为柳永的淫靡。如果你用长调写豪放的词,好的当然也很多,但其下焉者就会流为叫嚣。”而此二人的词作既然以抒情见长,自不宜用长调。而小令较能给人以言外之意的感想,比较有余韵,所以这是他们多用小令的原因之一。当然这其中并没这么简单,这里只是略作说明。

纳兰性德和李煜是经常被拿来做对比的两个人,主要原因是两者的身世和情致都有相似之处。李后主贵为一国之君,纳兰则是相国公子,两人的词却又都显示出与身份不相符的天真和质朴;后主有亡国之恨,纳兰有丧妻之痛,所以他们的词在后期都是以哀婉动人。但两者的不同也是显而易见的。后主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对世道的艰辛没有深刻的认识,所以在前期,他的词多半是描写宫廷宴乐、歌舞升平的景象,如那首很著名的仄韵[浣溪纱]——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与此对应的,纳兰词早期作品中却隐隐透露出建功立业的抱负,如[风流子·秋郊射猎]。随着北宋日盛,李煜被迫去除帝号,词风也有所改变,像“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一声羌笛,惊起醉怡容”等词应该就是这段时间所写的,惆怅、落寞、百无聊赖。纳兰在此期间则经历了娶妻、科考落第、及第、结识顾贞观等情,作品中悲喜掺杂,呈现出多元化。李煜和纳兰性德的创作高峰都在后期,一个追思故国,一个痛悼亡妇,境界虽有大小之别,其感人触情者如一。至于代表作品,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

很多方面都可以写的!最好写的应该是纳兰性德的“情”,友情、爱情贯穿了他的一生。他的一生可谓是因情而生,为情而死。他对朋友慷慨大方、仗义热忱,具体可以看他和顾贞观的交往,以及他解救吴汉槎的故事。爱情则可以看他的词,他的词以悼亡词为最好,而悼念的则是他的妻子卢氏。也可以从纳兰的人生观的角度写!总之,他就是个完美的男子!

【内容提要】纳兰性德的词作充满了凄婉哀厉的情调,形成了个人与社会现实十分明显的矛盾。从纳兰性德的身世及其有关爱情的词章中,可明确看出他个人对爱情的态度和观点,他对封建社会制度下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樊篱、追求个人幸福、争取婚姻自由的行为是同情和赞扬的。纳兰性德是我国满族历史上第一个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词人,同时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他是隶属正黄旗的满族人,他所在的家族也属满族一个著名的显赫部族。纳兰性德的父亲明珠大学士,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声威显赫的著名官僚,曾任康熙的内务总管、弘文院学士,后又历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直至武英殿大学士,累加太子太师,这是相当于其他朝代的宰相之职。他为官声誉不好,在任职期间,独览朝纲,卖官鬻爵,大肆贪污受贿,为人极其贪婪。他“广置田产,市买奴仆”。“田产丰盈,日进斗金”。“簠簋不饬,货贿山积”。及至后来获罪,当朝廷“籍没其产,有天府所未有者”〔(1)〕。当时社会上普遍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要作官,问索三,要讲情,问老明”〔(2)〕。索三指索额图,老明即是明珠。由此可见其冲天势焰。当然,明珠在朝廷如何翻云覆雨、弄权捭阖,不能由纳兰性德负责,但由此形成的优裕生活条件及特殊的社会地位却会对他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样的家庭环境,使纳兰性德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和严格教育,他个人又具“豪迈挺拔之材,勤勤学问”〔(3)〕。他与大多数纨袴子弟不同,对荣华富贵的生活并不十分热衷,也不像许多八旗子弟那样,整日追求声色犬马,沉湎于风花雪月的温柔乡中,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而是将个人的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学习和钻研经史之中。他学习的刻苦精神是令人佩服的,即使有病在身,也丝毫不松懈。“偶有管见,书之别简。或良朋莅止,传述异闻,客去辄录而藏焉。逾三、四年,遂成卷”〔(4)〕。17岁时,入太学就读,一年后,首次参加乡试即中举人。来年会试,却因患“寒疾”在殿试的关键时刻不能参加,功亏一篑。为三年后再次参加考试,学习更加刻苦,并拜宿儒徐乾学为师。据徐回忆,“自癸丑五月始,逢三六九黎明骑马过余邸,讲论书史,自暮乃去”〔(5)〕。22岁第二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高中二甲第七名,被授予三等侍卫之职,后晋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在清初,清廷对侍卫的选拔是十分严格的,能当上侍卫是十分荣耀的,首先家庭和父兄要为皇上宠信,而上三旗子弟则又受到格外优渥,因为“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皆天子自将之军,爰选其子弟,命曰侍卫,用备宿卫侍从”。在侍卫中,又以殿前侍卫最为尊贵,这种职务“多以王公胄子勋戚世臣充之,御殿则在帝左右,扈从则给事起居,满洲将相多由此出”〔(6)〕。康熙将纳兰性德选在身边,一再提拔,可见对其看重和准备委之以重任的用心。而纳兰性德也得以长期伴随皇帝身边,跟随巡视、狩猎,也时与皇上一起吟诵唱和,探讨诗文。由于他出众的学问和应对能力,深得皇上信任赏识。他在病重期间,康熙十分关心,不仅派遣太监时时查询病况,委派御医值班疗理,还“亲处方药赐之”;病逝后,又遣使赐奠,恤慰有加,从这可以看出康熙明显的眷顾之意。几乎可以肯定,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展现在他面前的将是一条通向将相仕宦的云衢大道。纳兰性德虽然过早逝世,但在短暂的一生中,却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赋、词、杂识等作品,表现出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其中,词作尤为出色。其《纳兰词》共收词作342首。梁启超谓“容若小词,直追李主”〔(7)〕。把纳兰性德与南唐二主相提并论,不仅说明了他的词在艺术上达到的高度,同时也表明其词在格调和内容上也有与之相近之处。李煜是亡国之君,他的词充满凄婉艳丽的色调是很自然的,而纳兰性德出生于“康熙盛世”,有着高贵的血统和权势显赫的家庭,不仅是从小生活在钟鸣鼎食宰辅之府的“贵介公子”,且少年得志平步青云,又有“一等殿前侍卫”的荣衔,虽然后来其父明珠获罪被查抄,但在他的有生之年,家庭和个人却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红楼梦》中形容贾府兴盛用语)。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作品却也充满哀感顽艳的情调就不能不说是一个与社会现实有着明显矛盾的现象了。他在31岁的似锦年华就郁郁而逝,已令人不解;而从整个《纳兰词》来看,也始终笼罩着一种悲凉、忧郁令人不忍卒读的气氛,诸如“断肠”、“凄凉”、“惆怅”、“悲苦”、“憔悴”、“愁”、“恨”、“泪”之类的字眼,简直触目皆是。于是对于他的身世与词作内容、格调上的明显矛盾产生的原因,就成了很多人探究的重点,并产生了种种推测。有人认为纳兰性德由于看到了封建社会的末路或对封建统治者不满,失去信心而郁闷寡欢,因而形成了他词作的凄厉哀婉的格调和低沉幽怨的意境。我认为这种解释不能令人满意。他虽生活于封建社会的末期,但他所处的时代外表不仅没有“衰落”,反而还很“兴盛”,也看不出他对统治者不满或失去信心,据此说明他情绪低落忧郁不仅不能成立,也有人为拔高他思想认识水平之嫌。那么原因又是什么呢?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他爱情生活不如意或过早丧失爱情可能是导致其精神忧郁的一个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及近代学者在研究《红楼梦》时,总要与纳兰性德联系起来,如:“《红楼梦》一书,脍炙人口,世传为明珠之子而作。明珠之子何人也?余曰:明珠之子名成德,字容若”〔(8)〕。又如:“近人多谓《红楼梦》一书为记清朝明珠家事而作,至于书中人物,各有所指,则又言人人殊。大概以纳兰容若为全书主人翁贾宝玉者近是”〔(9)〕。虽然今天我们认为清代学者的这些议论是牵强附会、捕风捉影之谈,但反过来把他与贾宝玉试作比较,不难发现他们之间颇多相似之处。对于纳兰性德的身世和个人经历,我们现在了解得还比较清楚,但对于他个人的爱情生活及内心情感的变化就知之不多了。我们从《红楼梦》中得知贾宝玉是一“情种”,对纳兰性德我们却无法看到有关他这方面的直接记载。所幸的是,有些人的真实感情往往会通过自己的作品流露出来。《纳兰词》中,包含了大量的爱情词,这些词写得情意缠绵、真挚动人。我们虽然无法断定哪些是作者个人感情的真实写照,哪些是作者的有感而发或为寄托某种政治理想而进行的创作,对于每一首词写作的准确时间及先后顺序也不能确切考定,就是对一些词表现的是情人间的恋情、夫妻间的爱情还是朋友间的友情,我们也很难区分清楚,一些词是“即兴”写作还是过后的回忆也不容易判定,但细读纳兰性德的词,仍不难看出他的词反映了个人爱情的经历或起码也表明了他对爱情的态度和看法。在封建社会,青年男女的婚姻大事要听凭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尤其是那些封建官僚家庭,更是要受到门阀观念和社会地位的影响。在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禁锢下,不知有多少青年因此丧失了个人的幸福甚至抱恨终生。但也有的青年男女一旦有了交往或相识的机会,就冲破封建樊篱产生感情,相知相爱。这在我国历代文学作品和社会现实中都不乏其例。我们从纳兰性德的词中所表现和流露出的感情可以看出,他很可能就经历了一次这样痛苦的“恋爱”。在清人的笔记中,也多有这方面的记载,具有代表性的如:“是书力写宝黛痴情,黛玉不知何人?宝玉固全书之主人翁,即纳兰侍御也”〔(10)〕。把他与小说中的“宝黛之恋”联系起来,说明他很可能有相似的经历。在他的词作中,有首题为《咏红姑娘》的〔眼儿媚〕,有人说这个“红姑娘”就是他的恋人,也有人认为他的恋爱对象是他的“表妹”等等。当然这些传闻未必可靠,我们也很难落实,但从他的词中,我们又可实实在在地看到他感情上所承受的痛苦磨难,不能不使我们相信确有这样一段恋情。对于这位姑娘的名姓及详细情况,我们无法弄清也不必费力去考证,倒是通过记叙和描写爱情的词章,可以从中了解纳兰性德的爱情的经历和观念,从他的每一首表现爱情的词中都可以看到一个生动的场面和体会到作者如海涛般涌动的情感,我们从中撷取一些表现特定场面的词并连缀起来,不仅可以看出他爱情经历的过程和感情发展的脉络,也能得到他的一部“恋爱史”,请看如下的几个场面:〔浣溪沙〕十八年来堕世间,听花嚼芷弄冰弦,多情情寄阿谁边? 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偏,相看好处却无言。这首词记述了词人在18岁那年,开始萌发了爱的欲念,于是就注意打扮和修饰自己,整日口中嚼着香草,在琵琶上弹弄着相思的乐曲,但却不知去向哪个姑娘表达。只能在灯下独自沉浸在对姑娘思念的幻想中,即使看好哪个姑娘也无从言起。这当是他萌生爱情欲望的开始。〔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这首词记录了他在暮春花落时节,与一姑娘在院中金井边偶然相遇,乍见之下,通过一瞥惊鸿的刹那间对视的眼神相撞,两人内心都激起了难以抑制的情愫,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从此开始在簟席之上、灯影之下,油然而生的相思之情却难以排遣。这当是记载他与心上的姑娘第一次相见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心情。“落花红冷”则可能是无意中言中了他们爱情不幸的悲剧结局。〔红窗月〕梦阑酒醒,因循过了清明。是一般心事,两样愁情。犹记回廊里誓生生。 金钗钿盒当时赠,历历春星,道休孤密约,鉴取深盟。语罢一丝清露温银屏。这首词说的是两人自暮春相见,到清明时关系就已发展到了在回廊里幽会,虽然他们都明知前途险阻重重、难以结合,但仍互换了信物,并山盟海誓地私定了终身。这当是表明他们的爱情已发展到了难分难舍并互相表明矢志不渝决心的阶段。〔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钗心只凤翘。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情,转过回廊叩玉钗。这首词写他们在热恋期间一次值得回想的美妙场面。临江仙〕昨夜个人曾有约,严城玉漏三更。一钩新月几疏星,夜阑犹未寝,人静鼠窥灯。……这首词表现的是作者与姑娘相约幽会,可时已半夜,爱人却久候不至,面对凄凉夜景,作者感到内心焦虑和孤寂。这当是表明他们的爱情已遇到强大势力的阻隔和干扰,预示前景不明。〔浣溪沙〕五字诗中目乍成,尽教残福折书生,手捋裙带那时情。……作者通过回忆幽会情景表现复杂的内心感情。虽然在幽会时以“手捋裙带”的“爱抚”动作表面上表现了幸福甜美的情景,但当时内心却充满了苦涩和愧疚心情。这当是表明作者对他们的爱情没有进展而陷入苦闷烦恼的境地。〔鹊桥仙〕倦收缃帙,悄垂罗幕,盼煞一灯红小,便容生受博山香,销折得狂名多少! 是伊缘薄?是侬情浅?难道多磨更好?不成寒漏也相催?索性尽荒鸡唱了。两人在一起读书到很晚,连打开的书也顾不上收拾,将灯拧小就迫不及待地进入了垂下的罗纱帐中,完全顾不得可能由此引起的世人嘲讽和名誉损失。虽然当时充满了幸福和喜悦,但毕竟是偷期密约,不能成为合法夫妻,对此现实又无可奈何,心中不平,只能以反诘的语气对姑娘耳语,这难道是我们“缘浅情薄”?还是“好事多磨”?时间过得很快,天已快亮了,真想把心一横,索性任鸡去叫,他们就这样任人去说而再不分离。这当是表明他们的爱情发展到最高阶段。他们之间的爱情经历就是这样一步步从最初的一见钟情很快发展到了两情欢洽、情意浓烈的阶段,其间虽充满了酸甜苦辣的个中滋味,但他们的爱情毕竟是真心的,可就是这样一对心心相印情投意合的青年,却未能“有情人终成眷属”,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怨恨。在《纳兰词》中,我们虽然看不到造成这种现状的直接原因,但却可以肯定,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他们虽尽了努力但终于未能冲破封建樊篱的阻隔,表面上顺从了但却以内心的郁闷和不满来表示抗争。在我们上面提到的〔临江仙〕下阙中,他就直接写道:“原是瞿塘风间阻,错教人恨无情。几回肠断处,风动护花铃。”作者在这里借凶险难测的自然现象暗喻他们面对的是一条何其难逾的鸿沟,虽然当时也曾错怪爱人失约无情,但终于还是明白了这种“风”是造成几次“断肠”的元凶。形式上割断了,但从此却陷入了长期痛苦的相思之中。在一首〔浪淘沙〕中,他写道:“红影湿幽窗,瘦尽春光,雨余花外却斜阳。谁见薄衫低髻子,还惹思量。 莫道不凄凉,早近持觞。暗思何事断人肠,曾是向他春梦里,瞥见回廊。”作者以凄婉的情调,回忆当时与姑娘在回廊密约,但时过境迁,留下的只是令人断肠的梦景,充分表达了相思之苦。在一首〔虞美人〕中,他说:“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这应当是他实写与姑娘被迫分手后的“十年”中,无时不保持对心上人的苦苦思念之情。他不仅痛苦地相思,也还进行深深的自责。在一首题为《拟古决绝柬友》的〔木兰花〕中他写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事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诗人以一个被抛弃的少女的口吻进行诉说,充满了哀怨,以“只如初见”开头,表明对负心人的爱恨交集的复杂心理,以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典故,指责“锦衣郎”负心薄情、忘恩负义,违背了两人当日所订的“比翼连枝”的誓言。这些话站在对方立场说出,更表明了他的自责之痛。他在一首〔少年游〕的词中说:“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更是表明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得已的难言之隐。他想通过对自己的指责,求得减轻精神的压力或得到解脱,他越是指责自己,越是说明了他内心的痛苦程度。他在词中,还对自己的遭遇表现了强烈的不满和反抗情绪。有首〔昭君怨〕:“深禁好春谁惜?薄暮瑶阶伫立,别院管弦声,不分明。又是梨花欲谢,绣背春寒今夜。寂寂锁朱门,梦承恩。”作者长期出入皇宫深禁,深深了解被封锁宫禁中的宫女的痛苦,以她们的痛苦作背景寄寓自己的感情。不仅如此,他在一首〔阮郎归〕中说:“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钦牛津,相对忘贫。”在这首词的上阙中,他愤愤地发问上苍,把一对有情人隔作两处,使他们痛苦相思却不能相亲,自然界美好的春天让谁享受?在下阙他连用三个典故,来表明自己也要为了爱情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即使天上人间亘隔也在所不惜,甚至宁愿抛弃现有的荣华富贵、功名利禄而换取与心上人的“清贫厮守”。当然对于以上词中所述的爱情经历,我们不能完全就断定一定是作者的个人亲身经历,但这并不重要,我们可以由此看出纳兰性德个人对待爱情的态度,最低限度也说明了他对那些为争取婚姻自由、个人幸福而敢于挑战,并不顾一切去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青年男女还是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和赞扬。而纳兰性德这样的“贵介公子”能有这样的认识和态度也属难能可贵。纳兰性德还写过许多表现夫妻爱情的词,同样也可表明他的爱情观。他一生有过两次婚姻,原配卢氏死得很早,有关她家庭和个人的情况我们知之甚少,只是从纳兰性德19岁时所作的七绝《艳歌》中有“欢近三更梦短休,一宵才得半风流”等记叙夫妻闱中秘密情节的诗句表明,此时他已结婚。从他悼亡妇的词表明卢氏逝于康熙十六年暮春,这年纳兰性德23岁,由此推断,他们仅在一起生活了四、五年。之后,纳兰性德又续娶了继室官氏。有关他两次婚姻的具体情况我们都不得而知,但从他记录和描述婚后生活的词章可以看出,他与卢氏、官氏夫妻之间感情甚笃,婚后生活甜蜜幸福,为此,他曾写下过很多表现美好生活和夫妻恩爱的词章。纳兰性德作为康熙宠信的殿前侍卫,经常要入宫当值或随皇上巡视、狩猎,这样能厮守在家的时间就不多了。因此,他常填一些思念家室的词作。如〔相见欢〕“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 红烛泪,青绫被,水沉浓,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词的上阙,作者回忆在家与妻子两情浓浓的情景,下阙则实写客居的孤寂。又如在题为《萧寺纪梦》的〔寻芳草〕中写道:“客夜怎生过?梦相伴,绮窗吟和,薄嗔佯笑到:若不是恁凄凉,肯来么? 来去若匆匆,准拟待晓钟敲破。乍偎人,一闪灯花堕,却对着琉璃火。”这首词则明显表现自己客居佛寺,在梦中与妻子相会,由妻子“薄嗔佯笑”地责怪,体会出夫妻紧偎、情意缠绵的甜蜜幸福,可一梦醒来,面对佛寺中的“硫璃火”,更感凄凉萧索,惆怅有失了。他还通过想象妻子思念自己的情景,表现这种心情,使感情更加突出真切。有首〔南乡子〕《捣衣》这样写道:“鸳瓦已新霜,欲寄寒衣转自伤,见说征夫容易瘦,端相,梦里回时仔细量。 支枕怯空房,且拭清坫就月光,已是深秋兼独夜,凄凉,月到西南更断肠。”这首词写了当丈夫出门在外,妻子独守空房,思念征夫的悲苦心情和凄凉情景。在纳兰性德与卢氏的几年夫妻生活中,两人建立的恩爱感情,一直使他难以忘怀。卢氏去世后,他写了许多悼亡词,其中所表现出的真挚感情和凄婉悱恻的格调同样催人泪下,如在《金缕曲》中他说:“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在〔摊破浣溪沙〕中他说:“多少滴残红蜡泪,几时干。”就是多年后,他仍写道:“此情已自成回忆,零落鸳鸯,十一年前梦一场。”充分说明了他对卢氏的爱情始终没有淡薄。从以上表现夫妻之情和悼亡的词中,虽可看到纳兰性德忠于爱情的可贵品质,但词作的令人伤感的情调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写爱情写得那么哀婉悱恻是不是另有用意?纳兰性德深得词贵婉曲、忌浅露的要旨,因此他在词中会不会以曲笔方式表达深意?或是情另有所寄?都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知道,即使在封建社会,表现婚外爱情的诗词写得太多太露也会招人非议甚至谴责,但如果是表现夫妻爱情则另当别论,至于悼亡之作更可尽情抒发内心情感,他借对卢氏的思念抒发内心的真实感情,不是没有可能。诸如此类问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1) 《清史稿》本传(2) 昭櫣《啸亭杂录》卷九(3) 徐乾学《通志堂集·序》(4) 《通志堂集》卷十五《渌水亭杂识一》(5) 徐乾学《通志堂集·序》(6) 《清史实录》(7)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卷七十七《渌水亭杂识·跋》(8) 俞樾《小浮梅闲话》之十八《曲园杂纂》(9) 《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54页,矅蝯《红楼佚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10) 钱静方《红楼梦考》

毕业论文论纳兰性德词

我是纳兰性德的文学爱好者,喜欢他的为人,喜欢他的作品.下面就提问者的要求,作一些探讨性德回答,有不对的地方请指正。。。。。。我深深地敬佩着纳兰,虽然他已经故去300多年了,但是纳兰性德作为一介贵族公子哥,却不是纨绔子弟,成为文武全才;作为一个大贪污犯宰相的儿子,生在富贵之家,却出淤泥而不染,他还喜欢结交大他30岁、40岁的文人,而且这些文人都是郁郁不得志的落魄之人,纳兰性德身为一介贵胄,他的好友却大多是汉族文人,他们或身世坎坷,或地位卑微,且当时满汉间尚存隔阂,纳兰却能与他们竭至诚,倾肺腑,对这些汉族朋友情同手足。有些让平常的人不可思议的。但是正是这些充分说明纳兰是一个高洁之人,性情之人,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纳兰与友人诗词往还的数量共有三十多首。在词中,表达了他们之间的真挚友谊。1、纳兰的友情词所表现的意想:是一个年轻的满族贵族公子和一群年长的汉族落拓知识分子之间的心灵的沟通、应和与共鸣.它所包含的真挚情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满汉两族人民的团结友爱,中也可看出纳兰对世事的愤懑、清高孤傲以及软弱无力的劝慰方式,表达了纳兰对仕宦的厌倦以及佛道思想与儒家思想的矛盾,反映了纳兰一贯的创作心态:凄凉里的唯美情调.2、这些意象的使用对纳兰友情词的意境构成、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纳兰友情词的意境表现在,这些词中不只是单纯友情的表达,更主要的是他把那些对世事不平和牢骚,身世之忧等,通过这些寄友、赠友之作作了抒发。也就是说,词之特点是主乎抒情的,言志则非其所宜,但纳兰这些表达友情的词却大多为言志所作。3、选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或几个意象,就具体作品具体分析如他脍炙人口的名篇,写给挚友顾贞观的一首《金缕曲-赠梁汾》:“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在这首词,纳兰以贵介公子的身份与沉居下僚的顾贞观相识,大有相见恨晚之叹,且对其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向顾贞观敞开自己的心扉,让人感到情深意切。又如《满江红》:“问我何心 却构此,三楹茅屋。可学得,海鸥无事,闲飞闲宿。百感都随流水去,一身还被浮名束。。。。。。。”此词透出纳兰淡泊功名,欲效渊明等先贤的心情更为明显。另外,纳兰给顾贞观的《金缕曲》,《于中好》,《凤凰台上忆吹箫》等篇也是辞情兼备,超迈有神,生动地表达了世事同怀,不平之鸣的心声和深挚的友情。此外,纳兰营救顾贞观的好友吴兆骞一事为人称道。纳兰朋友姜辰英夙有狂狷之名,又屡试不第,纳兰不但不鄙弃,反将他留居府邸,对西溟尽出肺腑,对其不遇深表同情,极力慰勉,足见二人交谊笃厚。还有,纳兰对于大他三十二岁的严绳孙,也是彼此无所隐讳的知交,他写的词《临江仙•寄严荪友》云:别后闲情何所寄,初莺早雁相思。如今憔悴异当时。飘零心事,残落花知。。。。”挚友一别,纳兰无日不思念,填此词寄赠。深挚的友情,深切的怀念,表达得尽致淋漓。《浣溪沙•寄严荪友》、《水龙吟•再送荪友南还》,等篇也深情脉脉地表达了纳兰恋友,惜别,怀念的情感。总之,纳兰的友情词显示了他重友情,也显示了他正直磊落的胸怀和胆量。在政权尚未稳固,清廷对汉人,尤其是江南知识分子严加防范的时候,他能对世道不公,人才备受压抑和摧残发出不平之鸣,予以揭露和抨击,他是有胆识的。而这些友情词也不是一般的应酬之作和人情往还,而是深含了骚雅之意,风人之旨,是体现纳兰性德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兰友情词具有较高价值的原因也在于此。

可以从纳兰性德的生平,背景,作品入手,以下是一些基本介绍。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满族,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因为犯了太子保成的忌,改名纳兰性德。一年后,太子改名为胤礽,于是纳兰性德的名字改回成德。他是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一生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于词。他的词全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词坛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他生活于满汉融合的时期,其贵族家庭之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他虽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这一特殊的生活环境与背景,加之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性德少聪颖,读书过目即能成诵,继承满人习武传统,精于骑射。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均有一定造诣。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武官正三品。后升为一品。纳兰容若著有《通志堂文集》二十卷,但大的的成就是在词上。他的词清新婉丽,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后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在他身后,纳兰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而纳兰的词,有名的也不算太少,这里只列举几句:休为西风瘦,痛饮频搔首。 旧欢如在梦魂中,自然肠欲断,何必更秋风。 莫恨流年似水,恨消残蝶粉。 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不如前事不思量,且枕红蕤欹侧看斜阳。 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 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粉香看又别,空剩当时月。月也异当时,凄清照鬓丝。静数秋天,又误心期到下弦。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作者想要纳兰词的更多介绍,可以专门去拜读他的《饮水词》,里面也有很多不错的词。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一)1、论先秦儒家“乐”的思想之政治意义2、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3、论先秦两汉时代游戏的文学表现4、论先秦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美学思想5、论先秦道家科技伦理思想6、论先秦到汉代孔子历史地位的变迁7、论先秦孝道观的演变8、论先秦两汉诗歌的表演性9、论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0、论先秦儒家学习伦理思想11、论先秦儒家治国理论的现代应用12、论先秦义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3、论先秦楚乐的审美取向14、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15、论《诗经》中的玉文化16、论《诗经原始》之解《诗》主张17、简论《诗经》中的女性思想18、论《诗经·卫风·氓》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接受19、论《诗经》中的天命信仰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二)1.《诗经》的审美学特色2.论《诗经》中的征役诗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4.论《诗经》中的史诗5.论《诗经》中的农事诗6、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7、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8、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9、先秦史传寓言研究10、先秦史书寓言研究11、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12、《吕氏春秋》与杂家13、《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14、论《左传》的战争描写15、论《左传》的妇女形象16、《战国策》的艺术成就17、《战国策》名篇研究18、老子的思想19、《老子》的艺术特色20、《庄子》的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三)1、历史的界河——论先秦“礼崩乐坏”之“乐坏”2、论先秦两汉的颂、赞、箴、铭3、论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4、论先秦“道”“势”关系与士人的精神超越5、论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教学的启示6、论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与当代社会公德教育7、再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8、论先秦儒家生命价值观9、论先秦法律文献中的和谐思想10、从“中和”准则到“平和”心境11、论先秦东夷文化分布范围的演变12、论先秦法家社会进化历史观13、论先秦礼治思想的演变过程14、中国早期铭文石刻新论15、论先秦文学的水意象16、浅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体系17、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18、论先秦诸子的“以史为鉴”19、论先秦乐论与诗论的同构与分化20、论先秦儒家散文文学表现的历时性发展(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有那些?看看下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大全吧!

中国古代文学类

1、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2、论辛词的英雄情节

3、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4、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5、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6、“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

7、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

8、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9、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10、元散曲的艺术风格

11、柳宗元的寓言创作

12、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3、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14、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5、论杜牧的七言绝句

16、论归有光的散文

17、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18、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19、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

20、西游记的奇幼美与诙谐性

21、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

22、金瓶梅人物论

23、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

24、“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25、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26、论纳兰性德词

27、苏轼词的主导风格

28、桃花扇人物论

29、秦观词的婉约风格

30、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31、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32、论易安体

33、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34、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

1、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

2、论“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

3、论郭沫若的历史剧(或《屈原》、

4、论早期的象征派诗歌

5、论周作人早期的散文

6、论丁西林的话剧

7、茅盾小说的独特贡献

8、老舍的小说与“京味”

9、论巴金的《寒夜》

10、论沈从文的〈边城〉

纳兰性德论文文献综述

蝶恋花纳兰性德典故

蝶恋花纳兰性德典故,纳兰性德运用了多个典故,感情至深,清代著名名词人,四首蝶恋花,表达了思念爱妻的感情,爱妻的离去,他孤独落寞,这无尽的思念之情,我整理了蝶恋花纳兰性德典故,欢迎阅读。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都成 一作:长如;若似 一作:但似)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无那尘缘 一作:无奈钟情)

译文

最怜爱那天空辛苦的明月,一月之中只有一夜是像玉环一样的满月,其它时候都像是不完整的玉玦。如果能够像天上的圆月,长盈不亏,我将无惧月宫的寒冷,为你送去温暖。

无奈尘世的情缘最易断绝,而不懂忧愁的燕子依然轻轻地踏在帘钩上,呢喃絮语。我在秋日,面对你的坟茔,高歌一曲,然而愁绪丝毫没有削减。我是多么希望能和你像春天里双飞双宿的蝴蝶那样在草丛里嬉戏啊。

注释

一昔句:昔,同“夕”,见《左传·哀公四年》:“为一昔之期。”玦(jué)玉玦,半环形之玉,借喻不满的月亮。这句是说,一月之中,天上的月亮只有一夜是圆满的,其他的夜晚就都是有亏缺的。

不辞句:引用一则典故。荀粲之妻冬天高烧病重,全身发热难受。荀粲为了给妻子降温,脱光衣服站在大雪中,等身体冰冷时回屋给妻子降温。卿,“你”的爱称。《世说新语?惑溺》谓:“荀奉倩(粲)与妇至笃,冬月妇病热,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身熨之。”

无那:无奈,无可奈何。

软踏句:意思是说燕子依然轻轻地踏在帘钩上,呢喃絮语。

唱罢句:唐李贺《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这里借用此典表示总是哀悼过了亡灵,但是满怀愁情仍不能消解。

春丛句:认取,注视着。取,语助词。此句意思是说,花丛中的蝴蝶可以成双成对,人却生死分离,不能团聚,故愿自己死后同亡妻一起化作双飞双宿的蝴蝶。李商隐《偶题二首》:“春丛定是双栖夜,饮罢莫持红烛行。”

于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重阳前三日,亡妇百日之后,自梦中得句。谓临别之时,妇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妻子卢氏去世后,作者生活便长期痛苦悲伤,他用月亮盈亏喻人生的聚散,希望月亮夜夜明亮,长圆不缺。所以作者将天上的月亮,作为歌咏对象作词一首。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

《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那尘缘容易绝。

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此阕为悼亡词。起首三句即以“月”之圆缺引发人生不圆满的感叹。然而月再辛苦犹能盼来一月一圆,人面临的却是永远的分离。

《蝶恋花·眼底风光留不住》

眼底风光留不住。和暖和香,又上雕鞍去。欲倩烟丝遮别路。垂杨那是相思树。

惆怅玉颜成间阻。何事东风,不作繁华主。断带依然留乞句。斑骓一系无寻处。

此为闺怨词。上片言离别:“和暖和香,又上雕鞍去。”谓征人远去。下片言别后相思哀怨:“何事东风,不作繁华主。”

《蝶恋花·又到绿杨曾》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

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不恨天涯行役苦。

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雁声远向萧关去”两句点染边塞独有之秋景,极萧瑟又极辽阔苍茫,与行役之人的种种复杂情绪融合无痕,情景兼胜,意味深长。过片先云“不恨”,继云“只恨”,则词人心情之矛盾更趋显豁。

《蝶恋花.萧瑟兰成看老去》

萧瑟兰成看老去。为怕多情,不作怜花句。

阁泪倚花愁不语。暗香飘尽知何处。重到旧时明月路。

袖口香寒,心比秋莲苦。休说生生花里住。惜花人去花无主。

此词句句惜花怜花,实喻词人自怜自苦之深意。纳兰性德英年,却频发才子衰老之叹,只因爱妻卢氏的去世,带走了纳兰性德人生乐趣之大半,徒增其生命无情流逝的悲戚。

浅谈纳兰性德及其《蝶恋花》

《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为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词作品 。这首词把作者内心对爱妻的悲悼之情,尽情表露。不做作,无雕饰,缠绵凄切,感人至深。纳兰词既凄婉又清丽的风格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了浅谈纳兰性德及其《蝶恋花》,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浅谈纳兰性德及其《蝶恋花》

摘要:纳兰性德被晚清词家况周颐誉为“国初第一词人”,其创作风格既不同于崇尚豪放的阳羡词派,也不同于崇尚婉约的浙西词派。他的词兼有陈维崧的雄浑和朱彝尊的清丽,并且率真自然。“纳兰词”以爱情词见长,创作大量的悼亡词祭奠亡妻,以真挚的情感注入其中,读之使人潸然泪下。本文在对纳兰性德进行生平及词作风格特点等作简要介绍后,将就纳兰悼亡词中的名篇《蝶恋花》做词作本身及翻译的剖析。

关键词:纳兰性德;蝶恋花;翻译

1.文献综述

纳兰词研究是新时期清词研究成果最丰硕的领域。从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通志堂集》算起,到2002年为止,目前已出版有关纳兰性德诗词文献整理和研究著作有10余种。这一时期的研究论文更是数以百计,首都师范大学“国学网站”还专门辟有“纳兰性德研究”的专栏,介绍纳兰性德的研究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1985年7月河北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还成功地举办过“纳兰性德学术研讨会”,1997年8月由台湾历史文学学会和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共同发起组织的“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再次在承德举行。纳兰性德研究是这一时期清词研究最热门的'研究领域。

2.纳兰生平

纳兰性德,字容若,自幼聪颖好学。他的《通志堂集》有诗四卷,词四卷,文五卷。性德将夫妻之情看作对自身至关重要的情感,其妻卢氏亡故后,性德创作大量悼亡词表达思念之情。严迪昌在《清词史》中说:“纳兰的悼亡词不仅拓开了容量,更主要的是赤诚醇厚,情真意挚,几乎将一颗哀恸追怀、无尽依恋的心活泼泼地吐露到了纸上。所以是继苏轼之后在词的领域内这一题材作品最称卓特的一家。”

3.词作特色——情真

纳兰词作最大特色即为情真。

纳兰词,抒写真情实意,语言优美流畅。唐圭璋认为纳兰性德“待人真,作词真,写景真,抒情真,虽力量未充,然以其真,故感人甚深。一种凄婉处,令人不忍卒读者,亦以其词真也。”刘大杰说纳兰性德“他没有做作,没有虚伪,只是实实在在的吐露出自己的声音。这才是真实的诗……,纳兰性德词的价值全部在这地方。”

纳兰词作“真”,但他并不是平白的直述,他认为词作要重比兴、有寄托。就是感情的抒发应借用比兴,寄托自己的追求。

4.《蝶恋花》赏析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珏。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作为一个倒装句,“辛苦最怜天上月”的意思是天上月亮的辛苦惹人怜惜。月亮为何辛苦的惹人怜惜?因为它“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珏”。

“环”和“珏”分别比作满月和缺月。这句是说:在一个月中,月亮圆缺变幻,总归不是圆满的。一月三十日,只有一日见团圆,这等恨事,让人如何消得!

“不辞冰雪为卿热”是《世说新语》里的一个典故,是说荀奉倩和妻子的感情极笃。荀奉倩在寒冬腊月脱去衣服,为发烧的妻子降温。虽然妻子还是死了,却由此成就了一段佳话。

燕子不曾改变,一万年前和今天是一样的。对于燕子来说,性德的忧伤于它们是不存在的。于是,“无那尘缘容易绝”是“我”,“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是“物”,以“我”之短暂相对于“物”之永恒,以“我”之悲伤相对于“物”之冷漠,对比之下更显悲情。

来自李贺诗“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的这句“唱罢秋坟愁未歇”抒发了性德心中难以排解的悲愤之情。“我”是“唱罢秋坟愁未歇”,下一句“春丛认取双栖蝶”是“物”,再一次由“我”到“物”的转换,再一次悲伤之情的加深。

所以,“春丛认取双栖蝶”这一句,用明媚欢快的景象反衬了性德的悲伤情怀。

5.译本赏析

Piteous the Moon

(To the Tune of Dielianhua)

So piteous the moon seems:a full circle keeps waning,Waning into half a circle,and then,all over again,night after only you could recover likewise,from the half to the full,your body,cold as ice,as snow,would be brought to life by the warmth of ,you left swallows twitter lovingly,as before,on the soft valance does not alleviate my agony to sing through the "Autumn Elegies."Oh that we could be a pair of butterflies flying amidst the spring flowers, in the next life.

译者并未直接使用Dielianhua作为这首词的题目,而是巧妙借取第一句“辛苦最怜天上月”分解出“Piteous the Moon”作为题目的翻译,“piteous”有“哀怨的,可怜的”之意,与“moon”组合在一起,使月亮这一意象有了丰富的情感内涵,月亮怎么会是哀怨、可怜的?这一题目为整首词奠定好苍凉、凄清的情感基调。  “A full circle…after night.”这句是本人非常喜欢的一处翻译。这句翻译读来,着实让人感觉“纠结”,

“circle”和“waning”两词的重复使用,本来是“a full circle”,经过“waning”,又变成“half a circle”,再加上 “all over again,night after night"的强调,那种月亮周而复始的多缺少缺的可怜状态生动的呈现在眼前,也清晰的透出一种总归不圆满的无奈之情。这一句巧妙而真切的解释了“piteous moon”原因,正是因为“waning” “all over again”“night after night”等的出现,才能使读者抓住那种感伤月亮不圆满的无奈情绪。

接下来的“If only…the warmth of mine.”可以说是对“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的直译。悲痛在于月亮虽总不是圆满的,但好歹有那么一天它是完完全全圆满的,于是有了“if only…”这样荒唐而又感人的假设,如果你可以像月亮一样,那我愿意用我的体温换回你的生命!

“Irrecoverably ,you left me.”是本人觉得略微暗淡的一处翻译,其气势远远不敌“无那尘缘容易绝”。这一句包含了性德多少的辛酸泪和无奈苦,岂是简单一句“you left me”可以替代的?此处,本人斗胆加一句自己的理解翻译,即“Irrecoverably ,destiny dooms, you left me.”正是因为命运判决你要离开我,所以才会惹得“我”这般伤心。一种无奈“尘缘容易绝”的心情也由此出现了。

“The swallows…hooks.”以及“It does not…Autumn Elegies.”都是直译,在这里不作具体赏析了。而最后一句的翻译“Oh that we…in the next life.”却有较大变化。原词只是把“孤坟”和“双碟”用来作对比,体现出“物美满”而“人孤单”的凄凉意境,而这一句译者明显译出寄托美好祝愿的意味,翻译出“让我们来世做一对在花丛中流连的蝴蝶吧”的意思。在中国古代的爱情故事里,悲伤的结局总是有美好的祝福存在,像“化蝶”和“孔雀东南飞”,都是人们善良心灵的外化,所以本人认为这一句的翻译从这一层面来说还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很有必要的。

纳兰性德(1655-1685):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清初著名词人。 性德少聪颖,读书过目即能成诵,继承满人习武传统,精于骑射。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均有一定造诣。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武官正三品。 妻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赐淑人,诰赠一品夫人,婚后三年,妻子亡故,吴江叶元礼亲为之撰墓志铭,继娶官氏,赐淑人。妾颜氏,后纳江南沈宛,著有《选梦词》“风韵不减夫婿”,亡佚。纳兰性德死时,年仅三十一岁,“文人祚薄,哀动天地”葬于京西皂荚屯。有三子四女。一女嫁与骁将年羹尧。 纳兰性德与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等汉族名士交游,从一定程度上为清廷笼络住一批汉族知识分子。一生著作颇丰:《通志堂集》二十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林正略》;辑《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近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笔力惊人。 纳兰性德以词闻,现存349首,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王国维有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朱祖谋云:"八百年来无此作者" ,潭献云"以成容若之贵……,而作词皆幽艳哀断,所谓别有怀抱者也",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词》传至国外,朝鲜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纳兰词初名《侧帽》,后名《饮水》,现统称纳兰词。纳兰容若,名性德,容若是他的字。纳兰容若这名字风光旖旎,教人惊艳:胸纳幽兰,神容略若。一吟此名,浊世才子翩翩风貌,历历眼前。 纳兰容若诞于清顺治十一年,正黄旗人,其祖于清初从龙入关,战功彪炳,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首辅之臣。容若天资颖慧,博通经史,工书法,擅丹青,又精骑射,十七为诸生,十八举乡试,二十二岁殿试赐进士出身,后晋一等侍卫,常伴康熙出巡边塞,三十一岁时因寒疾而殁。 纳兰容若著有《通志堂文集》二十卷,但大的的成就是在词上。他的词清新婉丽,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后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在他身后,纳兰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清家词话和学者均对他评价甚高,王国维赞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到了民国时候,纳兰还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有此为证:张恨水先生的《春明外史》中写到一位才子,死于三十岁的壮年,其友恸道:‘看到平日写的词,我就料他跟那纳兰容若一样,不能永年的……“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一段时期里,研究界只关注社会性而忽略艺术性,认为纳兰容若的词,或写爱情或写友情,根本没有哪一首批评上层建筑,也没有哪一首关心劳苦大众,就连他那些描写边塞风光的词,也因笼罩着思乡怀人之愁郁,套不上“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套子。 所以,当代每个选本在评论纳兰词时都要说些“内容单薄狭窄”、“思想境界不高”之类的话;在当代人编的书里,纳兰与纳兰词成了文学史的花边,成了可有可无的一抹闲笔。这样的观点,在改革开放之后被重新审视,纳兰词的艺术性得到广泛的认可与重视。尤其自1985年值纳兰性德逝世三百周年纪念之际,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成立,把纳兰研究推向一个高潮。1997年8月由台湾历史文学学会和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共同发起组织的“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在承德举行,纳兰性德研究是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交流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纳兰的家世、生平、思想及创作等得到日益全面而精深的研究。 而对于普通大众,纳兰性德与纳兰词更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认可与喜爱,甚至有人概括为“社会现象”之说。纳兰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降生在北京,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而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姐姐,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因而可以说,纳兰性德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了一个天皇贵胄的家庭里,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然而,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纳兰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纳兰性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 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尔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他又把熟读经史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表现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 纳兰性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从生活,无心功名利禄。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他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 《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 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在交友上,纳兰性德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所交“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悦俗之人,多为江南汉族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等。纳兰性德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就象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样,当时许多的名士才子都围绕在他身边,使得其住所渌水亭(现宋庆龄故居内恩波亭)因文人骚客雅聚而著名,客观上也促进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究其原因,纳兰性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汉族知识分子学到他所倾慕的汉文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有着不同于一般满清贵族纨绔子弟的远大理想和高尚人格,这就显然使得他的举动背离了社会主流,从而成为后世的一个研究焦点。 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词创作。但是仅三年,卢氏因产后受寒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纳兰性德后又续娶关氏,并有侧室颜氏。值得一提的是,纳兰性德三十岁时,在好友顾贞观的帮助下,纳江南才女沈宛。沈宛,字御蝉,浙江乌程人,著有《选梦词》。集中悼亡之作“丰神不减夫婿”。可惜她在与纳兰性德相处一年之后,纳兰性德就去世了,这段短暂的爱情又以悲剧告终。纳兰性德作为一代风流才子,他的爱情生活因而被后人津津乐道,也有捕风捉影的各种市井流言,最为盛传的是表妹入宫一事,但终不可考。 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他于康熙二十四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然而与之区别的,纳兰性德是入关不久的满族显贵,能够对汉族文化掌握并运用得如此精深,是不得不令人大为称奇的。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真的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倍受当时及后世好评。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而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纳兰性德词作先后结集为《侧帽》、《饮水》,后人多称纳兰词。纵观纳兰性德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在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首先其别业就名为“渌水亭”。无论目前关于渌水亭所在地点的争议怎样,无论它是在京城内什刹海畔,还是在西郊玉泉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没能离开一个水字。是一处傍水的建筑,或是有水的园囿。对于水,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水认作有生命的物质,认为是有德的。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滋润万物,以柔克刚,川流不息,从物质性理的角度赋与其哲学的内涵。这一点被纳兰性德这位词人尤为看重。明代定都北京后,许多达官贵人纷纷在城内外营造私人花园。如城内的英国公花园、西郊皇亲李伟的清华园和漕郎米万钟的勺园,都是极负盛名的。到了清朝,特别是王室在西郊大兴园林土木,自畅春园始,到圆明园之鼎盛,三山五园,几成中国古代造园史上的顶峰。为了仿效,为了方便朝班,更是为了享受,王公大臣也在西郊购地,建起自己的园墅别业。明珠就在畅春园咫尺之处,兴建“自怡园”。取海淀、西山一带的山水之胜,构架了景似江南的私家花园。而纳兰性德把属于自己的别业命名为“渌水亭”,一是因为有水,更是因为慕水之德以自比。并把自己的著作也题为《渌水亭杂识》。词人取流水清澈、澹泊、涵远之意,以水为友、以水为伴,在此疗养,休闲,作诗填词,研读经史,著书立说,并邀客燕集,雅会诗书——一个的道的文化沙龙。就在他辞世之时,也没离开他的渌水亭。与之相比,同在水泉丰沛的海淀,武夫僧格林沁却造旱园,在园中起山神庙。权宦李莲英于海淀镇闹市中置产业三处,方便起居却无水趣。宗室商人萨利建宅通衢,招摇有余,风雅稍逊。试想,如果这位伟大的以水为性,借水寄情的词人没有了水,他的情感激发和创作灵感的迸出就要大打折扣,甚至几近干涸。如果以山为题、以山为怀,那他的艺术也定是另种风度了。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对荷花的吟咏,描述很多。以荷花来比兴纳兰公子的高洁品格,是再恰当不过的。出污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们崇尚的境界。它起始于佛教的有关教义,把荷花作为超凡脱俗的象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梅、竹、兰、菊“四君子”和松柏、荷花等人格化,赋予人的性格、情感、志趣,使其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郑板桥的竹、金农的梅、曹雪芹的石,都成了寄托文人心态、情感的文化图腾。而纳兰性德却认定了荷花。他的号为楞伽山人,有禅缘者,看重荷花,更在情理之中。纳兰性德所居,所乐之处均有水存在,水中的荷花更陶冶诗人的性情。瓮山泊畔有芙蓉十里,玉泉山下有芙蓉殿,渌水亭边碧水菱荷,皂甲屯明珠花园西花园遗址仍残留水沼,出土莲花纹汉白玉栏板……这无不说明它与纳兰性德的生活、创作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与词人的精神始终同在。中国历代文人追求对物质性理的认识,并把它与人生观、世界观等哲学概念联系起来,指导生活、事业、并把它艺术化。在哲学的理性与艺术的热情的交汇点上有所生发。纳兰性德也不例外,他以诗词的形式,以杰出的艺术互为观照着他的哲学理念。纳兰性德的诗词中,有不少是因扈驾游历北京西山一带风景名胜时写作的。这些地方至今几乎都有迹可寻,有史可稽。这些因名胜古迹生发的感慨和情致出之有处。通过对所写地方进行体察,能够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认识纳兰性德此类诗词创作的起因和他丰富的文史知识,以及对客观事物形象准确的感受。纳兰纳兰性德曾随康熙幸游“八大处”宝珠洞。他扈从玄烨凭高远望,写下《望海潮·宝珠洞》“漠陵风雨、寒烟衰草,江山满目兴亡。白日空山,夜深清呗,算来别是凄凉。往事最堪伤,想铜骆巷陌,金谷风光。几处离宫,至今童子牧牛羊。荒沙一片茫茫,有桑干一线,雪冷雕翔。一道炊烟,三分梦雨,忍看林表斜阳。归雁两三行,见乱云低水,铁骑荒冈。僧饭黄昏,松门凉月拂衣裳。”站在平坡山巅宝珠洞眺远亭上,宜南向、东向眺望。南望,永定河一线漂渺如带似纱由它千万年泛滥冲刷形成的西山洪积扇,不但形成北京平原,在北京古地理上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至今在其两岸仍可见大片荒沙,累累土岗。山下不远是八宝山、老山、田村山、石景山,两千年前的汉墓早以少为人知,山脚下元代翠微公主的陵墓湮没无寻,明代贵戚葬地已被清朝王公坟茔逐渐取代。东南望,辽金残毁的城垣尤在,元大都址上的明清北京城紫气东来。辽宋于会城门北、紫竹院一带进行了“高梁河会战”辽军铁骑的驰援,使宋军大崩溃。金兵攻陷辽幽州城,在其上建中都城。元人将金中都付之一炬后,东移城廓建大都城。历史变迁,王朝更迭,都邑兴废,引发了纳兰性德的无限感慨。纳兰纳兰性德从驾到西山黑龙潭,写下《忆秦娥·龙潭口》“山重叠,悬崖一线天疑裂。天疑裂、断碑题字,古苔横啮。风声雷动鸣金铁,阴森潭底蛟龙窟。蛟龙窟,兴亡满眼,旧时明月。”黑龙潭位于画眉山北,在山嘴处东北石崖下。这里石色青黑,树木萧森,荫浓苔滑。泉水従深潭底冒出,水势较旺。这周围山林于背阴处更高大繁茂,因为谷中土厚,阴处涵水,不似向阳坡上风大干燥。而潭口处黛色石崖下会让人有山岩开裂、潭深难测之感。这股泉水属于石灰岩地区溶洞、裂隙中的暗河涌出,水量较大。这段白噩纪形成的石灰岩地层,与三里外白家曈火织蛛山(石灰山)后的大溶洞(现已无存)的地层一致,并与那个曾有水流、被称之海眼的溶洞有直接关联。这里的山体岩石不但与南边一脉相连的红色火山砂岩的“火山头”地层结构不同,一红一黑,而且这股泉水与香山双清、樱桃沟、簸箕水,七王坟后香水院等山泉不一样,不是由山体地层涵水下渗,至山脚处形成泉水露头,而是属于喀斯特地貌暗河伏流的涌出。因此,这个“龙”不小,传说是东海龙王的七子于此潜居。清代这里一度成为皇家的敕建黑龙王庙。所以说,《帝京景物略》中记述的涌水情形是正确的。纳兰性德的直观感受也是准确的。且不说《清词史》中评论该词“感慨倍多,遥思腾越”。就此也能从现代科学的角度验证纳兰性德重视真实感受,仔细观看事物是颇为精到准确的。纳兰另外纳兰性德在大觉寺的吟唱,也使凡去过该寺的人,倍感贴切。大觉寺始创辽代。纳兰性德时见到的大觉寺是明代的规制。它是北京“八大寺院”之一,至今大雄宝殿,三世佛殿还保留着明代的木结构。大觉寺院落宽阔,殿堂高大,花木繁多,以玉兰、银杏最为著名。(解放后这里一直是林学院的实习林场)大殿中保留着精美壁画、悬塑。至今主佛像、“二十诸天”、“十二缘觉”的塑像保留完好。所以纳兰性德的《浣溪沙、大觉寺》“燕垒空梁画壁寒,诸天花雨散幽关”。篆香清梵有无间。蛱蝶乍从帘影度,樱桃半是鸟衔残,此时相对一言。”其中空梁、画壁、诸天、蛱蝶、燕雀等不是作者凭空臆造的。而且从中还能让人想见侍卫在高大殿堂的台阶下巡行,在僻静的行官跨院当值的处身角度。这种人与景物的位置感和梵天幽静之感,是于今天都能在实地感受到的。纳兰纳兰性德在奉值宿卫龙泉寺时作的《五律·宿龙泉山寺》以区区数行,把个不大的寺院和环境,甚至作者所在的位置都勾画出来。龙泉寺后的山峰为花岗岩,陡峭如削,其势如列。因此诗中有“列岫”一词。因为地形的限制,寺中殿宇,院落不深,而是一字横向排开。从属群房由西向东排列。如果纳兰性德晚间下岗后,联想与明万历皇帝有关的佛事,并遥望明陵的地方在寺内,大约就是群房最东端。这里是最后一个小院落,屋宇不太大,従现在的警卫控制观点看,也是设岗立哨的地方。小院东、南两面女墙齐腰,能凭栏就高远望。所能望出之处为东南、兼有东北。十三陵则在视野的最偏北向。女墙的高坎下有一条从山下而来的石板古道,是去妙峰山进香的古道之一。站在此高处,沿古道向东北延伸,诗人的思路由此飞向天寿山,跨越了世纪。纳兰纳兰性德写海淀、玉泉山一带的水域风光时,往往把它与江南并比。确也如此,这一带水源充沛,河湖相连,菱荷舟帆、平堤沙岸,或“十里湖光载酒游”,或平堤走马披春风。总之在写到这类风光时,一般都是比较清新抒情的,不似前般怀古之作,比较凝重深沉。这里一方面反映他的性格与水域情结相吻合。另一方面,当时文化发达的江南对词人的影响,使凡与此文化生发环境相一致的情调就就容易在作者的心绪上形成一种内在暗合,调动起他的舒和明朗的创作情绪。纳兰纳兰性德的这类诗词,受着他阅历的风光名胜的影响,有感而发,由此及彼,由有限到无限。这是他的一种生活之源,这种生活对他的创作具有提示、陶冶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生活对他创作的赐予。附上他最著名的诗!(拟古绝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摘自《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注释】①人生句:意思是说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那样地(的)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②何事句:此用汉班婕妤被弃典故。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 》,以秋扇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南北朝梁刘孝绰《班婕妤怨》诗又点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见捐喻女子被弃。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③等闲二句:意思是说如今轻易地变了心,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故人,指情人。④骊山二句:《太真外传》载,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白居易《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 对此作了生动的描写。后安史乱起,明皇入蜀,于马嵬坡赐死杨玉环。杨死前云:“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又,明皇此后于途中闻雨声、铃声而悲伤,遂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这里借用此典说即使是最后作决绝之别,也不生怨。参见《浣溪沙》(凤髻抛残秋草生)“讲解”。⑤何如二句:化用唐李商隐《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之句意。薄幸,薄情。锦衣郎,指唐明皇。又,意谓 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意思是纵死而分离,也还是刻骨地念念不忘旧情。亦可通。

在百度百科里,输入纳兰性德,就有,很全的!你去看看。

去纳兰性德百科看看吧,里面挺全的,人物、世家等等都有介绍,纳兰的词也很全。这是网址:

  • 索引序列
  • 项小玲研究纳兰性德的论文
  • 研究纳兰性德论文的题目
  • 纳兰性德作为毕业论文研究对象
  • 毕业论文论纳兰性德词
  • 纳兰性德论文文献综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