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获诺奖带来什么启示 中国教育报

略过剧情 2021-09-18 16:16 153 次浏览 赞 154

最新问答

  • 苹果香蕉最爱

    屠获诺奖带来什么启示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作者:顾骏2015年10月08日
    编者按: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学家屠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引来一片叫好声,但也有不同声音出现。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屠获奖给出怎样的启示?本期刊发三篇文章,以飨读者。
    实力取决于有创见的“第一人”
    提高国民素养当然重要,但实力还是取决于有创见的“第一人”,否则中国永远只能仿制别人或者充当让别国的“第一”获得无限放大机会的默默无闻者。
    中国科学家屠获“诺奖”实至名归,这无疑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好事,不只是因为得奖,更因为这是一个造福众生的发现,而发现者是一位中国人。
    其实,屠获奖不是第一次,在2011年她就获得了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曾将其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这位杰出,这是国际地位仅次于诺贝尔奖的国际医学大奖。所以,屠获得诺贝尔奖说明国际科学界对她的再次确认。
    毋庸讳言,屠获奖在国内有多种声音,所以才有国际认可和国内未认可之间的反差。这里我们无意对之评价,因为拉斯克奖评奖委员会给出的三条标准说明了一切:谁第一个找到青蒿?谁第一个提炼出抑制率100%的青蒿素?谁第一个运用于临床?学界认可屠。
    拉斯克奖评委会提出的这三个标准做了一个简单梳理,即追问“从茫茫物质世界中,将特定物质中的特定成分提取出来,导向特定的疾病靶标”,这三个环节的第一个完成者是谁?在研发新青蒿素的三个关键点上,屠都是“第一人”,从这个角度说,无论拉奖还是诺奖,授予她实在是天经地义。
    当然,在举国体制背景下成功的青蒿素,归之于屠一个人,难免让许多人心情复杂:整个新过程何其复杂,各路人马谁不是全力以赴,从发现青蒿到制成新,岂是任何一个人能独自承担下来的?如此想法在常理上,都不是没有道理的,但对照国际评奖的标准,却都是毫无道理的:科技评奖当然关注效果,因为科学的使命就是改进人类生存状况,没有效果,奖励什么?但科技评奖又不仅仅关注效果。效果是前提,谁第一个找到这条通向成功的道路,才是评奖的聚焦点。科技界从来不抹科学共同体成员的集体贡献,所以有“站在巨人肩上”的说法,但更重视第一人的作用也是实情。这不是评奖委员会诸公的个人偏好,而是科学发现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现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无”意味着没有方向,实现从无到有,首要突破的就是“有”,正确的方向是成功的起点。数学界何以有那么多猜想,而证明猜想者无论多么富有创见,都无法同猜想者相提并论,因为证明猜想者永远只是在猜想提出的方向上努力。没有猜想,他们都不知道该作何努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最早发现方向者就是1,没有后来者持续努力,1可能永远只是1。相对这个1,后来者如同无数个0,他们能成十倍、百倍地使1增值,但没有这个1,所有后来者只是0,他们所有的努力都可能徒劳。当年美国和中国同时开展抗疟竞赛,美国科研和财政实力远胜于中国,据说一共测试了数十万种植物和矿物,但就是因为缺少屠这样成功找到青蒿的“第一人”,所有努力终成泡影。就此而论,诺奖奖励的就是这个1,所有0不是没有贡献,只是因为有了1,他们的努力才成为贡献。
    把这个道理用到教育上来,中国要成为科技强国,教育必须关注这个1的培养。提高全体国民的素养,保证每个人的健康发展当然重要,绝对不可掉以轻心,但实力取决于有创见的“第一人”,否则中国永远只能仿制别人或者充当让别国的“第一”获得无限放大机会的默默无闻者。既然这不是大国的逻辑,那么中国教育必须加倍努力,实现为造就“第一人”的神圣使命。(顾骏 作者系上海教授)

    浏览 312赞 77时间 2023-07-31

屠呦呦获诺奖带来什么启示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