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理念下语言文字运用的特点分析与研究
来源:UC论文网2021-04-03 08:51
【摘要】不同民族在创造语言文字时,也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而体现出多样化的运用特点。研究我国语言文字的运用特点,必然不可脱离传统文化而开展,强调明确语言文字与文化的关系,并分析传统文化理念下语言文字的运用特点,促进两者的相互作用,从而通过艺术创新实现语言文字的更好运用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言文字;运用;特点;分析 【中圖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摘要】不同民族在创造语言文字时,也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而体现出多样化的运用特点。研究我国语言文字的运用特点,必然不可脱离传统文化而开展,强调明确语言文字与文化的关系,并分析传统文化理念下语言文字的运用特点,促进两者的相互作用,从而通过艺术创新实现语言文字的更好运用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言文字;运用;特点;分析
【中圖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3-103-03
【本文著录格式】张筱英.传统文化理念下语言文字运用的特点分析与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2(03):103-105.
我国文字大多为象形文字,有着“寓意于形、意在形中”的特点。我国文字由最早的陶器文字、甲骨文等发展至如今的楷体,反映了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不同语言的使用也是文字运用于不同领域、不同时代的重要体现[1]。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运用是个体人文素养中的关键能力,尤其对于正处在识字与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学生而言,会影响其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发展。基于此,我们必须弄清语言文字与文化的关系,并且对传统文化理念下语言文字的运用特点进行细致分析,实现传统理念下语言文字的艺术创新,从而为教育、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一、语言文字与文化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应包括社会结构、历史传统、农业经济、地理环境等因素,但笔者认为还应包括一个重要因素,那便是语言文字,其与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探讨语言文字与文化的关系前,首先要明确“文化”的概念,关于“文化”这一概念地解释,存在“一元论”和“两元论”两种说法[2]。“一元论”认为语言文字与文化是工具与对象的关系,代表有吉尔兹提出的:“文化是体现于象征符号且由历史传递的意义模式,也是不同象征性形式表达的概念系统,人们可借助不同的概念系统来对生活态度及生活知识进行交流、维持与发展”。于该观点中,各式的具体物件均被赋予了意义与思想的象征性信号,但其本身并非为文化,而是隐藏于符号后的不同的“概念系统”;“二元论”将文化划分成两个层面,分别是器物层面与观念层面,器物层面属具体概念,观念层面则属抽象概念。具体器物作为一种具体概念,对抽象概念有承载作用,并且也为文化的生成提供了重要支持。器物与文化存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文化是一种纯粹观念,器物则为表达这一纯粹观念的工具,不论基于何种角度去理解文化,均不能忽略语言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如若建立了“语言为文化的构成要素”的认知,那么就要依照“整体影响、决定部分”,而“部分反作用于整体”的辩证关系来分析、看待问题,进而终止语言与文化“鸡生蛋”与“蛋生鸡”这种“循环论证”。加之若按照“一元论”的相关理念来讲,语言为凸显文化意义的重要符号,这样我们便更不可忽视语言对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总之,事情处理手段是决定达成效果的关键,对于语言文字与文化而言,即多样的语言文字会使文化类型更为丰富多彩。
二、传统文化理念下语言文字的运用特点
在传统文化理念下,语言文字在运用过程中显现出了诸多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祖先在创造文字的同时,也衍生出了一种新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当语言文字在形成相对完善的体系后,文字的书写排列与语言的沟通交流便成了新的价值观及思维方式的重要传播载体。并且后人在使用这些文字与语言时,也经历了一个接受这些文字、语言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的过程,充分凸显了语言文字的信息功能。此外思维方式不同也会催生不同类型的文化,如浪漫思维可以催生出诗性文化,严谨思维则能催生出保守文化,这也同时说明了探究思维方式对文化地影响应追溯至语言文字[3]。我国文字大多为象形文字,语言是描绘事物形象的一种手段,要想实现两者的有效运用,首先便要确保文字与事物存在相通性,即文字有与之相对应的某个具体的事物。中国语言强调直接同现实世界展开交流,这种语言体系并非是想要将语言与事物剥离开来,而是推动其进行有效转化,让自然世界经过转变成为文字世界,促进主、客观两个世界的融合,最终形成“一元思维”。
文字是描绘现实世界的一种载体,其并不具备独立的意义,换言之,文字属于一种工具,其含义在文字形象代表的事物中。同时我国语言的使用是具体事物与文字交流的产物,为文字意义提供了更为逼真、形象的依据[4]。相较于其他国家而言,中国人十分强调形象思维,关注研究具体实物,并不注重归纳抽象技巧,进而形成了“重器轻道”的特殊文化观念。同时人们更主张通过文字形象去探索与理解背后的意义,如“顿悟”便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理解方式。还有最能凸显古代文化的古诗词,强调利用简单文字向人们表达丰富的内容,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渲染出除字面以外的美好意境,这均为文字的工具性特点使然。
语言具备超越性,指出任何事物背后均隐藏着与之对应的意义及思维方式,并且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符号文化,而当中出现的各式自然现象就可看作“象征”,会显现出不同的意义。关于语言的超越性特点,其实早于《易经》中便得到了极致的发挥,包括利用八卦、四象、阴阳等来进行未知现象的预测。
中国文字普遍具有“形旁+其他”的组成特点,并且有时形旁还能独立成字,这充分说明古代劳动者进行文字的创造时,便已经意识到依据事物的主要特征来实现文字的合理归类,即同一类别的文字会拥有该类别特征的组成文字,使得文字系统从整体上呈现出“一字为源头,其他字由其他派生出”的格局。此外在笔者看来,该创字思维也是后来“大一统思想”的源头、雏形,经过不断发展与丰富衍生出“差序格局”“中央集权”等特色文化。
第五,由于我国文字的语义相对固定,有时无法进行反义、时态等内容的自主表达,因而常常需要同其他语词合作来达到相应的目的[5]。对此,便会形成三种认知,强调稳定、位置与合作,关注群体互助,不再出现“个体缺失”的现象。
三、传统文化理念下语言文字的艺术创新
(一)功能创新
我国语言文字经历了陶器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等书体的演变过程,充分体现了文字形态的多样性特点,也表明文字会随时代更迭而变化的特性。当然,其中一些表现形式因老旧已不被当代人所需要,因此定然会成为历史,而语言文字的现代艺术形式还不够成熟,需要当代语言研究者基于时代需求及特点进行有效创新。在进行文字设计的过程中,研究者应参考一些古老的符号与文字,如“走”在甲骨文中属于独体字,并且看起来就像是人在摆动双臂跨步行走一样;还有部分属于合体字,如“扶”在甲骨文中就是一个动作组合,在此基础上再参照人偶模型的动作,利用人体线条对文字形态展开联想,吸引参观者进行交流与评论。同时研究者还应依照文字的不同形态,设计与之对应的科学交互场景,如让两个及以上用户同单个用户一起进入到交互场景中,便是交互流程创新的体现。当中两个及以上用户同单个用户能够共同通过VR技术或是体感技术来进行动作的捕捉,再由计算机进行模型转码,将其肢体动作转化为甲骨文,强化参观者视听体验[6]。另外KINECT技术、WindowsSDK系统可为整个交互过程提供技术支持,顺利完成各项电子指令,进而体现现代科技与我国语言文字创新的良好结合。最后就是视觉风格方面,研究者可利用水墨画来呈现一定的视觉效果,同时借助计算机构建出的动画实效,使丹青书借助注释的形式而展现,另外再配以存在浓厚古典韵味的色彩画面,充分展现出中国语言文字的具体内涵。如“人”字于动画实效下无需过多文字注释便可充分反映出对应的精神内涵来,但需保证画面呈现出的视觉效果的精细度与一致性,其间研究者应当积极借鉴一些成熟的优秀案例,再配以合适的电能设计,使图画与字形实现动态结合,呈现出语言文字具有的古韵古风,由此实现我国语言文字在视觉风格上的创新。
(二)创新路径
1.遵循天人合一思想
通过认真分析与探究我国的语言文字,我们便会发现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观念在当中实现了有效渗透。那么何为“天人合一”呢,即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关注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相处,同时尊重自然界所存在的客观方面的发展规律。其实早在古代人创造文字时,他们的思想中就十分认同“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自然界拥有着强大的来自精神方面的力量,因此在文字创造及文化发展中也十分自然地融入了这一思想。同时笔者通过分析目前关于“我国语言文字运用创新研究”的相关资料,发现许多学者也在利用“天人合一”的思想角度来对我国的语言文字展开解读与分析。另外要从大众的普遍需求出发,在对中国语言文字进行创新设计后结合大众反馈来考量其是否满足社会交流的需要与是否符合文化的发展走向。总的来说,“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本质特点,需遵循该思想实现对语言文字的有效创新。
2.创新选材内容
要想使语言文字在艺术层面得以创新,便必须做到优质题材的精心选择,同时将其融入到语言文字的具体内涵当中。基于此,语言研究者首先要提前进行优质题材的大范围搜索,然后再遵循具体需求确定对应的优质材料。同时这些材料也应是存在重要研究价值与代表性的,由此才可将我国语言文字的内涵及艺术感充分展示出来[7]。另外语言文字作为我们交流的重要符号,需从大众角度出发,注重语言文字的实用性与美感,并且建立在人们可以理解的基础上,使整体的精神内核得到大众的接受与理解。总的来说,对我国语言文字展开艺术创新,其“内涵性”固然重要,也不能忽略其“工具性”的服务职能,强调可用性与适用性。
3.借鉴古代文化
在全球化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语言文字作为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传播汉语言文字文化,我国已先后在世界各地设立了五千多所的孔子学院,这样不仅强化了全球化发展浪潮的客观性,也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通过向世界展示汉语言文字文化,世界人民也逐渐了解到来自东方的古老文字与语言,于世界语言交流当中彰显中国文化魅力。对此,为更好地促进我国语言文字的传播与发展,当代人必须掌握语言文字的意识特征,并基于此进行创新,将蕴含于语言文字中民族精神充分挖掘与发挥出来,同时运用到不同的领域当中,从精神及视觉两个层面进一步丰富语言文字内涵,使语言文字既具备现代的审美元素,也蕴含古代的典雅气息。
4.创新设计流程
为促进我国语言文字的迅猛传播,许多研究者都在语言文字的创新设计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通过优化设计流程,能更为全面地发掘出语言文字中蕴含的艺术内涵。依照“迭代开发”原则,针对部分固定项目,研究者可借助实际测试和初版设计的手段来试验新成果,若新成果存在实用性,便可将其投入到实际语用当中。同时在研究与创新我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研究者可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文字的动态创新,凸显我国语言的时代特征。因为对于现代而言,计算机技术的使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语言文字的创新与研究可通过计算机技术而实现,有利于民族文化自信的增强与民族文化形式的丰富。此外,研究者应当意识到语言文字的创新设计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通过适当创新这一过程,会对语言文字的创新与发展产生助力作用。
5.探索人文内涵
从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这一层面来讲,最为敏感且亲密的内容莫过是词汇了。我国学者胡文仲也说过:“词汇本身便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并隐含着深层次的民族文化意义与内涵”。词汇在生成且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民族都会有为其赋予约定俗成的意义,换言之,词语的意义会因民族差异而有所不同,包括不同民族的心理状态、生活习俗与文化素养等。但无论是针对任何一个民族,要想更好地使用词语,前提都要明确其具体的语言意义,也就是词义,词义可使不同文化、不同阶层甚至于运用不同语言的群体大众产生有效交际。同时,词语除了拥有丰富的语言意义外,还有着深厚的文化意义,指词语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下所具备的文化内涵,而决定其的重要因素就是该民族的傳统文化[8]。为此,我们也可认为若理解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词汇的意义,便相当于对该民族的传统文化做到了有效了解与掌握。此外,我们还应知晓在词语的研究与教授中,人们的词义理解过程便是掌握文字语义的过程,要让大众通过该方式去接触更为广泛的内容,包括思想意识、政治制度、民族观念等,帮助他们更好地感悟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做到人生的全面理解。
四、结束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语言文字的艺术创新不仅象征着我国传统文化伟大精神地传承,还呈现了新奇的时代感。对此,无论是语言研究者、传授语言的教育者还是其他学者,都应加强对语言文字运用特性的研究,做到从其艺术特性本质出发,结合时代背景、大众需求等要素进行研究与创新,从而在促进语言文字更为广泛传播、应用的同时,推动蕴含于语言文字当中的传统文化的更好传承。当然,广大学者也应意识到当今的客观事实,知晓世界文化正激烈碰撞,交流愈发广泛,汉语言文字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要求遵循客观规律,促进汉语言文字的不断丰富,进而为其世界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张筱英(1969-),女,汉族,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