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工程技术类 > 工程硕士论文 > 正文

全日制工程硕士多学科融合与企业跟踪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UC论文网2021-03-06 08:37

摘要:

  摘要文章通过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的分析,结合在学院基层多年的工作經验,提出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着手点,给出了培养模式、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做法,并总结了近年来的一些收获。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校企协同多学科融合培养模式研究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学术型相比没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评价体系与质量保障体系不很明晰;[1]培养模式缺乏特色,大多仍沿用着学...

  摘要文章通过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的分析,结合在学院基层多年的工作經验,提出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着手点,给出了培养模式、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做法,并总结了近年来的一些收获。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校企协同多学科融合培养模式研究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学术型相比没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评价体系与质量保障体系不很明晰;[1]培养模式缺乏特色,大多仍沿用着学术型的模式,限制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教育的发展。[2]


  1现状


  1.1生源工程实践能力欠缺


  目前所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大多数为应届本科生,且相当一部分最初是申报的学术型硕士,后由于各种原因转为工程硕士,而且多为从本科直读硕士,普遍没有工作经验,没有工程生产实践经验,专业技能薄弱,这也给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带来了困难。


  1.2高校为区域经济服务意识存在偏差


  我国高校相当多的专业仍采用学术型的培养模式,没有面向、结合区域经济特色或需求开展自己特色的培养模式,所培养的人才很难融入区域经济环境中、为生产服务,甚至出现人才浪费的现象。[3]另一方面,高校中有些教师子还热衷于孤芳自赏地开展理论课题研究,很少开展实际工程研究,为区域经济发展缺少服务意识。


  1.3企业参与热情不高


  大企业普遍因为知名度高、工作环境好等原因,不需要投入太多人力财力,就能招收到所需人才,自然也就没有动力去参与工程硕士培养的与热情,这也阻碍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践能力培养。[4]


  1.4校企双方导师合力不足


  大多数都配备了校企双方导师,但存在脱节现象,第一学年的理论学习阶段只由校内导师负责,第二学年开始的企业实践几乎全由企业导师负责,论文阶段又全部只有校内导师负责导,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缺乏全过程的宏观沟通,也缺少具体的细节沟通,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


  2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关键点


  2.1注重多学科融合


  笔者所在的学院既具有常规的机械工程专业,也有车辆工程、工业设计、工业工程专业,机械工程专业设有机电、机设、机制、模具等方向,教师队伍100多人,其中博士60余人,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60多人,有的来自国家级科研院所、机床制造企业,有的来自车辆制造企业、试验机制造企业,理论功底较为深厚,同时也具备实际产品研发经验。常规机械制造企业,大多都是按照从方案、结构、CAE、工艺、加工到装配、测试等过程组织产品研发的,具有相关技术基础的研发队伍,但也普遍存在着学历不高、理论高度不够的问题。如果高校与企业结合,技术人员团队与教师团队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能达到(1+1>2的效果,实现理论研究、产品研发的人员队伍上的多学科融合,实现产品的高水平研发,也能够为全日制工程硕士提供了“多学科融合”的全面培养环境。[5]


  2.2注重“项目制”跟踪管理模式


  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机制,“项目制”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单位的重视。可以在课程环节,也可以在企业实践环节实施,通过事先在学院研究生管理机构进行立项,并由任课教师、或者校内导师、或者校企双方导师共同负责监督、指导实施,它突破原有的以课程学习、参观实习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机制,使工程硕士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达到理论学习、实践能力提升的双重目的。[6]


  2.3完善质量评价体系


  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评价,应该不同于学术型,更应该注重其实践创新能力的评价。校企应联合起来,充分发挥当前的网络优势,可采用视频、QQ、微信等方式,加大考核频率,校企联动,以学生当前所在地(校、企)为准,划定校、企导师主要职责,分清主次,并相互交流,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3培养模式构建


  3.1课程体系


  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理论与实践并重,校内外互动,构建了“专业基础+方向模块+拓展模块”课程体系。“专业基础”主要由数学、英语、文献检索、哲学类等课程组成,目的是夯实研究生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理论基础;方向模块由可拓展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研究领域能力的学位课程组成;拓展模块由一些具体的专业技术或方法选修类课程组成。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结合研究兴趣和就业去向进行选择,实现了课程选择以应用为导向的差异化。


  3.2教学方法改革


  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学,应该在传统课堂灌输式教育的基础上,探索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积极探索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在讲好讲透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同时加强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3案例库建设


  注重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搜集教师国家基金、省基金、省攻关类项目实例、合作企业产品开发实例、行业共性的一些技术实例,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课程实践教学案例库,我学院目前已有“数控系统及应用”等课程,获批山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立项建设,使得全日制工程硕士在第一学年课程学习阶段就能接触到实际的产品、实际的案例,对于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很有益处。


  4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4.1导师队伍保证体系


  校内导师的评聘考核,不能单纯侧重理论成果,应注重工程项目设计、研发和企业技术服务能力的评价。校外导师评聘方面,应首先完善聘任条件及管理办法,除要求具有相应的技术职称之外,还应明确其所在单位必须接待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实践任务,校外导师有责任与校内导师协作、共同承担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全程参与指导研究生等具体工作职责,校企双方统筹协商,目的是形成管理上的闭环。[7]


  4.2校内质量监督体系


  与课程体系相对应,完善校内质量监督体系;按照导师方向相近原则,成立方向团队,指定负责人并落实负责人制度,落实时间节点,利用好研究生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对全日制工程硕士面试、开题、中期检查、答辩、学位授予等全过程有效管理和监控。[8]


  4.3校外质量监督体系


  通过制定全日制工程硕士基地建设、实践过程管理、考核办法等系列制度,严格实践基地、联合培养基地的遴选、审核和认证,[9]试行基地淘汰机制。构建研究生实践评分指标体系,将实习实践期间表现、实践成果予以量化,奖优罚劣。切实激发企业担负实践监督的热情、学生安心进行实践环节的踏实度,真正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践能力。


  5成效


  通过近5年的实施,项目组先后派出20多位全日制硕士到企业开展课题研究、实践,3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4人次获得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山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等奖项,5人次获得济南大学优秀硕士论文;累计申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70多项;在得到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获得了企业普遍认可。我学院2门课程获得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1门课程案例库获批山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立项建设,学院与济宁市高新区合作的研究生培养基地,获批为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