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系统性与黏滞性
来源:UC论文网2020-12-21 10:15
【摘要】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系统性和黏滞性,系统性根源于资本主义(资本—雇佣劳动)经济制度,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性特征,而其黏滞性则是由于金融产品普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等因素作用于系统性所导致的,黏滞性是系统性在当前的一种表现形式。当前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资本主义经济,动摇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观念,抑制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扩展,并推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摘要】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系统性和黏滞性,系统性根源于资本主义(资本—雇佣劳动)经济制度,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性特征,而其黏滞性则是由于金融产品普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等因素作用于系统性所导致的,黏滞性是系统性在当前的一种表现形式。当前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资本主义经济,动摇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观念,抑制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扩展,并推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系统性黏滞性
【中图分类号】F03【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20.005
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系统性和黏滞性,系统性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性特征,黏滞性则是经济危机的系统性在当前的一种表现形式。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并说明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产生的一系列后果。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系统性与当前的黏滞性表现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系统性,表现为近一个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始终无法摆脱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而2008年以来的西方经济则复苏乏力,难以摆脱萧条状态,表现出黏滞性的特点。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系统性的表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系统性是指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生因素引发的,因而不可避免,无法摆脱;同时,危机的各种表现均根源于这个内生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整体。
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虽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是仍然无法摆脱周期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充分表现出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系统性。(危机的内生因素,将在本文第二部分说明)
图1是1930~2014年美国的GDP增长率,曲线图表明,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后,美国经济一直处于频繁的周期性波动过程之中,经历了1930~1933、1945~1947、1974~1975、1980~1982、1990~1992、2000~2002和2008年至今的经济危机。
图2和图3则分别是日本和欧盟国家1960~2014年的经济增长率,两图表明,上世纪中叶以来,日本和欧盟国家也经历了与美国相同的系统性经济危机。
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黏滞性的表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黏滞性是指经济长期徘徊在萧条阶段,复苏乏力,从萧条阶段过渡到复苏阶段的过程表现出缓慢、滞后和反复的特征,经济危机呈现出“慢性病”的表象。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经济危机已经延续了8年,西方各国经济复苏乏力,长期陷在停滞的泥潭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黏滞性。表1的数据表明,欧盟地区2007年GDP增长率为3.05%,2008年后,长期处在1%以下,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69%;日本2010~2014年GDP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49%;而美国则自2000年以来基本处于2%左右的低增长状态。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系统性的根源:内生因素
资本主义(资本—雇佣劳动)经济制度内生地导致社会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进而引发经济危机,这就是当代经济危机系统性的根源。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经济危机就是一个典型事例。①
金融危机是实体经济问题的表现。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实体经济存在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金融危机只是实体经济问题的表现形式,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乍看起来好象整个危机只表现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而且事实上问题只是在于汇票能否兑换为货币。但是这种汇票多数是代表现实买卖的,而这种现实买卖的扩大远远超过社会需要的限度这一事实归根到底是整个危机的基础。”②
首先,实体经济中存在着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总是突出表现在价格较高的商品市场上,因为低收入者最无力购买此类商品,尤其是以房屋为代表的商品。
房屋空置率是衡量房屋供给和需求缺口的重要指标之一。空置率越高,证明建造出来的房屋没有被出售或出租的比例越大,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越严重。美国房屋空置率从2001年起超过了10%,2008年第一季度更是达到了13%(见图4)。以美国社会调查(ACS)为基础的统计显示:2002年68%以上的购房者必须借助抵押贷款才能购买房屋,否则根本买不起房子。
其次,金融危机是实体经济矛盾尖锐化的表现和反映。实体经济中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矛盾的尖锐化,通常首先表现和反映在金融市场上,形成金融危机。马克思指出:“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③2008年危机正是首先集中、强烈地表现为由于房地产需求与供给失衡所导致的放贷机构倒闭、银行破产,以及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股票市场的暴跌。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社会财产为少数人占有,而信用使这少数人越来越具有纯粹冒险家的性质。因为财产在这里是以股票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它的运动和转移就变成了交易所赌博的结果”。“如果说信用制度表现为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那只是因为按性质来说可以伸缩的再生产过程,在这里(资本主义制度下)被强化到了极限……信用加剧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即危机。”
金融危机并不是经济危机的原因,而只是实体经济矛盾尖锐化的表现和反映。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政治经济学的肤浅性也表现在,它把信用的膨胀和收缩,把工业周期各个时期更替这种单纯的征兆,看作是造成这种更替的原因。”④
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构成消费人口主体的劳动者的收入(工资)较低,受低收入限制的需求总是落后于社会供给;而劳动者收入低的根源,则在于资本主义(资本—雇佣劳动)制度本身。
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劳动者的收入(工资)低。有效需求不足不是指社会购买的绝对低下,而是指购买的相对低下,是指相对于社会总供给来说社会需求不足,也就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一方面,社会总购买取决于占消费人口主体的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劳动者的大部分需要(甚至食品、衣服等基本生活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这种需要却由于收入的限制而无法转化为有效需求;另一方面,资本对利润的无限追求促使社会供给不断增长,于是,社会总供给越来越大于社会总需求,由此形成了生产相对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
美国的房屋市场充分体现了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一方面,大量房屋被生产出来却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大量低收入者需要买房却没有足够的收入。由此才会产生次级抵押贷款和次贷危机。
劳动者收入(工资)低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资本—雇佣劳动)制度。⑤在资本主义(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下,劳动者的收入总是被限制在劳动力价值水平上,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不可避免,经济危机也不可避免。
首先,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必然导致社会供给与需求的根本对立,从而导致社会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
一方面,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是为了生产剩余价值和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劳动力市场上就表现为尽可能地压低工人工资,这就将工资限制在劳动力价值的水平上。劳动力价值构成劳动者有支付能力需求的上限。因此,占社会人口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的需求被限制在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水平上,制约了社会有效需求。⑥另一方面,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使得生产总是脱离社会消费需求而不断扩大。虽然,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暂时脱离社会消费需求的扩大,仅仅依靠生产资料生产的扩大就可以实现。但是,社会需求最终还是取决于社会消费需求。所以,资本主义制度的对抗性关系,虽然有可能促成消费在绝对数量上的增加,但相对于生产规模而言,这种消费需求显现出萎缩的态势,内在地决定了加速扩张的生产规模最终在狭窄的市场中无法获得市场实现,因而必须要通过经济危机的爆发来解决。
这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工人的消费能力一方面受工资规律的限制,另一方面受以下事实的限制,就是他们只有在他们能够为资本家阶级带来利润的时候才能被雇用。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象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⑦
其次,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加剧了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还会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通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从而降低劳动力价值、减少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剩余价值就被生产出来。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劳动力的价值必然下降,从而扩大了社会需求相对供给的缺口,加剧了有效需求不足。
劳动力价值降低,并不排除工人的货币工资提高。只要货币的价值或货币代表的价值比劳动力价值下降得更快,在劳动力价值下降的同时,货币工资就会提高。劳动力价值降低,也不排除工人的实际工资增加。只要生活资料的价值比劳动力价值降低得更快,在劳动力价值降低的同时,工人的实际工资就会增加。
因此,劳动力价值降低并不一定表现为劳动者的绝对收入降低,而是表现为工资收入在国民总收入所占比例下降、资本收入所占比例提高,表现为贫富差距扩大。拥有购买手段的人没有购买欲望,而有购买欲望的人不具有购买手段。因此,会有一部分生产出来的商品找不到市场,这将必然加剧社会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
再次,相对过剩人口不断增长,加剧了工人的贫困。在美国,生产不断增长并没有带来工人的富裕,相反,相对过剩人口却在不断增长,从而加剧了工人的贫困(见图5)。1998~2006年,美国制造业产值从12862亿美元上升到15738亿美元,但是,其吸纳的工人却从152748千人下降到119732千人。这期间,社会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
综上可知,金融危机的产生实际上是由于实体经济中所生产的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长期积累,得不到解决,只能以危机爆发的方式来获得缓解。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资本—雇佣劳动)制度的必然产物,因此,资本主义(资本—雇佣劳动)制度是当代资本主义系统性危机的内生根源。
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黏滞性表现的原因
系统性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性特征,黏滞性则是系统性经济危机在当前阶段的一个重要表现。金融产品的普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等因素,使经济危机发生一定的形变,呈现出黏滞性的特点,表征为“慢性病”。
金融产品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经济矛盾。金融市场是一个人造市场,人们创造出种类繁多、规则复杂的金融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
金融产品根据其作用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为了解决实体经济中商品销售等问题而创造的产品。例如次级抵押货款和1929~1930年危机前大量使用的分期付款。这类金融产品在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它并不能解决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只能在短期内刺激社会需求,造成繁荣的虚假性。
第二类是为了转移和分散风险而创造的产品,例如与次贷资产相关的衍生金融产品。这类产品也不能解决问题,只是将经济矛盾在系统内部转移。另外,复杂难懂的产品规则使普通民众甚至监管层也难以看出产品中隐藏的问题。因此,经济矛盾被掩盖起来,生产变得更缺乏理性和计划性。而且,这类产品通过不断再出售,还会将风险和矛盾在更大范围内扩散。
金融产品的普及,使得资本主义经济矛盾显现出钝化,并被推迟,但是没有被解决,而是将矛盾掩盖甚至扩大。这既导致了经济危机爆发时的激烈,也导致了走出经济危机的困难和时滞,以致当前经济危机呈现出黏滞性的特点。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使经济矛盾被推迟。在各次经济危机之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渐加深,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会生产有序化,并能对经济问题进行调节,这种调节暂时缓和了经济矛盾。例如,从2007年初,美联储等各国央行就多次向金融系统注资,希望缓解金融紧张。这种资本主义国家对金融市场的大规模干预并非第一次。在1987年西方主要国家股票市场连续大幅下挫的股灾中,美国政府也通过购买大量国债支持一些大公司收购其他企业股票等措施来干预经济。
然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矛盾的调节与缓和,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矛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无法针对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做彻底调整,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所造成的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因此,经济危机的根源始终存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矛盾的调节与缓和,一定程度上推迟了经济危机的爆发,同样使得资本主义经济矛盾显现钝化和推迟,但是也没有解决矛盾,而是将矛盾推迟甚至扩大,使之“慢性化”。这和金融产品的普及一样,也导致了走出经济危机时的困难和时滞,强化了当前经济危机黏滞性的特点。
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使资本主义矛盾更加普遍。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资本主义在全球得以扩张,许多经济体都采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各经济体趋同使相同的矛盾在各个子系统内部酝酿,某个子系统一旦爆发经济危机,就会触发其他系统内的矛盾,使整个经济系统均处于危机状态。
在原来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对立格局中,两大经济具有不同的特征。不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始终存在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是短缺经济,总是存在供给不足。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通过向社会主义经济体输出商品来缓解自身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来越普遍,在给各经济体带来较先进的生产力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不同程度的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矛盾。因此,矛盾越来越难转移。随着矛盾的不断积累和加深,经济危机必然会在各个国家普遍发生,从而使化解经济危机的空间日益萎缩,摆脱危机日益困难,因此,当前经济危机呈现出黏滞性的特点。
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后果
当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危及的系统性和黏滞性,沉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面临衰退和萧条,人们生活水平下降,政府的“救市”政策无法根治危机,越来越多人开始怀疑甚至声讨资本主义制度。这对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产生了抑制,并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沉重打击。当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的打击是双重的,不仅使实体经济陷入衰退并且久未恢复,而且极大地冲击了资本主义制度,动摇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的信念。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打击沉重。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实体经济转入衰退的征兆,其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体经济遭受到严重打击,一蹶不振。
经济衰退首先表现为企业利润大幅度下降。根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四季度企业利润同比下跌11.5%,为2008年来最大幅度下降。2015年企业税前收入下滑3.1%,为7年来最糟。⑧
同时,企业裁员不可避免地导致失业率的上升。根据美国人力资源顾问公司Challenger,Gray&Christmas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2至4月的裁员率增幅分别为41.6%、21.8%和31.7%,裁员速度处于200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企业大量裁员使失业情况日趋严重。自2012年至2015年6月,法国的失业率从9.8%继续攀升至10.2%。法国失业率连续33个月上升,相继有65.87万法国人失业。在所有失业人口中,25岁以下的年轻人已达到81万人。⑩美国政府统计的“失业人口”加上“适龄但退出了劳动市场的人数”2014年已超过了1亿,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历次经济衰退中就业岗位损失数量最多的一次。
由于收入状况恶化,居民的消费显著减少。零售业的萎缩是居民消费减少的一个突出表现。2016年年初,零售业巨头沃尔玛(Walmart)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关闭269间店铺,其中,美国境内154间店铺将被关闭。在2015年关停14家门店后,美国最大的连锁百货商场梅西百货也宣布,关闭40家实体店。J.C.Penney(彭尼百货)、TargetCorp(塔吉特百货)也先后宣布2016年计划关闭7家门店。更为大众化的西尔斯百货则已经关闭了235间门店。Tiffany(蒂芬妮)在美国开店1年以上的分店在2015年底圣诞新年销售季业绩下滑5%,不得不计划裁员缩减开支度小月。?
可以预见,失业增加和消费减少,将会进一步加剧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甚至可能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打击。
“救市”政策无法根治危机。面对严重的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都迅速采取了救市政策,但是,这些政策由于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因而无法根治危机。
在2008年的危机中,美国政府直接向金融机构注入大量资金,救市总额达7000亿美元,直接持有金融机构的股份或购买相关的不良资产。美国和英国都禁止了卖空股票的操作。
不同于历史上其他经济危机期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对抗、甚至依靠发动战争来转嫁危机,此次“救市”各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合作态度。其主要原因在于各个大国都拥有核武器,平衡的核威胁力量使战争难以在各大国之间产生。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共同联手干预经济,形成了治理经济危机的同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央行采取了相似的措施,同时下调利率并向本国经济直接注入大量资金,以缓解信贷紧张;欧元区国家通过了大规模救助计划,为银行债务提供担保并通过取得优先股的方式向银行直接注资,英国政府也在资助银行业进行广泛重组。
但是,无论哪一种“救市”政策都无法根治危机。目前的措施主要集中在危机最表层,仅仅针对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做出反应,对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没有根治作用,甚至连“治标”的效果也不明显。银行接受注资后依然“惜贷”严重,因担心无法收回本金不愿贷款给企业,这恰恰说明了企业由于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无法正常运转才是问题的关键。因此,这些“救市”政策,面对着危机的黏滞性,效果微弱。而且,各国的联手干预,使经济进一步社会化,资本主义矛盾将会更加普遍。
其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导致资本主义的制度与观念危机。当前经济危机的强烈危害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资本主义向何处去”的疑问在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蔓延。
英国《观察家报》在2011年9月18日刊登一篇题为《我们的资本主义体系行将瓦解》的文章指出,资本主义在过去30年的孕育和实践方式遇到了障碍,除非承认这一点,否则西方经济将陷入停滞。西班牙《起义报》2016年2月25日也刊登了鲁道夫·克雷斯波的文章,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结构性危机是不可能解决的。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通民众则更强烈地表示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失望和声讨。2012年9月17日开始,一场名为“占领华尔街”的游行抗议运动在美国激烈上演。游行民众对美国政府忽视普通人的权益、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等现象,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要求改变美国不公平不合理的政治经济制度。2016年4月,法国巴黎的共和广场也掀起了“不眠夜”运动,希望也能发展成为一场类似“占领华尔街”的革命,抵制政府颁布的《劳动法》,以维护广大雇工的利益。
这场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危机,使人们开始清醒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重大缺陷,这无疑会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极大的冲击。
抑制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相当长时间以来,西方主流社会和思潮都认为资本主义全球化是必然的趋势,大力宣扬和实施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然而,当前经济危机表明经济全球化不仅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反而使其更加激化,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进程受到了抑制。在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甚至出现了“反全球化”的趋势。
例如,英国本就不属于欧元区国家,拥有自己的财政自主权,未融入欧洲大陆的事务管理;在欧债危机期间,各方利益发生了更加剧烈的冲突,英国社会对是否要继续留在欧盟进行了激烈的辩论;2016年6月23日,英国举行了“脱欧”公投,最后以51.9%的选票决定英国退出欧盟。此外,希腊由于严重的债务危机也曾多次讨论要退出欧元区。一旦退出成功,这将是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又一严重的打击。德国也爆发了罕见的游行活动,目的在于反对美国和欧盟之间正在谈判的《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美国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公开发表反对全球化的言论,推崇“本土主义”。
相反,此次危机推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我国受损最小,并保持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健康发展。在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变化的条件下,中国经济仍然保持较快增长,金融业稳健运行,这极大地受益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确保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确保了社会生产目的在根本上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确保了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够缓解市场本身的缺陷,保证了社会消费增长以及社会有效需求的增加,进而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避免了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在很大程度上抵御了经济危机,同时也避免了经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在此次危机中,成为世界经济中流砥柱的中国经济,将极大地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面对着当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中国相近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取得了经济发展的良好成绩,例如,越南已经从一个最贫穷的国家变成了世界上发展最成功的国家之一。2010~2014年,越南的平均GDP增长率为5.86%,到了2015年GDP增长率达到了6.68%。越南的人均居民消费率从2011年的2.99%逐步上升至2015年的8.2%。?再如老挝,2005年后GDP增长率每年都保持在7%以上,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经过了近10年的蓬勃发展,老挝成为了世界上十个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面对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必将推动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向前。
综上所述,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系统性和黏滞性,其系统性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资本—雇佣劳动)经济制度,而其黏滞性则是由于金融产品普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等因素作用于系统性所导致的,黏滞性是系统性在当前的一种表现形式。当前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资本主义经济,动摇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观念,抑制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进展,并推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论文